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中國為何錯過大航海時代之三:那些年那些風帆的故事

2021-02-14 燃燒的島群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35篇原創文章。全文共2299字,配圖10幅,閱讀需要7分鐘,原文曾於2017年6月2日首發於TTH。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開拓萬裏海疆,而是把藍色星球的大多數土地拱手相讓給後來居上的歐洲白人?今天的篇章就將嘗試剖析東西方海船的最大差異—風帆動力的利用。

圖1. 展翼翱翔於海疆的海鳥,或許給了古人製作風帆的靈感

漫長的漿帆戰艦時代是人類探索海洋的蹣跚學步期,為了這個學步期人類花費了數千年時間。古人從水禽以腳掌撥水前進學習到以槳划水行舟,這個仿生學的道理很好理解。

同樣,古人也從大風對海鳥的推動力上,感悟到可以利用風力來幫助船隻前進。那麼可以大膽的推測,最早利用風能的嘗試,就是在船中央豎立桅杆,用兩根橫杆上下懸掛起可兜風的結實布料,久而久之就成為了風帆。

圖2. 尼羅河上法老乘坐的風帆船隻復原圖

最初的風帆是四方形的,便於在兩根橫杆之間懸掛。已知最早風帆出現在約公元前3100年的古埃及,考古發掘出的陶瓶上出現了帶帆船紋;公元前2400年的法老墓中已有兩腳桅杆、叉狀桅腳的蘆葦帆船形象。

圖3. 古埃及壁畫上的帆船形象

帆船形象最早出現於古埃及這絕非偶然,因為尼羅河上的航行條件很特殊,盛行風穩定地從北方吹來,當船隻自北向南逆流航行時,只需要升起桅杆展開船帆接受北風的吹拂即可;當船隻由南往北航行時,就把風帆降下,順著尼羅河的水流而下。這就是所謂的「機緣巧合」,古埃及人可以相對省力的實現長途航行和運輸,就連金字塔的建造都得到了帆船的不可或缺的協助。然而,處於風向多變的季風氣候區,流向又是曲折反覆的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並不具備這樣的機緣,那麼中國古人在何時才掌握複雜的操帆技術呢?

圖4. 南越王墓出土船紋銅鼓上的古船雕刻,只見船舵或搖櫓,未見風帆

公元前214年,秦軍花費三年多時間平定百越之地,第一次直接統治了南海之濱。位於廣州的南越王墓,是死於公元前122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趙眛之墓,墓中發現了乳香、犀角、象牙等質料工藝迥異於中國的物品,可能從南亞或中亞輸入。其中銀盒為波斯帝國時期西亞風格,金花泡飾所用焊接工藝與西方出土相同,五支大象牙為非洲象牙。廣西合浦港出土的文物,絕大部分也帶有鮮明的域外特徵。這些文物直接證明了早在兩千多年前,南越國就存在著與西方的貿易往來。然而無論是出土文物船紋銅鼓裡的繪畫,還是廣州的秦漢時期造船廠遺蹟顯示,都沒能發現帶有風帆的海船的痕跡。

圖5. 漢代船模,也未見風帆設計

直到四百年後的東漢末年,史籍中才有更為明確的對於風帆使用的描述,在這之前的文字記載或出土船形文物裡,均無法強有力的證明已經發明和使用了國產帆船,有人因此提出中國帆船是仿照自西方舶來品。

無論如何,中國人對風帆的使用遠遠晚於環地中海的航海民族,這與中國地處東亞大陸,主要以農耕為生產生活方式有著極大的關係。中國先秦時代的船隻,應該以使用人力划槳或搖櫓為主要推動力。

圖6. 中式篷帆

不管怎樣,中國人使用風帆後,很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篷帆。中國篷帆帶有水平方向的硬質桁條,採用桐油塗浸過的棉麻布,防水性能好,但由於帆布都塗過桐油而呈現黃褐色,看起來色澤暗淡無光,不如歐洲帆船的純白色風帆帥氣十足。

