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進得江漢關 (上)

2020-10-09 詩意家庭

老伴兒以前沒來過武漢。這次從重慶北站來來武昌站的火車上,我就對老伴兒說,武漢真的很大,可看的地方太多。我們只有一天的時間,確實談不上逛逛武漢,只能算是看一眼武漢。我的建議是先去離我們下車的武昌站遠一點的江漢灘那邊看看,說那邊很像上海的外灘,有租界時代留下的外國建築群好看,還有繁華的江漢路商業步行街,我們晚上就要上車回大連了,可以在那兒搞點購物的。我知道老伴兒會採納這個建議的,因為她在國內旅遊主要是對各地商業街有點興趣。

果然,到了漢口的外灘那塊兒,老伴兒並沒對那排保護得很好的外國建築表現出多大興趣,在完成我計劃內的江漢關大樓自拍合影留念任務後,就急著去逛江漢路步行街了。沒想到的是,在我們逛完江漢路按原路返回時,我意外地發現江漢關大樓對江漢路一邊的側門旁,掛著一塊「江漢關博物館」的牌子,走近前一問,還是可以免費參觀的。就是說,我們可以進到這座武漢地標性的建築裡面去,我剛才逛商業街的疲勞一下子消失到九霄雲外去了。因為我的旅遊興趣和老伴兒有點區別,在國內外旅遊都一樣,我就是愛看歐式老建築。我不懂建築也不懂藝術,但就是無釐頭的愛看,就像對叫不上名字的鮮花也愛看一樣。尤其是能零距離地接觸這類老建築,就是感覺很舒服。大連市中心的中山廣場有一群這樣的建築,其中有幾座銀行,我特別喜歡進到那裡邊辦業務的感覺,為此常是捨近求遠地專門去那裡把工資卡裡的養老金提取出來。而現在眼前這座江漢關大樓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可是大連沒有那座建築能比的,真沒想到這次有幸來武漢竟能進到這裡頭。外面的天氣已經有些熱了,但博物館裡面的空調把室內溫度調節得令人感覺舒服,我們可以很舒服地地欣賞這座建築的內部裝潢和陳列的文物了。但我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看得不能太全太細,但僅看一下幾個展室入口處的序言就知道,這裡的布展不僅能告訴參觀者關於漢口的開埠、漢口的租界和江漢關大樓,而且是在展室繼往開來的大武漢。但與有些城市此類展覽不同的是,這裡的展覽似乎在謙虛地說,武漢的地位和影響最高大上時不是現在,而是在一百年前。以前我也算來過武漢,但現在想說,不看看江漢關博物館的展覽,真的算不上來過武漢。因為這裡的布展著在提示你,想認識武漢嗎?那至少得在這裡了解一下武漢的從前。

武漢漢江關博物館


武昌城那邊的歷史當然很悠久了,但是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與天津、上海和廣州並列的「四大租界」城市的現代都市的歷史,很準確地是開始於漢口開埠的1861年。因為1958年清朝政府和英國籤訂的《天津條約》裡寫明,開放漢口為通商口岸。開埠之前,武漢已經相當繁榮,交通便利、商業興盛,往來貿易不絕,是當時中國之集政治、經濟和文化於一體的重鎮。儘管如此,以漢口為代表的武漢地區,與世界少有聯繫,仍是典型的傳統內陸市鎮;早於漢口的沿海一些城市的開埠通商,對中國廣袤內陸腹地的影響依然微弱。漢口開埠後,漢口漸次由內陸型的封閉性城市向開放性的國際性城市邁進。漢口開埠後,英國最先與漢口通商,美國、法國、德國、丹麥、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日本、瑞士、秘魯等國陸續接踵而至。外商的湧入以及與外貿密切相關的外資企業的興辦,都促使漢口漸次由內陸型的封閉式城市向開放式的國際性城市邁進,日漸成為逼近國際性地位的一座中國大城市。她的國際風光,她的世紀風頭,遠遠蓋過了對岸那一座古老的武昌城。特別是1927年國民政府遷入,為漢口提供了一次躋身京畿之地的機遇,漢口由此一度躍升為近代中國的首善之區,使漢口漢口抵達自己五百年發展史上的頂峰,這個地位,至今沒有被超越。難怪武漢人要把自己城市曾經的輝煌在這裡搞個展覽,沒人不喜歡自己有個貴族祖先的。

