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青海都蘭縣5年營造林35萬多畝

2020-12-13 網易新聞

(原標題:防沙治沙 青海都蘭縣5年營造林35萬多畝)

這是一場防沙治沙的持久戰。

26年前,青海都蘭縣夏日哈地區平均每年有30畝苗田被沙淹沒,相當於3個足球場大小。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如今,該地區造林面積達已超2.6萬畝,接近2500個足球場大小。成果顯現。

近日,在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委宣傳部主辦、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辦的西部七省市媒體都蘭行採風活動中,上遊新聞記者獲悉,2011-2016年的5年間,都蘭縣完成營造林35.11萬畝。2015年該縣還被評為海西州唯一一個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縣。

這從沙化嚴重地區到生態示範縣,這個巨大的轉變,都蘭縣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當年

每年有30畝農田被沙淹沒

祖籍江蘇的蘆濤,任職都蘭縣精神文明辦主任之前,在縣農牧局、林業局等部門工作過。是最早一批參與到都蘭縣防沙治沙的公職人員。

都蘭縣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是青海省沙漠面積較大、風沙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當時在林業局本是幹的行政工作,但還是喜歡自己所學的防沙治沙專業,便加入到一線。」蘆濤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都蘭縣夏日哈地區流沙威脅非常嚴重,公路農田都無法倖免。

數據顯示,1991-1994年,國道109線察漢烏蘇養路段每年平均清沙2300立方米,附近農田平均每年有30畝苗田遭受沙埋。

為了農田免遭破壞,群眾早已自發治沙,但效果並不理想。

作為剛畢業的專業人士,蘆濤和治沙團隊就想能在治沙方面有所突破。「局裡領導也很重視治沙工作,很支持。」

前後三次治沙試驗終成功

蘆濤剛加入到治沙一線,就遇到了難題。沙子能用什麼固定?是否真的有效果?治沙團隊想到了麥草。

「在沙地上圍多個一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後把麥草壓進正方形的四條邊,可以固定沙子。」蘆濤表示,短時間內,有一點效果,但長期來看,固沙效果並不理想。

第一次治沙受挫。

很快,蘆濤和治沙團隊想出第二個方法。往沙地裡挖30公分,把礦泉水瓶子灌滿水,楊樹枝丫就插在瓶子裡,然後埋在沙地裡。

「2-3個月後去看,有些埋得深的楊樹,活了,有些則死了。」蘆濤有些欣喜。

不過,這些成活的樹,第二年又死了。之前栽樹的地方,又變成光禿禿的沙地。

這種方法還是不行。

不過,在失敗的過程中,蘆濤和治沙團隊收穫了寶貴的經營。「埋得越深,樹越容易活。」

第三次,他們往沙地挖1米深的坑,然後栽上楊樹。這次他們成功了。楊樹全部存活。

「在沙地栽樹,當年活了,不算活,三年後活著才算活。」20日,現為都蘭縣精神文明辦主任的蘆濤,在回憶起當初治沙的時候仍顯得有些自豪。他還說:「當時他們分別挖了50、80、100釐米的坑,後來發現70釐米的最容易讓楊樹存活,再往下挖就沒有必要。」

上遊新聞記者獲悉,深栽旱作造林於1997年度獲海西州第二屆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度獲青海省第二屆科技成果二等獎。

5年間完成營造林35.11萬畝

有了治沙團隊的努力,都蘭縣夏日哈地區成了示範基地。

1995年,國家批准立項的全國最高海拔防沙治沙工程《柴達木高海拔沙地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基地》項目在都蘭縣夏日哈地區啟動。

通過積極探索,經驗總結,在青海省首次採用楊樹截枝高杆深栽造林技術獲得推廣。目前此項治沙技術已在流動沙丘、丘間地、半固定沙地、河漫灘、礫石沙層、固定沙地、農田周圍等多種地類上試驗,效果顯著。

在樹種的選擇上,也越來越多。在青楊、新疆楊、白柳、旱柳、檉柳等多種樹種上試驗取得成功,結束了柴達木盆地無喬木旱作造林的歷史。

據了解,這種投資少、治沙效果快,節約水資源,克服了林農爭水矛盾,生長快、鬱閉早,造林投資少,成活率達85%,樹木當年高生長達0.5米。

截止目前,深栽旱作輻射造林面積達2.6萬畝,從而在高原防沙治沙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輻射作用。

