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尋古--文化--人民網

2020-12-26 人民網

  湖南省安化縣的茶馬古道蜿蜒在梅山群嶺中,主要的兩條路線都在安化田莊鄉出發,一條經姚江、益陽、從資江到境外,另一條經洞市、新化到大西北,最遠至俄羅斯。歲月悠久、道路漫長,茶馬古道上演繹了多少故事,引來人們紛至尋訪。

  在安化縣城南,我們參觀黑茶博物館和黑茶交易市場後,便進山走上了茶馬古道,羊腸小道寬窄、崎嶇依舊,只不過已整修成水泥路了,古道原貌基本已失,聽說有的地方還保留一些遺蹟。

  高城是個古寨,處於大山深處,傳說是遠古蚩尤生活過的地方,這裡保存著一段比較完整的茶馬古道。追隨馬幫的腳步,行車兩個鐘頭,我們到了高城公園,景區門口有一個大牌坊,上書「茶馬古道」四個大字。不巧的是景區正在修整,暫不營業。

  回來的路上,經過洞市鎮,這是一個古鎮,史載:此地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明清時成為古道通衢、商埠重鎮。洞市鎮有個老街,大青石鋪路,兩邊是明清舊居,木屋木樓,古色古香。據介紹,這兒曾經是黑茶貿易市場和集散地,文人稱之為「輪蹄絡繹之鄉」。縣誌記載:當時,老街有客棧十五家、小吃、食鋪十多家、手工作坊百多家以及有管著三百多張竹筏的店家等(這些竹筏是用來在資水河上拖黑茶的)。看現在街上營業的門店,從它們的格局擺布、門楣標號上,依稀可見昔日之繁榮。

  一所敞開的門店前,一個小夥子擺攤賣黑茶。黑茶用厚厚的蒲草葉捆綁,成棒槌狀,挨個擺在櫃檯上。我們感到新鮮,便好奇地伸手掂了掂。見狀,小夥子說:「這茶是手工做的,原料產自高馬二溪。那個地方產的野生大葉,清香嫩綠、葉底肥厚。傳統做茶工藝,從鮮葉開始,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高馬二溪的黑茶顏色黝黑、茶湯清亮、味道奇特,曾被譽為茶王,明代洪武年間,朝廷定為貢茶。我和朋友毫不猶豫買了三束。

  閒聊中,小夥子指著眼前這狹長的街道告訴我們:這條街的盡頭可通益陽、到河南、進陝西、直至歐洲。聞此,我不禁浮想聯翩,感慨如是:千百年來,馱著黑茶的馬幫,從這裡出發,長長的隊伍,迴蕩在山間的清脆的馬鈴聲,一路上攀爬崇山峻岭、穿越峽谷急流,風餐露宿,馬不停蹄,奔向異鄉、奔向境外,場面是何等的壯觀。

  安化、新化兩地之間,有一條麻溪河,河上建有永錫橋。此橋歷經百年的風吹雨打、水衝浪擊,仍巍然屹立,完好如初,成為茶馬古道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已被定為國家級歷史文物。橋頂是樓閣式,橋體是木結構,中間有走廊,橋內有34間木橋亭。南端有58塊石碑,上刻有橋志、捐款人名單、建橋人偉績和感恩大橋的文章。

  我們到永錫橋的時候,天色暗了下來,走到橋頭石階處,幾個遊人在拍照,交談中,他們說:「來這裡,如果不看永錫橋,等於沒到過茶馬古道。」

(責編:郭冠華、丁濤)

推薦閱讀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詳細】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詳細】

