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建投的治沙「革命」 沙漠治理邁入機械化時代(圖)

2020-12-11 中國甘肅網

  治沙草方格沙障

  在甘肅武威騰格里沙漠的南部邊緣,一片2000多畝的草方格沙障,已成為阻止沙漠化擴張的一道堅實防線。這是由甘肅建投研製的全球第一臺立體固沙,鋪設了第一片機械化治沙草方格沙障,目前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範基地,為推動全國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示範。

  從人海戰術、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甘肅建投啟動了人類機械化治沙新時代。

  治沙須先固沙。利用麥草、稻草在沙漠中鋪設草方格沙障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是治沙方式的一個新發明。草方格沙障被公認是固沙、治沙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方式因其防風固沙的效果良好而受到國內外治沙界推崇。然而,由於治理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因素,加之土地沙漠化不斷加速,使得人工鋪設草方格治沙固沙的方式難以抵擋漸趨加速的沙漠化擴張。

  多功能立體固沙車

  面對全球荒漠化的嚴峻形勢,甘肅建投走在了治沙領域研究開發的前沿,投入大量精力、心血,把治沙突破口放在提高治沙效率與實現防沙治沙效果難點上,自主研發製造的世界首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及「牽引式單項固沙機」填補該領域「空白」,這是甘肅省實踐科技創新的成果之一,是沙漠治理的一場「革命」。

  這臺「多功能立體固沙車」,擁有11項實用新型技術及發明專利。用機械化鋪設草方格,插草深度15釐米,草沙障高度30釐米左右。與人工相比,立體固沙車速度約是人工的180倍,可從根本上解決沙漠化速度快於人工治沙速度的難題。不僅降低成本,作業更規範化,大大增加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減風力,阻止流沙移動並截留雨水,比人工固沙的質量要高、固沙效果更好。原來荒蕪的沙漠裡已生長出各類野生植物,這在當地老百姓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事。「一莊子人忙一天還不如這車跑一圈」當地村民這樣評價。

  沙漠裡的蔬菜基地

  2015年,甘肅建投治沙團隊種植完成梭梭、花棒、檸條等各類沙生植物8萬多株。通過種植培育,沙生植物長勢良好,同時隨著草沙障內沙子被固定住後,一些野生植物也隨之長了出來,一兩年前治理過的沙丘,已是大變樣。2016年,治沙團隊利用機械生物治沙在沙漠裡成功種植十多畝的試驗田,種出的蔬菜、果實送到上海知名檢測機構英格爾檢測技術公司進行檢測後,得出的結論是各類果蔬天然無公害,農藥零殘留,其中種植的瓜果含糖量高於同類瓜果。曾經實地參觀過機械治沙的甘肅省林科院研專家表示,過去治沙主要靠「人海戰術」和一些比較簡單的機械,速度慢、效率低。甘肅建投研製的固沙機可以說是治沙的一場「革命」,讓大家看到了沙漠治理的曙光。

  甘肅建投的機械化治沙,並不僅僅是一臺臺設備,而更為關鍵的是,這是一個工程與生物治沙體系的大工程。目前,甘肅建投在武威民勤、古浪、涼州區機械壓沙工程項目已全面展開。

