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

2021-01-09 中國網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

  (一)荒漠化土地現狀

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2.37萬平方公裡,佔國土總面積的27.33%,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海南、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8個縣(旗、區)。

1、氣候類型區荒漠化現狀。乾旱區荒漠化土地面積115.86萬平方公裡,佔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44.16%;半乾旱區荒漠化土地面積97.16萬平方公裡,佔37.03%;亞溼潤乾旱區荒漠化土地面積49.35萬平方公裡,佔18.81%(圖1-1)。

2、荒漠化類型現狀。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83.20萬平方公裡,佔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69.82%;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25.52萬平方公裡,佔9.73%;鹽漬化土地面積17.30萬平方公裡,佔6.59%;凍融荒漠化土地面積36.35萬平方公裡,佔13.86%(圖1-2)。

3、各省區荒漠化現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藏、甘肅、青海5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107.12萬平方公裡、61.77萬平方公裡、43.27萬平方公裡、19.21萬平方公裡和19.14萬平方公裡,5省(自治區)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國荒漠土地總面積的95.48%;其餘13省(自治區、直轄市)佔4.52%(圖1-3)。

 

(二)沙化土地現狀

截至2009年底,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3.11萬平方公裡,佔國土總面積的18.03%,分布在除上海、臺灣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02個縣(旗、區)。

1、各沙化土地類型現狀。流動沙丘(地)40.61萬平方公裡,佔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23.46%;半固定沙丘(地)17.72萬平方公裡,佔10.24%;固定沙丘(地)27.79萬平方公裡,佔16.06%;露沙地9.97萬平方公裡,佔5.76%;沙化耕地4.46萬平方公裡,佔2.58%;風蝕殘丘8898平方公裡,佔0.51%;風蝕劣地5.57萬平方公裡,佔3.22%;戈壁66.08萬平方公裡,佔38.17%;非生物工程治沙地66平方公裡(圖1-4)。

   

   2、各省區沙化土地現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5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74.67萬平方公裡、41.47萬平方公裡、21.62萬平方公裡、12.50萬平方公裡、11.92萬平方公裡,5省(自治區)沙化土地面積佔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3.69%;其餘25省(自治區、直轄市)佔6.31%(圖1-5)。

   

 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動態

 (一)荒漠化土地動態變化

與2004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2 454平方公裡,年均減少2491平方公裡。

1、荒漠化類型動態變化。與2004年相比,風蝕荒漠化土地減少7391平方公裡,水蝕荒漠化土地減少4115平方公裡,鹽漬化土地減少830平方公裡,凍融荒漠化土地減少118平方公裡(圖2-1)。

2、各省區荒漠化動態變化。與2004年相比, 18個荒漠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全部淨減少。其中,內蒙古減少4672平方公裡,河北減少1802平方公裡,甘肅減少1349平方公裡,遼寧減少1153平方公裡,西藏減少789平方公裡,寧夏減少757平方公裡,山西減少490平方公裡,新疆減少423平方公裡,陝西減少406平方公裡,青海減少284平方公裡(圖2-2)。

(二)沙化土地動態變化

與2004年相比,全國沙化土地面積淨減少8587平方公裡,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裡。

1、沙化土地類型動態變化。與2004年相比,流動沙丘(地)減少5465平方公裡,半固定沙丘(地)減少1619平方公裡,固定沙丘(地)增加3271平方公裡(圖2-3)。

2、各省區沙化土地動態變化。與2004年相比,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沙化土地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河北減少2782平方公裡,內蒙古減少1253平方公裡,甘肅減少1121平方公裡,山西減少877平方公裡,西藏減少657平方公裡,青海減少548平方公裡,黑龍½­減少330平方公裡,山東減少262平方公裡,陝西減少212平方公裡,寧夏減少204平方公裡(圖2-4)。

