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天地】鄭春喜丨奇峰古道——古道新走解鄉愁

2021-02-28 微祁門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那個「三祠祭祖、五嶺通衢、六橋競秀、八大奇景」的奇嶺,之於我這樣的奇嶺後生來說,大多只是從老輩人的口中聽來的,並無實際的印象,唯有「五嶺通衢」的嶺,因童年見過、走過而印象深刻,成為我寄託鄉愁之所。

背井離鄉,自然更加關注家鄉的訊息。曾於網上閱讀過不少記述奇嶺的遊記文章,其中就有一篇在文中歷數奇嶺的「奇」,而唯獨少了「嶺」。還有一篇遊客的作者,在文中直稱奇嶺當叫奇坑或奇溪更為合適,這就更是外家之言了。

要說起奇嶺,「嶺」一直都是我心中最具代表性的家鄉符號;登嶺,也是我們多少奇嶺人的獨家記憶。外地的遊人,到了奇嶺不去登嶺,只能說是遊覽了一半的奇嶺,對奇嶺二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就不足為奇了。我於臘月二十九回到祁門老家,家中的父母早已將年貨置辦妥當,蘿蔔糕、灰水糕也於我到家的前一日蒸好。時遇平裡花橋村的表哥方勇江、表弟方勇煌來我家取糕,於是我們三人一拍即合,吃過午飯便要去登那西水嶺。

 

說走就走,我們吃過午飯,換了衣服便出發。出了外門廟,往前走兩百來米,便進入了西水嶺。原先這山腳也俱是平整的青石臺階,只是後來毀山造林,為了把木頭運輸出去,而開挖了新的山路,嶺腳的嶺便被掩埋在了泥土之下,再難有重見天日。

仍清晰記得,在以前的山腳嶺道拐彎處的一側,有座孤墳。墳體年久下陷,已如平地,只是每年清明前後,會有長幡掛在墳頭,紙錢孤零零地迎風飄動。童年時的我每次採茶打此經過,總是心生恐懼,跑著以最快的速度通過這裡。大些才知這是我們徽州地區,清明掃墓的一個風俗,就是每逢清明掃墓時,都要給先人墳上「掛錢」,以示後人還在。有歌曰「三月裡是清明,手提白紙去掛墳,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生青。」

  現在覺得墳墓沒有啥可怕的,可怕的是當時的無知懵懂。人生在世,最後都將化為一抔黃土,長眠於地下,留給後人無盡的追思。余光中老先生不就曾將他的鄉愁,提煉物化為「一方矮矮的墳墓」嗎?在他的詩中,墳墓不再恐怖,鄉愁也不再抽象,他的鄉愁給所有海內外遊子們以極大的共鳴。

 我們三人由著山路前行,很快便登上一個小山頭,站在這裡眺望村口,風景盡收眼底。只見群山連綿起伏,將整個奇嶺村掩藏在風光旖旎之中,若不是蔚為壯觀的外門廟巍然屹立在那裡,很難知道深山之中還藏有人家。社公廟、文昌閣、三官殿三座建築,相連一線,騎臥於兩山之間,像個忠貞不渝的勇士在守護著古老的村落,又像是位世紀老者在見證著村莊的榮辱興衰。

 外門廟內外「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倒是像極了陶淵明筆下那個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稍做逗留,我們繼續往前走。下了這個山丘,山路繼續像山谷逶迤而去,而對面山腳處熟悉的石徑,則順著山勢另闢蹊徑,蜿蜒向上。我是覺得此處還不能稱為嶺,稱為石徑更為妥當。由於山腳的坡度並不大,鋪路的青石並沒有想像中的層階分明,加上落葉層鋪和泥土覆蓋,不少青石也沉睡於歲月之中。