漢江關一條街


博物館裡的布展重點宣傳的武漢城市的現代化進程,而當年在這方面確實是世界有名全國領先的。首先在城市面貌上,當年租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年的漢口租界,即漢口舊租界區。位於江岸區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間,是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日租界和漢口比利時租界的統稱。漢口租界濱江一線總長1088丈,總面積為2804畝4分。這一帶至今還矗立著各國風格的舊式樓房,是西方列強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遺留的歷史建築,現為都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外國人可不光是在租界區蓋了房子,而是為漢口帶來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國際化改變。漢口租界,原先是漢口邊緣荒灘涂地;不到30年,租界成為漢口的時尚中心和思想工廠。近代漢口各種新思潮、新觀念、新時尚和新的生活方式由這裡傳播,其影響之大、之劇烈,乃至成為武漢或中國近代重大事件的策源地。漢口開埠推動了漢口轉型。漢口轉型的推動力,當以「與世界接軌」的開放商貿往來。開埠後,漢口經濟「面朝大海,幸福花開」,被專家喻稱為「中國近代經濟史上的暴發戶」。漢口的買辦階層應運而生,隨著外國銀行、洋行、工廠和輪船公司在漢的興建而興起,隨著漢口進出口貿易擴展而大發其財。他們而後自己也經營進出口和自辦商行、工廠、輪船、汽車、銀行錢莊,乃至成片開發房地產。最大的買辦富豪擁有數百萬、數千萬財富。如果說明清漢口產生了鹽商巨富,那麼開埠漢口則在買辦中催生了新一代富豪。這個階層以後越來越發展壯大,漸漸破蛹化蝶,蛻變為30年代中國資本主義鼎盛時代的中堅。在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同時,租界區工部局給漢口市民帶來了近代城市理念和市政管理。世世代代習慣於祖輩傳下來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閒散慣了的華人,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從此知道什麼是近代化城市和市政管理。(待續)

