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江漢關,專建了一條輕便鐵路

2020-12-17 長江商報

長江商報消息 ◎歷史

為修江漢關,專建了一條輕便鐵路

關於江漢關大樓的歷史,資料頗多。曾在武漢海關工作的甘勝祿今年已年屆九十,他曾經負責編寫過《武漢海關志》一書,對江漢關大樓的建立歷史、經過、大樓的變遷做過研究,而他本人也是江漢關大樓九十年變遷的親歷者。本報記者在2012年曾就江漢關大樓的歷史對其進行過採訪。

江漢關大樓的建立要從1861年漢口開埠說起。漢口開埠後,清政府於1862年在漢口設立海關,名江漢關,最初設在漢江口,後遷至青龍巷。當時沿江大道自江漢路到漢江口一段並無大馬路,只是臨江一條街,交通非常不便。

1899年,江漢關稅務司向總稅務司建議,將江漢關大樓選址在英租界東南角(今江漢路口),即原英租界工部局及巡捕房所在地。英租界工部局位置極其特殊,一邊是花樓街一帶繁華的商貿市場,一邊是各國大銀行和大公司所在地,有利於華洋雙方。但適逢義和團起義,房屋轉讓之議暫行擱置。

不過,江漢關需建新樓的呼聲始終未停。義和團起義被鎮壓之後,1906年,時任江漢關稅務司的克羅斯和1907年任稅務司的安格聯先後與英駐漢總領事費雷澤商議工部局及巡捕房轉讓之事,費雷澤同意轉讓,但提出,轉出的房屋需中國政府保證,只能作海關辦公之用,不能作其他用途,後經清政府承諾,轉讓之事方正式成行。

轉讓雖然達成協議,但拆遷並不容易。甘勝祿說,從1907年達成協議到1920年開工,一拖就是13年,直到1920年終於達成正式協議,最終選址在江漢路口。

江漢關大樓選址參照了上海江海關的選址經驗,即關址必須建在租界內或接近租界區。當時海關為英帝國主義所控制,總稅務司一職均由英國人擔任,江漢關的稅務司亦大多是英國人,海關若設在英租界無疑對他們有利,外國商行多分布在租界,也都希望海關搬到英租界去。

根據史料記載,大樓基地的土質軟硬不均,特別是江邊擴填部分,由泥沙淤積而成,大樓的土方和基礎工程量非常大。1922年5月,江漢關大樓填土工程正式開工。為了施工,土方工程公司首先鋪設了一條從後湖姑嫂樹到江漢路江邊的輕便鐵路,並用預先從法國購回的兩輛小火車頭拖帶運土翻鬥車,將土方運到工地。

基地填好後,將百餘根計長二三十公尺的木樁打到巖層,然後用混凝土及數噸重大麻石奠基。填土奠基工程完成後,1923年1月開始由魏清記營造廠承建大樓,並於1924年1月21日竣工。

輪船進港,白天掛旗號,夜晚懸紅燈

1901年江漢關稅務司梅樂和為籌建江漢關大樓時,以獎勵方式招請著名建築工程專家進行設計,擇優選用,最後選中上海「思九生」公司建築師辛甫生所設計的圖紙。「思九生」是20世紀初,上海一家著名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是英國人R·E Stewardson ,畢業於英國皇家建築學院,後以個人名義創辦建築設計事務所,現今外灘怡和洋行大樓、上海郵政總局等一批上海著名建築皆出自他的筆下。

這幢4層的海關大樓座落在突出江面的地段,方便監視江面活動,同時巧妙地構成了這兩條馬路的對景。大樓總高度46.3米,為武漢當時最高的建築,其中鐘樓頂端高出地面83.8米。

甘勝祿說,鐘樓上面有瞭望信號臺,可鳥瞰全港,用望遠鏡眺望長江上下遊進出港口之輪船,通過掛出旗語指揮輪船進港,信號臺由四名信號員值班。每6小時一班,從午夜12時起,晝夜輪流,分班值守,遇有輪船進港,白天懸掛該輪船公司旗號,夜晚懸掛紅燈表明有輪船自下遊進港。

