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收聽 ▾
作者丨李國濤、羅邦楊、王美玉 主播丨劉星寧
主播簡介:西藏軍區某團戰士,河南焦作人,2019年入伍,曾就讀於長春師範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現擔任《高原夜讀》主播。
《高原夜讀》把最好的故事講給你聽,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晚上好,一朝是軍人,終身流淌士兵血,每一位熱血的退伍老兵,都會在心裡吶喊「若有戰、召必回」,胡老兵弄丟了帽徽和領章,可他還會繼續守護卡達......
我是主播劉星寧,今晚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卡達有個「胡老兵」》,作者羅邦楊、王美玉,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胡老兵的守護之旅......
夏末,一場大雨仿佛是塗鴉玩耍的孩童,改變了西藏山南市錯那縣卡達村的顏色。清澈的扎曲河被塗成咖啡色,金黃色的油菜花顏色淺了不少,進入成熟期的青稞卻悄悄穿了件「黃衣」……
兩鬢斑白的胡玉仲倚著門,向外眺望。不遠處,西藏山南軍分區某邊防團卡達邊防連營區內,五星紅旗正迎風飄揚。那些刻在胡玉仲心中43年的戍邊記憶,在這場雨水的衝刷下,變得更加清晰。「年紀大了,8個孫兒孫女,個別名字都記不住嘍。」記者一見到胡玉仲,他笑意盈盈,先拿自己的記性說事兒。這事倒是不假。因為紮根卡達,胡玉仲的兒孫取的都是藏族名字,兒子阿旺平措、邊巴羅布,女兒迪姬、索朗金珠、倉吉卓嘎,孫子旦增平措……有的孫子孫女遠在外地、見面少,胡玉仲是真的記不清楚。然而,曾經的軍旅生活,對年過六旬的胡玉仲來說,刻骨銘心,從未淡忘。
1977年,年滿18歲的胡玉仲披紅戴花,從家鄉貴州畢節啟程踏上高原。父親胡潤伍是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胡玉仲從小在父親膝前玩耍,聽著戰火硝煙的故事長大,參軍報國的種子早早在心底生了根發了芽。結束在成都3個月的新訓前往西寧,胡玉仲和戰友擠在悶罐車廂裡,枕著火車的汽笛聲入眠。他從未到過西藏,只聽說西藏很高,很遠,很冷。到了西寧,換乘汽車,「老解放牌」喘著粗氣翻山越嶺,捲起一路塵土。經停兵站,下車後胡玉仲看見戰友黑乎乎的臉上只剩眼白格外醒目,不由哈哈大笑,全然不知自己也是這般模樣。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時,劇烈的高原反應襲來,他感到頭暈、胸悶、噁心,努力捂住嘴,不讓自己吐出來。成都、西寧、拉薩、山南、錯那,在雄雞版圖上畫出一條彎彎的弧線。幾經輾轉,前後耗時近1個月,胡玉仲終於來到卡達邊防連。卡達,藏語意為「老虎嘴張開」,戍邊卡達,巡邏的危險性不亞於「虎口拔牙」。巡邏路「懸掛」在雪山之間,沿途溝壑縱橫、暗冰遍布,有時還會和雪崩、泥石流不期而遇。全程不到100公裡的巡邏路,官兵往往要徒步負重攀行3天2夜,才能登頂海拔5200多米的土倫拉山口。巡邏初體驗,胡玉仲小心翼翼,一路拽著馬尾巴,可依然摔了10多次跤才挨到終點。站立在雪山之巔,展開五星紅旗,宣示主權。那一刻,胡玉仲明白了「中國」二字的分量。「說實話,每次負重爬山都累得感到絕望,但是巡邏回來,心裡滿滿都是自豪感。」胡玉仲說,4年時間,他記不清到底走了多少趟巡邏路,穿壞多少雙膠鞋,用壞了多少個背囊。4年服役期滿,胡玉仲打算回家找份踏實的工作,好好孝敬父母,可一場意外的發生改變了一切。1981年冬天,就在胡玉仲離營前夕,連隊組織老兵最後一次巡邏。