深冬時節走石徑,讓我想起了「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的詩句,只是這個「寒」字在我們身上並不貼切。當年寫下詩句的大詩人杜牧是獨自坐馬車遊歷他地,而我們則是三人親攀家鄉古道。雖說這深冬的陽光本就柔和,漫步深山嶺道的我們,難以享受到陽光的恩賜,但是走在這古道之上,我們並無半點寒意。兄弟三人節前重逢聚首,一齊親近家鄉古道,本就熱情高漲,加上翻山越嶺地徒步,更是使我們熱從身來,索性脫下了身上的棉毛衫拿在手上。

地上的陽光,被高大茂盛的灌木裁剪成了星星點點的圖案,像是少女的碎花裙一般好看。如果說這這一抹斜暉,給幽暗的深林和悠冷的嶺道帶來絲絲光亮,給這石板上的林間青苔帶來絲絲暖意,那麼我們的到來就是給整個空山深林帶來不少的人氣和熱鬧。

 一路向前,漸臻佳境。快到百級階了,只見嶺道有如天梯一般,扶搖而上,曲折蜿蜒,時隱時現,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前幾日的冬雨,也使山中本就層級分明的嶺道,有如水洗過一般,煥出幽蘭的光,在層林盡染的山色裡顯得格外醒目。

蹲下細看石階,每一級石板臺階都長約1.5米至1.8米,寬約40釐米,高約8釐米至10釐米,每塊石板上還劃有整齊劃一的條紋用來增加摩擦力,起到了很好防滑的效果。如此寬闊安全的嶺道,難怪老輩人說古時的達官顯貴、富商大賈坐轎相遇時也無需避讓,仍可安然過而有餘。

想到這,不禁為先祖們的堅韌不拔所嘆服。在奇嶺像這樣凝聚智慧和力量的古道,達五條之多,構成了古代奇嶺走出大山,進入外面世界的四通八達的路,有了「五嶺通衢」的美稱。同時,這也才有了今日奇嶺,讓人嘆為觀止的奇峰古道群景觀。這無疑是先祖留給今日奇嶺寶貴的遺產和獨特的旅遊資源,若是開發得當,古道的現代價值將不可估量。

記得在2015年的5月3日,「倒湖十八灣」首屆全國鄉村越野跑山賽在祁門縣蘆溪鄉開賽,西水嶺便是其中的一段賽道,名噪一時。那時來自上海、浙江、山東、江蘇等9省32市及香港地區共計500多位選手,先後通過西水嶺。如今在嶺上,依然可以看到部分賽事遺留的路標和彩帶,以及遺棄在路邊的礦泉水瓶。由蘆溪鄉政府樹立的「奇峰古道」牌,也有多處。

時至今日,賽事的繁華喧鬧早已退去,空留冷清的古道。我們行走其中,儘管空不見人,卻並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在這裡大自然的聲音原來是如此的豐富多彩,有聲有色。

在這裡, 偌大的山林,如同裝著四季一般。有了春的生機勃勃,有了夏的蔥鬱茂盛,有了秋的果實纍纍,有了冬的歲寒三友,不信你看:渾身是刺的金櫻子,業已熟透;可以入藥的黃梔子,掛在枝頭;各種樹木的堅果,落在地上;叫不出名的紅籽,裝點森林;朽爛的木頭,長出各種菇類;空氣中還瀰漫著蘭花的清香,尋之又不得…

還有那高大的楓樹,出類拔萃,直聳雲霄,像是頂天立地的漢子。奇形怪狀的檵木,形態各異,無需雕琢,便是工藝。碩大的青岡櫟,分枝眾多,枝繁葉茂,宛如千手觀音。還有苦櫧樹、楊梅樹、松樹等,樹之大一人尤抱不及,百年以上的蒼天大樹,不可勝數。

 我作為本次活動的倡議者和本地的東道主,邊走邊向表哥表弟介紹著古道的歷史傳說。表哥看我條條是道、侃侃而談,笑問我到:「可以啊,你小子,是從哪知道這麼多家鄉歷史的?」

