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士: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2020-12-25 環球網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美景。樊甲山攝(人民視覺)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汙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在相關領域國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持續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從藍藻暴發到安全用水,以治理促進可持續發展

讓—弗朗索瓦·唐澤爾的辦公室裡,他2016年獲得的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牌十分醒目。作為流域組織國際網常設技術秘書處秘書長、法國水管理專家,唐澤爾深入參與了中法河流合作治理項目,見證了中國從本世紀初至現在的水資源治理進程。「我看到中國政府和人民加強生態環境修復保護的決心和取得的斐然成果。中國不僅將水資源治理作為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優先事項,也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早在本世紀初,作為法國水資源國際辦公室主任,唐澤爾便受邀參加黃河國際論壇等大型水資源治理論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2009年,法國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能源部與中國水利部共同籤署了《關於水資源領域的合作協議》,選定海河流域作為試點開展合作,唐澤爾是法方團隊成員之一。2011年,中法海河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項目正式啟動。

「第一次去海河流域考察時正值夏天,由於藍藻暴發,水面都是綠色的,有些河段甚至是綠色油漆狀,已經無法再作為飲用水源使用。」唐澤爾回憶說,那時海河流經區域普遍存在地表水枯竭、地下水超採、水汙染等問題,法中雙方團隊進行充分商討後,決定借鑑巴黎河流藻類治理經驗,構建了藍藻暴發預測模型,整合形成一套適合流域特點的水生態修復技術,為成功應對北方水庫藍藻暴發提供了技術支持。

如今,該項目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合作,第三階段合作也進入了延長期,將開展灤河診斷、規劃技術與方法指南編制、引灤水資源保護行動計劃、水資源預警機制等工作。

近些年來,唐澤爾幾乎每年都會到訪中國一到兩次,每年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中國政府這些年來加大資金、技術和人力等方面投入,無論在河流水域修復治理、水源地保護,還是在城市水體治理、節水宣傳等方面,都付出巨大努力,取得顯著成效。不僅有效防範水體汙染、提高水環境管理效率,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用水環境。」

唐澤爾認為,中國的水資源治理經驗對其他國家具有借鑑意義。「例如中國在流域生態治理過程中實施的河長制,讓河流有了自己的守護人,提高了治理力度和效率,是中國複雜水環境這一大背景下的制度創新,具有參考價值。」唐澤爾注意到,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水資源治理領域開展了良好合作,除中法間合作項目外,還有中歐水資源交流平臺、中德重大水專項合作項目等,以不同形式助力全球水資源可持續發展進程。

「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如此重視水資源治理和保護,其意義是世界性的。我相信,隨著相關政策在更廣範圍內得到落實,中國將成為全球水資源治理領域更重要的參與者和引領者。」唐澤爾說。

從黃沙蔽日到林海湧動,以行動詮釋綠色發展理念

經過當地人民多年的艱苦奮鬥,素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庫布其沙漠得到了有效治理,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沙地變為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讓鄉村變得潔淨、美麗……在這些地方實地考察後,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國室主任旭日夫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蹟由衷讚嘆。

去年,旭日夫就「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課題,隨團走訪了中國內蒙古、河北、浙江等地。在河北塞罕壩林場,他走進茫茫人工林海,深受震撼。「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下,三代塞罕壩人用50多年時間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綠色奇蹟。」旭日夫感慨地說,中國人民讓荒原變林海,是在用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監測結果顯示,自2004年以來,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保持「雙減少」,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裡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裡。與2009年相比,目前全國沙化土地面積淨減少9902平方公裡。在旭日夫看來,中國的許多環保項目對蒙古國環境產生了積極影響,「例如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就成功減少了跨境沙塵暴」。

「鑑於地理位置相近、氣候條件相似,塞罕壩從荒漠變森林的經驗對蒙古國很有借鑑意義。」旭日夫對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研究深入。中國「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又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荒漠化防治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強,中國荒漠化防治先進技術、治理模式得到推廣。「中國在推動綠色發展的過程中總結了許多寶貴經驗,為包括蒙古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綠色發展樹立起良好榜樣。」旭日夫說。

從少有藍天到空氣清新,以科學力量守護藍天白雲

從1982年首次訪華開始,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秋元肇至今已到訪中國百餘次。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前些年,北京的冬天很少能見到藍天,最近幾年,冬天的北京藍天頻現,空氣清新,霧霾天氣顯著減少,「中國生態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作為知名的空氣汙染問題專家,秋元肇對中國大氣狀況的持續改善感觸良多。「中國政府在聽取環保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政策和措施,中國民眾也積極參與其中,使生態環境大幅改善。」最近幾年,中國積極致力於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儘可能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使用,積極推廣使用電動汽車,「這些舉措對於改善大氣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在秋元肇看來,中國積極參考歐美和日本相關領域的學術成果和相關經驗,充分吸納中國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因此中國生態保護政策立足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清華大學交流期間,他發現相關研究人員在深入了解大氣問題的基礎理論之後,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被生態環境部的相關政策所吸收。「正因源自理論、立足實踐,這些政策建議對當下有用,而且面向未來。」讓秋元肇深感自豪的是,他的基礎研究成果「也為中國治理空氣汙染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而且他的中國學生們積極活躍在中國大氣治理領域。

秋元肇說,人類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在面對大氣汙染和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時,各國應攜手共對。「日中兩國在節能環保領域合作前景廣闊,其中科技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希望今後相互學習,不斷推進我們之間的合作,讓我們的地球更美好。」