中式篷帆由於硬質桁條的存在增加了張力,可以使用更為輕薄的面料,但中式篷帆的整體性導致難以通過增加拉索來加強強度,因此不能做得太大,桅杆高度也受到限制。中式篷帆的操作方式也不支持多層風帆,導致對風力的利用效率不足,這是中式風帆與歐式風帆的最大差異。

圖7. 降下篷帆的中式帆船

中式篷帆的優點是,由於硬質桁條的存在改善了帆布的變形性,可以在船甲板上直接操作,升帆時直接通過繩索拉起,降帆時直接落下,緊急情況時只需砍斷繩索,幾秒鐘內便可落下,收放極為便利。

中式篷帆也無需繩梯的幫助進行高空作業,操作上更為安全。但是由於中式篷帆無法支持多層風帆直接導致了驅動力的不足,為了增加驅動力而不得不設立多個桅杆和多個篷帆,用數量彌補單個篷帆的風力不足,造成中式海船形體增大而且速度相對較慢。

圖8. 採用更多桅杆和篷帆的中式大海船

西方帆船發明的多重橫帆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做法是在單個獨立桅杆上掛多重橫桁,橫桁下再加掛帆布,多重橫桁的發明使風帆呈現出層次分明的結構。歐洲的大型風帆船擁有多達數十面可獨立操作的風帆,控制不同風帆的收放還可以控制不同的航速。

圖9. 裝備有極為誇張的五層風帆的歐洲帆船

為進一步利用風力,各桅杆之間還可加掛三角帆。正因為此,西方海船的桅杆可以做得更粗更高。由於高處的受風力更大,西方帆船的形體變得更加高大且速度更快。

從外觀上來說,西式帆船由於其碩大而高聳的風帆區,顯得更加高大威猛,因此當西方殖民者駕駛著越來越大的風帆戰艦四處侵掠和殖民時,給予原住民的視覺衝擊力是震撼性的。

圖10. 裝備多層風帆的西式帆船與裝備中式篷帆的中國帆船之對比圖

在中國的明清時期,當裝備傳統中式篷帆的中國水師遭遇到更大更堅固,風帆數量眾多,海上航行速度很快的歐洲戰船時,往往驚詫於其「堅船利炮」而又航行自如。殊不知這一切的差距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埋下伏筆

未完待續,下一章節將代入東西方的具體帆船船型,來看看堅船利炮到底是怎麼回事?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7年轉戰公眾號(ID:bikunet)和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2篇、制勝神器3篇等,每日更新,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直接關注(ID:bikunet),歡迎擴散讓更多同好參與進來!

「燃燒的島群戰友會」微信群已經建立,需要加群的朋友加先加群管理員minshengluhao,通過邀請入群,這裡有你的眾多同好!

