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陝西省林業局對外公布:陝西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一消息,媒體形象地喻為「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而早在2018年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大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指出:中國防沙治沙就是從榆林走出來的,榆林的成功經驗,對全國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創造奇蹟,陝西「鎖住」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榆林境內。歷史上,這裡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於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毛烏素地區逐漸變成茫茫大漠。
新中國成立之初,榆林已經成為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一。當時,榆林沙化土地面積3600萬畝,流動沙地總面積超過860萬畝,流沙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風颳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就是當時榆林地區惡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1959年,陝西省治沙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沙漠考察隊的基礎上組建,並籌建了第一個治沙造林林場——陝北防沙造林林場,隨後榆林陸續在長城沿線設立了20個國營林場和10多個國營苗圃。中國防沙治沙,從榆林起步了。
榆林的發展史是一部治沙造林史,榆林治沙造林史也是一部中國特色生態建設創業史。
陝西省治沙研究所成立後,治沙專家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摸索出引水拉沙、沙障固沙、前擋後拉等系列治沙造林適用技術,攻克了樟子松引種栽培和大面積造林等多項技術,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積達到130多萬畝。1974年開創性地開展了我國流動沙地飛播造林種草試驗,累計完成飛播治沙900多萬畝。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市依託退耕還林等工程,按照「全封、遠飛、近造」的工作思路,採取人工、飛播、封育相結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結合等綜合措施,相繼開展了「三年植綠大行動」「陝西省全面治理荒沙」「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動。在北部風沙區建成總長1500公裡,造林175萬畝的4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成片林165塊。新建以樟子松為代表的常綠針葉林180萬畝,完成「萬畝連接工程」52片,初步形成了帶片網、喬灌草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據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荒漠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472萬畝,每年發生30多次的沙塵暴幾乎不再發生,年揚塵天氣由100多天減少到10天以下。
2157萬畝鬱鬱蔥蔥的樹林成功鎖住了860萬畝流沙,林木覆蓋率從0.9%提高到33%,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書寫世界治沙奇蹟。
實現「綠進沙退」還遠遠不夠。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還指出,「作為自然地貌,毛烏素沙地不是真的消失,只是流動沙丘全部得到固定。這些治理成果還屬人工幹預,尚需加快沙區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實現自我循環發展,從根本上改變沙區生態面貌。」
治沙英雄輩出,全國「勞模」湧現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態建設人民英雄史。
幾十年來,榆林治沙群眾憑藉堅強毅力、超常的幹勁與浩瀚無垠的荒漠和肆虐無情的風沙進行抗爭,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和心血,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
牛玉琴是一個從無豪言壯語、絕少慷慨陳詞的農家女子。從1985年承包萬畝荒沙以來,她貸款僱人,人背驢馱,治沙11萬畝。1993年,她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拉奧博士獎」。1996年,她受聯合國防止沙漠公約組織邀請,登上了莊嚴的聯合國講壇。
「一生只做治沙這一件事」的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1984年響應中央治理「五荒地」的號召,毅然把家搬到海子梁鄉沙漠面積最大的四大號村,帶領7個夥伴一頭扎進茫茫沙海,演繹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壯舉。30多年來,石光銀帶領一群陝北硬漢,累計承包造林25萬畝,在國營、集體荒沙鹼灘上種活了各類植物5300多萬株。他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世界林農傑出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獲得全國治沙英雄等60多個獎項。
不僅僅是石光銀和牛玉琴,榆林還走出了中國治沙史上的眾多治沙英雄,從上世紀的惠中權、李守林、漆建忠、朱序弼到新世紀的杜芳秀、張應龍、李增泉……這一大批治沙英雄和先進集體,以超人的膽略和氣魄,磨練出「不畏艱難、敢於鬥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榆林治沙精神。
人進沙退,榆林走出防沙治沙「中國經驗」
如今,榆林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也走出一條防沙治沙的「中國經驗」。
「中國經驗」的背後,是科研人員與治沙群眾數十年的艱辛摸索,是群眾汗水和科學智慧的結晶。當年,他們面對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從榆林地名著手,從點滴的、零星的沙柳檸條等沙生植物中尋啟示,堅持適地適樹,良種壯苗;他們根據榆林的自然環境總結出不同地形地貌的治理辦法,指導群眾逐漸從單純防風固沙植樹造林到發展楊、柳、榆、杏、果等多種經濟林和果園,不斷優化林木結構。
數十年來,林科專家們穿梭於大漠之中、溝壑山區、鹽鹼灘上,成為備受人民尊敬的「綠色精靈」「綠色使者」。他們不僅治沙改土、植樹種草,還在積極引進新品種、科學布局林產業,引導榆林人民向沙漠要環境,向沙漠要產業、要效益。早在1973年就建立了西北地區唯一的樟子松良種基地——榆林市樟子松種子園。後來,又成立了「榆林市長柄扁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著力開發長柄扁桃產業;建成了林業科技創新示範園,開展了大櫻桃、黑枸杞、美國紅樹莓等11個項目的試驗研究。
如今,榆林已經初步形成「東棗、西薯、北種、南豆」的特色產業格局,不斷發展壯大「草、羊、棗、薯」四大主導產業。目前,全市各類經濟林面積達400萬畝,其中紅棗170萬畝、「兩杏」80萬畝、山地蘋果65萬畝、長柄扁桃40萬畝、核桃32萬畝、海紅果5萬畝,搭建起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主框架,形成紅、黃、綠各色相融的經濟林果產業新形態。
數十年治沙久久為功,「榆林綠」鎖住了毛烏素沙地。數十年來,「榆林經驗」不斷向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區推廣,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榆林治沙經驗由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