  本網記者 張玉芳 文/圖

相關焦點

  • 撒哈拉沙漠還在擴張,中國人能否可以治理?中國治沙有神秘魔方?
    這個計劃包括在亞斯文水庫附近的圖什卡灣建一座巨型揚水站,並修建長70公裡的主渠道和4條28公裡的支渠構成灌溉網,每年取水50億立方,將圖什卡(Toshka)窪地附近的土地開墾為300多萬畝良田,又稱為「穆巴拉克的金字塔」。這個計劃比1958年的新河谷計劃還要更加龐大和複雜,整個工程的造價高達865億美元,預計20年內完工。
  • 甘肅金塔治沙:成片栽種梭梭林 猶如沙漠「刷綠漆」
    殷春永 攝中新網蘭州5月30日電 (殷春永 張婧 高瑩)在甘肅省域西北角的金塔縣,胡兵被當地人稱謂「沙漠油漆工」。雖然不太貼切,但胡兵聽到後仍是靦腆一笑,繼續堅守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種著梭梭林。「一年一場風,初一到年終。」這是甘肅河西走廊特別是西段地區,過去數十年面對的自然狀態。當地居民的生活窘境,讓很多人不得不外鄉謀求生計。
  • 甘肅一國家沙漠公園項目獲批!快看在哪?
    (石漠)公園的通知甘肅1地上榜↓↓↓林沙發〔2019〕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  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關於申請建設國家沙漠(石漠)公園的請示收悉。
  • 毛烏素沙漠治理的「鹽池」模式—新聞—科學網
    」的方法,以及採取「換土、深栽、澆水、覆膜、纏杆、塗紅、圈白」六位一體的抗旱造林技術,圍城造林3萬畝,一次性成活率達90%以上等,大量科研項目的推廣應用,引領、支撐建成了集「休閒、娛樂、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村20多個,林業示範戶2000餘戶。
  • 「時代楷模」——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
    ,曾經是一片漫天黃沙的不毛之地,1981年,時任漪泉村黨支部書記或生產隊長的賀發林、石滿,臺子村郭朝明、張潤元,和樂村程海,土門村羅元奎年過半百的6位老漢,義無反顧向茫茫沙漠挑戰,開啟了漫漫治沙路。這也是復旦大學「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活動。  事跡報告團團長、甘肅省武威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周曉紅,第二代治沙人代表郭萬剛、賀中強,第三代治沙人郭璽、陳樹君,武威市廣播電視臺記者袁潔以及其他來自甘肅武威的嘉賓出席報告會。復旦大學400餘名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 中國即將治理成功的沙漠:卻迎來「搗亂者」,治沙人:功虧一簣!
    導語:中國即將治理成功的沙漠:卻迎來「搗亂者」,治沙人:功虧一簣!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放肆去玩,毛烏素沙漠是我國四大著名沙漠之一,它雖然覆蓋面積不大,但是由於位於榆林市境內,對當地的影響和危害也十分嚴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這些年裡,我國政府也在積極籌措資金,召集團隊治理毛烏素沙漠。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中國林科院供圖。 盧琦指出,新中國治沙與共和國建設基本同步,按時間進程中國治沙 70 年大致經歷了「全民動員、進軍沙漠的起步」「國家意志、工程帶動的發展」「以外促內、提速增效的推進」三個階段。 盧琦談到,近40年來,中國啟動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 16 項投資巨大、影響深遠的生態修復工程。
  • 中國治沙工程被外媒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
    上圖為庫布齊沙漠2000年的衛星遙感圖,下圖為2016年的衛星遙感圖。曾有外國專家預言,這條鐵路線「存活」不了30年就會被沙漠吞噬。然而,在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騰格里高達百米的流動沙丘都沒能將之淹沒,它已經暢通無阻地通行了六十餘載。包蘭鐵路沿線的治沙工程始於1956年,並於1964、1981、1987年進行了擴建。
  • 人民網報導毛烏素沙漠治理成果提及農牧家樂旅遊接待帶動發展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治理,如今的毛烏素腹地,林木蔥蘢,綠色已成主色調。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毛烏素變綠的秘密是什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兩山論提出15周年之際,人民網記者深入陝蒙寧三地,探訪當地幹部群眾,推出「毛烏素變綠記」系列報導,展現三地的治沙舉措、成效,用一份「毛烏素治沙樣本」講述新時代生態文明的中國故事。
  •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生態隴原 美麗甘肅(圖)
    圖為2008年6月拍攝的青土湖乾涸湖盆鹽漬化情景。甘肅「三北」工程於1978年正式啟動,全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始終堅持「護水源、治風沙、建綠洲」的戰略方針,經過30多年的建設,全省「三北」防護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5000餘萬畝。中國梯田化模範縣——莊浪莊浪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東南部。莊浪人民30多年修山不停,造地不止,建成了百萬畝水平梯田。
