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太平洋大氣次季節變率研究中...

2021-01-13 網易

2021-01-09 11:51:06 來源: 海洋知圈

舉報

  隨著氣象中短期確定性預報和氣候概率預測能力持續提高,介於兩者之間的10~30天延伸期預報已成為「無縫隙預報」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點。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30天極端天氣過程可預報性及預報理論與方法研究」的支持下,依託於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資源部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李奎平博士針對10~30天延伸期預報的關鍵預報因子—大氣準雙周振蕩事件開展了深入研究,在其維持與傳播機理方面取得新的科學突破,為提高延伸期預報能力奠定了理論基礎。

  

  圖1 赤道西太平洋準雙周變率維持機理示意圖。a(b)表示對流正(負)異常位於西太平洋,紅(藍)柱表示水汽正(負)異常。當對流正異常位於赤道西太平洋時(圖1a),赤道上伴隨著Walker環流形式的異常運動和偶極子型水汽分布,異常環流的跨度大約40°。在穩定的信風作用下,東側的水汽負異常被不斷向西輸送,並在到達西太平洋時激發對流負異常,促成相反形式的環流異常(圖1b)。由於該區域信風的平均速度大約為5°/天,這意味著西太平洋對流位相轉換需要8天左右,亦即16天完成周期振蕩,這恰與準雙周頻率相吻合。

  熱帶西北太平洋是大氣準雙周振蕩的活躍區域,夏季由赤道向北傳播的準雙周振蕩事件對東亞季風、熱帶氣旋和持續性極端天氣事件等具有顯著的調製作用,但準雙周振蕩在西北太平洋的維持機理尚不清晰。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西北太平洋準雙周振蕩的維持與赤道水汽動力過程的密切聯繫,並定量評估了海表溫度(SST)導致的潛熱和感熱異常對大氣溼靜力能變化的貢獻,指出海洋的該反饋過程對準雙周振蕩北移的貢獻在20%左右。該成果是對西北太平洋準雙周振蕩維持與傳播機理的新認識,為科學評估和改進數值模式模擬能力提供了重要參考。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相繼刊發在Journal of Climate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並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束星北青年學者基金資助。

  

  圖2 準雙周振蕩在西北太平洋的演化過程。填充變量為降水異常,等值線為SST異常。準雙周振蕩對流的北移伴隨著SST變化,暖SST異常領先大氣對流1/4周期。

  論文連結:

  https://journals.ametsoc.org/doi/10.1175/JCLI-D-19-0752.1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90929

  

  —END—

  信息來源: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

  ?

  ?

  ?

  ?

  海

  洋

  書

  屋

  ?

  ?

  ?

  ?《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陳令新研究院等編著

  ?

  ?

  ?

  推

  ?

