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治沙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樣本,庫布齊沙漠仍有困惑與難題

2020-12-13 第一財經

46歲的張飛在庫布齊沙漠工作了12年。「這片林子是我們2009年種下的。」他一邊說著,把肩上的鐵鍬掄下來,插進沙裡,指向我們南面的一片楊樹林。

這片高聳而齊整的樹林在延綿起伏的沙丘上蜿蜒,每一棵楊樹都生得茁壯端直。油綠扁長的樹葉迎著春風譁譁作響,透出烈日下奇蹟般的沙漠生機。

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曾是令人生畏的「死亡之海」。飛鳥無法穿越,專家也認定這裡的植被無法存活,不適宜人類居住。但現在,當你站在沙丘之巔,眼前舒展起伏的金色沙海裡穿插著一片片盎然的綠。寂靜沙漠裡,只聽得到徐徐風聲與婉轉鳥鳴,植物清香淡淡飄散,沙地裡還有野生動物奔跑過的足跡,深淺不一,蹤跡難尋。越野車隊在河畔穿行而過,沙漠深處,無數探險徒步者在挑戰自我。

作為全球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庫布齊已經是教科書級別的世界奇蹟。2017年9月,聯合國發布第一份生態財富報告現實,庫布齊已修復綠化沙漠6253平方公裡,創造5000多億元生態財富,讓當地10萬農牧民脫困。

土生土長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人張飛就是受益者之一。「原來我是農民,現在是未來林共青生態園的主任。」他憨厚地笑著說,這片區域雖只有他一人負責,「但每年來的志願者有上千人。」從他粗壯結實的胳膊,終年暴露在烈日下的黝黑皮膚,可以想見這是一份艱難的營生。春天,他常帶著200多名工人,開著解放車,駛入解柴公路兩側20多公裡處的沙漠腹地——這裡是「中韓友好綠色長城」所在地。2006年起,韓國NGO組織未來林就與共青團中央、達拉特旗政府合作,在此開啟防沙固沙工程。

「沙漠裡沒路,車只能輔助。汽車進不去的地方,就要人扛著樹苗,帶上水和鐵鍬步行進去。」張飛說,幾百人一整天裡忙到日落,每個人能種下一兩百棵樹,拿到180~260元酬勞。不能植樹的季節,他隔三岔五就要進沙漠護林、防火、澆水,「看著這些樹林,就像自己的孩子,很有成就感。」

12年前,張飛剛來時,這片沙漠「就是一塊不毛之地」。他還記得十幾歲時,一到春天,家鄉達拉特旗就漫天黃土,呼吸困難。最可怕的沙塵暴發生在1993年,11級強風把黃沙捲起400米高,如蘑菇雲般翻滾。在這場巨大災難中,116人死亡,400多間房屋倒塌,中國人才真正開始認識、研究、防治沙塵暴。

在庫布齊沙漠30多年的治沙史中,張飛只是千萬治沙者中的普通一員。以「防治沙漠和沙塵暴」為使命的韓國NGO未來林,也只是諸多投入防沙治沙綠化工程的企業和社會力量中的一員。

「庫布齊離北京很近,是『懸在首都頭上的一壺沙』。我可以很自信地說,我們已經實現了固沙防沙,這裡的沙不再往東遷移,北京沙塵暴很明顯被控制住了。」金虎傑是韓國NGO未來林駐華地區主任,在他們的統計中,僅「中韓友好綠色長城」項目,就在12年內實現了3800公頃綠化,種下900多萬株樹,樹木成活率超過80%。

曾經的風沙肆虐早已成了歷史。今天的庫布齊,森林覆蓋率達15.7%,植被覆蓋度53%,成了全世界防治荒漠化的樣本。但金虎傑內心仍有危機與緊迫感,「今年春天,北京又來了沙塵暴,說明我們做得還不夠,絲毫不能鬆懈。」