相關焦點

  • 武漢江漢關的鐘聲
    施平 圖/文武漢江漢關由英國建築師恩九生設計,於1921年破土動工,1924年落成。江漢關的鐘聲陪伴幾代武漢人的成長,是寄託眾多武漢人情感的標誌性建築。 歲月如歌,時光流轉, 江漢關的鐘滴答滴答走動著,不知不覺已流過了近百年。
  • 88歲江漢關大樓的前世今生
    漢口開埠後,清政府於1862年在漢口設立海關,名江漢關。甘老說,當時的江漢關只檢查不徵稅,江漢關關址最初設在漢口漢江口,後遷至青龍巷,當時沿江大道自江漢路到漢江口一段並無大馬路,而是臨江一條街,交通非常不便。1899年,江漢關稅務司就向總稅務司建議,將江漢關大樓選址在英租界東南角(今江漢路口),即原英租界工部局及巡捕房所在地。
  • 百年江漢關啟迪時代使命
    長江之濱,江漢關大樓巍然矗立。  這座老建築建成於1924年,歷經風雨,已近百年。  6月27日上午10時,江漢關鐘樓準時響起渾厚悠揚的鐘聲。這座曾是武漢海關及其前身江漢關的辦公樓,如今已變身為博物館,參觀者絡繹不絕。
  • 為修江漢關,專建了一條輕便鐵路
    當時沿江大道自江漢路到漢江口一段並無大馬路,只是臨江一條街,交通非常不便。1899年,江漢關稅務司向總稅務司建議,將江漢關大樓選址在英租界東南角(今江漢路口),即原英租界工部局及巡捕房所在地。英租界工部局位置極其特殊,一邊是花樓街一帶繁華的商貿市場,一邊是各國大銀行和大公司所在地,有利於華洋雙方。但適逢義和團起義,房屋轉讓之議暫行擱置。
  • 江漢關博物館成年輕人網紅打卡地
    14日下午4點鐘,渾厚悠揚的江漢關銅鐘報時聲響起,參觀江漢關博物館大樓人數顯示牌上「客流統計信息:入館人數1550人,出館人數1342人」,該館當時開始停止當日遊客入館,門口掃碼的求約人只能選擇改天進館參觀。
  • 遠眺江漢關大樓
    遠眺江漢關大樓
  • 江漢關博物館開館 武漢老建築變身城市文化新地標
    兩館的開張,也使沿漢口江灘、江漢路一帶文化休閒區的特色更加突出。  江漢關博物館昨日正式開館  用文物講述武漢現代化歷史長江日報訊(記者黃徵 通訊員周靜)昨日,隨著渾厚悠揚的江漢關銅鐘報時聲響起,依託江漢關大樓建成的江漢關博物館正式開館,我市首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在該館掛牌。
  • 江漢關大樓(海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位於漢口沿江大道江漢路口。由英國建築師景明設計,恆紀建築公司承建,1922年動工,1924年落成。佔地1400平方米,高約40米,鐘樓頂端高出地面83.8米。整個建築具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風格。底層主體建築為正方形五層結構,外牆用麻石砌築,底牆厚約1至2米,正門有兩人合抱的麻石圓柱8根,門前的臺階有23級,上面還有漢白玉踏步5級;莊重雄偉。
  • 百年江漢關大樓變身博物館
    百年江漢關大樓變身博物館8) "← →"翻頁 12月30日,武漢市民與遊客參觀江漢關博物館裡模擬報關大廳
  • 江漢關老銅鐘15年後將再度敲響 替代電子音樂鐘聲
    長江日報訊(記者 黃徵 通訊員 周靜)記者昨日獲悉,江漢關大樓「休眠」15年的5口老銅鐘,春節後將重新敲響,替代電子音樂鐘聲。屆時,依託江漢關大樓建成的江漢關博物館也將對外開放。  籌建江漢關博物館期間,我市專家提出,石英鐘機芯維持不變,但可用技術手段敲響老銅鐘,重現江漢關塔鐘的獨特音韻。為此,技術人員增加了電控擊錘系統,能根據四面公用電子鐘指示的時間,準時敲響老銅鐘打點或音樂報刻。  江漢關塔鍾維修、縮微複製技術顧問萬學桐說:「與國內同類塔鐘相比,江漢關老銅鐘的音色最美,它的聲音洪亮渾厚、餘韻無窮。」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江漢關
    江漢關大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東南臨長江,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之一。中英天津條約》設立漢口海關——江漢關1922年11月4日,江漢關成立60周年時,江漢關大樓舉行奠基典禮。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於1924年1月21日舉行落成典禮。
  • 見證大漢口歷史榮辱 專家講述「江漢關的滄桑往事」
    漢口江漢關,一座具有希臘古典式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建築物,莊重典雅,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之。它作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的見證,也是中國從閉關自守走向開放包容的載體。它是漢口開埠的見證人,是武漢滄桑歷史的紀念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
  • 江漢關大樓舊址-武漢民國建築
    江漢關大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佔地1499平方米,建築面積4009平方米,大樓使用英國建築形式,主樓四層,底層為半地下室,鐘樓四層,總高度46.3米,為武漢當時最高建築
  • 江漢關博物館徵集兩枚百年銀錠 價值近百萬(圖)
    記者彭年 攝  (記者管菁 通訊員彭建 李笙清)在本報的積極推動下,江漢關博物館徵集文物取得重要進展——昨日,江漢關博物館籌建處向本報獨家公開了兩枚光緒年間的江漢關銀錠,這兩枚銀錠上周經文物專家鑑定,為距今100多年的清代光緒年間所鑄,價值近百萬元,是目前江漢關博物館徵集到的最珍貴文物,堪稱該館的「鎮館之寶」。
  • (原創) 遊江漢關, 楚河漢街, 光谷步行街感受!
       遊江漢關  江漢關江漢關大樓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和英國鐘樓建築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一度成為漢口城市的標誌。那些衣服的牌子江漢路武廣都有;那些飾品店也就是看看,真買就會覺得不值(不便宜);至於吃的地方,第一貴,第二人多,要排半天的隊,第三,也沒有那種讓人很驚豔的感覺。
  • 染指長江在武漢(上)
    旅遊意義上的武漢之大,遠遠超越其在地圖上行政區劃的局限。我站在江漢灘的長江邊,自然要想到這江水下瀉到東海而源自西藏雪山。而這萬裡長江兩岸的城市再多,能將長江收歸名下號稱江城的卻唯有武漢。我是在小學學習課本上《武漢長江大橋》課文時,一併知道了長江和武漢;小學畢業那年的7月16日,當時的偉大領袖在武漢暢遊了長江,帶動了全國上下都去江河湖海遊泳,都要在大風浪中鍛鍊成長。至於那首「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水調歌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會背。這不,我和老伴兒漫步在江漢灘江邊時,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首詞。而此時此地,我最有感慨的是其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武漢標誌江漢關大樓82年歷史 將改作博物館(圖)
    82歲江漢關將成博物館   漢網消息 (記者徐丹實習生胡軍鋒)昨日,國家海關總署署長牟新生來漢考察,在考察過程中,武漢海關人士透露:已有82個年頭的老海關辦公大樓即將「退役」,擬作博物館向市民開放,而新海關則設在後襄河,目前正在建設中。
  • 江漢(荊州)旅遊年卡/公園年票有效期限順延!
    各江漢(荊州)旅遊年卡/年票景區、尊敬的江漢(荊州)旅遊年卡/年票用戶:8月8日起,湖北將舉辦為保障廣大年卡用戶的權益不受損害,江漢(荊州)旅遊年卡/公園年票於2020年8月8日至12月31日期間處於有效期的用戶,其有效期限順延使用。 活動期內,持卡用戶只需登錄「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微信小程序預約即可遊覽,江漢旅遊年卡/年票範圍內A級景區將暫停年卡驗證入園;其它非免費景區或遊玩項目(環城觀光車、畫舫遊船、關公義園網紅橋……)仍可繼續使用。
  • 長江大橋受損護欄將收入江漢關博物館
    記者雷衎 攝 武漢晚報訊(記者雷衎 通訊員高嫣嫕)昨日,江漢關博物館倉庫外,館長單宏均和武昌區城管局工作人員正彎著腰,手拿捲尺,仔細清點一批破損的橋梁護欄立柱、橫擋等部件。這批文物一大早從長江大橋運來,都是大橋受損部分修復後替換下的。
  • 走進武漢百年地標建築——江漢關大樓,90多年仍保存相對完好
    位於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的江漢關大樓,建成於1924年1月,曾與上海江海關、廣州粵海關、天津津海關並稱為近代中國四大海關。大樓經歷了數次戰火、洪水的衝擊,仍屹立不倒。江漢關大樓融合了英國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