 記得高中書本中曾說,「文化給人的影響,總是潛移默化而又深遠持久」,當時不以為然,如今卻深以為然。表哥不知道的是西水嶺上有我家的茶棵地,兒時跟著爺爺奶奶上山採茶沒少聽他們說起。還有兒時去花橋外婆家,每次都是穿西水嶺過鐵路,先到板石的二姨家歇腳吃飯,然後再去花橋的外婆家,每次在嶺頭的亭子小憩後,我不願再走的時候,他們就說老虎磨牙的故事唬我。


說是山中的老虎最愛吃小孩,吃完小孩就在亭中的石頭上磨牙齒。我不信,他們就指著亭邊的老虎磨牙石讓我看,我一看平整的青石墩上,果有深深的凹槽,邊上還有新鮮的石粉,於是趕緊跟著他們繼續前行,生怕再慢一點,老虎就來吃人。

可惜的是,此趟我們尋那亭子,並未尋到。到了山頂,嶺消林盡,山貌發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以前山高林密的那般舊模樣,以至於我這個老奇嶺也尋不到舊路了。這是二十一世紀初十那幾年的傑作,那時利慾薰心的人們,挖了古道,砍光了不少原始林,賣掉了圓木,種上了經濟杉木,美其名曰荒山造林。好在山林的恢復能力極強,沒幾年光景就又是青山一片了。

任何時代都會留有遺憾和局限,不必用現在的眼光和標準去苛求過去的人和事,權當毀古道是無心之舉,造山林是發展經濟之路。我該慶幸的是,奇嶺一側的古道和山林幸運地得以保存了下來,才有了我今日再登古道解鄉愁的所見所聞,同時也為以後奇嶺的旅遊之路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後來正月裡,返鄉的建強伯等幾位村中老者也去登西水嶺,並順利找到了古亭遺址,拍下照片發給了我。照片中的亭子早已倒塌,亭梁爛盡,只剩下石板壘的亭牆和石凳,還有當年那塊老虎磨牙的石墩。我想,老虎磨牙的故事,應該再也不會有大人和小孩講了……

我們三人在山頂轉悠了一圈,日沉西山,不宜再走,便決定返程。在回去的路上,少了初來時的欣喜,多了沉思和憂慮。如今保存下來的嶺道,也有不少地段損壞嚴重,亟待整修。或碎石遍地,或整塊的青石板位移凸起,更有甚者部分石板板滾落山澗。

 腳下這些古樸的青石板,那都是記載著家鄉歷史的活化石。單看這數不清的青石,一塊少說也有幾十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 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或扛或抬,運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奇嶺先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嶺道。

又有多少奇嶺先民,由於家鄉的地窄人稠,不得不從小背井離鄉,正是踩著這嶺道外出謀生。異地的陌生、商路的艱險,無不從肉體到精神殘酷地折磨著他們。然而他們憑著開拓進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勇氣和經歷,小本起家、吃苦耐勞、誠信經營,商海發跡後,又踏著古道返回奇嶺,回報家鄉。

又有多少奇嶺學子,懷揣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踏著嶺道外出求學赴考。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十年寒窗,終金榜題名、入朝為官、造福一方百姓,歸來後又興師重學、教化鄉裡,這才造就了奇嶺濃厚的學風和「一門四進士」的美名。

眼前的古道雖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荊棘遍地、落葉層鋪,但積澱久遠的滄桑卻難掩曾經的繁華。今夕兩相對比,使我不禁悲從中來。曾經有多少的足跡留下,可又有誰能記得?