三、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現狀及動態

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主要是指由於土地過度利用或水資源匱乏等原­因造成的植被退化,生產力下降,地表偶見流沙點或風蝕斑,但尚無明顯流沙堆積形態的土地。目前雖然還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顯的沙化趨勢。

  (一)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現狀

截至2009年底,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為31.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總面積的3.24%。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4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17.79萬平方公裡、4.75萬平方公裡、4.16萬平方公裡、2.18萬平方公裡,其面積佔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的92.86%(圖3-1)。

(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動態變化

與2004年相比,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減少7608平方公裡,年均減少1522平方公裡。其中,甘肅減少3989平方公裡,內蒙古減少2862平方公裡,新疆減少523平方公裡,青海減少332平方公裡,黑龍½­減少287平方公裡,寧夏減少217平方公裡,遼寧減少201平方公裡(圖3-2)。

四、荒漠化和沙化總體趨勢

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整體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續減少,局部仍在擴展的局面。

1.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淨減少。2000~2004年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別年均淨減少7585平方公裡、1283平方公裡,2005~2009年分別年均淨減少2491平方公裡、1717平方公裡。

2.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減輕。與2004年比,輕度荒漠化土地增加3.47萬平方公裡,中度減少1.69萬平方公裡,重度減少6800平方公裡,極重度減少2.34萬平方公裡。輕度沙化土地面積增加2.73萬平方公裡,中度減少9906平方公裡,重度減少1.04萬平方公裡,極重度減少1.56萬平方公裡。

3.植被狀況進一步改善。一是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蓋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為2009年的17.63%,5年間提高0.60%;二是固定沙地增加,半固定、流動沙地減少。5年間固定沙地增加3271平方公裡,流動沙地減少5465平方公裡,半固定沙地減少1619平方公裡;三是植物多樣性增加。在京津風沙源工程範圍的典型草原­區,多樣性指數未治理區域僅為1.80,治理區域達到2.13。

監測顯示,受過度放牧、濫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綜合因素的共同影響,川西北高原­、塔裡木河下遊等區域沙化土地處於擴展狀態,但擴展的速度已¾­趨緩。

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持續淨減少之勢,主要原­因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沙區各級黨委政府真抓實幹,各部門密切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沙區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鬥。這也說明,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持之以恆地開展防治工作,土地荒漠化、沙化是可以得到遏制的。

1.強化植被保護是防治荒漠化和沙化的重要基礎。各地認真實施《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普遍推行了禁止濫放牧、禁止濫開墾、禁止濫樵採的「三禁」措施,有效保護了林草植被。

2.實施工程治理,是改善沙區生態環境的根本途徑。「十一五」期間國家繼續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草原­建設與保護、水土保持等一批與防沙治沙相關的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為實現持續好轉奠定了重要基礎。

3.活化治理機制,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的動力源泉。中央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關於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等一系列決策,激發了土地沙化治理者的投入積極性。

4.實施扶持政策,是推進治沙工作的有力措施。國家實行了生態公益林補償和草原­補貼政策,一些地方實行了治沙財政補助政策,對沙區林草植被恢復和保護起到了良好作用。而且對解決農牧民生計,促進生產方式轉變,減輕人口壓力有明顯作用。

5.樹立典型,以榜樣的力量推動治沙工作是有力抓手。在2007年召開的全國防治沙大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防沙治沙要發揚胡楊精神,並以榜樣的力量推動治沙工作。沙區湧現出像治沙英雄王有德、石光銀等一大批治沙帶頭人,他們的行為和精神帶動了廣大群眾,為治沙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另外,這些年西北地區降水偏多,也促進了植被的恢復和改善。據監測,近10年來西北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多。本監測期與上個監測期相比,北方荒漠化地區降水量總體上持平,局部地區有所增加,降水對促進這些地區天然植被自然修復和工程治理效果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

監測分析表明,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嚴峻形勢尚未根本改變,土地沙化仍然是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

1.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還有31萬平方公裡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