相關焦點

  • 為全球智慧財產權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和音)
    中國智慧財產權事業不斷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智慧財產權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把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對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前總幹事高銳認為,中國將智慧財產權置於戰略高位,在各個經濟領域都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並持續數十年表現出長期政策決心,這些經驗值得與其他國家分享。
  • 全球可持續發展基金會表彰霸王國際集團執行長萬玉華
    近400位從世界各地前來參加第69屆聯合國大會的重要嘉賓、部分國家元首、第一夫人、常駐聯合國大使、聯合國重要官員、國際著名機構代表和全球傑出企業家等出席了盛大晚宴。 在此次隆重的盛大晚宴上,全球可持續發展基金會為表彰支持基金會籌備期建設的霸王國際集團首席執官萬玉華女士,頒發了特別貢獻獎。
  •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發布:智慧交通發展步伐加快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發布:智慧交通發展步伐加快 這是繼2016年12月發布《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白皮書之後,國務院新聞辦再次以政府白皮書形式,全方位展示交通運輸工作及成就。 國務院新聞辦22日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
  • 為全球經濟復甦貢獻中國力量
    經合組織最新報告預測,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增長預計為1.8%,2021年經濟增長預計將達到8%。從長時段和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僅彰顯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更重要的是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創造了戰略時機和堅實基礎。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全球荒漠化面積已達3600 萬平方公裡,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4。據我國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 韓國學者:中國為世界貧困治理貢獻了智慧
    韓國學者:中國為世界貧困治理貢獻了智慧_觀點中國_中國網李相萬 韓國慶南大學遠東問題研究所 破解貧困難題是每個國家都要直面的重要議題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把人民從貧困中解放出來,構建無人不飽暖的大同世界,為貧困難題的破解傾注了大量心血。
  • 國際觀察:中國可持續發展被聯合國「點讚」
    新華社聯合國9月25日電 (國際觀察)中國可持續發展被聯合國「點讚」  新華社記者林遠  第74屆聯合國大會期間,聯合國召開了一次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邀請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就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情況進行全面審議。
  •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發布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魏玉坤、周圓)國務院新聞辦22日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這是繼2016年12月發布《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白皮書之後,國務院新聞辦再次以政府白皮書形式,全方位展示交通運輸工作及成就。
  • 外貿持續增長 貢獻中國力量
    12月9日,位於江蘇省海安市立發街道的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在加工出口的紡織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高興貴攝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其中11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3.09萬億元,增長7.8%,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 外貿連續6個月正增長,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外貿進出口面臨嚴峻挑戰。
  • 為人類可持續能源貢獻「中國方案」
    為人類可持續能源貢獻「中國方案」——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汪泉 鄭瑋  2020年11月,一份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建言獻策的報告牽動著黨中央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團隊的心。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了智慧和力量」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汙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在相關領域國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持續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 新安全觀:為邁向普遍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習主席強調踐行新安全觀,為上合組織的安全合作指明了方向,為推動世界實現普遍安全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發表的評論文章——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習主席強調踐行新安全觀,為上合組織的安全合作指明了方向,為推動世界實現普遍安全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安全合作既是上合組織前身「上海五國」機制的初心,也是如今上合組織的優先議題。發展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安全是發展的前提。這既是對人類文明發展史基本經驗和規律的總結,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
  • 2020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為全球旅遊可持續發展搭建交流平臺
    2020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如期召開,體現了中國推動全球旅遊業復甦的真誠願望。在這個特殊時期,世界旅遊聯盟以線下和線上結合方式,集聚國際旅遊業界精英,以『信心與變革·面向未來的旅遊業』為主題,探討世界旅遊發展大計,對加強業界溝通交流、集中各方智慧力量、促進旅遊恢復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企業可為中國東北與俄遠東發展合作貢獻力量
    原標題:中國企業可為中國東北與俄遠東發展合作貢獻力量   「俄羅斯遠東地區正亟待實施一系列鐵路、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新建或升級改造項目。中國企業可充分利用自身在施工工藝、裝備製造、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與經驗,積極參與俄遠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為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東北與俄遠東地區發展合作貢獻力量。」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中鐵」)總裁張宗言日前對記者如是說。
  • 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23處 為全球水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灌溉工程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立於1950年的國際灌排委員會是在灌溉、排水、防洪等領域進行科技交流和應用推廣的專業類國際組織,成員包括80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積。2014年,國際灌排委員會設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旨在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達105處,遍布五大洲的16個國家。
  • 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到23處 為全球水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灌溉工程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成立於1950年的國際灌排委員會是在灌溉、排水、防洪等領域進行科技交流和應用推廣的專業類國際組織,成員包括80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積。  2014年,國際灌排委員會設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旨在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 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
    朱海鵬攝(人民視覺)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  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可持續  詹姆斯·林奇  臨近歲末,中國在實現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
  • 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為全球旅遊可持續發展搭建交流平臺
    11月13日至14日,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第三次在中國杭州市舉辦,包括現場及線上共24個國家和地區參會,重點關注疫情後的旅遊生態,從產業、教育、科技等多維度描畫明日旅遊業的立體圖景。本次對話深入分析這次疫情給全球旅遊投資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搭建世界旅遊的多邊合作服務平臺,為全球旅遊業復甦做出積極貢獻。
  • 2020國際紡聯年會完美落幕 推動全球紡織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2020國際紡聯年會完美落幕 推動全球紡織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2020-10-28 14:52:37 來源:中國紡織報   北京時間10月22日,為期三天的
  • 對人類發展事業的偉大貢獻(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國際人士認為,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是對人類發展事業的偉大貢獻擺脫絕對貧困堪稱奇蹟(希臘)福蒂斯·普羅瓦塔斯細數起來,我與中國打交道已經近60年了。上世紀60年代,我作為希臘全國學生會國際關係部成員,與很多中國學生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