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古戰船能與歐洲對抗嗎?為何錯過風帆炮艦時代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前段時間,冷兵器研究所發表了《遠勝傑克船長的東方海盜女王》一文,其中曾提到,在明清時代,中國海盜都曾經雄霸東亞海域。對此有讀者提出這樣的疑問:當時的中式戰船,真的能去對抗西方人的堅船利炮嗎?

眾所周知,伴隨著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海上力量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遙遠東方的明帝國,自從鄭和七下西洋之後,四海平靜,漫長的海岸線上一片祥和。沒有壓力也沒有需求,在北方蒙古人的邊防側重之下,海防自然而然被擱置一旁。乃至於到嘉靖前期,明帝國海防破碎、武備糜爛,戰船十不存七、士兵大量逃亡。最終,嘉靖中期倭亂大規模爆發,明朝在如此情勢之下不得不重整海防。

▲倭寇小船

但倭寇並非多麼強大的海上勢力,他們類似於從海上入寇的遊牧民族,主要目的是深入內陸劫掠財富,因此並不會選擇在海上跟明朝水師硬碰硬。倭寇往往駕駛著輕便迅捷的中小船隻,迅速突入近海登陸,然後四分五散各自劫掠。在沒有雷達的年代,這是很難在海面上進行有效攔截的。比如,俞大猷就曾經駕駛大船因為速度不及倭寇小船以及吃水太深,只能無奈的看著倭寇從淺水區從容逃走。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為了能夠有效堵截已發現的倭寇船隻,只能把大船改小,400料戰船改成200料,並一改再改為150料戰船、100料戰船,一避免發現了也追不上的窘狀。因此,明軍在對付倭寇這種敵人的時候,一般以中小船隻為主,大船也就局限於9~10丈長的福船和廣船類戰船,火器還是以傳統的火磚、火球、火箭、碗口炮等縱火類和臼炮類火器為主,再加上少量佛郎機和一門四五磅的艦首發熕炮,便足以對倭寇船隻產生碾壓級別的優勢。

▲明嘉靖時期福船配置

但這些火器也只能夠對付海上力量不強的倭寇和小股海盜罷了。而且這種類似治安戰的模式,其實是對海上力量的發展有損害的。而由於西方勢力的進入,中國海盜們能夠先於明軍更快的接觸到西式火器,他們佔島為王、招募工匠、走私鐵器硝黃積累了大量勢力,之後鑄造火炮、建造船隻,一時間在嘉隆萬時期的明朝海面上湧現出了諸如林道乾、曾一本、林風、朱良寶等名噪一時的大海盜。

其中又以曾一本實力最為強大。他擁有戰船數百艘、兵卒數萬人,為禍東南。他還擁有一支由東莞大烏尾船組成的主力艦隊,這些烏尾船載重都在萬斛以上,換算成今制其載重在380~400噸之間。這種實力已經超過了以往明軍水師所面對的任何敵人,因此明軍也開始作出調整。為了剿滅曾一本,東南沿海29個縣在半年內,建造了24艘15~17丈長,船體覆蓋一層鐵甲的封舟戰艦,此外還有一百多艘大福船。這可以說是自鄭和之後,明軍最強大的海上作戰力量了。

▲明代封舟

而除了船之外,海盜們裝備的大量火炮也給明軍帶來不少麻煩。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直言,「海寇所恃全在於銃,吾亦以銃為應」。當時明軍的策略為「以船之大者為中軍座船而當其衝,以船之中者為左右翼而分其陣,以船之小者繞出於前後兩旁之間」。裝備則「中軍大船之前,仍用次等船載佛郎機大銃數架以鎮之。兩翼中船之前,亦用再次船以載銅將軍大銃數十架以列之。其小船亦各載鳥銃鉛銅數百以備於四面。」

▲明軍艦隊立營圖,1為座船(中軍大船);2為中船(中軍大船之前次等船);3為哨船(中船之前再次等船)