2. 川西北、塔裡木河下遊等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

3. 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區植被總體上仍處於初步恢復階段,自我調節能力仍較弱,穩定性仍較差,難以在短期內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

4. 人為活動對荒漠植被的負面影響遠未消除,超載放牧、盲目開墾、濫採濫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破壞植被行為依然存在。

5.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象災害(如持續乾旱等)頻繁發生,對植被建設和恢復影響甚大,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危險仍然存在。

上述情況表明,土地荒漠化、沙化仍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嚴重威脅國家生態安全,嚴重製約社會¾­濟可持續發展,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加大力度,加速荒漠化、沙化防治刻不容緩。

1.強化植被保護。繼續推行禁止濫樵採、禁止濫放牧、禁止濫開墾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護力度。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依法推進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促進荒漠植被自然修復。

2.推進工程治理。深入推進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塵源區治理力度。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喬灌草相結合,大力開展林草植被建設,努力增加沙區植被覆蓋度。

3.優化政策機制。大力推進沙區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晰產權、活化機制,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遵循­物質利益驅動原­則,堅持增綠與增收、治沙與治窮相結合,優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機制,調動廣大群眾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

4.嚴格落實責任。認真落實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負責制,推動防沙治沙單位治理責任制。認真實施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辦法,並根據考核結果嚴格獎懲。

5.依靠科技進步。推廣和應用適用技術和模式,加強技術示範和培訓,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設質量。

