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兒以前沒來過武漢。這次從重慶北站來來武昌站的火車上,我就對老伴兒說,武漢真的很大,可看的地方太多。我們只有一天的時間,確實談不上逛逛武漢,只能算是看一眼武漢。我的建議是先去離我們下車的武昌站遠一點的江漢灘那邊看看,說那邊很像上海的外灘,有租界時代留下的外國建築群好看,還有繁華的江漢路商業步行街,我們晚上就要上車回大連了,可以在那兒搞點購物的。我知道老伴兒會採納這個建議的,因為她在國內旅遊主要是對各地商業街有點興趣。
果然,到了漢口的外灘那塊兒,老伴兒並沒對那排保護得很好的外國建築表現出多大興趣,在完成我計劃內的江漢關大樓自拍合影留念任務後,就急著去逛江漢路步行街了。沒想到的是,在我們逛完江漢路按原路返回時,我意外地發現江漢關大樓對江漢路一邊的側門旁,掛著一塊「江漢關博物館」的牌子,走近前一問,還是可以免費參觀的。就是說,我們可以進到這座武漢地標性的建築裡面去,我剛才逛商業街的疲勞一下子消失到九霄雲外去了。因為我的旅遊興趣和老伴兒有點區別,在國內外旅遊都一樣,我就是愛看歐式老建築。我不懂建築也不懂藝術,但就是無釐頭的愛看,就像對叫不上名字的鮮花也愛看一樣。尤其是能零距離地接觸這類老建築,就是感覺很舒服。大連市中心的中山廣場有一群這樣的建築,其中有幾座銀行,我特別喜歡進到那裡邊辦業務的感覺,為此常是捨近求遠地專門去那裡把工資卡裡的養老金提取出來。而現在眼前這座江漢關大樓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可是大連沒有那座建築能比的,真沒想到這次有幸來武漢竟能進到這裡頭。外面的天氣已經有些熱了,但博物館裡面的空調把室內溫度調節得令人感覺舒服,我們可以很舒服地地欣賞這座建築的內部裝潢和陳列的文物了。但我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看得不能太全太細,但僅看一下幾個展室入口處的序言就知道,這裡的布展不僅能告訴參觀者關於漢口的開埠、漢口的租界和江漢關大樓,而且是在展室繼往開來的大武漢。但與有些城市此類展覽不同的是,這裡的展覽似乎在謙虛地說,武漢的地位和影響最高大上時不是現在,而是在一百年前。以前我也算來過武漢,但現在想說,不看看江漢關博物館的展覽,真的算不上來過武漢。因為這裡的布展著在提示你,想認識武漢嗎?那至少得在這裡了解一下武漢的從前。
武漢漢江關博物館
武昌城那邊的歷史當然很悠久了,但是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與天津、上海和廣州並列的「四大租界」城市的現代都市的歷史,很準確地是開始於漢口開埠的1861年。因為1958年清朝政府和英國籤訂的《天津條約》裡寫明,開放漢口為通商口岸。開埠之前,武漢已經相當繁榮,交通便利、商業興盛,往來貿易不絕,是當時中國之集政治、經濟和文化於一體的重鎮。儘管如此,以漢口為代表的武漢地區,與世界少有聯繫,仍是典型的傳統內陸市鎮;早於漢口的沿海一些城市的開埠通商,對中國廣袤內陸腹地的影響依然微弱。漢口開埠後,漢口漸次由內陸型的封閉性城市向開放性的國際性城市邁進。漢口開埠後,英國最先與漢口通商,美國、法國、德國、丹麥、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日本、瑞士、秘魯等國陸續接踵而至。外商的湧入以及與外貿密切相關的外資企業的興辦,都促使漢口漸次由內陸型的封閉式城市向開放式的國際性城市邁進,日漸成為逼近國際性地位的一座中國大城市。她的國際風光,她的世紀風頭,遠遠蓋過了對岸那一座古老的武昌城。特別是1927年國民政府遷入,為漢口提供了一次躋身京畿之地的機遇,漢口由此一度躍升為近代中國的首善之區,使漢口漢口抵達自己五百年發展史上的頂峰,這個地位,至今沒有被超越。難怪武漢人要把自己城市曾經的輝煌在這裡搞個展覽,沒人不喜歡自己有個貴族祖先的。
漢江關一條街
博物館裡的布展重點宣傳的武漢城市的現代化進程,而當年在這方面確實是世界有名全國領先的。首先在城市面貌上,當年租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年的漢口租界,即漢口舊租界區。位於江岸區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間,是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日租界和漢口比利時租界的統稱。漢口租界濱江一線總長1088丈,總面積為2804畝4分。這一帶至今還矗立著各國風格的舊式樓房,是西方列強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遺留的歷史建築,現為都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外國人可不光是在租界區蓋了房子,而是為漢口帶來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國際化改變。漢口租界,原先是漢口邊緣荒灘涂地;不到30年,租界成為漢口的時尚中心和思想工廠。近代漢口各種新思潮、新觀念、新時尚和新的生活方式由這裡傳播,其影響之大、之劇烈,乃至成為武漢或中國近代重大事件的策源地。漢口開埠推動了漢口轉型。漢口轉型的推動力,當以「與世界接軌」的開放商貿往來。開埠後,漢口經濟「面朝大海,幸福花開」,被專家喻稱為「中國近代經濟史上的暴發戶」。漢口的買辦階層應運而生,隨著外國銀行、洋行、工廠和輪船公司在漢的興建而興起,隨著漢口進出口貿易擴展而大發其財。他們而後自己也經營進出口和自辦商行、工廠、輪船、汽車、銀行錢莊,乃至成片開發房地產。最大的買辦富豪擁有數百萬、數千萬財富。如果說明清漢口產生了鹽商巨富,那麼開埠漢口則在買辦中催生了新一代富豪。這個階層以後越來越發展壯大,漸漸破蛹化蝶,蛻變為30年代中國資本主義鼎盛時代的中堅。在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同時,租界區工部局給漢口市民帶來了近代城市理念和市政管理。世世代代習慣於祖輩傳下來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閒散慣了的華人,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從此知道什麼是近代化城市和市政管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