結合《兵學指南》就不難理解胡宗憲這段話了。他根據船型大小和作戰任務的不同分為四種船,即座船(中軍大船)、中船(中軍大船之前次等船)、哨船(中船之前再次等船)、小船。座船就是中軍大船即旗艦;中船就是大船之前次等船,即座船周圍的五艘中軍中船(數架佛郎機大銃鎮之,保護座船);中船之前再次船自然就是外圍的哨船(銅將軍大銃數十架,作戰主力);小船就是在各船旁遊弋騷擾的小型船隻,裝備鳥銃噴筒數百枝。

以戰艦十六艘為例,艦隊分三行橫列,十艘哨船裝備數十架銅將軍大銃,火力最強,處於第一行;五艘中船負責護衛座船,在座船之前哨船之後第二行,座船作為旗艦主帥,則位於最裡面第三行,而且五艘中船處於十艘哨船間隔空間之後,並不阻礙火力投射,因此第一行和第二行可以同時開火發揮最大火力。即座船前中船鎮之,中船前哨船列之,這也符合《籌海圖編》裡「每數船列為一行,每一陣列為數行」的描述。

▲明軍艦隊作戰圖

到了明朝末年,荷蘭人屢屢入犯沿海,更是與明軍爆發了南澳海戰和澎湖之戰。加上更加強大的鄭芝龍、劉香等海上勢力崛起。其中鄭芝龍的頂級戰艦擁有西式火炮30門,劉香的大船也裝備有十幾門紅夷炮,因此明軍水師不得不再次進行升級。這時候的明軍水師開始出現雙層甲板炮艦與單層甲板炮艦,並在側舷裝備西式火炮10~30門不等。英國人彼德·芒迪在珠江口就曾遇到一艘載炮28~30門的明軍雙層甲板炮艦和一艘10~11門火炮的單甲板小炮艦。

▲珠江口明軍戰艦

而對於明軍雙甲板炮艦記載最為詳細的當屬崇禎本《兵錄》,書中記載「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極新堅為佳,大固好,亦不必太大,隨海上雙桅皆可用也。將此舩下層左右約開銃孔,或三十處,或二十處,安置紅夷大炮,每門重二千三四百觔者,用一車輪架乘之,便於進退裝藥。此等大炮,每舩一隻或六門,或八門,左右排列;餘孔亦列千觔與五百觔之銃,必要五百觔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彈端直。至上層戰坪如用百子狼機等炮。大約一舩要兵百餘名,大小銃共五六十門,多多益善。」

▲日本繪唐船圖

以此可知,明軍雙甲板炮艦分為大小兩種,大號炮艦下層甲板配置紅夷炮8門,千斤炮與五百斤炮22門,上層甲板用佛郎機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共60門;小號炮艦下層甲板用紅夷炮6門,千斤炮與五百斤炮14門,上層甲板用佛郎機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共50門。無獨有偶,崇禎時期的南京工部郎中董鳴瑋。也曾仿照閩海戰船建造了兩艘江防炮船,名為「龍骨炮船」。該船共配置火炮18門,其中紅夷炮8門、百子銃10門,因為是江防戰船,因此可能要比原型閩海戰船小一些。

▲船上用500斤紅夷炮

除了兵書記載外,在明朝檔案裡還有這麼一條史料。崇禎十三年(1640),浙江在圍剿海盜時,明軍使用了裝備西式側舷火炮的戰艦,雙方在海上遭遇後用火炮互相對射了七八個小時,最終明軍獲勝,俘獲了大、中船隻41艘。其中大船26艘中船15艘,全部被改編進各寨明軍補充水師力量,之後明軍又調撥紅夷炮、神飛炮、威遠炮、百子銃各項火炮共一千六百五十八門裝備這些戰船。這樣平均一下就會發現,這41艘戰船每艘都能分到40~42門火炮,不過畢竟大小不同,所以如果按照尺寸來分,那麼26艘大船完全可以分到50門火炮,剩下的15艘小船也可以分到22~23門火炮。