在大樓正面主樓頂端鑲嵌著「江漢關」三個大字,鐵畫銀鉤,氣勢恢宏。這三個字也頗有來歷,武漢作家協會作家、副研究員張小泉撰文介紹,這三個字出自曾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著名書法家宗彝之手。宗彝初習顏柳,後摹魏碑,善寫鬥方,筆力遒勁。為寫江漢關三個字,他數易其稿,因為那時還是繁體字,「江」字的筆劃少,「漢、關」兩字筆劃多,三個字難以協調。為此三字,江漢關贈他潤筆之資紋銀500兩,足見其字的份量與珍貴。

除了作為海關辦公大樓,江漢關大樓還起著防洪的作用,當長江水位上漲到47英尺(約等於14.3256米),遇上雨季就要進行防洪,必須封閉海關大門,臺階下所有凹進處,所有門窗和院內需封閉築壩,自街道4英尺處用木板堆疊,內以黃土築實堵塞。

上個世紀武漢遭遇的第一場大水災就是在1931年。1931年前的漢江已有二三十年沒發生水災,1905年張公堤築起之後,武漢人已經不知洪災滋味,民國時期疏於防範,張公堤和鐵路堤都因年久失修,低矮殘破,基本處於廢棄狀態。

1931年8月19日,江漢關水位漲到當年的最高點28.28米,漢口市內大批平房被毀,許多根基不牢的樓房相繼倒塌,漢口市區就變成了「陸地行舟、有水無市」的洪災區。甘勝祿老人說,但是江漢關大樓並沒有受太大影響。1934年3月28日,江漢關稅務司為查明洪水對大樓地基有無影響,對1924年至1934年間大樓地基水平測量記錄進行審查,認為大樓地基水平自建立以來,移動極微。

江漢關大樓雖然採用的都是優質的材料,但隨著年代久遠,同樣遭遇著各種創傷。甘老說,建成後第一次重創是1937年,鐘樓出現白蟻,後來換掉了木料。

然而,隨著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武漢,江漢關大樓遭受著更大的創傷。甘勝祿說,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武漢時,江漢關大樓屋面曾受到空襲彈擊,四樓右邊天花板及牆壁出現裂縫,屋內電氣與暖氣設備受到損壞,電氣線路不通,其他設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直到日本投降後,1945年9月26日,日軍才撤出江漢關大樓。1946年—1947年對大樓曾進行大修,恢復舊觀。

◎修復

幾扇舊百葉窗,被原樣恢復

江漢關大樓的建築風格屬於文藝復興式樣,三段式構圖,中部設有典雅的鐘樓,鐘樓四面裝有直徑4米的時鐘。花崗巖外牆堅固壯觀,東、西、北三個立面牆均有花崗石柱廊,採用科林斯柱式,北面的8根石柱直徑1.5米。在那個年代,柯林斯柱式設計是很多辦公大樓的常用樣式,江漢路上的幾棟洋行大樓也是如此。

江漢關大樓命運標誌性時刻發生在2012年7月16日。當日,武漢市政府與武漢海關籤訂協議,武漢海關辦公區將整體遷至金銀湖畔,江漢關大樓將改造成博物館,結束其辦公大樓的身份。記者從江漢關博物館籌備處負責人朱莉處了解到,江漢關大樓改建成博物館的施工包括兩個階段,其一是江漢關大樓的文物修復工程,其二是博物館陳列。

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漢關大樓的維修方案需要制定完整細緻的維修方案,層層審批,最終由國家文物局批准。記者從文新廣局博物館處獲悉,湖北省文化廳古建築保護中心受邀制定江漢關大樓的本體維修方案。該中心具有國家文物局授予的「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參與過多個代表性建築的文物保護規劃和維修設計方案編制。

