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孟氏家族一門七進士!十分罕見!典型的仕宦之家!

2021-02-19 孟氏網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就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孟氏網」,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孟氏大家族。弘揚孟氏文化,傳播孟氏正能量,結識天下孟氏宗親。

有著眾多古街、古巷、古院落的大陽村,建村初先有小廟巷,後才漸有大村規模。大陽孟氏就祖居小廟巷,這一家族從明代中葉開始就多有出仕,先後出過七個進士,可謂簪纓之族,仕宦之家。他們顯親揚名於鄉裡,街巷裡先後立起了五架功德坊:


這五架封建士大夫的功德牌坊先後立於明代的中後期,它經歷歲月滄桑而後消失。但永遠不會消失的是曾經的歷史存在,它記述了古鎮歷史上發生過的文化現象。這一文化現象不只屬於一個家族,也屬於這方古老的地方。孟氏一門七進士的出現不是偶然,它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壞境密切相關。

史志記載的明代這七位進士是

弘治丙辰進士孟春

正德甲戌進士孟陽

嘉靖己丑進士孟霦

嘉靖己丑進士孟雷

嘉靖戊戌進士孟顏

天啟壬戌進士孟兆祥

崇禎癸未進士孟章明

孟氏一門的鷹揚之年,大陽正走向鼎盛。明憲宗成化年間,大陽建起了四門,完善了陽阿城的規劃和格局。陽阿城裡的孟氏家族詩書傳家,從明景泰年始,就出仕為官。孟春之祖孟鑑任過景泰年間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孟春之父孟彪做過御史官。從孟春之後,則甲第蟬聯,延至清康熙年還出過武舉孟言勵。孟氏出仕者無論在朝在野,皆走的是以正統的為官之道,忠君愛國的政聲彪炳史冊。

孟春,字時元,明弘治丙辰(1497)進士。歷官刑曹、嚴州守、宣鎮和順天巡撫、吏部左右侍郎,史稱「清官第一」。在朝為官,不仰俯時風,力拒閹宦索賄。群僚見大宦官張永皆匍匐於地,孟春惟「長揖而已」。在巡撫任間,能體察民情,奏辯民間冤案多起,甚得百姓稱頌。他忠君愛國,正直敢諫,面對明宗室內部的鬥爭,上言乞斬寧王宸濠逆黨,以振朝綱。後因「十大獄」牽連削職歸裡。病篤之際,囑家人後事從簡,殮以清袍角帶,樹清廉家風。孟春著文富才思,現青蓮寺尚留有他的詩碑。

孟陽,字子乾,孟春之子,明正德甲戌(1515)進士。官至吏部天官。他生活在宦官肆虐的年代,恥於低眉折腰事權貴,忠君愛國,清廉為政。武宗正德年間,劉瑾專權,與張永等號稱「八虎」。大宦官江彬因武宗圍獵遇虎救駕有功,被武宗收為義子,以此橫行朝野。

明正德十四年(1519)春,武宗自稱「鎮國公」以南巡為由出遊,舉朝洶洶,百官懼於劉瑾的權勢,無上言者。憂國憂民的孟陽與同官說「此舉系社稷安危,一命之士皆當憂國,豈必言官,乃當效死」。於是率同官呼延瓚,李紹賢等十九人上朝廷直斥權奸誤國,誤導皇上出行之虞。武宗大怒,命錦衣衛大獄,各杖四十,而後捆至午門罰跪五日。宦官江彬趁機激怒武宗,再次杖擊孟陽等十九人,並由江彬監督,杖擊甚毒。孟陽仰天嘆曰:「今日得死所矣!」十九人中十一人在杖擊下殞命,孟陽在其中。

明嘉靖元年(1522),世宗嗣位,孟陽平反昭雪。高陵呂文簡在孟陽的墓志銘中道:「愛身何薄,愛國何厚。於生無羞,於死無負」。奉聖諭,孟陽的故裡立起了「忠義坊」,建起了「旌忠祠」(故址在大廟對面)。裴騫寫有《旌忠祠哭忠臣孟子乾》長詩祭孟陽。詩情痛切感人,催人淚下,此詩收錄在《鳳臺縣誌》。

孟霦,字泉坡,明嘉靖己丑(1529)進士,與弟孟雷同榜,官至陝西督糧道。他處理政務剛柔相濟,督儲有方,地方兵民無憂,政績卓著。其真、草書在當時很受人寶愛,著有《詩紀集》。青蓮寺留有詩碑。

孟雷,字石盟,明嘉靖己丑(1529)進士,官至陝西按察司僉事,為官有「與民相安,境內稱治」的政聲。他擅長詩文和書法,尤其是他的隸書和篆書很有名氣,為時人所宗,著有《修趾》數卷。

孟顏,字學顏,孟陽之子,嘉靖戊戌(1538)進士,時年24歲。歷官縣令、工部主事、四川布政參議。為官以「仁愛為政,惠澤及於民」。後因「親老不能迎養」辭官歸裡。他富才學,下筆常千萬言。寫詩不拘格律,直抒其性情,著有《孟亭恆隱集》數卷,青蓮寺待月臺今存「遊青蓮寺七古詩」詩碑。