沙漠裡的NGO

四月底,Samsonite新秀麗「植樹防沙,創造綠色生活」公益活動一行30多人,跟著帶隊者金虎傑,全程徒步兩個多小時,深入沙漠腹地。

前夜剛下過春雨的沙漠,比平時更好走。金虎傑一路如履平地,一群年輕人卻跟得氣喘籲籲。抵達新秀麗生態林,他扛起樹苗,拎著水桶,掄一把沉重的鐵鍬拿在手中,示意大家怎麼挖一米多的深坑,指導每一位新手種樹。一下午勞作,數百棵楊樹苗齊整地深插在沙漠中。新秀麗代表消費者捐贈的4985棵樹苗,將由未來林的團隊陸續種下,新秀麗捐贈的70萬元現金,也將用於2018年整體植樹防沙的推進。

類似這樣的公益行動,金虎傑每年要帶隊20多次,有時是企業,有時是中韓兩國的大學生,有時是民間團體。「我每年進沙漠無數次,每次都要種5至10棵樹,這樣算,七年也種了1500多棵了。」金虎傑說,他帶隊的志願者們,通過一次體驗,是為提高大眾環保意識,「更多的正規種樹,我們要靠當地村民和植樹工人。」

未來林是韓國前駐華大使權丙鉉先生創立的NGO組織。1998年春天,權丙鉉到北京走馬上任,一出機艙就碰到惡劣的沙塵暴天氣。「他是親身感受過沙塵暴,意識到環境汙染的問題,決定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與權丙鉉共事七年,金虎傑說,這位80多歲的老人儘管早已退休,但為了環保事業,每年來中國無數次,「他是真正的熱愛中國」。庫布齊沙漠影響的不僅是北京,沙塵暴也會影響到日韓等鄰國,權丙鉉認為防治荒漠化的行動,自己義不容辭。

「未來林純粹是靠著捐款人的捐贈來種樹,我們是NGO,沒有經費宣傳。」金虎傑說,未來林在中國只有三個員工,其中一位,就是放棄韓國工作來中國的權丙鉉的兒子。權丙鉉更是把自己的大半個家都設在了北京。

12年裡,權丙鉉在庫布齊沙漠種下的樹難以計數。他以自己的影響力,拉動韓國政府和企業加入庫布齊沙漠治理,山林廳、京畿道、大韓航空等生態林的建立,背後都是來自韓國的資金支持。

從事沙漠生態修復的億利集團等大企業早已實現氣流法植樹、無人機植樹等先進生態技術,但未來林位於沙漠腹地,條件艱苦,只能延續最辛苦原始的人工方式。金虎傑說,未來林的項目地是流動沙丘,「今年用大型機器鋪好路,明年再來,路就沒了。」

「我們種樹不是為了把沙漠變成森林,而是為了固沙。這些沙柳把沙固住,等待草本類植物生長起來,開始搶奪養分,沙漠植物肯定活不了,它們的使命就完成了。」沙漠中隨處可見大片大片的井字形沙障,金虎傑指著這些用柴草、秸稈、樹枝做成的障蔽物告訴第一財經,這就是最有效消減風速的固沙措施。

「沙柳是我們面積最大的灌木樹種,它自我繁殖迅速,耐沙埋,固沙效果最好。一兩株沙柳,幾年就能長出幾百株的規模。」金虎傑走在沙漠裡,彎腰撿起一支幹枯的楊柴告訴我,像檸條、楊柴、花棒這類耐寒耐旱的植物,已經在庫布齊沙漠建成了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叢。正是這些獨特景觀,讓沙漠旅遊業從蕭條走向繁榮。

回歸、守望與破壞

汽車沿著沙漠裡的解柴公路行駛,你能看見不少「小吃店」、「超市」、「農家樂」的招牌閃過。在農家院落裡,聽著犬吠聲走進去,也能看見幾輛顏色鮮豔的越野車等待租賃。

36歲的周強是未來林附近的農戶中旅遊生意做得最好的一家。「我們家,三代人在沙漠生活了。」事實上,周強舉家回到沙漠,不過四年時間。

春天的沙漠深處,仍然需要火爐取暖。他坐在爐邊,說起80多歲的父輩過去在沙漠的艱苦生活,「住的土磚房,沒水、沒電、沒電話,晚上就點煤油燈。也沒有什麼農作物,一畝地就能產1000斤玉米,賣700塊錢,剛夠餵羊。生活沒有出路。」