都蘭縣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經驗,已經由東部向中部的香日德鎮烏蘭山——小夏灘等荒漠化嚴重地區推進。

數據顯示,2011-2016年,都蘭縣累計爭取林業生態建設資金3.57億元,通過國家重點公益林、「三北」五期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成果鞏固項目、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完成營造林完成營造林35.11萬畝。

其中,人工造林20.61萬畝、封山育林13.5萬畝、森林撫育1萬畝。新農村村莊綠化項目共完成31個村的綠化美化建設。森林覆蓋率由2009年的4.04%提高到目前的5.07%。2015年都蘭縣被評為海西州唯一一個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縣。

都蘭縣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直以來就是把加強生態保護建設作為首要工作、重點工作來抓,下一步,還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嚴守生態紅線,紮實推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狠抓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森林、溼地、沙區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管護水平逐步提升,使得全縣生態狀態持續改善。

新聞多一點

治沙方法

(一)機械沙障固沙技術。2008年,都蘭縣和北京林業大學協作,進行在流動沙地上設置機械沙障的固沙試驗,共設置沙障32畝,填補了都蘭縣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沒有機械沙障固沙的空白。

(二)楊柳科樹種深栽旱作造林技術。深栽旱作造林於1997年度獲海西州第二屆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度獲青海省第二屆科技成果二等獎。

(三)高海拔荒漠化地區沙生植物(灌木)引種馴化造林技術。白刺、梭梭、沙拐棗是都蘭縣荒漠灌叢的主要組成樹種,根系發達,根櫱能力強,具有很強的耐寒旱、抗沙埋、沙割能力,是都蘭縣荒漠地帶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引種馴化野生荒漠灌木試驗造林獲得2004年海西州農林科技進步三等獎。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黎勝斌 實習生 張皓 青海都蘭縣攝影報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原標題:防沙治沙 青海都蘭縣5年營造林35萬多畝)

