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防沙治沙 青海都蘭縣5年營造林35萬多畝)
這是一場防沙治沙的持久戰。
26年前,青海都蘭縣夏日哈地區平均每年有30畝苗田被沙淹沒,相當於3個足球場大小。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如今,該地區造林面積達已超2.6萬畝,接近2500個足球場大小。成果顯現。
近日,在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委宣傳部主辦、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辦的西部七省市媒體都蘭行採風活動中,上遊新聞記者獲悉,2011-2016年的5年間,都蘭縣完成營造林35.11萬畝。2015年該縣還被評為海西州唯一一個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縣。
這從沙化嚴重地區到生態示範縣,這個巨大的轉變,都蘭縣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當年
每年有30畝農田被沙淹沒
祖籍江蘇的蘆濤,任職都蘭縣精神文明辦主任之前,在縣農牧局、林業局等部門工作過。是最早一批參與到都蘭縣防沙治沙的公職人員。
都蘭縣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是青海省沙漠面積較大、風沙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當時在林業局本是幹的行政工作,但還是喜歡自己所學的防沙治沙專業,便加入到一線。」蘆濤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都蘭縣夏日哈地區流沙威脅非常嚴重,公路農田都無法倖免。
數據顯示,1991-1994年,國道109線察漢烏蘇養路段每年平均清沙2300立方米,附近農田平均每年有30畝苗田遭受沙埋。
為了農田免遭破壞,群眾早已自發治沙,但效果並不理想。
作為剛畢業的專業人士,蘆濤和治沙團隊就想能在治沙方面有所突破。「局裡領導也很重視治沙工作,很支持。」
前後三次治沙試驗終成功
蘆濤剛加入到治沙一線,就遇到了難題。沙子能用什麼固定?是否真的有效果?治沙團隊想到了麥草。
「在沙地上圍多個一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後把麥草壓進正方形的四條邊,可以固定沙子。」蘆濤表示,短時間內,有一點效果,但長期來看,固沙效果並不理想。
第一次治沙受挫。
很快,蘆濤和治沙團隊想出第二個方法。往沙地裡挖30公分,把礦泉水瓶子灌滿水,楊樹枝丫就插在瓶子裡,然後埋在沙地裡。
「2-3個月後去看,有些埋得深的楊樹,活了,有些則死了。」蘆濤有些欣喜。
不過,這些成活的樹,第二年又死了。之前栽樹的地方,又變成光禿禿的沙地。
這種方法還是不行。
不過,在失敗的過程中,蘆濤和治沙團隊收穫了寶貴的經營。「埋得越深,樹越容易活。」
第三次,他們往沙地挖1米深的坑,然後栽上楊樹。這次他們成功了。楊樹全部存活。
「在沙地栽樹,當年活了,不算活,三年後活著才算活。」20日,現為都蘭縣精神文明辦主任的蘆濤,在回憶起當初治沙的時候仍顯得有些自豪。他還說:「當時他們分別挖了50、80、100釐米的坑,後來發現70釐米的最容易讓楊樹存活,再往下挖就沒有必要。」
上遊新聞記者獲悉,深栽旱作造林於1997年度獲海西州第二屆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度獲青海省第二屆科技成果二等獎。
5年間完成營造林35.11萬畝
有了治沙團隊的努力,都蘭縣夏日哈地區成了示範基地。
1995年,國家批准立項的全國最高海拔防沙治沙工程《柴達木高海拔沙地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基地》項目在都蘭縣夏日哈地區啟動。
通過積極探索,經驗總結,在青海省首次採用楊樹截枝高杆深栽造林技術獲得推廣。目前此項治沙技術已在流動沙丘、丘間地、半固定沙地、河漫灘、礫石沙層、固定沙地、農田周圍等多種地類上試驗,效果顯著。
在樹種的選擇上,也越來越多。在青楊、新疆楊、白柳、旱柳、檉柳等多種樹種上試驗取得成功,結束了柴達木盆地無喬木旱作造林的歷史。
據了解,這種投資少、治沙效果快,節約水資源,克服了林農爭水矛盾,生長快、鬱閉早,造林投資少,成活率達85%,樹木當年高生長達0.5米。
截止目前,深栽旱作輻射造林面積達2.6萬畝,從而在高原防沙治沙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輻射作用。
都蘭縣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經驗,已經由東部向中部的香日德鎮烏蘭山——小夏灘等荒漠化嚴重地區推進。
數據顯示,2011-2016年,都蘭縣累計爭取林業生態建設資金3.57億元,通過國家重點公益林、「三北」五期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成果鞏固項目、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完成營造林完成營造林35.11萬畝。
其中,人工造林20.61萬畝、封山育林13.5萬畝、森林撫育1萬畝。新農村村莊綠化項目共完成31個村的綠化美化建設。森林覆蓋率由2009年的4.04%提高到目前的5.07%。2015年都蘭縣被評為海西州唯一一個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縣。
都蘭縣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直以來就是把加強生態保護建設作為首要工作、重點工作來抓,下一步,還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嚴守生態紅線,紮實推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狠抓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森林、溼地、沙區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管護水平逐步提升,使得全縣生態狀態持續改善。
新聞多一點
治沙方法
(一)機械沙障固沙技術。2008年,都蘭縣和北京林業大學協作,進行在流動沙地上設置機械沙障的固沙試驗,共設置沙障32畝,填補了都蘭縣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沒有機械沙障固沙的空白。
(二)楊柳科樹種深栽旱作造林技術。深栽旱作造林於1997年度獲海西州第二屆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度獲青海省第二屆科技成果二等獎。
(三)高海拔荒漠化地區沙生植物(灌木)引種馴化造林技術。白刺、梭梭、沙拐棗是都蘭縣荒漠灌叢的主要組成樹種,根系發達,根櫱能力強,具有很強的耐寒旱、抗沙埋、沙割能力,是都蘭縣荒漠地帶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引種馴化野生荒漠灌木試驗造林獲得2004年海西州農林科技進步三等獎。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黎勝斌 實習生 張皓 青海都蘭縣攝影報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原標題:防沙治沙 青海都蘭縣5年營造林35萬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