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榆林走出中國經驗

2020-12-11 西部網

4月22日,陝西省林業局對外公布:陝西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一消息,媒體形象地喻為「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而早在2018年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大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指出:中國防沙治沙就是從榆林走出來的,榆林的成功經驗,對全國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創造奇蹟,陝西「鎖住」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榆林境內。歷史上,這裡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於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毛烏素地區逐漸變成茫茫大漠。

新中國成立之初,榆林已經成為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一。當時,榆林沙化土地面積3600萬畝,流動沙地總面積超過860萬畝,流沙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風颳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就是當時榆林地區惡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1959年,陝西省治沙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沙漠考察隊的基礎上組建,並籌建了第一個治沙造林林場——陝北防沙造林林場,隨後榆林陸續在長城沿線設立了20個國營林場和10多個國營苗圃。中國防沙治沙,從榆林起步了。

榆林的發展史是一部治沙造林史,榆林治沙造林史也是一部中國特色生態建設創業史。

陝西省治沙研究所成立後,治沙專家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摸索出引水拉沙、沙障固沙、前擋後拉等系列治沙造林適用技術,攻克了樟子松引種栽培和大面積造林等多項技術,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積達到130多萬畝。1974年開創性地開展了我國流動沙地飛播造林種草試驗,累計完成飛播治沙900多萬畝。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市依託退耕還林等工程,按照「全封、遠飛、近造」的工作思路,採取人工、飛播、封育相結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結合等綜合措施,相繼開展了「三年植綠大行動」「陝西省全面治理荒沙」「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動。在北部風沙區建成總長1500公裡,造林175萬畝的4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成片林165塊。新建以樟子松為代表的常綠針葉林180萬畝,完成「萬畝連接工程」52片,初步形成了帶片網、喬灌草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據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荒漠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472萬畝,每年發生30多次的沙塵暴幾乎不再發生,年揚塵天氣由100多天減少到10天以下。

2157萬畝鬱鬱蔥蔥的樹林成功鎖住了860萬畝流沙,林木覆蓋率從0.9%提高到33%,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書寫世界治沙奇蹟。

實現「綠進沙退」還遠遠不夠。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還指出,「作為自然地貌,毛烏素沙地不是真的消失,只是流動沙丘全部得到固定。這些治理成果還屬人工幹預,尚需加快沙區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實現自我循環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沙區生態面貌。」

治沙英雄輩出,全國「勞模」湧現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態建設人民英雄史。

幾十年來,榆林治沙群眾憑藉堅強毅力、超常的幹勁與浩瀚無垠的荒漠和肆虐無情的風沙進行抗爭,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和心血,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

牛玉琴是一個從無豪言壯語、絕少慷慨陳詞的農家女子。從1985年承包萬畝荒沙以來,她貸款僱人,人背驢馱,治沙11萬畝。1993年,她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拉奧博士獎」。1996年,她受聯合國防止沙漠公約組織邀請,登上了莊嚴的聯合國講壇。

「一生只做治沙這一件事」的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1984年響應中央治理「五荒地」的號召,毅然把家搬到海子梁鄉沙漠面積最大的四大號村,帶領7個夥伴一頭扎進茫茫沙海,演繹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壯舉。30多年來,石光銀帶領一群陝北硬漢,累計承包造林25萬畝,在國營、集體荒沙鹼灘上種活了各類植物5300多萬株。他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世界林農傑出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獲得全國治沙英雄等60多個獎項。

不僅僅是石光銀和牛玉琴,榆林還走出了中國治沙史上的眾多治沙英雄,從上世紀的惠中權、李守林、漆建忠、朱序弼到新世紀的杜芳秀、張應龍、李增泉……這一大批治沙英雄和先進集體,以超人的膽略和氣魄,磨練出「不畏艱難、敢於鬥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榆林治沙精神。

人進沙退,榆林走出防沙治沙「中國經驗」

如今,榆林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也走出一條防沙治沙的「中國經驗」。

「中國經驗」的背後,是科研人員與治沙群眾數十年的艱辛摸索,是群眾汗水和科學智慧的結晶。當年,他們面對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從榆林地名著手,從點滴的、零星的沙柳檸條等沙生植物中尋啟示,堅持適地適樹,良種壯苗;他們根據榆林的自然環境總結出不同地形地貌的治理辦法,指導群眾逐漸從單純防風固沙植樹造林到發展楊、柳、榆、杏、果等多種經濟林和果園,不斷優化林木結構。

數十年來,林科專家們穿梭於大漠之中、溝壑山區、鹽鹼灘上,成為備受人民尊敬的「綠色精靈」「綠色使者」。他們不僅治沙改土、植樹種草,還在積極引進新品種、科學布局林產業,引導榆林人民向沙漠要環境,向沙漠要產業、要效益。早在1973年就建立了西北地區唯一的樟子松良種基地——榆林市樟子松種子園。後來,又成立了「榆林市長柄扁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著力開發長柄扁桃產業;建成了林業科技創新示範園,開展了大櫻桃、黑枸杞、美國紅樹莓等11個項目的試驗研究。

如今,榆林已經初步形成「東棗、西薯、北種、南豆」的特色產業格局,不斷發展壯大「草、羊、棗、薯」四大主導產業。目前,全市各類經濟林面積達400萬畝,其中紅棗170萬畝、「兩杏」80萬畝、山地蘋果65萬畝、長柄扁桃40萬畝、核桃32萬畝、海紅果5萬畝,搭建起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主框架,形成紅、黃、綠各色相融的經濟林果產業新形態。

