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採棉機能頂500個勞動力

2020-12-13 新疆日報網
  • 過去,每到棉花豐收季,來自全國各地的採棉大軍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新疆,可自從採棉機霸氣上線後,採棉大軍們只能落得清閒了,這採棉機的威力有這麼大嗎?您還真別不信,因為現在一臺採棉機,它能頂500個勞動力。

    今年新疆阿克蘇地區750萬畝棉花,其中500餘萬畝機採棉實現了機械化採收。

    來自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塔裡木鄉拜什託格拉克村的村民居麥艾散對記者說:「我去年撿棉花的時候我叫了20多個人,撿棉花的時間差不多兩個多月了,我今年種了200畝機採棉,今天明天兩天全部收完。」

    值得一提的是,沙雅縣投用的這些大型採棉機全部是本地化生產,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採摘快、花費低、管理又簡單。「每天一臺機器相當於節省500個勞動力,每天的效率可以達到了180到200畝這樣作業的面積,採淨率做到93%,含雜率也就3%到5%的樣子。」 沙雅缽施然智能農機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治鵬興奮地說。

    位於新疆巴州庫爾勒市的87.4萬畝棉花,機械採收率佔比也接近了六成。走進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下多尕村農戶鄭國琪的棉花地裡,老遠就可以看到大型採棉機正來回穿梭於棉田,進行棉花採收工作。鄭國琪和家人種植棉花已有20多年,從最初的人工種植、人工採收到半人工、半機械化,鄭國琪都經歷過。鄭國琪告訴記者:「現在機採比人工大概一畝地省了將近400塊錢。

    目前,新疆北疆地區95%以上的棉田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南疆地區棉花採收機械化率也在逐年提升。

    自治區農牧機械管理局副局長歐興江介紹,新疆棉花機械採收開始於2000年,2000-2009年的十年是在探索時期,2010年地方採棉機開始推廣使用, 2015年開始,對採棉機的需求開始呈井噴式增長。

    來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得到的數據顯示,今年新疆棉花的種植面積達到了2419.66萬畝,其中機械採棉的種植模式面積達到了1689.63萬畝,佔總的棉花耕作面積的69.83%。截至目前,已收穫1727.13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71.38%,機械釆收率預計達58%;今年共投入採棉機3383臺(地方2626臺),其中:參與跨區作業採棉機1233臺(主要是兵團和北疆採棉機)。

    新疆棉花機械化採收的推廣使用,推進了棉花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降低了棉花生產成本,提升了棉花綜合生產能力以及棉花市場競爭力,促進了新疆棉花高質量發展,為打造國家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實現新疆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記者楊斌 通訊員於美玲 馬悅報導)

