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荒漠化治理:從流沙到「流量」

2020-11-04 寧夏生態環境

  今年國慶、中秋節,中衛市躋身「全國十大網紅目的地」,帶動「流量」的核心元素是——沙漠。

  黃河宿集等民宿群,如岸邊探出的「樹枝」,為各方遊客提供一處棲息之所。沙漠與星空、黃河攜手,「合奏」出寧夏旅遊的新音符。旅行途中,融入麥草方格的科普,為人與沙的相處提供了增進理解的空間。

  寧夏,三面環沙,位於西沙東移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帶。全區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十二五」末,寧夏森林覆蓋率為12.63%。沙,曾是寧夏發展的限制因素,如今蛻變為生態產業的主要「因子」。「十三五」期間,全區完成防沙治沙目標任務40餘萬公頃。

  從對抗、逆襲到共處,我區傳承和深化治沙精神內涵,開拓生態經濟林業、沙區新能源產業和沙漠旅遊休閒業等沙產業,實現沙漠生態功能的轉化增值。寧夏將持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的生命線,築牢西部生態屏障。

  黃與綠的變奏

  檸條、沙柳、樟子松,這是手機裡「螞蟻森林」可選擇的常見樹種。而在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仿佛身處現實版的「螞蟻森林」,感受「沙、水、林、草」的和諧相融。

  封沙育林與退牧還草結合、生物固沙與工程固沙結合、防沙治沙與沙產業開發結合,鹽池縣的「黃」與「綠」,在經年累月的治理中,愈發清晰。

  「你看,在鹽池境內基本看不到黃色地塊了。」 哈巴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點開衛星遙感地圖,縮放屏幕,指尖滑動處,綠意流淌。截至目前,鹽池縣森林覆蓋率達21.8%,年揚沙天氣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現在的9次。

  「十三五」以來,寧夏高位推動,全面落實防沙治沙責任,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並舉,防沙、治沙、用沙並重,有效遏制了荒漠化趨勢。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林業工程,以鹽池縣、同心縣、沙坡頭區和靈武市4個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為重點,推動防沙治沙建設。2016年以來,全區每年安排資金200萬元至300萬元專門用于禁牧封育,持續加大禁牧封育監督管理。政府主導、項目帶動、社會參與,形成防沙治沙和生態修復新格局。

  治與用的協奏

  防治「沙之害」,用好「沙之利」。沙漠地區,具有獨特的光、熱、土等資源優勢。寧夏升級沙漠生態旅遊、沙漠種植等特色沙產業,並培育光伏治沙等新型產業,探索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貧的科學路徑。

  中衛市在建設防沙治沙示範區的進程中,注重培植新型沙產業。在北部沙區、南山臺子等沙區,40萬畝以蘋果、紅棗、枸杞為主的經濟林產業區,年產值達14億元。同時,建設生態光伏產業園6.5萬畝,昔日的荒沙地,躋身拓展產業的新空間。

  沙漠、乾旱、大風,8.8攝氏度的年平均氣溫……曾經限制區域發展的因素,如今成為中衛市在沙漠邊緣發展雲計算產業集聚區的先天優勢,為「沙」賦予更廣闊的能量。

  在鹽池縣,曾經的荒灘沙地湧起藍色「浪花」。當地自2017年啟動「光伏扶貧」,與中民投合作在74個貧困村建設光伏電站,為每個貧困村集體年均增收22萬元。

  發展沙產業的同時,我區嚴格準入,強化沙區開發項目管理,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根源上保障沙區資源合理有序開發。

  這道命題還在繼續。氣候、地貌及植被是寧夏土地沙漠化發生發展的根本自然因素。面對自然條件嚴苛,生態脆弱的實際,荒漠化治理仍面臨挑戰。

  寧夏林草系統將科學編制「十四五」防沙治沙規劃,加強小流域治理,通過實施草原生態修復、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水土流失治理等,推進荒漠化防治,充分利用各區域有利條件布局沙產業,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來源:寧夏日報、寧夏新聞網

  記者:毛雪皎

  