相關焦點

  • [茶馬文化]普洱茶:茶馬古道,古道茶香
    《中國紅:茶馬古道》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的全景式記錄和梳理,以中英文圖文對照的形式介紹中國文化。其所關注的100個文化專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極富中國特色。它們表現了特定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中國文化特有的價值觀、審美觀,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 再尋南方「茶馬古道」
    近日,記者在尋訪白鶴嶺古官道文化中發現,白鶴嶺古官道與滇藏「茶馬古道」又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成為一條生機勃勃的文明的血脈,構成了古代寧德對外交通、交流的重要門戶,成為容納、孕育和推動閩東文化、社會經濟發展的動脈。
  • 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
    說到雲南的歷史,馬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中延續了數千年。在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它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交通方式,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它已成為長河中的一種精神和文化。由於馬車隊的存在,雲南省思茅地區的普洱茶一直被銷往各地。
  • 茶馬古道——探秘雲南古六大茶山
    茶葉深深融入中國人生活,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為了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並促進文化旅遊產業的合作與發展,我們擬組織「重走中尼•茶馬古道」暨「佛祖故鄉行」系列活動。
  • 尋跡茶馬古道
    線路三:滇西北•茶馬古道之旅 該線路是古代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是當下傳統文化的旅遊熱線。途經大理、迪慶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擁有可體驗的省級以上非遺項目40餘項,傳統文化資源富集。
  • 茶馬古道古與今(組圖)
    倚邦 茶馬古道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內有7條: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寧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車裡再到勐海道,易武至寮國磨丁道,易武至寮國勐悻道。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從昆明經思茅至倚邦通過磨者河上的承天橋再到慢撒、易武那條由石板鑲成的古茶馬道,約寬2米,長達數百公裡。昔日茶山有許多茶號和茶莊專門從事茶葉的收購、加工和外運銷售,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 尋美二郎山 安逸耍天全|走訪紫石關村、甘溪坡 感受茶馬古道「舊...
    」採風團來到了紫石關村和甘溪坡,用腳步丈量茶馬古道歷史的長度,感受傳統村落中清涼悠長的「舊時光」。沿著青石板一路走進村子中,古城門、天德茶炕等古遺址分布期間,當地村民的房屋外牆上繪寫著「割茶」「殺青」「遛茶」「篩茶」「炕茶」「背茶包」等茶文化相關的圖文,茶馬古道的歷史韻味隨處可感。
  • 「古六大茶山」的茶馬古道(轉)
    由上述茶馬古道路線可見,當年的「古六大茶山」範圍,尤其象明地界,幾乎到處都布滿了茶馬古道。這些道上寬約2至3米的青石板鋪墊路,並非連續的,它往往只鋪墊在江河邊、箐溝邊和低凹潮溼、路面易爛或易滑的路段,其累計總長約佔全路長的三分之二。
  • 普洱市茶馬古道景區晉升國家4A級景點
    近日,雲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發布《雲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關於批准昆明市石林縣乃古石林景區等15家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決定》。其中,普洱市茶馬古道旅遊景區經由雲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被認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一部茶馬古道文化史書——沙溪古鎮
    華夏文明的延伸歷史具備兩個基本走向,一個是絲綢之路,一個是茶馬古道。沙溪,就是一部凝固的茶馬文化史書,地位絲毫不低於敦煌。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也曾繁華一時。沙溪人用十餘年的時間,復原了沙溪古集市周邊建築,以舊修舊,保留古鎮的原樣,才得以有今日的沙溪。
  • 世界文化遺產——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從唐宋到明清,完全依靠人和馬,人們用血肉之軀踩踏出一條以茶葉為主要商品的漫長古道,它既是商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這,就是茶馬古道。2013 年 3 月 5 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鎮沅茶馬古道隨談
    千家寨古茶山依舊威武雄立、古茶林依舊挺立在靜好歲月裡,茶馬古道恆埂在茶文化的長河裡。北至西藏、南至越南、西至緬甸、南至景洪、勐臘、寮國與泰國、東至昆明至北京。南國茶馬古道與古絲綢之路兩個文化奇葩,是古中國對外經貿與文化交流的永遠的歷史豐碑。
  • 走那柯裡小鎮,賞茶馬古道文化
    坐落在雲南普洱的茶馬古道的那柯裡小鎮古香古色的建築,保留千年的每一處遺蹟,都彰顯了深厚的古茶文化底蘊,不愧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運茶出倉的古起點。「我在那裡等你」,這一句句通俗的話語,道出古鎮茶馬古道文化的無限魅力!
  • 「大相嶺茶馬古道」徒步行
    「茶馬古道」已是老一輩們口中講的茶和馬、馬幫與揹夫、藏漢商貿交易的故事了,對於現在己是村村通的硬化道路來說,那條道已是披上面紗的隱者,鮮有人知道。老家正是如紗如幻的「茶馬古道」之地——滎經縣,該縣是南部「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那條路因相公嶺而得名「大相嶺茶馬古道」。
  • 普洱市茶馬古道景區晉升國家4A級景點
    8月13日,雲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發布《雲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關於批准昆明市石林縣乃古石林景區等15家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決定》。其中,普洱市茶馬古道旅遊景區經由雲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被認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失落的茶馬古道
    而雲南淵遠的歷史和文化長河中,茶馬古道又是不得不提的濃重一筆。很多外地的朋友,來到雲南,不免疑惑,為何每到一個地方,不論東西南北,都會提到茶馬古道,這些或新、或舊的古道遺蹟,孰真孰假?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甚至到達歐洲……時至今日,茶馬古道的繁華已經逐漸消逝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之中,但是,曾經的古道卻做為歷史的見證,保留了下來,而雲南,便是現今茶馬古道遺留最多,受茶馬文化影響最深的地區,至今仍有少數落後山區沿襲著馬幫運輸的古老方式。
  • 沙溪古鎮: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富足物產,使得沙溪早在漢唐時期就成為茶馬古道一個重要驛站。時過境遷,如今沙溪繁華雖已褪去,卻依然保留著歷史文化的原初形態。    凝固的茶馬文化史書  據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沙溪先民就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也是滇青銅文化發源地之一。
  • 茶馬古道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作為偉大的遠徵古道,茶馬古道最初是怎麼形成的?茶馬古道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原生茶馬古道,二是轉型茶馬古道。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院蜀道、蜀道、零關道、五尺道、蜀身毒道、鹽道等功能不一的驛道,它們在茶馬古道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由於民族文化的衝突而經常處於中斷或無人問津的狀態。後來隨著茶馬交易的興起,這些古道得到激活並迅速轉型為整個茶馬古道的網絡幹道。
  • 3800公裡茶馬古道的源頭,貢茶入京的起點,雲南這個小鎮你知道嗎?
    千百年來,茶馬古道猶如一條中華文化的血脈,橫跨數千裡,而其中的一些重要驛站與集散地,逐漸發展並形成了今天的多個中小城市。 本期「神鵰俠旅」就帶大家深入普洱的一座美麗小鎮那柯裡,一起來看看有關茶馬古道的記憶! 千年茶馬古道的記憶——那柯裡 「這裡是3800公裡茶馬古道的源頭,是貢茶入京的起點;拂去歲月塵埃,這裡不再是繁華的商貿通道 ,而是人們感受茶馬古道文化的好地方。」
  • 中國大西南茶馬古道上的十大古鎮
    茶馬古道穿梭千年的歷史和風雨,有非常壯觀的自然風光和最為神秘的中華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歷史文化遺產。雲南·臨滄·魯史古鎮魯史古鎮是滇西茶馬古道第一鎮,在瀾滄江、黑惠江之間,位於雲南臨滄市鳳慶縣東北部,呈圓狀分布,是滇西至今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有著濃鬱宗教文化特點的古建築群,至今還保留著一條將古鎮一分為二的青石板茶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