他們這一輩,早已不能適應沙漠惡劣的氣候和生存條件。十幾年前,所有農牧民都遷走,周強全家也去了達拉特旗,以打工為生。

幾年前,庫布齊沙漠治理成效顯著,媒體爭相報導,響沙灣景區於2011年被評為5A級景區,成吉思汗陵、七星湖、恩格貝、薩拉烏蘇等20多處生態旅遊景區相繼建成。

全國各地的驢友、戶外組織紛至沓來,整個庫布齊沙漠裡,上千戶農牧民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沙漠越野等服務業。

四年前,嗅到商機的周強舉家返回沙漠,在龍頭拐修起幾幢平房,大部分空房用於旅客住宿。家門口建了一口井,可以抽取地下水,新居裡也通了電。「越野車、露營、餐飲住宿,滑沙、沙地摩託車、騎駱駝,我們都接待。」周強說,在幾個節假日的黃金時段,僅他家一天就能接待上千位遊客。在一條50多公裡的庫布齊穿越線路中,他家所在的龍頭拐恰好居中。

利用網絡時代的便捷,周強與綠野戶外網等上百家戶外組織保持聯絡,由此確保住每年20萬元的經營收入。年輕的他們只在旅遊旺季住進沙漠,年邁的父母則不再離開,「他們現在養了100多頭羊。」

農牧民的回歸,在金虎傑看來,是帶動沙漠旅遊、脫貧致富、創造沙漠經濟的最佳模式,像周強這樣利用沙漠創造財富的農牧民越來越多。

更重要的是,農牧民與未來林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不能24小時守在沙漠,很需要他們的協助。」金虎傑說,他們與農牧民早已成為朋友關係,相互提供便利,農牧民也協助植樹護林。去年,未來林出資帶著十幾戶農牧民代表飛去韓國學習,借鑑韓國農民的致富經驗。

但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永遠存在新的難題。就在我們探訪龍頭拐的農戶時,村落附近的生活垃圾是觸目驚心的。丟棄的廢舊家具、塑料瓶、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橫亙在烈日下,無人清理。金虎傑說,農戶製造的生活垃圾,他們自己沒有能力運出沙漠,「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找來贊助,專門用一筆資金處理農戶在沙漠裡留下的垃圾。」

在沙漠徒步途中,也會猝不及防地看到遠處一堆被黃沙掩埋一半的易拉罐、可樂瓶,這些垃圾被風沙侵蝕後,已經褪色陳舊,卻頑固永恆地埋在沙裡,無人知曉。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跟在一些遊客身後,他們扔,我們撿。」金虎傑曾看到一個家庭在離開時留下一堆塑膠袋和食物殘羹,他上前提醒,完全沒用,「遇到粗暴的人,可能就跟你動手了。」他也知道,憑他們微薄的力量,完全無法阻止廣袤沙漠中可能出現的白色垃圾。

「好不容易,我們做出一點成績,有了起色,旅遊業發達所帶來的破壞又讓人很為難。」金虎傑說,當庫布齊治沙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樹立典範時,「更重要的責任來自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這個話題說起來,人人都懂,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沙漠正在以每分鐘32個足球場的荒漠化速度進攻人類生存的空間。在地球上,人類可以居住、生產糧食的,只有地球面積的1/32,全球70億人口的飯碗就取決於這1/32。」金虎傑說,河北懷來縣的千畝沙漠離北京只有70公裡,並以每年4~5公裡速度東移,這種緊迫感,讓他始終不敢鬆懈。每年,他要帶領1500多名志願者進沙漠植樹,為的不僅是種下一棵樹,更是身體力行傳播環保觀念。