相關焦點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  (一)荒漠化土地現狀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2.37萬平方公裡,佔國土總面積的27.33%,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海南、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8個縣(旗、區)。1、氣候類型區荒漠化現狀。
  • 中國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附中國荒漠化土地分布圖)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11日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多年來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我國計劃到2020年,實現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2050年使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全部治理。」劉東生說,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將繼續用足用好並進一步完善防沙治沙的現有政策,抓好科技創新,堅持依法防治,藉助《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一帶一路」倡議等平臺,把荒漠化防治的國際合作推向深入。
  • 荒漠化治理丨毛烏素:「沙漠」沒有消失,只是被人類縛住
    2018年,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大會在榆林召開。聯合國副秘書長莫妮卡·巴布在賀信中說,中國是防治荒漠化公約的主席國,希望中國在推動公約履約事業上繼續發揮引領作用,讓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智慧、方案惠及全球。 千年時光荏苒,毛烏素滾滾黃沙已被綠色植被所縛。而對那些誓將沙漠變綠洲的人們來說,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的第一步。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從中央到地方,多層次、跨領域、齊抓共管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從1995 年提交第一個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 2017 年成功舉辦《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由以外促內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新局面。」盧琦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表示。
  • 中石大(華東)學子探尋寧夏治沙路,回溯中衛治沙偉
    >沙坡頭黃河前合影留念(賈子奇 攝) 據第五次《中國荒漠化沙化狀況公報》顯示,中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115.93萬公頃,佔國土總面積的27.20%,約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上世紀50年代,中衛市常年受到沙漠侵襲,沙化嚴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離城區僅4到5公裡的地方。而如今的中衛沙坡頭卻是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沙漠公園,依沙而興的旅遊產業,成為寧夏變沙為美的典範。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王慶凱)記者30日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中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荒漠化防治區域熱度榜單 TOP10 地域熱度分布 內蒙古、青海、河北、新疆、廣西、寧夏、甘肅、四川、雲南、上海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掛牌 6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在北京市掛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為履約辦揭牌。6月17日也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 中國獲得"政策界奧斯卡獎":荒漠化治理引領全球
    摘要:國家林業局今天透露,世界未來委員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公布2017年「未來政策獎」,以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政策。 中國用多年來的實際行動扭轉了荒漠化趨勢,因此榮獲2017年「未來政策獎」銀獎。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草原區域熱度榜單 TOP10 地域熱度分布 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寧夏、廣西、山東、四川、山西、黑龍江 專家調研組發現烏拉蓋草原開展的退化草場改良、鹽漬化草地治理、沙化草地治理等多個生態治理項目,已經規模治理沙化草地近2萬畝。 據悉,內蒙古蒙草生態草原研究院(以下簡稱草原生態研究院)經過長期調研發現,烏拉蓋草原綠色植被下存在一條暗沙帶,處在暗沙帶上的植被如果被破壞就會迅速地風蝕沙化,一旦細沙侵蝕周邊的草原,就會形成大面積的沙化草地。
  • 毛烏素沙漠治理的「鹽池」模式—新聞—科學網
    毛烏素沙漠的鹽池沙邊子治理區植被景觀 地處寧夏東部、毛烏素沙漠南緣、陝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帶的鹽池縣,是中國灘羊之鄉、中國甘草之鄉、中國蕎麥之鄉,也是革命老區 時下,鹽池縣四墩子和沙邊子鄉已入冬,但寧夏大學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所在此進行的區域修復治理及特色中藥材種植試驗示範效果,使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張宏福等專家一行沒有感到寒意,而是為鹽池縣奮進生態立縣目標,抗沙與頑強植綠,實現生態改善與產業發展雙贏的綠色發展而感嘆。
  • 寧夏生態新畫卷:青山碧水「金沙丘」
    西有騰格里沙漠,北鄰烏蘭布和沙漠,東連毛烏素沙地,三面環沙將寧夏北部平原裹夾在中間。對寧夏人而言,治理沙害意味著生存,同時要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隨著「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工程的實施,寧夏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沙化的土地逐年減少。「60年來,寧夏森林覆蓋率從成立之初的1.5%增加到現在的14%,率先在全國實現了沙漠化逆轉,且連續20年沙化、荒漠化土地『雙縮減』。」日前,自治區專門召開60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寧夏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上世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一度擴張,甚至出現「風沙逼近北京城」的情形。  好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不曾放棄。他們多年堅守,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讓奇蹟發生——  中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雙縮減」;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雙減輕」;沙區植被狀況和固碳能力「雙提高」;區域風蝕狀況和風沙天氣「雙下降」。
  • 寧夏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記者17日從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自2011年至今,寧夏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3.7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 「毛烏素變綠記」寧夏篇:眾志縛沙數十載 萬畝綠洲展新顏
    【編者按】橫亙陝西、內蒙古、寧夏三地的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昔日的毛烏素,黃沙漫天,「沙進人退」。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治理,如今的毛烏素腹地,林木蔥蘢,綠色已成主色調。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毛烏素變綠的秘密是什麼?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由點到面帶動荒漠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近20年,累計完成營造林884萬公頃,工程固沙4.4萬公頃。
  • 中國荒漠化治理獲國際大獎 德媒:全球環境保護引領者
    參考消息網8月23日報導 德媒稱,世界未來委員會本周頒發了「未來政策獎」,衣索比亞、巴西、中國、澳大利亞、約旦、和尼日均因在保護環境,防止土壤荒漠化方面作出貢獻而獲得獎項。其中衣索比亞的提格雷州獲得金獎,中國巴西並列獲得銀獎。
  • 防治荒漠化丨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
    統計數據表明,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治理率已達七成,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沙塵天氣大幅減少,毛烏素沙地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的歷史性轉變。 越來越綠的毛烏素沙地,究竟發生了什麼?巨大變化是怎樣產生的?除了人們的努力,西北地區氣候「暖溼化」趨勢帶來了多大影響?在毛烏素沙地,記者深入探訪,尋找答案。
  • 有庫布齊、毛烏素沙漠的治理經驗,塔克拉瑪幹沙漠能變成綠洲嗎?
    對於我國來說,荒漠化總面積為128萬多平方公裡,想想我國陸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裡,荒漠化面積就佔了整個陸地面積13.29%,而我國最大的沙漠非新疆境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莫屬了。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自然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受到氣候、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的荒漠化;一是人為原因,人類過度樵採、放牧等致使林地和草原退化而形成的荒漠化。
  • 力爭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2015年,聯合國制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提出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現象、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目標。我國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今後五年中國將治理沙化土地1000萬公頃,力爭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