  • 毛烏素沙漠祖孫三代治沙人:願做紮根沙漠的一棵樹
    黨田野 攝   中新網陝西榆林9月23日電 題:毛烏素沙漠祖孫三代治沙人:願做紮根沙漠的一棵樹  作者 黨田野  「我爺爺出生在沙漠中,我父親沉睡在沙漠裡,現在我又回到了這片沙漠,想把治沙這根『接力棒』拿穩了。」站在綠植逐漸蔓延的毛烏素沙漠中,陝西榆林「第三代」治沙人石健陽如是說。
  • 甘肅民勤:沙漠裡長出「黃金」產業
    甘肅民勤縣地處全國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總面積1.59萬平方公裡,沙漠和荒漠化面積佔90.34%。長期以來,「沙患」一直侵害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是民勤人永恆的主題,「沙漠生金」是世代民勤人不懈追求的目標。面對黃沙連綿,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防沙治沙與扶貧開發的雙贏課題,怎麼破?
  • 甘肅一小縣城,被兩大沙漠包圍,治沙綠化堪稱世界模範
    老虎口曾經是民勤縣西線最大的風沙口之一,全長37公裡,沙漠面積達17萬畝,區內沙源深廣,沙層深厚。據說這裡沙患最嚴重的時候,曾經影響沿線及周邊5個鎮、18個村群眾的生產生活、交通通訊、水電設施安全。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老虎口大規模的風沙治理共有三次,但都以失敗告終。
  • 中國約40%沙漠含水可治理 面臨資金難題(圖)
    十八大報告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並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研究探索土地荒漠化治理新模式,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的重視,極大提振了企業早日實現產業化治沙夢想的信心。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京陸介紹,我國沙漠面積約170萬平方公裡,其中可治理的含水沙地、沙漠約佔40%。內蒙古含水沙地、沙漠面積很大,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等都是全域含水的。
  • 「治沙英雄」石光銀:毛烏素沙漠正從陝西版圖上消失
    (兩會訪談)「治沙英雄」石光銀:毛烏素沙漠正從陝西版圖上消失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 題:「治沙英雄」石光銀:毛烏素沙漠正從陝西版圖上消失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當年治沙栽種的灌木林壽命短、經濟價值小、觀賞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很大,進行低產林改造刻不容緩。」
  • 初心之路丨武威六老漢治沙:吃住在沙漠,三代接力造萬畝綠洲
    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郭璽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陳雷柱 圖40多年前,當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程海、羅元奎及張潤元六名老人接受生產隊委託,決定看護八步沙風沙口的一片林區後,他們與沙漠的抗爭就此拉開序幕。八步沙在甘肅省古浪縣土門鎮境內,是騰格里沙漠南部邊緣向南凸出的一片沙漠。
  • 甘肅建投二三季度社會關注度(行業交流篇)
    編者按:隨著甘肅建投各板塊業務的發展,「甘肅建投」品牌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外國政要、國家部室、省外各建築系統同仁、省內各級領導頻頻調研、訪問甘肅建投。甘肅建投不僅成為省內各種行業觀摩的首選先進典型,更成為西北地區沙漠治理、裝備製造以及「走出去」的一支標杆。本網特將2015年二三季度甘肅建投受到的社會關注進行整理編輯。
  • 【聚焦2020甘肅兩會】澳門師生捐款12萬餘元助力民勤治沙(圖)
    6年來,澳門學子情牽民勤治沙事業,累計捐款40餘萬元用於綠化祖國。1月11日上午,出席政協甘肅省十二屆三次會議的甘肅省政協澳門委員帶來澳門鏡平中學、澳門培正中學師生捐贈的12萬餘元治沙捐款,表達澳門師生對民勤治沙的關注與支持。    甘肅省政協澳門委員、澳門培正中學校長高錦輝說,民勤是他們牽掛的地方,防風治沙綠化祖國,澳門也要盡一份責任。
  • 我國發明出「吞沙巨獸」,一天吞噬40畝沙漠,已經投入甘肅使用
    我國發明出「吞沙巨獸」,一天吞噬40畝沙漠,已經投入甘肅使用人類社會之所以取得現在的發展成就,是離不開對大自然索取的。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非常的薄弱,所以導致很多地區被無情索取之後變成了荒涼的沙漠。
  • 沙漠致富經:中國人治理沙漠,怎麼就隨手賺了個5000億?
    ,治理沙漠就成為了一個時代議題,成為各國研究的對象和目標。,不過雖然治沙獲取不小的成功,但依然還有很多人對治理沙漠存在誤區,認為治理沙漠就是在填一個無底洞,投入多少錢就虧多少錢,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有誤的,因為在中國人的聰明腦袋面前,治沙其實也是一本致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