今天我們重拾古人的足跡,踏上這條神奇的古道,古道曲延伸展,每個腳印都遵循著前人的印跡。路上已荒無人跡,只有草木無言的望著山谷,也許是在等待著什麼吧!耳際似乎又響起了李叔同的《送別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吹拂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滄海桑田,人生苦短,見古傷懷也只是自己徒增傷感罷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蘇東坡的智慧。此行身心雖略感疲憊,但我的生活經歷告訴我:過程比結果更需要切身體驗!人生就如同一場旅行,有人完全藉助現代交通工具,直達目的地,走馬觀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知忽視了多少旅途中的美。有人則在藉助交通工具的同時,對於沿途的崇山峻岭、千山萬水,都要腳踏實地,遊歷一番,慢慢品味。

我們此行當屬於後者,最後借用毛主席的兩句詩詞結束此文, 那便是  ——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三大古道---巴鹽古道
    在著名學者費孝通「民族走廊」理論的啟發下,河西走廊形成了「絲綢之路」文化探索現象,藏彝羌走廊形成「茶馬古道」文化探索現象。《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這樣評說:「巴鹽古道是繼古代絲綢之路、玉石之路、茶馬古道、蜀道之後的第五大古道,是維繫川渝鄂湘黔邊區土家、苗漢民族,乃至中華民族的又一情感之路、文化之脈。」
  • 家門口的小溪⑧丨 溪邊古道(阿缽)
    天地萬物,總有它的機遇和宿命,何須「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茶馬古道雕塑,文化內涵深厚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分陝康藏(川藏線)、滇藏線兩路。茶馬古道雕塑,馬駝貨物銅雕,馬幫人物雕像
  • 千人「健行」千年古道!乳源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開幕
    12月12日,2020「五彩古道·環保同行」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在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燃情啟動。近千名徒步愛好者齊聚在大橋這一古道名鎮,領略醉美風光、感受歷史脈絡、探訪紅色遺蹟,共同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五彩旅程。
  • 紀錄片丨《茶馬古道》合集
    茶馬古道,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
  • 群山 | 白仲才:茶馬古道上的旅途頓號
    撥開荒草樹叢,踏著綿延的古道,一塊塊磨得幽清發亮,有著縱橫交錯龜裂的石板,便一點點從我們眼前移過,任憑歲月的無情打磨,當年馬蹄鑿過的痕跡仍清晰可見,我估計從來都沒有人真正去丈量過,這條古道的厚重。古道是歷史的悠久步履,古道是時空的默默凝思。我看到的這條古道更是顯得極其神秘和瑰麗,隱隱透著深沉博大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
  • 重走太陽嶺古道 餘韻猶存
    太陽嶺古道,南起源東鄉洞井村,經陽鄭,沿磴道直通到嶺背,過界雲亭、飛雲亭、平頭橋,北止梅江鎮太陽嶺腳村,是舊時浦江通往金華的主要驛道
  • 茶船 · 古道
    免費訂閱,請點上方六堡茶大觀歷經數百年變遷,「茶船古道」已不僅僅是六堡茶走向世界的一條大走廊,更成為了重要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
  • 中國最美15條古道,徒步愛好者趕快收藏吧!
    丨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 相約千年古道,邂逅杜鵑花海,沿著秦楚古道看冰川遺蹟,高山草甸