「再有40年吧。」張飛很有信心,堅持下去,庫布齊沙漠會還原為歷史上曾經的綠洲。

相關焦點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盧琦指出,新中國治沙與共和國建設基本同步,按時間進程中國治沙 70 年大致經歷了「全民動員、進軍沙漠的起步」「國家意志、工程帶動的發展」「以外促內、提速增效的推進」三個階段。 盧琦談到,近40年來,中國啟動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 16 項投資巨大、影響深遠的生態修復工程。
  • 億利庫布其30年治沙成果報告在京發布(組圖)
    6月29日,「庫布其30年治沙成果總結暨服務『一帶一路』綠色經濟推進會」在北京舉行。國內生態環境領域多家權威研究機構,對億利庫布其治沙30年的實踐成果進行總結認定,就庫布其治沙對區域環境特別是京津沙塵天氣影響進行分析評估。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近20年,累計完成營造林884萬公頃,工程固沙4.4萬公頃。截至目前,我國批准建立53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封禁保護沙化土地總面積174萬公頃,建設120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
  • 中國約40%沙漠含水可治理 面臨資金難題(圖)
    電廠通過租用農牧民荒沙地、僱傭農牧民種植沙生植物,收購農牧民灌木平茬廢棄物,每年可發綠色電力約2億度,惠及5000多戶家庭,帶動7000餘農牧民人均年增收逾萬元,個人收入平均提高60%左右。幾年來,國際生物質綠色低碳循環能源重點示範基地項目共綠化了約36萬畝沙地,建設了沙漠的「綠色煤田」,實現了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
  • 中國第七大沙漠30年變遷記:從「不毛之地」到「世界名片」
    他不敢想像,30年前令他飽嘗飢餓的「不毛之地」,如今成為一張「世界名片」。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較近的沙漠。這裡總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像一條黃龍橫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官方資料顯示,在過去30年中,當地官方、治沙企業、農牧民已合力將庫布其沙漠治理成一片綠洲。
  • 中國第七大沙漠30年變遷記:從「不毛之地」到「世界名片」
    官方資料顯示,在過去30年中,當地官方、治沙企業、農牧民已合力將庫布其沙漠治理成一片綠洲。讓外界驚訝的是,在這片沙漠上還蓋起了星級酒店,沙漠中的湖泊也成了中外遊客的旅遊目的地。30年前,高二雲與父親高林樹承包了庫布其沙漠腹地的800畝荒沙開始種樹。很快,這片沙漠帶來了甜頭,高二雲父子成為村裡第一個萬元(人民幣,下同)戶,日子越過越紅火。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發電基地(9月14日攝)。  在黃河「幾」字彎、陰山山脈南的鄂爾多斯高原,橫臥著我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 一分鐘看庫布齊沙漠如何變綠洲
    「十年種地九年空,家家戶戶逃外村」這句順口溜曾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的真實寫照。如今達拉特旗所包含的沙漠面積435萬畝縮減到了327萬畝,有將近25%的沙漠得到了治理和綠化,變成「人進沙退」的綠洲。
  • 臨洮二十萬株紫斑牡丹扮靚庫布齊沙漠
    但臨洮縣興望牡丹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與大連遼南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功將臨洮紫斑牡丹引入內蒙古庫布齊沙漠,讓國花牡丹在沙漠安家落戶,成為防風固沙的生態衛士。  冬季正是沙漠適宜牡丹栽植的季節,臨洮縣興望牡丹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牡丹種植基地,從2020年10月中旬開始,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當地農民將一株株2年至3年期的牡丹從地裡挖起,經過根系處理、包裹等程序,由公司通過專線運輸統一銷往內蒙古庫布齊沙漠。
  • 甘肅建投的治沙「革命」 沙漠治理邁入機械化時代(圖)
    治沙草方格沙障  在甘肅武威騰格里沙漠的南部邊緣,一片2000多畝的草方格沙障,已成為阻止沙漠化擴張的一道堅實防線。這是由甘肅建投研製的全球第一臺立體固沙,鋪設了第一片機械化治沙草方格沙障,目前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範基地,為推動全國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示範。  從人海戰術、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甘肅建投啟動了人類機械化治沙新時代。  治沙須先固沙。
  • 五年防沙治沙一千多萬公頃!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
  • 聯合國嘉獎的中國沙漠,如今「改頭換面」,治沙成功還賺了300億
