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化縣的茶馬古道蜿蜒在梅山群嶺中,主要的兩條路線都在安化田莊鄉出發,一條經姚江、益陽、從資江到境外,另一條經洞市、新化到大西北,最遠至俄羅斯。歲月悠久、道路漫長,茶馬古道上演繹了多少故事,引來人們紛至尋訪。
在安化縣城南,我們參觀黑茶博物館和黑茶交易市場後,便進山走上了茶馬古道,羊腸小道寬窄、崎嶇依舊,只不過已整修成水泥路了,古道原貌基本已失,聽說有的地方還保留一些遺蹟。
高城是個古寨,處於大山深處,傳說是遠古蚩尤生活過的地方,這裡保存著一段比較完整的茶馬古道。追隨馬幫的腳步,行車兩個鐘頭,我們到了高城公園,景區門口有一個大牌坊,上書「茶馬古道」四個大字。不巧的是景區正在修整,暫不營業。
回來的路上,經過洞市鎮,這是一個古鎮,史載:此地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明清時成為古道通衢、商埠重鎮。洞市鎮有個老街,大青石鋪路,兩邊是明清舊居,木屋木樓,古色古香。據介紹,這兒曾經是黑茶貿易市場和集散地,文人稱之為「輪蹄絡繹之鄉」。縣誌記載:當時,老街有客棧十五家、小吃、食鋪十多家、手工作坊百多家以及有管著三百多張竹筏的店家等(這些竹筏是用來在資水河上拖黑茶的)。看現在街上營業的門店,從它們的格局擺布、門楣標號上,依稀可見昔日之繁榮。
一所敞開的門店前,一個小夥子擺攤賣黑茶。黑茶用厚厚的蒲草葉捆綁,成棒槌狀,挨個擺在櫃檯上。我們感到新鮮,便好奇地伸手掂了掂。見狀,小夥子說:「這茶是手工做的,原料產自高馬二溪。那個地方產的野生大葉,清香嫩綠、葉底肥厚。傳統做茶工藝,從鮮葉開始,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高馬二溪的黑茶顏色黝黑、茶湯清亮、味道奇特,曾被譽為茶王,明代洪武年間,朝廷定為貢茶。我和朋友毫不猶豫買了三束。
閒聊中,小夥子指著眼前這狹長的街道告訴我們:這條街的盡頭可通益陽、到河南、進陝西、直至歐洲。聞此,我不禁浮想聯翩,感慨如是:千百年來,馱著黑茶的馬幫,從這裡出發,長長的隊伍,迴蕩在山間的清脆的馬鈴聲,一路上攀爬崇山峻岭、穿越峽谷急流,風餐露宿,馬不停蹄,奔向異鄉、奔向境外,場面是何等的壯觀。
安化、新化兩地之間,有一條麻溪河,河上建有永錫橋。此橋歷經百年的風吹雨打、水衝浪擊,仍巍然屹立,完好如初,成為茶馬古道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已被定為國家級歷史文物。橋頂是樓閣式,橋體是木結構,中間有走廊,橋內有34間木橋亭。南端有58塊石碑,上刻有橋志、捐款人名單、建橋人偉績和感恩大橋的文章。
我們到永錫橋的時候,天色暗了下來,走到橋頭石階處,幾個遊人在拍照,交談中,他們說:「來這裡,如果不看永錫橋,等於沒到過茶馬古道。」
(責編:郭冠華、丁濤)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詳細】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