  薦

  熱

  點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

  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如您喜歡,請「點讚」並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在熱帶氣旋活動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海洋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李建平教授(通訊作者)領銜的氣候動力學科研團隊合作完成。西北太平洋(以下簡稱西太)是全球熱帶氣旋生成頻次最多的區域,佔全球的近1/3,該海區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的稱為颱風)活動備受學者關注。大量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作為氣候系統中最強的年際變化信號,對西太熱帶氣旋的生成位置、生命周期、強度以及移動路徑有重要作用。然而,至今鮮有研究涉及西太熱帶氣旋對ENSO事件強度的年際作用。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申報的「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場特徵綜合研究與系列圖編制」項目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 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中方科研人員布放觀測設備現場。受訪者供圖浩瀚的海洋中,除了有潮漲潮落、波浪起伏,還有一部分海水,像是陸地上的大江大河,朝著一定的方向奔流。這就是海流,被稱為「海洋中的河流」。海流在全球海洋物質輸送和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圓滿完成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凱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陳斯音2020年9月28日,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了76天的北極綜合考察任務返回上海,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5名科研人員圓滿完成考察任務隨船歸來。海洋二所參加本航次考察任務的5名科考隊員,分別為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白有成、郝鏘、徐忠勝、蘇良和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楊春國。
  •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Z. Gary. Yang博士訪問上海矽酸鹽所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Z. Gary Yang博士在上海矽酸鹽所作學術報告應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陳立東副所長、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溫兆銀主任的邀請,6月13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Z.Gary Yang博士訪問上海矽酸鹽所,作了題為Advanc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for Renewable Integration and Grid Applications: Status and Challenges的學術報告,並與該所40餘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進行了交流。Z.
  • 2021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招聘23人公告
    根據海洋科研事業發展需要和自然資源部統一安排部署,我單位計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單位簡介我單位是從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服務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所,以促進海洋科技進步,海洋資源環境管理和海洋經濟發展服務為宗旨,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海洋科研實體。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海水是鹹的」雖是眾所周知,但全球海洋鹽度長期空間如何變化需要科學家持續監測研究。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
    從跟跑者到引領者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海洋科技也不例外。為了博採眾長,迎頭趕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洋所就率先派出科技人員到國外學習和工作,開展中蘇渤海、黃海、海南島的海洋生物調查和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以及中德海洋合作研究等。
  • 中科院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
  • 海洋所等在熱帶跨海盆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熱帶跨海盆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8-26 海洋研究所 【字體:》)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熱帶大西洋-太平洋跨海盆相互作用的未來變化。
  • 最新研究:全球海洋鹹淡差異加劇 水循環加速—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鹹、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這一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領域重要科研進展的研究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氣候雜誌》(Journal of Climate)發表。
  • 2020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科研助理招聘1人公告(山東)
    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公開招聘、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趙瑋教授團隊擬招聘科研助理1名。現將有關事宜公告如下:一、崗位職責1.負責開展課題組日常事務,包括項目管理、材料整理、會議組織與服務等工作;2.參與項目報告編寫等工作;3.協助做好其他科研服務工作,如科研儀器及數據管理等。
  • 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探索藍色未知世界!
    你知道什麼被譽為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嗎?你知道我們可以從海洋發現藥物嗎?2020年12月18日至23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學術年會暨5周年巡禮會議在青島召開。數百位優秀海洋科技人才匯聚,圍繞服務海洋強國建設,開展學術交流,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海洋科研成果集中亮相。
  • 海洋一所青年科學家深潛探秘南海海底峽谷
    2019年7月23日、26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年科學家單新博士和吳斌博士分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海底峽谷、海南島東南側陸坡海底峽谷乘「深海勇士號」成功下潛(TS177潛次和TS180潛次),最大下潛深度分別為3380米和1370米。
  • 海洋三所創新「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平臺」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打造的「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面向全國科研單位開放。「科技成果,特別是應用性科技成果,是否能夠成功轉化為生產力,是其經濟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Deep Sea Research II 2010年10月刊封面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努力,在長期科研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衛星遙感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報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變化態勢加劇,海水垂向層化持續加強。  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海洋熱含量成為判斷全球是否變暖的最佳指標之一。
  • 海洋四所參展中國-東協博覽會
    11月30日,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展區,一名前來參觀的小朋友指著海洋四所展出的珊瑚說:「如果氣溫升高,它就會白化了。」「萌化」一眾工作人員。程乙峰 攝11月27日~30日,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舉行。
  • 來聽美國科研專家分析
    在今年之前,沒有哪一年在這兩個月裡出現過2次以上大型颶風。  自1851年以來,大西洋首次連續5年出現5級颶風,這個季節最強的風暴是「伊奧塔」颶風,最高時速為258公裡。「伊奧塔」是11月形成的第二個主要颶風。從德克薩斯州到緬因州,幾乎每一英裏海岸線上的居民都受到至少1場風暴的影響。
  • 省海洋開發研究院科研人員赴西安參加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年會
    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等西北五省區13家高校、省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西安隆重舉行。省海洋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孫繼鵬帶隊參加了本次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