湖北省文化廳古建築保護中心總工程師吳曉介紹,制定維修方案前,他們對江漢關大樓做了全面調查,發現經過近90年,大樓仍然保存得相對完好。此次對大樓進行維修,是其使用功能將發生改變,為了配合以後的使用做的一次維修,並非這棟建築本身出了很大問題。

海關辦公大樓時期影響建築美觀的外牆上的空調、防盜網被清除了;曾經作為理髮室、食堂使用的半地下室被清理出來;由於此後將作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因此館內新增了殘疾人通道和幾個門洞,疏散通道和消防也進行了調整。

在維修原則上,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部分還原建築最初原始的樣子,因此門的樣式、五金件、百葉窗、吊燈都按照原有的樣子進行了還原。

吳曉介紹,在調查時他們發現,大樓兩側陽臺上還保留著原始的兩層百葉窗,暗紅色的高大窗體和大樓十分契合,但有的部分已經被改造成了現代式樣。於是他們希望能夠還原百葉窗的設計,「還有原來的可供參考,這部分是可以恢復的。」

同樣如此的還有玻璃窗上的金屬把手,做舊感覺,最初大樓裡遺留了這樣幾個老上海設計出的玩意,恰恰是這種細節處最能體現那個年代的感覺,於是他們也建議保留下來。現今還做這樣金屬把手的廠家已很少,江漢關大樓裡的是專門從上海訂的貨。

保留建築上有價值的歷史信息

但所謂「修舊如舊」並非拿著當初設計師的設計圖紙,進行原樣修復。如果硬要那樣做,反而可能對建築造成二次傷害。現在業界對古建築修復存有的理念是,儘可能保留建築物上現存的有一定價值的歷史信息。比如已經發黃的大樓外立面,恰恰為其增添了歷史厚重感,抗日戰爭後對大樓破損處進行的修補,也保存了下來。

1987年,大樓進行過一次徹底整修,內牆全部改粉,裝飾小花點式噴塑牆面,報關大廳牆裙及部分走道鋪上大理石,外牆用洗劑衝洗,牆面顯出花崗石自然本色,內外煥然一新。打點和奏音樂,仍採用原有大銅鐘的報時鐘聲和樂曲。

此次維修,將內牆的裝飾小花點全部改成了白牆,而當時鋪上的大理石則進行了保留。

在吳曉看來,很多東西回不到也沒有必要回到最初。江漢關大樓初選址此地時,江邊碼頭貨船進進出出,一片繁忙景象;大樓門前是一塊空曠低洼的開敞地;後邊緊挨著江漢路,日本銀行、中國銀行的金融一條街。清一色的石頭建築,幾層洋樓,形成了十裡洋場的繁華。

如今,最不可復原的就是周邊的建築和環境。當年,江漢關大樓前是低洼地,如今的路面比以前高很多,人行道已經和大樓一層的窗戶平行。而江漢關後面,緊挨著一棟酒店大樓,雖是仿照江漢關做舊的樣式,但年代、質感明顯不同。

吳曉感嘆,以前開車從武昌過來漢口,遠遠地能看到江漢關大樓的輪廓線和高聳的鐘樓。但是,雖然備受爭議,江漢關大樓背後的商業住宅還是一天一天高起來了,現在再從武昌過來,只有近到百米內才能看到江漢關的背影。