其中百子銃是用來攻擊敵方甲板人員的,炮彈重30兩,2.5磅左右;威遠炮為冷鍛炮,所以重量很輕,只有200斤左右,但炮彈卻重3.6斤,在4.5~5磅之間;神飛炮重1050斤,裝火藥6斤,炮彈重量沒有記載,不過如果按照1:1彈藥比來估算,炮彈應該在6斤左右,合8磅;至於紅夷炮,那範圍就很大了,從4斤彈到20斤彈都造過,因此只能根據何汝賓的描述來互相印證,即重量在2300~2400斤之間的紅夷炮。目前國內符合這個重量的紅夷炮實物有兩門,一門是收藏在廣州市越秀山的崇禎十七年紅夷鐵炮,炮長260㎝,重兩千斤內口徑10㎝,另一門是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崇禎二年紅夷鐵炮,由兩廣總督王尊德監造,炮長258㎝重兩千斤,口徑卻達到14㎝。取個中間數,2300~2400斤紅夷炮當在12磅左右。這樣由小到大,分別是2.5磅炮、5磅炮、8磅炮、12磅炮的配置組合。

▲廈門船

這麼一算,很顯然,現實情況與《兵錄》當中的炮艦記載大致相符。這也側面印證了明朝水師在中後期,面對不同威脅之後快速發展,迅速做出了相對應的調整,並取得了相當成果,已經把傳統的海戰模式逐漸淘汰,側舷艦炮慢慢成為主流。中式戰船按此發展下去,也可能會逐漸走上不亞於西方的堅船利炮之路。但隨著清軍入關,大規模海禁和閉關鎖國到來了。中式戰船的發展也就此嘎然而止。而與此同時,英荷兩國則已經進入到了風帆戰列艦時代,雙方拉著戰列線,用裝備著數十門重型火炮的戰艦對轟……再然後,等到鴉片戰爭時,一艘歐洲人的戰列艦就已經可以吊打整個中國海軍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黑雲,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為何錯過大航海時代之三:那些年那些風帆的故事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開拓萬裏海疆,而是把藍色星球的大多數土地拱手相讓給後來居上的歐洲白人?今天的篇章就將嘗試剖析東西方海船的最大差異—風帆動力的利用。圖1. 展翼翱翔於海疆的海鳥,或許給了古人製作風帆的靈感漫長的漿帆戰艦時代是人類探索海洋的蹣跚學步期,為了這個學步期人類花費了數千年時間。
  • 古代遠東戰船發展史:不朽的「中式帆船」
    為什麼用這個單詞來指代中式帆船呢?可能是源於西方人對「艦」或者「船」中文讀音的英文轉譯,而且很可能源於對四川方言讀音的轉譯。不管如何,從1555年開始,英文便這麼用這一單詞。令人尷尬的是,至少在英語中,「junk」的主要含義是「垃圾」,含有貶義。因此用這個單詞來指代中式帆船在某種程度上還暗含著認為亞洲船隻的技術要低於西方的意味——即便明代航海家曾經遠航並抵達過非洲,都沒能消除甚至削弱這種偏見。
  • 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火炮風帆戰船,曾稱霸世界
    而戰船作為最早的軍用船舶,在海上作戰尤為重要!而在中世紀,火炮風帆戰船的誕生改變了作戰方式。在當時,火炮風帆戰船是十分重要的戰鬥武器,是承載人員與其他武器的作戰載體。而隨著火炮風帆戰船取代槳帆戰船,火炮口徑的增大、射程距離的增加,海戰戰術發生了新的變化,從接舷戰過渡到炮戰,即由雙方戰船接舷搏殺,轉變到擺開陣勢,拉開距離,展開炮戰。
  • 古代遠東戰船發展史:不朽的「中式帆船」
    為什麼用這個單詞來指代中式帆船呢?可能是源於西方人對「艦」或者「船」中文讀音的英文轉譯,而且很可能源於對四川方言讀音的轉譯。不管如何,從1555年開始,英文便這麼用這一單詞。令人尷尬的是,至少在英語中,「junk」的主要含義是「垃圾」,含有貶義。因此用這個單詞來指代中式帆船在某種程度上還暗含著認為亞洲船隻的技術要低於西方的意味——即便明代航海家曾經遠航並抵達過非洲,都沒能消除甚至削弱這種偏見。
  • 100年後的補刀:一艘被空襲擊沉的風帆戰列艦
    在持續兩年多的戰爭中,皇家海軍先後派出四艘三級戰列艦(布倫海姆號、康華麗號、梅爾維爾號和本文將要介紹的威裡士釐號)和幾十艘中小艦艇,除一艘風帆明輪炮艦外都是風帆艦。東印度公司艦隊派出了十多艘軍艦,全部都是明輪+風帆的機動炮艦。以上軍艦相對大清的水師,無論在硬體上還是軟體上都構成了巨大的代差。而且,四艘戰列艦是什麼概念,僅約相當於那時皇家海軍戰列艦隊實力的二十五分之一。穿鼻洋海戰中,廣東水師的中式戰船起火爆炸,注意右邊遠處的東印度公司明輪炮艦「涅墨西斯」號。
