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發電基地(9月14日攝)。

  在黃河「幾」字彎、陰山山脈南的鄂爾多斯高原,橫臥著我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過去,這裡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庫布其治沙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庫布其沙漠治理也成為中國的一張綠色名片。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相關連結:

  中國治沙綠色「鑰匙」走上國際舞臺

相關焦點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據我國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
  • 美媒:中國成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稱,《報告》聚焦中國庫布其「治沙、生態、經濟、民生」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展現中國企業積極響應、認真踐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莊嚴承諾;分享中國在生態治理、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經驗;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防治荒漠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能力建設,推動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特別是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實現
  • 中國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附中國荒漠化土地分布圖)
    作為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化擴展趨勢得到了有效控制劉東生說,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每年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每年縮減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庫布其沙漠治理成果。資料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我國堅持荒漠化治理與扶貧工作相結合,走出一條治沙與治窮共贏的中國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在石漠化地區的217個貧困縣聘請了12.5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近50萬人增收。
  • 中國荒漠化擴展態勢已獲初步遏制
    原標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今天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行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今天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舉行。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從今天開始到9月17日在鄂爾多斯舉辦,今年的大會以「攜手防治荒漠 共謀人類福祉」為主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稱為「裡約三公約」,旨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荒漠化防治,推動土地荒漠化防治、治理和恢復,《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締約方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
  • 國際人士: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汙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在相關領域國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持續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 中國第七大沙漠30年變遷記:從「不毛之地」到「世界名片」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較近的沙漠。這裡總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像一條黃龍橫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官方資料顯示,在過去30年中,當地官方、治沙企業、農牧民已合力將庫布其沙漠治理成一片綠洲。讓外界驚訝的是,在這片沙漠上還蓋起了星級酒店,沙漠中的湖泊也成了中外遊客的旅遊目的地。
  • 中國第七大沙漠30年變遷記:從「不毛之地」到「世界名片」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較近的沙漠。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消息顯示,2017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成功舉辦,內蒙古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代表中國接受了世界的檢閱,為實現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
  • 綠富同興畫卷在沙海中鋪展——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紀實(組圖)
    這是中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曾經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幾十年來,庫布其人一代接著一代幹,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這是中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曾經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幾十年來,庫布其人一代接著一代幹,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 光伏+沙漠!鎖住黃沙,輸出綠電
    草籽下地不紮根,大雁飛來不安家;一堆黃沙一堆墳,勸君莫過紅石峽……」而如今,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沙漠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昔日的「沙進人退」變成了如今的「綠進沙退」,這片土地不再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而是一片綠樹蔥蔥的欣欣向榮。除了毛烏素,庫布其沙漠,這個中國排名第七,世界第九的沙漠也正在用綠色改變著黃沙世界的底色。
  • 衛星掃過中國的一片沙漠——庫布其沙漠變綠洲的奇蹟令世界點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4日訊  從新中國的成立到現在也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變化卻是天翻地覆。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奔小康,從脫貧攻堅到大規模綠化佔國土近四分之一的荒漠,中國的發展速度全世界都看在眼裡。美國衛星掃過中國上空傳回的一張照片,讓聯合國專家都大為震驚。
  • 內蒙庫布其:從「死亡之海」變成了「經濟綠洲」
    一道道綠色屏障徹底鎖住了庫布其沙漠。圖為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永久會址。30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沙區企業、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庫布其沙漠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如今,庫布其沙漠變身美麗綠洲,實現了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共贏,不僅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大幅增加,還累計帶動沙區10.2萬名群眾徹底擺脫了貧困。
  • 通訊:中國第七大沙漠極具國際範的36小時
    中新網鄂爾多斯7月28日電 題:中國第七大沙漠極具國際範的36小時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哈桑·穆罕默德·埃沙爾看著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中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楊樹,不由感嘆,「真得很美,這是沙漠裡的綠洲啊。」圖為綠意盎然的庫布其沙漠。
  • 大韓航空連續第十年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植樹造林
    根據「中韓友好綠色生態園」協議,大韓航空從2007年開始就在春季沙塵發源地之一的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大韓航空生態園」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沙漠氣候乾燥,土地貧瘠;為確保樹木茁壯成長,大韓航空除常年安排專門人員管理「生態園」內的樹木,防蟲、防火外,大韓航空中國本部也定期派人前往「生態園」檢查管理。
  •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授:「一帶一路」加強各國沙漠化治理合作
    【環球網赴內蒙古特派記者鄒敏報導】9月10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結方大會(COP13)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持續開幕。當日的大會流程為參觀鄂爾多斯庫布奇沙漠公園。當日參觀的嘉賓共244名,他們是來自65個國家締結方代表、專家、學者,其中各國副部級以上領導有20人。
  • 中國在沙漠深處建起了五星級酒店和景區,大漠綠化不再是夢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是受影響人數最多、防治成績最顯著的國家,荒漠化土地面積26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庫布其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是中國的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大型沙漠。十幾年前,這裡的沙塵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北京。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放眼望去,盡頭便是烏蘭布和沙漠南緣,梭梭林猶如一道綠色屏障,擋在沙漠前,守護著黃河與賀蘭山。  「以前這裡全是沙地。種上梭梭以後,沙子固定下來,沙丘也越來越低。」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說。  「全球新增綠色1/4來自中國!」國際上根據衛星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
  • 【防治荒漠化·庫布其在行動】庫布其:林光互補綜合治沙發展沙漠經濟
    中國青年網鄂爾多斯9月23日電(記者 謝東櫻)庫布其沙漠年日照時數3800小時以上,沙漠發電量充足。生態光伏是立體化的新型產業模式,「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利用光伏板遮光擋風特點,減少沙漠蒸發量,在板下種植優良耐旱牧草,帶動農牧民集約化養殖綿羊、家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