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知,酒為何物?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原始時代到現實世界,酒一直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無論是儒雅書生、足智多謀的能者,還是貴極一時的高官權貴、亦是普通的市民,偶爾閒暇之餘,都會習慣淺酌幾口,方才感覺人生樂趣。人生如酒,有酒才有故事。小酒怡情,酒能傳情,有酒才有情,生活中一點一滴,權勢交替,應酬交際,盡在這美酒中。
酒是情感的寄託。殊不知,多少詩人,多少文雅人士,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就是在酒後創作出來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欣賞山水美景,領會在心裡,卻寄托在喝酒上。「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胸中鬱悶、茫然,才會有豁達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勇往直前。「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儘管釀的酒又濁又渾,但村民們熱情待客的心依然讓人倍感溫暖。「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好友分別,臨行前的一杯離別酒往往更能表達內心的不舍和祝福。「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長年漂泊,疾病纏身,雙鬢灰白,一杯消愁酒抵擋不住內心的愁苦和頹然。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營射履蠟燈紅。」以宴會之熱鬧往往更能襯託內心的悽涼。「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的喜悅溢於言表。「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三五年時三五年,可憐杯酒不曾消。」「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句句襯情,往事如酒,每個人都在經歷著、醞釀著,獨特的味道,獨特的芬芳,越久越香。一壺酒,最易醉後釋懷,如何找到慰藉?唯有這杯中酒。
酒是生死之交的默契。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春秋時代,「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大略,在越王勾踐率兵伐吳之際,勾踐將越中父老贈與的酒倒在河的上遊,與將士一起共飲河水,致使士氣大振。竹林七賢為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和王戎,素來放曠不羈,常於竹林之下,縱酒高歌,一直被後世津津樂道。桃園三結義一直是人們口中的一段美談,東漢末年,一個是漢室中山靖王之後的白臉大漢,一個是喜歡結交天下英雄豪傑的黑臉大漢,一個是風度不凡,頗有英雄氣概的紅臉大漢。劉備、關羽、張飛於亂世中相遇,志同道合,頗有相見恨晚之感。以天地為證,以酒為據,結為異性兄弟,共同幹出一番大事業。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一朝生死兩茫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酒是見證,亦是死相隨的義氣,這生死之交,唯有這盞中酒,才說得清。
酒是互相試探的工具。秦朝末年,劉邦、項羽起兵反秦,約定「先入鹹陽者為王。」劉邦先入鹹陽,項羽大怒,遂有鴻門宴一局,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又得張良相助,終安全逃脫。宋朝初期,宋太祖奪取政權,恐武將擁兵自重,借著酒宴,召集禁軍將領等飲酒,藉機使得各武將紛紛解除兵權,到地方當節度使,使得藩鎮割據,獨霸一方的局面結束,杯酒釋兵權的典故由此而來。東漢末年,孫權喜歡酒後考察幹部,堅信酒後吐真言,聽從魯肅酒興詳陳時局: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除,依據長江之勢,建國稱帝,圖謀天下。酒是利器,殺人於無形,一步錯,步步錯,政權交錯,以酒試探,亂世與太平,可謂在一語之間,唯有這甕中酒,才曉得其不易與艱辛。
觥籌交錯,三巡酒過,於喧囂中淹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酒,似是靈魂深處的某種孤獨,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你叫得醒一個喝醉的人,卻叫不起一個裝醉的人。人生匆匆數十載,情之所起,情之所滅,酒,終歸會陪你一程。
酒為何物?君可知,情為何物?酒中傳情。酒能暖人心,也能解千愁,亦能作利器,道不清,言不明,生活瑣碎、政權交換、商場應酬,心中有千般思緒,酒便有萬般滋味。人間桃花三萬裡,九轉紅塵一孤魂。仗劍長歌詩與酒,無歡無散不人生。
(圖片來源網絡,文章作者:拾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