相關焦點

  • 今日的加勒比海,依然出沒著大航海時代,頗有海盜風採之風帆軍艦
    充滿了大航海時代感覺的加勒比海島,一個依然風帆軍艦在航行的地方「瓜德魯普」是所有對於大航海時代歷史,以及玩過《大航海》系列遊戲的人們,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不過它今日有多美,為什麼能成為加勒比海上最著名的旅遊勝地,很多人都知之甚少,因為它確實離中國好遠,正好是在地球的對面,這裡發生的故事對於我們來說都很新奇。
  • 大航海時代的風帆海船用什麼木材製作?最值錢的沉船在此!(上)
    常識告訴我們,大航海時代的海船,基本都是木材製造,完全靠風力環球航行。以前覺得風真的能把船吹的滿地球跑嗎?今年夏天搞了一艘單人小帆船試驗了一下,在沒多大風的狀態下,只掛了一個小三角帆,居然五六分鐘內就被連船帶人吹出去1公裡多!要不是最終被幾公裡寬的防鯊圍欄擋住,真要被吹到遠海去了。這才相信了帆船技術用的好,確實可以快速環球航行。現在也明白了為何超級油輪都開始探索重新用風帆加速並省油。
  • 大航海時代,讓英國稱霸海上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
    文|老白380 讓英國稱霸海上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在大航海時代,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發展風帆戰列艦的國家,有一艘風帆戰艦在英國的海軍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艘戰艦就是英國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大航海時代的傑作英國的勝利號風帆戰列艦於1759年開始建造、1778年開始服役,可以說是英國海軍最具有代表的一款風帆戰艦。
  • 風帆、遠洋,歷史-中國航海博物館親子打卡攻略
    大航海時代,那是曾經最好的時代,是人類簡史中不可忽略的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個時代也是我嚮往的時代,而有趣的是家人的工作多少都和航海有關,所以來一次中國航海博物館當然是必須的,這是一種解不開的緣分。,那明成祖朱棣贊成鄭和下西洋的時代,也是封建時代中國的榮光。
  • 《大航海時代OL》包羅萬象之美術畫廊
    西非開放後,《大航海時代OL》將進入新的時代,西非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等待玩家們探險、發掘、投資,而在《大航海時代中OL》中的雄偉宗教建築、古代遺蹟、精美的美術品、未知的古代財寶、珍貴的化石、美麗的動植物、昆蟲、神秘的大型生物等,都依依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等待所有熱愛冒險、喜歡探險的人們去探索,遊戲中,冒險家所能發現的「發現物」不下百種,先賢們流傳下的武器裝備
  • 裡斯本,大航海時代的縮影
    然而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卻曾經是海上霸主,創造過屬於自己的世界歷史。今天的葡萄牙,依然保留著眾多大航海時代的記憶。走在首都裡斯本街頭,隨時都能看到各種與航海有關的元素。貝倫塔、航海紀念碑、達·伽馬大橋、海事博物館等建築,讓人隨時穿越到這個昔日海上霸主的光輝歲月。沿著特茹河漫步,不經意間便遠遠望見了貝倫塔。
  • 尋找大航海時代的輝煌舊夢
    然而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卻曾經是海上霸主,創造過屬於自己的世界歷史。  今天的葡萄牙,依然保留著眾多大航海時代的記憶。走在首都裡斯本街頭,隨時都能看到各種與航海有關的元素。貝倫塔、航海紀念碑、達·伽馬大橋、海事博物館等建築,讓人隨時穿越到這個昔日海上霸主的光輝歲月。  沿著特茹河漫步,不經意間便遠遠望見了貝倫塔。
  • 探索中國航海博物館!跨越時空疆界,體驗大航海時代的無窮魅力
    中國航海博物館,全稱「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位於浦東新區南匯新城,佔地面積24830航海歷史館以時間為主線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展區。在這裡,每個人都能體驗出大航海時代的無窮魅力,館內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物。
  • 《大航海時代5》:大時代的故事丨觸樂
    由中國手遊代理發行的手遊版《大航海時代5》今日正式開啟內測。自1990年《大航海時代》首次出現在任天堂FC 8位主機平臺至今已有25年之久,觸樂今天藉手遊版《大航海時代5》上線之機,邀您一同重溫《大航海時代》系列的輝煌。大航海時代,雖然是歐洲人基於自身利益而發起的長達近300年的時代,但是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整個世界的聯繫。