  • 《帝國時代2:決定版》火炮戰船優缺點詳解
    火炮戰船是《帝國時代2:決定版》中的單位之一,火炮戰船的攻擊力並不算非常高,對船沒有任何加成,下邊就給大家帶來「bow_car」分享的火炮戰船優缺點詳解,大家可以來看一看。火炮戰船優缺點詳解火炮戰船(炮艦、炮船):炮船是帝王時代研究「化學」、「火炮戰船」科技後可以在碼頭生產的一種軍事單位。
  • 中國為何錯過大航海時代之四:御風疾行的遠海巨獸煉成記
    正如黃河長江流域是華夏民族起源一樣,歐洲和西亞文明起源於東地中海沿岸(環東地中海的各個文明發展史詳見本人的古文明起源系列),根本原因在於水土和氣候。圖1. 橫帆與縱帆的搭配使卡拉克型帆船擁有強大的適應力,既能在大西洋的強風中高速行駛,又能在地中海多變的貿易風中操控自如,受到商人們的熱烈歡迎。經過不斷的強化和改良,卡拉克型帆船迅速取代了柯克型帆船成為歐洲的主流船型,卡拉克帆船也是歐洲第一款用作遠洋航行的船艦,它的龐大體積可以擺放足夠的遠洋航行物資。
  • 大航海時代的風帆海船用什麼木材製作?最值錢的沉船在此!(上)
    常識告訴我們,大航海時代的海船,基本都是木材製造,完全靠風力環球航行。以前覺得風真的能把船吹的滿地球跑嗎?今年夏天搞了一艘單人小帆船試驗了一下,在沒多大風的狀態下,只掛了一個小三角帆,居然五六分鐘內就被連船帶人吹出去1公裡多!要不是最終被幾公裡寬的防鯊圍欄擋住,真要被吹到遠海去了。這才相信了帆船技術用的好,確實可以快速環球航行。現在也明白了為何超級油輪都開始探索重新用風帆加速並省油。
  • 數以百計的艦炮,縱橫四海的風帆,大洋刺豚——風帆戰列艦的時代
    所以風帆戰列艦之前的海軍主力艦艇追求的就是儘可能高,居高臨下的弓箭手能夠有效殺傷敵軍水手,也能降低跳幫難度,至於水兵的防護有一層木板擋箭即可。但是火炮大量裝備以後已經革新了戰爭模式,在風帆戰列艦的時代,誰的主炮多,誰就是勝利者,因為風帆戰列艦採用炮門式設計,所以兩條平行線對轟成為時代的主流。
  • 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
    文/寂寞的紅酒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是一個風景秀麗、經濟富裕的發達國家。作為一個只有4.18萬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國,當年的荷蘭可是風光一時,在世界各地到處殖民,曾霸佔我國臺灣長達三十餘年。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首先,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稱霸世界海洋數十年。17世紀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力量,荷蘭的商船數量超過1.5萬艘,比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
  • 怒海截殺,風帆時代的巡航艦VS戰列艦
    自17世紀開始,激烈的歐洲海上霸權爭奪戰拉開了帷幕。在經歷了100 多年的鏖戰與對抗之後,西班牙、瑞典、丹麥、荷蘭等許多曾經名噪一時的地區性海上霸權都漸漸湮沒於歷史。到了18 世紀末、19 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期間,只剩下英法兩強。兩者以全世界三大洋為戰場,展開了拼盡全力的最後對決。
  • 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