做舊的木門。

做舊的金屬玻璃把手。

石雕欄杆。

石門的雕花。

鐘樓。本版圖片 本報記者 傅堅 攝

責編:ZB

相關焦點

  • 88歲江漢關大樓的前世今生
    他說,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幾乎熟悉了江漢關的前世今生。昨日,在漢口民意三路武漢海關宿舍,九旬老人講述起江漢關的歷史時,依然記得很清晰,如數家珍。1漢口開埠清政府建老江漢關甘勝祿老人說,江漢關大樓今年88歲了,可是她的故事卻要從漢口開埠說起。
  • 走進武漢百年地標建築——江漢關大樓,90多年仍保存相對完好
    1861年11月,英國政府根據《中英天津條約》,設立漢口海關—江漢關,江漢關最初設於漢口河街英租界花樓外濱江。隨著江漢關的業務規模逐步擴大,原來的辦公處所不敷應用,江漢關新大樓選址到了今江漢路口。江漢關大樓由英國建築師恩九生設計,上海魏清記營造廠承建。大樓1921年破土動工,1924年落成。
  • 潮商楊俊如與中國最早的僑資輕便鐵路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路曾經是唯一一條連接汕頭與澄海的陸上交通線,其得名於民國時期潮汕地區三大鐵路之一、中國最早的僑資輕便鐵路——汕樟輕便鐵路。《潮州志·交通志》稱:「……至是年秋,乃有潮汕鐵路之興築。入民國後,汕樟輕便鐵路、汕潮電車鐵路相繼舉辦,頗極一時之盛,惜迭遭地方變故,今均蕩然無存矣。」汕樟輕便鐵路的創建人是潮商楊俊如,其後半生的命運,可謂是和這條鐵路興衰與共。
  • 武漢江漢關的鐘聲
    施平 圖/文武漢江漢關由英國建築師恩九生設計,於1921年破土動工,1924年落成。江漢關的鐘聲陪伴幾代武漢人的成長,是寄託眾多武漢人情感的標誌性建築。 歲月如歌,時光流轉, 江漢關的鐘滴答滴答走動著,不知不覺已流過了近百年。
  • 好文推薦-鐵路局門前的輕便鐵路—新疆鐵路雜記
    1959年建設烏魯木齊鐵路局大樓和鐵路二街、三街、四街生活基地時,在田野上一下子要建立這麼多的建築物,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為了運磚瓦方便,曾有一條輕便鐵路通往木材廠後面山坡上的磚瓦窯,向東延伸到了黃土山(今河南東路以北,長春路以東,已經成了一片高樓林立的住宅小區)。1959年鐵路局為了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年大慶,出版了一本畫冊,封底就是這條輕便鐵路上行駛的小火車。
  • 90年前,漳州便有輕便鐵路了!
    現在人看來,這種交通一點也不輕便,還很落後、笨拙,可在當時,這已經是很先進的交通工具了。在民國的第一個十年裡,福建出現三條商辦的輕便鐵路。一條是龍巖水龍潭煤礦鋪設的鐵路,還有兩條在漳州,一是「龍溪輕便鐵路」,一是「程漳鐵路」。漳州龍溪是福建富裕之區,只因交通不便,利源未能充分開發。
  • 西成客專四川段昨日開始鋪軌 成都還有哪些將建或在建鐵路
    西成客專設計時速250公裡,正線全長509.4公裡,其中四川省境內川陝界至江油段正線全長165.8公裡,除接入既有的廣元和江油站外,西成客專還在川內新建有中子、劍門關、青川、江油北4個車站。陝西境內設西安北、漢中、寧強南等10個車站。
  • 【卜奎文史】齊齊哈爾人一定要知道的歷史——齊昂輕便鐵路
    當時設在昂昂溪的車站稱齊齊哈爾站,是中東鐵路的較大的中間站,距黑龍江省城還有五十餘華裡,卻無鐵路連接。為連接中東鐵路,謀求交通之便,署黑龍江將軍程德全根據五司(堂司、工司、戶司、刑司、兵司)八旗會議提出的修建齊昂鐵路的請求,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奏準修建從省城齊齊哈爾向南經五呼馬(今五福瑪)至中東鐵路的齊齊哈爾站(今昂昂溪站)的鐵路站點。
  • 江漢關博物館徵集兩枚百年銀錠 價值近百萬(圖)
    記者彭年 攝  (記者管菁 通訊員彭建 李笙清)在本報的積極推動下,江漢關博物館徵集文物取得重要進展——昨日,江漢關博物館籌建處向本報獨家公開了兩枚光緒年間的江漢關銀錠,這兩枚銀錠上周經文物專家鑑定,為距今100多年的清代光緒年間所鑄,價值近百萬元,是目前江漢關博物館徵集到的最珍貴文物,堪稱該館的「鎮館之寶」。
  • 百年江漢關啟迪時代使命
    長江之濱,江漢關大樓巍然矗立。  這座老建築建成於1924年,歷經風雨,已近百年。  6月27日上午10時,江漢關鐘樓準時響起渾厚悠揚的鐘聲。這座曾是武漢海關及其前身江漢關的辦公樓,如今已變身為博物館,參觀者絡繹不絕。