「不好!」當巡邏分隊攀爬雪山時,隊伍中有人大喊一聲,「雪崩!」只見一條白色巨龍從山間呼嘯而下,大家紛紛衝向安全地帶躲避。危急關頭,胡玉仲腳下一滑,踉蹌了幾步,緊隨其後的班長李登明眼疾手快,用力將他推到2米外的死角,自己卻被呼嘯而至的雪浪卷下懸崖。雪崩過後,官兵在懸崖下刨出李登明的遺體。胡玉仲緊緊抱住班長,眼淚奔湧而出。班長李登明因救自己而獻出生命,胡玉仲心裡內疚不已。他萌生了一個念頭:「留在西藏,守望卡達,永遠和班長在一起。」退伍命令很快下達,胡玉仲沒有食言。一封書信寄回畢節老家,內容言簡意賅:班長為救我犧牲,我決心把家安在西藏。盼兒心切,母親幾番來信催其「速歸」,但父親表示理解。胡潤伍明白,「戰友戰友,親如兄弟」這句話的真意。緊緊攥著父母的來信,胡玉仲泣不成聲。他朝家鄉的方向磕了一個頭:「爸媽,原諒我的不孝。」擦乾眼淚,胡玉仲把家書鄭重收好。在海拔4000多米的卡達,胡玉仲日子過得艱難。迫於生計,他跟當地群眾一起上山學挖藥材。每攢下一麻袋藥材,胡玉仲就扛到縣城賣掉,換來生活必需物資。雖然脫下軍裝,胡玉仲還把自己當作卡達邊防連的一兵,作息時間仍然按照連隊的號聲。有一次,連隊緊急集合的哨音響起,胡玉仲聞令而動,迅速爬起來穿衣打背包,跑到門口才如夢初醒:「我已經退伍了。」「不能再讓巡邏路上有犧牲」。他主動為卡達邊防連官兵當起巡邏嚮導。「我50多歲時,連隊還有幾個年輕小夥兒走不贏我呢。」胡玉仲「好漢喜提當年勇」,對自己當年的體能自信滿滿。有一次,胡玉仲和連隊官兵前往海拔5200多米的土倫拉山口,途中遭遇暴風雪。胡玉仲全憑記憶,帶領巡邏分隊按時到點到位。巡邏歸來,時任連長餘國勇握著他的手連聲道謝:「多虧了您這個『活地圖』,不然後果不堪設想!」離開軍營之後,胡玉仲與當地藏族姑娘確吉結成伉儷,把家安在了卡達。兒女們長大後紛紛走出大山、離開卡達,他卻從未動過離開的念頭。前些年,胡玉仲每年都會回畢節探望父母。如今,父母先後離世,他就鮮少出藏了。去年11月,胡玉仲帶著小兒子邊巴羅布再回貴州畢節,待了不到20天便匆匆返回高原。鄰裡鄉親笑他「水土不服」,他們不知道的是,他的心早已留在了卡達。在卡達邊防連,去年9月入伍的列兵李宇釩年紀最小,都可以稱呼胡玉仲一聲「爺爺」。但李宇釩和連隊其他戰友一樣,都習慣稱胡玉仲為「胡老兵」。「叫『胡老兵』親切。」胡玉仲很享受這個稱呼,「40多年了,叫著叫著就真的老了。」守望卡達,胡玉仲熟悉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熱心連隊官兵的生活。營區有修修補補的工作,他總是喜歡去搭把手;官兵有包裹快遞,他到縣城總會順便捎回來……「胡老兵」對連隊難以割捨,官兵也時刻將他掛在心上。每年9月青稞成熟時,官兵總會自發利用休息時間幫胡玉仲收割青稞。今年7月,胡玉仲駕駛三輪車時不小心撞到路邊護欄,左腳受了傷,指導員陳杰連忙帶著連隊軍醫為他查看傷情。關心「胡老兵」的不只是連隊官兵。2014年,時任西藏軍區副參謀長的張建剛專程到胡玉仲家裡,兩人促膝長談。胡玉仲當兵時,張建剛是他的排長。兩人感嘆時光飛逝的同時,話題繞不開卡達的發展變化:曾經的土坯房現在成了磚混結構的新房,國家電網連到連隊,吸氧設備牽到床頭……在妻子確吉眼裡,丈夫胡玉仲是個樂天派,整日笑呵呵的。「只有一次,老胡好些日子都不太說話。」2000年,在一次搬家後,胡玉仲發現他珍藏多年的帽徽和領章不見了。「當時他就像是丟了魂似的,總是坐著發呆。」「帽徽和領章像多年的戰友一樣,一直陪著我,我卻把它們弄丟了……」言語間,胡玉仲透露出深深的自責和不舍。高原夜讀
用美麗的文字和聲音
傳遞抵達人心的力量
祝您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