6.搞好預警監測。加強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監測預警體系,對荒漠化和沙化動態變化進行適時跟蹤監測,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7.加強部門協­作。落實責任、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相關焦點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王慶凱)記者30日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中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 國家統計局:我國荒漠化沙化面積呈持續縮減趨勢 生態狀況顯著改善
    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環境保護理念的深化,國家不斷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狀況顯著改善,荒漠化沙化面積呈持續縮減趨勢。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加速推進,我國的環境問題逐漸累積顯。70年來,黨和政府及時確立了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建立並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制度體系,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環境法制建設不斷完善,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道路。
  • 青海荒漠化面積和沙化面積「雙縮減」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記者從省林業和草原部門了解到,據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我省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5.1萬公頃,沙化土地面積減少5.7萬公頃,全省荒漠化面積和沙化面積呈現出「雙縮減」態勢,其中,柴達木盆地、三江源地區沙化土地面積總體減少,沙化程度降低,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地區沙化程度持續逆轉,總體上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 中國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附中國荒漠化土地分布圖)
    作為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化擴展趨勢得到了有效控制劉東生說,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每年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每年縮減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截至目前,我國批准建立53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封禁保護沙化土地總面積174萬公頃,建設120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裡和1980平方公裡,沙塵天氣次數年均減少20.3%,植被平均蓋度增加0.7個百分點。
  • 荒漠化防治|中國北方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改善沙化土地持續減少
    這個嘎查位於中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渾善達克沙地北緣。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牧民超載養畜和自然氣候變化,渾善達克沙地面積一度擴張,薩如拉圖雅嘎查一帶草原逐漸沙化,風沙直逼北京。 那時,廷·巴特爾在自家的5900多畝草場上養著200多隻羊。眼看草場一天天沙化,1998年他果斷把羊全部賣掉,換了40多頭牛來養,還將5900多畝草場劃分為9個區域,四季輪牧。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據我國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脅,超過2.05億人口遭受荒漠化的直接影響。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同20世紀末相比,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裡,創造出可供各國借鑑的成功經驗和治理模式。
  • 遼寧省三年治理沙化土地20.62萬公頃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從省林草局獲悉,2016年至2018年間,我省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0.62萬公頃,已完成國家下達我省「十三五」沙化土地治理任務的73.8%。據介紹,「十三五」以來,我省全面開展防沙治沙工作,沙區各級政府以生態建設工程為依託,以沙化土地治理為重點,積極開展植樹種草、封山(沙)育林和沙區植被保護等工作,土地沙化擴展趨勢得到遏制,沙化程度持續減輕,沙區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現有沙化土地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土地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7.3%。
  • 青海省荒漠化與沙漠化土地面積再呈「雙降」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經治理,青海省荒漠化與沙漠化土地面積再呈羅雲鵬 攝    經治理,青海省荒漠化與沙漠化土地面積再呈「雙降」態勢,分別為1903萬公頃、1246萬公頃,較2009年分別下降10.78萬公頃和4.4萬公頃。
  • 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1日訊(記者黃俊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
  • 與中國接壤的蒙古國戈壁荒漠化嚴重 沙丘同樓高
    中新網2月20日電 最近幾年,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的蒙古國東戈壁省土地荒漠化嚴重,並以驚人的速度由北向南推進。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蒙古國東戈壁省的土地面積為11.5萬平方公裡,目前17.6%的土地已經嚴重沙化,41.7%的土地中度沙化,40.5%的土地輕度沙化。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中國綠色時報大數據系統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專題播報 01此次調查任務的完成,為摸清草原資源狀況,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和領導決策提供基礎支撐。 來源:山東省林業局 2.
  • 德媒:成功防治荒漠化的榜樣,中國獲得銀獎
    德國「發展政策」網站8月23日文章,原題:成功防治荒漠化的榜樣減少荒漠化侵蝕,提高生活質量:衣索比亞和中國等國家的實踐表明,這是可能的。世界未來委員會(WFC)周二在德國漢堡公布了本年度的「未來政策獎」名單:衣索比亞獲得金獎,中國、巴西並列獲得銀獎,銅獎得主則是是澳大利亞、約旦和尼日。今年的「未來政策獎」主要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政策。在中國,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最為嚴重的生態威脅,影響著4億多人的日常生活。
  • 我國土地荒漠化保持10餘年連續縮減的趨勢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記者 劉羊暘、林暉)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17日表示,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良好成效,土地荒漠化由上世紀90年代末年均擴展10400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保持了10多年連續縮減的趨勢。「呈現出整體遏制、面積減小、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
  • 乾旱區生態恢復與荒漠化論壇在新疆召開
    新華網烏魯木齊6月30日電(記者張曉龍)29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辦、新疆自然資源學會承辦的「乾旱區生態恢復與荒漠化論壇」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來自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加拿大UBC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多個機構的學者,圍繞「氣候變化下的『一帶一路』生態恢復」主題展開討論。
  • 力爭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王敬濤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6月17日是第22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也是聯合國制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一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在當天由中國國家林業局與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聯合主辦的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全球紀念活動暨「一帶一路」高級別對話上,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部長、國際組織代表、國內外科學家、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商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攜手共建綠色絲綢之路,並共同發布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倡議》(以下簡稱《行動倡議》)。
  • 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在我國,北方的沙化、南方的石漠化是典型「病症」。「十三五」期間,我國防沙治沙加強依法依規和科學防治,按照《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推進防沙治沙改革,強化目標責任考核,提高預測預報水平,著力推進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
  • 在乾旱的毛烏素沙地上,榆林市蹚出了一條現代沙化土地防治與利用之路
    這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全球貢獻了庫布齊、塞罕壩、毛烏素等「中國治沙智慧」。我國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水土資源匹配度較差的西北地區,該地區水資源匱乏,抵禦外界幹擾能力較差。大規模植樹造林需要足夠的水資源支撐,否則無法長期有效解決乾旱區沙化問題。
  • 中國北方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改善 沙化土地持續減少
    這個嘎查位於中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渾善達克沙地北緣。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牧民超載養畜和自然氣候變化,渾善達克沙地面積一度擴張,薩如拉圖雅嘎查一帶草原逐漸沙化,風沙直逼北京。那時,廷·巴特爾在自家的5900多畝草場上養著200多隻羊。眼看草場一天天沙化,1998年他果斷把羊全部賣掉,換了40多頭牛來養,還將5900多畝草場劃分為9個區域,四季輪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