本文來源: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沙裡淘金 走出生態致富路——榆林70年防沙治沙成效明顯
    70載治沙造林,榆林的森林覆蓋率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3%,陝西的綠色版圖也因此向北推進了400多公裡,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資料圖「榆林綠」鎖住毛烏素榆林沙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防沙治沙史。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1984年,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臺後,石光銀敢為人先,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籤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治沙是我唯一的事業,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樹,把治沙進行下去!」石光銀說。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石光銀和同伴們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營造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如今的「狼窩沙」滿目青蔥,年近古稀的石光銀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治沙英雄」。
  • 防沙治沙:榆林走出中國經驗
    當時,榆林沙化土地面積3600萬畝,流動沙地總面積超過860萬畝,流沙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風颳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就是當時榆林地區惡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1959年,陝西省治沙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沙漠考察隊的基礎上組建,並籌建了第一個治沙造林林場——陝北防沙造林林場,隨後榆林陸續在長城沿線設立了20個國營林場和10多個國營苗圃。
  • 「十三五」期間中國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
    「十三五」期間中國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2-12     來源:中國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我國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 沙塵暴次數減少近三成
    國家林草局今天(30日)發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在北方風沙線上初步建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自2004年以來,我國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了荒漠化、沙化面積和荒漠化、沙化程度「雙縮減」,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四大沙地實現生態整體改善。「十三五」期間,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
  • 我國風沙危害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
  • 五年防沙治沙一千多萬公頃!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1984年,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臺後,石光銀敢為人先,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籤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業,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樹,把治沙進行下去!」石光銀說。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石光銀和同伴們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營造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如今的「狼窩沙」滿目青蔥,年近古稀的石光銀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治沙英雄」。
  • 新疆和田市:防沙治沙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作為和田市防沙治沙示範建設工程,這片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示範園裡的核桃樹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正逐年提升。和田市吉亞鄉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生態綜合治理標準化示範區內,新疆昆天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自2014年起,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積2.6萬畝,種植了紅棗、蘋果、核桃和防風林、飼草等。
  • 新疆兵團團場沙漠夾縫中持續防沙治沙築起綠色屏障(圖)
    多年來,通過持續防沙治沙,該團在沙漠腹地築起綠色屏障,改善了生態環境。新疆兵團第一師八團全民上陣開展春季植樹活動。(資料圖) 郭長徵 攝  三十四團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與庫姆塔格沙漠的夾縫中,每年六到八級的大風多達9次以上,因災造成的損失近2000萬元,嚴重製約著團場的發展。
  • 【新春走基層】臨澤:防沙治沙綠了沙漠 富了百姓
    臨澤縣蓼泉鎮雙泉村王建龍從2015年以27.4萬元競拍到蓼泉南沙窩9000多畝林地的經營權以來,用3至5年時間,栽植梭梭4000畝,嫁接肉蓯蓉5000畝,發展林下經濟養雞、羊2萬隻,把環繞家鄉的這片沙漠建成公益林管理區、苗木繁育區、中藥材種植區、林下養殖區、沙漠旅遊區,帶動周邊的農戶共同致富。
  •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正式發布實施
    3月20日,國家林業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經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    根據《規劃》,下一階段我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針,遵循自然規律,以構建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重點,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目標,堅持依靠人民群眾、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深化改革,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治理、合理利用,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力爭經過10年的不懈奮鬥,使我國重點沙區得到有效治理
  • 從不毛之地變沙漠綠洲—走進青海省治沙試驗站
    一排排高大的楊樹構成了一道道防風固沙帶,綠油油的青稞、小麥、蠶豆等農作物在林間成長,仿佛走進了都蘭縣的一個農業區。  「這就是沙珠玉鄉,曾經三面環沙,是個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在全鄉最繁華的十字路口,省治沙試驗站站長楊德福帶領站工作人員給過往的農牧民宣傳防沙治沙的相關知識。  在他的指引下,越野車沿著一條曲折的土路駛進治沙試驗區。
  • 「十三五」期間我國完成防沙治沙任務一千多萬公頃(新數據 新看點)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寇江澤)記者11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
  • 阿里防沙治沙初顯成效 獅泉河鎮年降雨量增加約44毫米
    1965年前,獅泉河兩岸從加木到扎西崗的50多公裡距離內有紅柳灌木林和錦雞兒灌叢1萬公頃。每逢春夏季節,獅泉河盆地鬱鬱蔥蔥,綠意盎然,儼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那時候咱們獅泉河到處是紅柳,一眼望不到邊。」老阿里人回憶說。
  • 西藏到2020年計劃治沙408萬畝 阿里沙丘變綠洲
    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中的防沙治沙工程啟動後,有效治理了局部地區的沙化危害,為原本生活在沙化土地附近的居民改善了生活環境。「2008年到2013年的6年間,全區七地市的防沙治沙經費共投入了3.4億元,治理面積達到了139萬畝,對拉薩、山南、日喀則、昌都和阿里等重點沙害區域進行了有效治理。」
  • 【寧夏60年】從「防風固沙」到「沙裡淘金」——寧夏中衛的治沙之路
    該項目2013年開始建設,規劃扎設草方格42萬畝,目前已完成36萬畝,高峰期每天同時能有800多人在扎。&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經過治理的沙漠和未治理的沙漠,涇渭分明。
  • 西藏山南多舉措推進防沙治沙工程
    長期以來,西藏山南市不斷推進防沙治沙工作。通過落實「封、固、造、播」等舉措,推動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生態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工程等項目,打造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目前,山南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減小,主要沙地沙源得到有效控制。
  • 沙害變沙利 治沙亦治窮——內蒙古磴口縣產業化防沙治沙紀實
    建國初期全縣森林覆蓋率僅0.04%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難睜眼,大風活埋人」這是當時磴口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同時,流經縣境50多公裡的母親河---黃河緊鄰烏蘭布和沙漠東南。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磴口縣始終將治理沙漠、保護母親河作為立縣之本、生存之基、發展之要、振興之舉,堅持不懈地開展植樹造林、防沙治沙。
  • 寧夏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記者17日從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自2011年至今,寧夏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3.7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