相關焦點

  • 「三個關鍵詞」讀懂採棉機市場
    據統計,我國棉花年產量超過680萬公噸,國內35個省份中有24個省份有棉花種植,有近3億人參與其生產,憑藉特殊的苗木覆蓋、地膜覆蓋與棉花小麥雙季播種等方式,持續推動棉花生產,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但是,由於棉花種植管理過程複雜,用工多,缺少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勞動力成本高,導致植棉積極性和信心大減,植棉面積出現不同程度縮減。
  • 一臺千元採茶機,每天可節省75個勞動力
    福建政和縣雲根茶業負責人許益燦:現在勞動力來講確實不足,所以今天通過機器的採摘演示,讓我們真正找到了茶葉最麻煩的這個環節,可以有一個比較有效的解決方式。以春茶為例,一臺1000元左右採茶機,正常情況下以8小時為一個勞動日,每臺每天可採鮮葉2400公斤,如用手工採摘,則需80人才能完成。
  • 又一中國獨有的奇特工種,新疆「採棉工」即將消失!
    第一次聽說新疆採棉工這個詞,是在十幾年前的一張報紙上看到的一篇報導,報導中記錄了來自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份的農民們利用農閒時節到新疆去採棉花的情景。報導中的熱點就是一列列運送採棉工的專列,源源不斷地開往新疆!那個時候,沒想到到新疆採棉花都能掙錢,也沒想到前往新疆採棉花的農民有那麼多,每年需求的農民工數量在60-70萬之多,真的讓人感到驚訝!
  • 新疆採棉工
    每年的棉花採摘季節,來自各地的採棉大軍就會湧向這裡,十多萬來自河南的「採棉工」就活躍在天山南北,其中近十萬人是乘坐綠皮車——「棉農專列」來到的。  9月5日下午16:49,載著2700名拾花人以及他們的致富夢想的列車一起緩緩駛離鄭州,一路向西,奔向為期兩個多月的西行淘金路。2002年8月21日鄭州鐵路局加開的「棉農專列」正式開通,當年開通了9列「棉農專列」。
  • 西出陽關採棉人
    □李林山文/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二個師、一百一十六個團(場)都種植有棉花,16萬人從事棉花種植業。這其中,來自河南的採棉農民工是其中最大的群體,滑縣摘棉工最受歡迎。    2005年9月4日上午9點多鐘,滑縣四間房鄉大呂莊村劉俊玲家一大早就開始忙活了,今天她要和全縣2000多名姐妹同赴新疆摘棉,這已經是她第三次去新疆摘棉了。    下午4點51分,汽笛一聲長鳴,L55次赴新疆採棉民工專列徐徐駛出新鄉車站。
  • 新疆兵團:讓機採棉挑起產業振興「大梁」
    如何從品種改良、提高機採適應性等方面提升棉花品質,改變一些人認為機採棉不如手採棉品質好的誤區,使兵團、新疆真正成為國家棉花種植強區,備受各方關注。但隨著棉花生產管理定額和單產水平的提高,日益突出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成為棉花生產的一大瓶頸。」鄧福軍說。   機採棉的推廣既可減輕勞動強度,又有利於規模化經營,達到降低棉花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從而推動棉花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發展,對確保我國棉花安全、穩定新疆棉花生產戰略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看看這四款採棉機 你覺得哪一個更值得上手
    而一臺採棉機的工作效率相當於上千名拾花工人,其採收成本也大大低於人工採收的成本,因此成為當地棉花機收的首選。馬上又進入採棉季節,以下四款採棉機,覺得哪一款更值得上手?凱斯CE630採棉機凱斯採棉機的採淨率幾十年來一直居於行業領先。
  • 棉花採摘季,這7款採棉機代替了「採棉大軍」
    近年來,新疆棉花進入大規模採摘期後,隨著新疆棉田大規模實現機械化採摘,機採率呈逐年增長趨勢,「採棉大軍」的數量開始減少。根據2019年各省市農機補貼輔助管理系統公示,市場上有7個採棉機品牌進入了國家補貼系統,這些大塊頭的使用,替代了人工採棉。
  • 這臺國產6行採棉機完全不輸進口品質,回本更快!
    其中,棉花機械化作業普及率近兩年也得到了快速提高,2018年新疆棉花機採率達到35%,同比提高8個百分點,北疆地區和新疆兵團機採率超過80%。機採棉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棉花種植戶的認可。棉花機械化率的提高有助於棉農增收。
  • 南方遊客首次看到新疆棉花地,機器取代人工,「採棉大軍」早難覓
    以前每到棉花採摘的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採棉大軍」會乘坐火車奔赴新疆,浩浩蕩蕩的「採棉大軍」如洪水般踏上新疆採摘棉花的淘金旅途,也因此常登上各種新聞的頭版頭條,成為一幕幕獨特而動人的工作遷徙風景線。棉花生長周期大概是200天,但成熟後採摘期則集中於​每年9月至10月間的40天內,在這段時間必須採摘完成,否則棉桃就會脫落,造成損失。新疆的棉花種植面積大,但是人手短缺,在採棉季人力更加嚴重短缺。
  • 棉花採摘季,這7款採棉機代替了「採棉大軍」
    近年來,新疆棉花進入大規模採摘期後,隨著新疆棉田大規模實現機械化採摘,機採率呈逐年增長趨勢,「採棉大軍」的數量開始減少。根據2019年各省市農機補貼輔助管理系統公示,市場上有7個採棉機品牌進入了國家補貼系統,這些大塊頭的使用,替代了人工採棉。
  • 採棉技術全面應用 讓棉花採收更智慧
    採棉資訊: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早在兩千年前就傳入了中國。目前棉花已經是我國種植業生產中,產業鏈最長的大田經濟農作物,其商品率高達95%以上,隨著科技創新技術廣泛應用,採棉工作已逐漸由機械取代,通常100畝棉花採收需要12個人工,用2個月的時間完成全部棉花採收工作。
  • 臺灣時尚機能紡織品新紀元 上海爆發
    此次聯合推廣活動包含新聞發布會及靜態聯合展示,發布6家臺灣時尚紡織品企業,包括:和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祥順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墾青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興採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峻宜有限公司等,新面料以時尚機能為主要特色,為面料界帶來嶄新趨勢,現場專業模特演繹最新研發成品搭配專業解說,吸引中國商家和媒體的高度關注。臺灣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介紹了臺灣機能面料的新特色和優勢。
  • 採棉機核心零部件升級研討會成功舉辦
    為進一步提升國產採棉機整體質量,優化國產採棉機企業供應鏈,推介優秀的零部件產品,搭建零部件企業與採棉機企業溝通交流的平臺,採棉機核心零部件升級研討會於2019年7月21日-23日在新疆烏魯木齊成功舉辦。
  • 【茶農在線】採茶機重大發明突破:一個小背包,頂10個採茶工
    「一臺採摘機能頂10名採摘工,可節省大量勞動力。」梁宏亮告訴記者。據介紹,採摘機的關健部位在刀,採摘的時候會自動選擇鮮嫩的茶葉,並能控制茶葉的長度。  梁宏亮從事茶業一行已有10多年了,他先後去貴州、四川、江西等地承包茶園,也做過茶葉生意。
  • 抓鬮分地塊 採棉工今天開始摘棉花
    採棉工發高燒 記者及時協調就醫前天下午,記者坐在棉花地頭寫完稿子,已近晚上8點。準備離開到鎮上去找住的地方,去跟郝小春告別。到了郝小春屋裡,心裡一驚:郝小春穿著羽絨服,臉色很差,端著一個湯碗,手心裡有兩粒白色的藥丸。一問,可能是發燒了,渾身冷。記者伸手摸了摸郝小春的額頭,有點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