    文/寂寞的紅酒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是一個風景秀麗、經濟富裕的發達國家。作為一個只有4.18萬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國,當年的荷蘭可是風光一時,在世界各地到處殖民,曾霸佔我國臺灣長達三十餘年。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首先,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稱霸世界海洋數十年。17世紀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力量,荷蘭的商船數量超過1.5萬艘,比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1860年至1890年是自然動力時代到蒸汽動力時代的過渡時期,是近距離海戰與中遠距離海戰的過渡時期,是實心炮彈與高爆彈穿甲彈的過渡時期,佔領甲板數千年之久的風帆黯然落幕,咆哮的蒸汽機成為時代的主流,在那個風能與蒸汽機交相輝映的時代,在那個各種海軍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在那個撞角設計復興的時代,在那個所有人都在為千古未有之變局而迷茫的時代,海軍應當如何發展海軍?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1860年至1890年是自然動力時代到蒸汽動力時代的過渡時期,是近距離海戰與中遠距離海戰的過渡時期,是實心炮彈與高爆彈穿甲彈的過渡時期,佔領甲板數千年之久的風帆黯然落幕,咆哮的蒸汽機成為時代的主流,在那個風能與蒸汽機交相輝映的時代,在那個各種海軍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在那個撞角設計復興的時代,在那個所有人都在為千古未有之變局而迷茫的時代,海軍應當如何發展海軍?
  • 玩家「戰船」 哪能說翻就翻!
    故不論兩者真正的表現型為何,飼育者本身的管理方式對其日後產生變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也因此不管你是飼養古代戰船或是沙巴加雷,改良及原生各有各市場,只要是真心喜愛,用心去感受,又何必太在乎誰是誰。  飼育管理 所有戰船魚的飼養方式並無太大不同,飼養容易是公認的入門魚種。
  • 豐臣秀吉侵朝時能裝數百武士的安宅船,和大明戰船相比誰更強?
    這一時期發生了壬辰戰爭,將這段日本史和中國歷史聯繫了起來,而恰恰又是這一小段歷史,再加上朝鮮半島對李舜臣的吹捧,也變相使得我們了解到這一時期日本水軍的主力戰船:安宅、關船和小早。日本戰國時代主力戰船普遍看來,這一時期的日本戰船性能非常差,而明代的戰船基本定型,水平為東亞最高;朝鮮的板屋船大概相當於中國唐代的造船水平;日本的船隻則停留在魏晉南北朝左右的水平。
  • 最早的民間舞蹈-潼關古戰船竟是「跑」出來的
    社火各地皆有,表演形式也皆不相同,而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具有潼關本地地域特色、戰爭色彩的社火——潼關古戰船。潼關古戰船孕育誕生於潼關縣的高橋鄉 ,其裝扮表演以古代戰船為原型由於潼關因河而險,水上戰爭不斷頻發,所以潼關古戰船也始於黃、渭河古代水戰的實際需要。慘烈的水上戰爭和頻繁的戰船訓練,目染了當地居民,逐漸孕育、誕生了戰船藝術,後演化、傳承為民間舞蹈。不同於其他任何藝術形式的表演,潼關古戰船是以水戰故事為依據,具有突出的民間社火豪邁、質樸、粗曠的特徵。
  • 老人手工制古戰船 你知道這些堅守的中國匠人嗎?
    趙金龍精心呵護每一艘戰船。 蒼雁 攝  「吉林大爺」手工自製世界知名「古戰船」  中新網吉林   11月12日電吉林一六旬老人用幾年的時間,手工製造了10餘艘世界知名「古戰船」。所有古戰船均按照真實戰船的圖紙仿造而成,其中最大一艘「勝利號」古戰船長約1.5米。
  • 德國想重溫百年前的小炮艦外交?當年險些提前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這個邏輯,但「小炮艦闖大洋」恰恰是德國海軍在19世紀-20世紀初慣用的海外殖民行為。當時的德國小炮艦,曾取得過不小成功,但也給歷史帶來不少風波。 因此,德國用於海外殖民擴張的主力軍艦基本都是幾百噸的小炮艦,而不是上千噸的巡洋艦。 在1870年-1914年這短短四十多年裡,德國海外殖民活動發生好幾次重大歷史事件,均是以小炮艦擔當主角。有幾艘德國小炮艦曾多次登上西方各國的新聞頭條,讓「小炮艦外交」幾乎成為了當時德國殖民擴張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