    5月12日,由柞水縣文化旅遊局、牛背梁管委會指導、陝西終南山秦楚古道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主辦、陝西網承辦的「相約千年古道 邂逅杜鵑仙子」2020終南山秦楚古道景區全媒體宣傳暨杜鵑花節活動在終南山秦楚古道景區成功舉辦。
  • 穿行茶馬古道,領略馬幫文化
    今天的雲南,堅果、咖啡、茶葉成了當地的「新三寶」,近年來已經發展成了支柱產業,一批批地送往全國、乃至全球的各個角落。但歷史上,雲南卻由於地勢的險要、交通的不便,幾乎與外界斷絕了一切的聯繫,直到「茶馬古道」的出現。給你講講,什麼是「茶馬古道」?悠悠駝鈴聲,瑟瑟清谷風。深山空谷中,遠道而來的馬隊正在山路上有條不紊地行進著。
  • 子午古道遺蹟文化
    茶馬古道是以茶馬互市,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經儻駱道,子午道輔之,以洋縣為中心,以長安為終點,溝通巴蜀茶區以及青甘牧區與絲綢之路起點西安的重要貿易通道。茶馬古道不僅與唐蕃古道有交集,它也是一條連接藏漢兩地人民的茶馬「絲綢之路」。
  • 中國雲南茶馬古道文化論壇在昆舉行
    茶馬古道文化論壇會現場。中國雲南省茶馬古道文化論壇會於12月27日至28日在昆明省圖書館舉行。省茶馬古道促進會、省史志辦、省民族博物館、省圖書館、雲南大學等10多家單位的領導和省內外著名學者、專家共60多人參加此次論壇。
  • 長三角最美的古道在哪裡?
    仙霞古道起點仙霞關是「浙江諸山之祖」,仙霞嶺海拔1413米,這裡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這還是一條詩詞之路,徐霞客、白居易、王安石等文人大家,都先後來過仙霞古道,寫下了300多篇詩詞。所以這條古道很適合既喜歡戶外運動、又愛好詩詞文化的玩家。整條仙霞古道橫跨浙江江山與福建浦城縣,總長120公裡,不過其中的精華還是在江山段。
  • 桂北地區一條新發現的湘桂古道
    新富洞歷史存留新富洞,包括安之邊、四家、竹家,都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民委員會,主要是湘源《廖氏族譜》記載的廖國器第9代孫廖彥禎子孫居住的村落,同姓同宗,漢族;也有個別其他姓氏,如蔣姓是上門女婿後人,有一半是廖姓血統。目前全村共有214戶,戶籍人口1200多人。新富洞地處湘桂古道上的廣道大路與桂林大道交界處。
  • 《古道茶人》,首次公演!
    《古道茶人》,首次公演!「演出非常精彩,茶馬古道遺留下的茶文化更是讓我驚嘆。」首次通過演出了解到茶馬古道,宜昌觀眾趙靜在現場為歌舞劇點讚叫好:「我國的茶文化通過茶馬古道走向了國際舞臺,應該讓它與時俱進重新綻放。」
  • 曾經乾隆走過的西湖上香古道,這一路的橋,藏著不為人知的美景
    先說一下上香古道,清朝中葉,從西湖到靈隱上香,是在茅家埠上岸的。當年這一帶是溼地形態,水多,橋多。所以來茅家埠玩,少不了要走一走上香古道。圖為玉澗橋上走下來的幾位老年人,祝福老人們健康愉快。說起這玉澗橋,可能是上香古道中最有名氣的橋了。《徐霞客遊記》載「橋甚新整,居市亦盛」。
  • 關隴古道又添新景致——杜甫秦州詩碑在張家川落成
    關隴古道又添新景致——杜甫秦州詩碑在張家川落成杜甫詩碑群的落成,不僅為張川縣的「關山廊道」旅遊文化建設增添了著名的杜甫文化景點,提升了全縣旅遊文化建設的品位檔次,也為全市乃至全國的杜甫行吟旅遊線路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張家川文化旅遊相關部門領導以及天水杜甫研究會部分會員代表及附近群眾120多人參加了當天的揭幕儀式。
  • 茶馬古道尋古--文化--人民網
    湖南省安化縣的茶馬古道蜿蜒在梅山群嶺中,主要的兩條路線都在安化田莊鄉出發,一條經姚江、益陽、從資江到境外,另一條經洞市、新化到大西北,最遠至俄羅斯。歲月悠久、道路漫長,茶馬古道上演繹了多少故事,引來人們紛至尋訪。
  • 這124條徽州古道,你都走過哪些呢?原來,徽州古道還蘊含著這樣神秘...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古屬「一府六縣」境內現存的大小古道約124條(段),古橋近千座。其中保存較好的有徽杭古道、徽饒古道和徽青古道等50條,總長度442公裡,而保持完整富有歷史價值的古道有20多條,這些徽州古道所承載的文化空間中,存在一些具有徽州代表性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