  • 躲過了9級大地震的貝倫區,見證了葡萄牙500年的航海史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格局的變化,永遠不會有一個國家是真正強權者,曾經開創了「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就是其中之一。葡萄牙,偏安歐洲大陸最西最南一隅,像個受氣的小媳婦,化身為地圖上那麼細細窄窄的一條。但翻開葡萄牙的歷史,她的輝煌過去令人咋舌:這個國土面積僅僅只有9.2萬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國,造就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航海巨人,國史的每一個章節裡都寫滿了航海英雄、帝王將相和王公貴族的姓名,殖民地遍布世界,從1415年徵服北非的休達到1999年歸還中國澳門,殖民史長達五百餘年。
  • 經典巔峰《大航海時代4》遊戲各個版本介紹
    《大航海時代 4 PORTO ESTADO》是光榮旗下著名的經典單機遊戲《大航海時代》系列第4部作品,獲得眾多玩家的喜愛。目前看來,可能將是此系列的最後一作。目前流行的主要是《大航海時代4威力加強版》。雖然發布至今已近10年,但是依然受到大量玩家的熱愛,是一款奇蹟般地依然保留著人氣與活力的老遊戲。
  • 探訪葡萄牙裡斯本貝倫區,重回大航海時代的榮光
    標誌著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的主要建築——大航海紀念碑、貝倫塔、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以及世界上最好吃的葡撻都在裡斯本的貝倫區,所以我們就選擇了貝倫區好好遊覽一番。熱羅尼莫斯修道院是裡斯本北侖區必遊景點之一。其外形是由打磨光滑的白色花崗巖修砌而成,被腐蝕性極強的海風吹拂了五百餘年,還如此平整光潔,實屬難能可貴,和政府不遺餘力的修護密不可分。
  • 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我會證明我是對的!」
    打開一張世界地圖,國家有哥倫比亞、加拿大有卑詩省,光美國以哥倫布命名的州、城市、鄉鎮達70多處,全世界都能看見哥倫布的名字,他在「推動人類進步的100名人榜」上排行第九,遠遠超越那些帝王將相。在大航海時代興起之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全人類。
  • 《新世界地圖1469》評測:一去不返的大航海時代
    隨著《盜賊之海》以及還沒發售就已經備受期待的育碧《碧海黑帆》的到來,航海遊戲迎來了一輪復興。但並不是所有喜歡航海的玩家都滿意——很多老玩家心中的風帆時代在《大航海時代》的 薰陶下,早就變成了以船為針以海為幕的偉大徵服。但是光榮出品的《大航海時代》基本已經不會再有正統續作了,市場上也很少再有同類型的作品出現。
  • 《大航海時代2》:海風吹來的一種情懷
    不,這只是《大航海時代2》中普普通通的一個存檔中普普通通的一天,沒錯,這只是一個1994年的老遊戲。在這個遊戲類型越來越注重細分的年代,你很難去精準定位《大航海時代2》的類型。然而,儘管單獨拆開來細細品味的話,《大航海時代2》有著不少瑕疵甚至是硬傷,但是全球範圍內仍有百萬玩家曾經為它魂牽夢繞,原因我想了很久,最後只能得出一個解釋——「《大航海時代2》實實在在地給我們搭建了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是如此豐富。」
  • 錯過大航海時代的中國失去命名權
    錯過大航海時代的中國失去命名權如今的世界在地理上被劃分為七大洲四大洋,這是一個人人皆知的地理常識,那麼這些大洲大洋的名字是怎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歐洲在英文中是Europa,可以翻譯為「歐羅巴」。希臘神話中,歐羅巴是腓尼基的公主,後來被變身為公牛的宙斯帶到了克裡特島,希臘人就把克裡特島叫做歐羅巴,在克裡特文明蔓延歐洲後,歐羅巴就成了歐洲的名字。
  • 《大航海時代6》泳裝航海士登場故事劇情活動、追加新同伴劇情
    臺灣光榮特庫摩宣布,於香港、澳門、臺灣提供遊玩中的手機用海洋冒險模擬RPG《大航海時代6》(App Store/Google Play),於本日(2020年7月21日)(二)開始劇情活動「南風習習的海濱」。
  • 《大航海時代》日、臺服玩家爭相回歸
    《大航海時代Online》的內測正以星火燎原之勢燃遍全國。環首四顧,其火爆程度無可比擬。不少在日、臺服奮戰的玩家們也感受到了這股熱烈的氛圍,爭相回歸,重新打造自己的航海夢。這些日、臺服的玩家們都是早在一年多前就開始接觸《大航海時代Online》。
  • 大航海時代的塞維亞
    西班牙城市塞維亞曾是大航海時代的嬌子,是16世紀歐洲的經濟貿易之都。
  • 大航海時代︱中國人錯過的不是大航海,而是對當時世界的理解
    說起西方的這些航海探索,不難聽到現代中國文人感慨萬分:以當時鄭和下西洋的技術與財力,完全可以發現美洲大陸;只是中國人缺少探索與徵服的精神,只惦記著宣揚皇帝的德威;而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更是從海洋上消失,錯過了大航海。問題是歐洲人進行大航海,為的是前往盛產香料的南洋。中國人需要尋找去南洋的通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