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耕時代,古代先民貯藏谷野果物的方法比較粗放。受潮後會會發黴和發芽,發黴、發芽的穀粒,就是天然酒麴,將之浸入水中,便可以發酵成酒。古代先民很早就發現此物,並視為祭祀珍品。從夏朝杜康始作秫酒,商紂酒池肉林,到後來演變成,君王、官員、士子、商賈、歌女、農夫均好此物。從「誰能解憂,唯有杜康」到「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詩酒情懷。國人好酒。從杜甫所著《飲中八仙歌》可見一斑。「李白鬥酒詩百篇」,「張旭三杯草聖傳」。
今人之好酒絲毫不亞於古代。君看,股市最高是茅臺,一股超仟元,市值萬億登雲霄,石油石化唯嘆息。所謂以酒傳承文化,是否上癮畸形?奇怪,為何不見茶品市值上萬億者,鮮。
然而在化學人眼裡,」酒」究竟是什麼物質?
酒精就是乙醇(ethanol),C2H6O,是最常見的一元醇,和二甲醚屬同分異構體。
乙醇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易燃、易揮發的無色透明液體,低毒性,純液體不可直接飲用;具有特殊香味,並略帶刺激;微甘,並伴有刺激的辛辣滋味。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相對密度(d15.56)0.816,比水輕,易燃。
酒精合成,主要三法:
其一,生物發酵。澱粉(五穀雜糧,野果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經過組分精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鬱的酒,而酶則是由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泌的,就是酒麴。
其二、石油煉製之乙烯水化法。近代石油化工發展,從石油裂解氣中過去的原料乙烯,在加熱、加壓和有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直接和水反應,生成工業酒精。成本低,產量大,這樣能節約大量糧食,因此發展很快。
其三、煤化工合成。以煤基合成氣為原料,經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氫合成乙醇的工藝路線。
在上述不同合成路徑中,從化學結構本質而言,酒精並無差異,僅純度不同而已。
乙醇作為一種基礎的化工原料和溶劑,用途很廣。可用製造醋酸、飲料、香精、染料、燃料等。醫療上也常用體積分數為75%的乙醇作消毒劑等,在國防化工、醫療衛生、食品工業、工農業生產中都有廣泛的用途。
大家普遍認為「小酌怡情,大醉傷身」。小飲可促進交往,增加情致。如果貪杯,則容易引發攀比、酒駕、災禍、疾病和死亡。然而個體差異導致對「小酌」沒有標準。貪杯除給自己帶來痛苦,也給他人造成不幸。由此反推,古代文人武士好此物,或也是早逝遇禍原因之一吧。詩仙李白,草聖張旭,皆非長壽,三國張飛好酒遭陷害。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將含酒精飲料中的乙醇列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聲明,確定酒精是明確的致癌因素,全球約有5-6%的癌症發病和死亡是由酒精直接引起的。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勸君莫貪杯中物,酒精只是C2H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