  • 遠眺江漢關大樓
    遠眺江漢關大樓
  • 江漢關博物館開館 武漢老建築變身城市文化新地標
    兩館的開張,也使沿漢口江灘、江漢路一帶文化休閒區的特色更加突出。  江漢關博物館昨日正式開館  用文物講述武漢現代化歷史長江日報訊(記者黃徵 通訊員周靜)昨日,隨著渾厚悠揚的江漢關銅鐘報時聲響起,依託江漢關大樓建成的江漢關博物館正式開館,我市首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在該館掛牌。
  • 江漢關大樓(海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位於漢口沿江大道江漢路口。由英國建築師景明設計,恆紀建築公司承建,1922年動工,1924年落成。佔地1400平方米,高約40米,鐘樓頂端高出地面83.8米。整個建築具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風格。底層主體建築為正方形五層結構,外牆用麻石砌築,底牆厚約1至2米,正門有兩人合抱的麻石圓柱8根,門前的臺階有23級,上面還有漢白玉踏步5級;莊重雄偉。
  • 百年江漢關大樓變身博物館
    百年江漢關大樓變身博物館8) "← →"翻頁 12月30日,武漢市民與遊客參觀江漢關博物館裡模擬報關大廳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江漢關
    江漢關大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東南臨長江,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之一。1922年11月4日,江漢關成立60周年時,江漢關大樓舉行奠基典禮。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於1924年1月21日舉行落成典禮。
  • 胎死腹中的泉州市輕便鐵路
    因此,泉州市輕便鐵路的規劃方案和投資規模,舉旗不定,多次更易。此種情況,在前述幾個方案中可見梗概。即以軌距為例,第一次定為寬軌,鋼軌每米32公斤,如用鑄軌,每米48公斤,第二次改為窄軌(軌距1.435米)每米18公斤,第三次軌距不變,但改為每米11公斤。機車原擬用輕型機車,後來改為以汽車改裝代用。這些都說明省市領導在運動的壓力下,勁頭不減,但是財力、物力已經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了。
  • 湖南將建一條跨省高速鐵路,長約420.9公裡,預計2025年建成
    湖南是華東地區的省份,處在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東臨江西,而湖南的省會城市是長沙,長江是長江中遊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並且長沙這座城市也是綜合交通樞紐,有京廣高鐵、滬昆高鐵、渝廈高鐵在此交匯,所以交通還算可以,如今湖南規劃了一條跨省高速鐵路
  • 一條377公裡的鐵路 為什麼要修7年?
    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全長1142公裡,2001年6月開工,2006年7月通車,歷時6年。滬杭高速鐵路,正線全長160公裡,其中87%為橋梁工程,修建費時20個月。  但全長377公裡的宜萬鐵路,卻修了7年。為什麼?難修!
  • 意外進得江漢關 (上)
    果然,到了漢口的外灘那塊兒,老伴兒並沒對那排保護得很好的外國建築表現出多大興趣,在完成我計劃內的江漢關大樓自拍合影留念任務後,就急著去逛江漢路步行街了。沒想到的是,在我們逛完江漢路按原路返回時,我意外地發現江漢關大樓對江漢路一邊的側門旁,掛著一塊「江漢關博物館」的牌子,走近前一問,還是可以免費參觀的。
  • 江漢關大樓舊址-武漢民國建築
    江漢關大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佔地1499平方米,建築面積4009平方米,大樓使用英國建築形式,主樓四層,底層為半地下室,鐘樓四層,總高度46.3米,為武漢當時最高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