    沙漠地區,一種被流沙,沙丘所覆蓋的地形,因為植被稀少,雨水稀少等原因,沙漠從來都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其實沙漠並非是一無是處,它一般蘊含很多礦產資源,同樣也藏著很多考古化石,都很有考究意義,但它帶來的影響則掩蓋了它這些好處,它會侵擾沙漠邊界人們的生活,帶來黃土漫天的生活環境,侵蝕我們的農田和植被,再加上中國是沙漠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沙漠和戈壁佔據中國國土20%的土地
  • 治沙人在庫布齊,想在沙漠種出綠洲產出「金子」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治沙人在庫布齊
  • 治沙百年,中國沙漠面積減少了多少?你會難以相信
    中國沙漠治理可以一直延伸至百年前,這期間湧現出了很多治沙人,他們也把這種精神傳揚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來為後人謀福利。你知道經過百年,中國的沙漠面積減少多少了嗎?一百年,應該可以減少很多很多吧。我們先來看看沙漠的本質,乾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中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連同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主要集中在西北乾旱區,我國八大沙漠分別是,塔克拉瑪幹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庫木塔格沙漠。
  • 有庫布齊、毛烏素沙漠的治理經驗,塔克拉瑪幹沙漠能變成綠洲嗎?
    地球表面有三分是陸地七分是海洋,而這三分陸地裡又還包含著大量荒漠化土地,並且隨著氣候變化,荒漠化程度逐年加深。據統計,全球十大沙漠的面積總和達到了1778萬平方公裡,這比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還多出了68萬平方公裡,可想這是一個怎樣嚴峻的現狀。
  • 沙漠致富經:中國人治理沙漠,怎麼就隨手賺了個5000億?
    ,不過雖然治沙獲取不小的成功,但依然還有很多人對治理沙漠存在誤區,認為治理沙漠就是在填一個無底洞,投入多少錢就虧多少錢,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有誤的,因為在中國人的聰明腦袋面前,治沙其實也是一本致富經。2017年 在鄂爾多斯舉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中國庫布齊生態財富評估報告》,對外宣布 ,中國在治理庫布齊沙漠上,共計創造出了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很多人並不理解,在庫布齊沙漠上植樹造林,怎麼就能隨手賺了個5000億,這說起來,就得歸功於中國治沙的成功模式,那就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大規模生態修復,通過政府政策的引導,當地農牧民的市場化參與,
  • 中國治沙工程被外媒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並且也取得了成果,比如,西北治沙工程。然而,2019年9月,國際頂級雜誌Nature新聞版中,一篇出自韓國記者的報導卻對中國治沙工程提出了質疑。
  • 防治荒漠化丨阿拉善:沙漠如此多彩
    造林地確定、飛播帶布控、圍欄的拉設多用測繩和羅盤一繩一繩地量;引導飛機作業採用照鏡子、搖紅旗、燒輪胎等手段進行導航;在沙漠中還要忍受30多攝氏度的氣溫和50多攝氏度地表溫度的炙烤,每年飛播造林結束後,大家被太陽曬得黝黑,嘴唇乾裂,滿臉滄桑。
  • 德媒:成功防治荒漠化的榜樣,中國獲得銀獎
    德國「發展政策」網站8月23日文章,原題:成功防治荒漠化的榜樣減少荒漠化侵蝕,提高生活質量:衣索比亞和中國等國家的實踐表明,這是可能的。今年的「未來政策獎」主要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政策。在中國,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最為嚴重的生態威脅,影響著4億多人的日常生活。WFC指出,中國於2002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是世界上第一個致力於荒漠化防治的綜合性法規。這一法規也為中國防治荒漠化的行動計劃及綠色長城、民眾植樹活動等一系列防風治沙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及結構性框架。
  • 中國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附中國荒漠化土地分布圖)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11日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多年來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我國計劃到2020年,實現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2050年使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全部治理。」劉東生說,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將繼續用足用好並進一步完善防沙治沙的現有政策,抓好科技創新,堅持依法防治,藉助《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一帶一路」倡議等平臺,把荒漠化防治的國際合作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