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所困,香港各行各業均受影響,失業率持續升高。
特區政府統計處20日公布,香港失業率由6月份至8月份的6.1%升至最新7月份至9月份的6.4%,是接近16年以來的高位,失業人數增加1.15萬人,至25.98萬人。
大多數主要經濟行業的失業率均見上升,當中除持續不振的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外,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是失業「重災區」的新成員。
工會預計,11月「保就業」計劃完結後,將掀起新一輪裁員潮,到時會有更多人失業。
國泰裁員8500人 港龍停運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隨多國實施「封關」防控措施,旅遊業近乎停擺,航空公司亦陷入史無前例的「冰河時期」。
國泰、港龍早前放棄申請第二輪保就業計劃,一直被指是為裁員鋪路。
就在港府公布失業率數據之際,國泰航空今早(21日)發出重磅消息,宣布重組計劃,主要包括三大內容:
1. 港龍航空於21日停止營運。
2. 削減8500職位,佔所有職位24%,當中涉5300名為駐港員工;另有600名非駐港員工可能受到影響;凍結招聘,2600職位繼續懸空。
3.將要求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同意更改其服務條件,以達至包括令薪酬更貼近生產力及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目標。
重組成本約為22億元,預計這次重組將令國泰明年每月減少約5億元的現金支出。
這意味著,大批空乘將會失業。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國泰裁員,將會導致香港失業率上升接近0.2個百分點。
港龍永久停運成為歷史
說起來,國泰航空也算是香港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了。
國泰航空1946年成立,2年後被英資商行太古洋行(太古集團前身)收購,但自80年代起經歷多次股權變更。目前太古還是國泰的最大股東,持股約45%,中國國際航空則持股近30%。
▲1946年9月,國泰成立。中國航空公司退役機師法尼爾及堪茲奧合組航空公司,取名Cathay PacificAirways,中文名為國泰航空公司。(圖片取自《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
國泰上世紀的本地競爭對手是港龍航空,1985年由商人曹光彪、包玉剛、霍英東及中資機構華潤、招商局等組成的「港澳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惟由於持續錄虧損,至1989年,國泰航空部署將港龍收歸旗下,翌年以第二大股東身份接管港龍。
2006年,國泰宣布斥資82.2億元全面收購港龍航空。當時港龍的主要股東包括中國國航,國泰全面收購港龍,與國航達成協議,國泰增持國航,國航亦購入國泰股份,令國泰與國航變成交叉持股關係。
至2016年,港龍航空易名「國泰港龍」,機尾的「紅龍」不再,換上與國泰一樣的「魚翅」,但保留小飛龍圖案在機頭。
2020年10月,國泰宣布重組計劃,其中第一點就是宣布港龍將即日起停止營運。
由全球最佳到裁員重組 國泰發生了什麼?
在獨佔香港航空界的數十年間,國泰在1960年,為首家國際航空公司開辦前往大阪的航線;1982年,推出首個香港直飛加拿大溫哥華的不停站服務;之後再先後推出香港直飛英國倫敦的不停站航班。1986年,國泰正式晉身藍籌股之列。
▲1983年,國泰開辦首個香港直飛英國倫敦的不停站航班。
踏入2000年後,國泰多次獲獎,更分別於2003年、2005年、2009年,及2014年,獲Skytrax評為年度全球最佳航空公司。
雖然風光數十載,但國泰亦不時爆出工潮,也並非首次大規模裁員。1981年6月,1,500名地勤人員就加薪問題,與資方談判破裂,於是發起3日罷工,當時所有乘客行李因此毋須過磅。
1992年底,國泰出現人手不足,勞資就此談判,空服員工會拒絕加班,資方解僱3名員工,結果到1993年初引發員工大罷工,歷時17日,最終由當時立法局介入,設立監察會,確保員工不被秋後算帳,3名員工復職,終化解工潮。
到2007年,勞資雙方就醫療自付診金政策再起爭拗,計劃於聖誕節旅遊旺季罷工,事件由勞工處介入協調,最終雙方達成協議。之後2012年底,250名國泰員工在機場示威,抗議加幅僅2%,並發最後通牒,再次計劃於聖誕節期間罷工,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化解工潮。
國泰裁員從不手軟。在香港回歸後,旋即面對亞洲金融風暴,旅遊業受重創,國泰當時亦受到打擊,決定裁員760人。到2017年5月,由於之前燃油對衝錄得85億元的巨額虧損,最終國泰由盈轉虧,需裁員600人;同年11月,國泰被剔出恆指成份股之列,失去逾30年的「藍籌股」地位。
到2019年,國泰捲入修例風波,機場曾舉行多次示威,另有包括國泰在內的部分航空業職員,參與8月5日的大罷工。
踏入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國設入境限制,航空業首當其衝,國泰多月載客量按年跌逾九成,即使推無薪期等措施,亦無補於事,最終政府於6月宣布,向國泰注資273億港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若國泰出事,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政府遂決定打救,保護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不過,國泰始終難免裁員重組命運,至於前景如何,仍然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