數十年治沙久久為功,「榆林綠」鎖住了毛烏素沙地。數十年來,「榆林經驗」不斷向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區推廣,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榆林治沙經驗由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荒漠添綠黃沙生金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中國遏住了荒漠!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形成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
  • 【地評線】荔枝網評:在防沙治沙的接續奮鬥中書寫綠色中國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防沙治沙事業,幾代人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歷史性轉變,沙洲植綠、沙海播綠行動開展如火如荼,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沙區特色產業蓬勃興起,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生態系統治理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治沙路徑,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 「十三五」期間中國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
    「十三五」期間中國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2-12     來源:中國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地評線】中安時評:「中國魔方」築牢防沙治沙的「綠色屏障」
    近年來,我國土地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巨變,探索出了被譽為「中國魔方」的麥草方格防沙治沙方法,增加了中國綠色的覆蓋率,築牢了中國的「綠色屏障」。    「中國魔方」圈住中國沙地。治沙先固沙。面對土地的荒漠化,帶來的不僅僅是生存環境的影響,更是對土地的一種「侵蝕」,在這樣的情況下,治沙刻不容緩。
  • 五年防沙治沙一千多萬公頃!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
  • 西藏山南多舉措推進防沙治沙工程
    長期以來,西藏山南市不斷推進防沙治沙工作。通過落實「封、固、造、播」等舉措,推動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生態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工程等項目,打造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目前,山南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減小,主要沙地沙源得到有效控制。
  • 防沙治沙 青海都蘭縣5年營造林35萬多畝
    這是一場防沙治沙的持久戰。是最早一批參與到都蘭縣防沙治沙的公職人員。都蘭縣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是青海省沙漠面積較大、風沙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當時在林業局本是幹的行政工作,但還是喜歡自己所學的防沙治沙專業,便加入到一線。」蘆濤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都蘭縣夏日哈地區流沙威脅非常嚴重,公路農田都無法倖免。
  •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正式發布實施
    3月20日,國家林業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經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    《規劃》提出,我國防沙治沙的目標任務是,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加大防沙治沙重點工程建設力度,全面保護和增加林草植被,積極預防土地沙化,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到2020年,使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    《規劃》明確了防沙治沙的總體布局和建設重點。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印發《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實施方案...
    、高效發展,充分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推動新時代防沙治沙工作高質量開展,我局研究制定了《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實施方案》和《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考核驗收辦法》(見附件1、2),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 新疆和田市:防沙治沙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作為和田市防沙治沙示範建設工程,這片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示範園裡的核桃樹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正逐年提升。和田市吉亞鄉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生態綜合治理標準化示範區內,新疆昆天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自2014年起,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積2.6萬畝,種植了紅棗、蘋果、核桃和防風林、飼草等。
  • 我國風沙危害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
  •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08 13:26 來源: 林業局網站林業部門主要是採取增加植被減少裸露沙塵等防沙治沙方式,降低沙塵暴行進過程中的風速,減少沙塵暴或降低沙塵暴的強度。  張豔紅向媒體介紹了中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情況。目前,中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73萬平方公裡,可治理的沙化土地有53萬平方公裡,「十一五」期間已治理了1400多萬公頃。「十二五」期間預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十三五」還將再治理1000萬公頃。
  • 寧夏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記者17日從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自2011年至今,寧夏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3.7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 「治沙英雄」石光銀:毛烏素沙漠正從陝西版圖上消失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說,經過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毛烏素沙漠正從陝西版圖上消失,荒沙變綠地,但還要守護好這片綠色,為其「增綠」。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榆林市曾飽受黃沙肆虐,歷史上榆林城曾被迫三次南遷,形成「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
  • 山東提前完成30萬公頃防沙治沙治理目標任務
    今天,省自然資源廳在全國防沙治沙示範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冠縣,舉行山東省暨聊城市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現場宣傳活動,動員社會各界,攜手防沙止漠,共護綠水青山,建設生態文明。據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馬福義介紹,近年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溝渠路林田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植樹綠化、水利建設,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已提前完成《山東省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中確定的30萬公頃的治理目標任務。
  • 阿里防沙治沙初顯成效 獅泉河鎮年降雨量增加約44毫米
    獅泉河盆地治沙開始時尼瑪平措任噶爾縣縣長,他說:「當年,噶爾縣縣城內的道路,每年都需要推土機推沙兩次,幹部職工每年休假回來的第一件事不是打水洗漱,而是借鐵鍬清理自家門口的積沙。」20年防沙治沙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當年砍伐是為了生存,現在植樹造林更是為了生存。」
  • 我國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 沙塵暴次數減少近三成
    國家林草局今天(30日)發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在北方風沙線上初步建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十三五」期間,我國防沙治沙加強了依法依規防治,深化了改革,強化了目標責任考核,著力推進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經國務院同意,印發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明確提出從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建立沙化土地修複製度、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推行地方政府責任制、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等5個方面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推進防沙治沙改革進程。
  • 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同日,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榆林市榆陽區孟家灣鎮中營盤水庫旁的植被。(圖片來源:陝西日報記者 李羽佳 攝)「中國的防沙治沙是從榆林走出來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經驗,正在引領著中國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這樣評價。
  • 【新春走基層】臨澤:防沙治沙綠了沙漠 富了百姓
    多年來,廣大群眾通過自然恢復和人工治理,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結合的治理模式,持續開展防沙治沙,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在境內39萬畝的沙漠上實施壓沙工程、種植梭梭。目前,已建成防風固沙林27.1萬畝,阻沙林帶187公裡,農田防護和生態經濟林15萬畝,封育荒漠植被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67%。  防沙治沙不光改善了生態環境,也帶富了一方百姓。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因此,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是遏制我國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應對荒漠化的國家行動。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表示,70年來,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在不斷探索中穩步前進,沙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