孟兆祥,字肖形,明天啟壬戍(1622)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他滿腔愛國之心,但生不逢時。宋熹宗讀書甚少,喜歡木工,不理朝政,內宮外廷大權落在魏忠賢手裡。孟兆祥為匡扶大明天下,上書彈劾魏忠賢,反遭罷官免職。思宗繼位,孟兆祥才被啟用,初授太常少卿,繼任刑部右侍郎。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義軍攻佔北京,孟兆祥奉命扼守正陽門。孟兆祥孤軍奮戰,冒刃戰死於正陽門下。其妻何氏聞訊,自縊身亡。他文章、書法俱佳,有傳世書法作品。著有《集古成訓》,另有崇禎八年孟兆祥補刻的《皇明詩統》。

孟章明,字伯昭,孟兆祥之子,明崇禎癸未(1643)進士,未受官。明朝亡,父母殉難,其裝殮父母后,與妻王氏自縊身亡。孟章明因為去世太早,存世作品稀見,《交河縣誌》收錄有其一首《絕命詞》。

家事、國事、天下事於孟氏,他們選擇的是以國事、天下事為重,家事為輕。故裡雖有孟天官府、孟家花園,但簡陋無華。奉聖諭恩典在開元巷修建孟氏宅第也未付諸實施,而深植於民間的是,世代把開元巷改叫成了孟家巷。

我姓孟,我驕傲

我姓孟,我自豪

孟家人頂起來

相關焦點

  • 一個罕見出土文書展勾勒的南宋仕宦與官制
    二萬三千餘字的徐謂禮文書,不僅生動勾勒出一名南宋普通文官從低層到中級的仕宦生涯,而且具體展現了南宋中後期文書制度、官員管理、政務運行等政治面貌,猶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展覽分為「 驚世國寶——徐謂禮文書的發現與證實」、「官制寶庫——徐謂禮文書的解讀」、「文治時代——南宋仕宦與官制」三個單元呈現,展期持續至6月30日。
  • 走近濱州杜氏家族:一門七進士 父子五翰林
    史傳記載,杜家大院曾出現過「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的輝煌,「一門之盛,甲於天下」,由此,杜家成為明清500多年裡國內罕見的知名家族,也是當之無愧的濱州第一家族。當其興盛之時,杜家大院影響極廣。一是杜家大院的人任職區域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山東、江蘇、甘肅、四川、安徽、浙江、雲南、廣東等地,到過的地方更多,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 周鼎| 僑寓與仕宦:社會史視野下的唐代州縣攝官
    對某些家貧無業的士人而言,攝官是一種變相的衣食之資、利之所系,而不僅是維繫政務運轉的人事制度。與攝官類似,唐後期地方行政中還有使府闢召以及正員州縣官的薦授、奏留等選任機制。此類機制的萌芽雖可追溯至唐初,但均盛行於中晚唐,這多少都與士人僑寓風潮以及由此催生的仕宦「地方化」傾向存在某種關聯。
  • 「南豐七曾」,一門3兄弟皆中進士,開啟豪華家世
    「南豐七曾」,指的是南豐(今屬江西)這個地方出的7位曾姓名人。他們分別是:曾鞏、曾布、曾肇、曾紆、曾紘、曾協、曾敦。其中,曾鞏、曾布、曾肇是一輩人,而且是3兄弟,後面5位都是他們的子孫。南豐曾鞏像要說這南豐七曾之所以能光耀門楣,完全靠這3兄弟的天分和努力,他們都高中進士,才使得家族徹底地翻身改命。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傳奇故事吧!
  • 半邊山,黃自元家族一門四進士的美麗傳說!
    但自此開始,黃家卻真實地上演了一門四進士的百年傳奇:帝師黃崇光(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安化縣龍塘人)勤政黃德濂(1786年-1849年,安化縣龍塘人)字聖黃自元(1837年-1918年,安化縣龍塘人)鐵掌黃鳳岐(1851年-1933年,安化縣龍塘人)——摘自半邊山「進士茯茶」包裝說明
  • 一門三進士的楊廷和家族在嘉靖朝為何突然沒落?
    故園先隴痴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  這首詩名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是楊慎死前20多天寫下的,語極悽傷,可謂字字血淚。詩的背後,隱藏的是楊慎一生的巨大悲劇。  一門三代進士,還出了一個狀元  楊慎,字用修,別號升庵,出生於四川新都一個官宦世家。祖父楊春,成化十七年進士,官至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成化十四年進士。楊慎是楊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24歲時參加會試,殿試第一成為本科狀元。一門三代進士,還出了一個狀元,這樣的家族不僅在新都,就是在全國亦屬罕見。  楊家三代官員中,官做得最大的當數楊廷和。
  • 西安長安區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 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
    繼呂氏家族墓發現以來,宋代考古又一重要新發現11月1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地的考古發掘情況。該考古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介紹,杜回墓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地處高陽原南緣、潏河西岸。
  • 【和美家風潤南粵】倫文敘:家貧好學,一門進士
    倫文敘畫像 【家族簡史】  倫文敘出生在南海縣黎湧村(今佛山市禪城區瀾石黎湧村)。自先祖倫次陸始,倫家就在南海黎湧村落戶。倫文敘兩三歲時,父親便在勞動之餘,用心地教他寫字、讀書,背唐詩、宋詞。在父親的教育下,他短時間內就能流利地背出數十首詞,並練得一手好字,還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  倫文敘七歲時,常到村裡一所私塾門外偷聽,塾師得知後深受感動,決定收他為學生,且不收他的學費。因為聰慧好學,倫文敘八九歲已能詩文,長於對聯,每試必列前茅,有「神童」「急才」「鬼才」之稱。
  • 展現北宋底層文人審美雅趣,北宋孟氏家族墓地考古發現精美耀州窯器物
    這裡曾是隋唐時期一處重要墓區。2020年6月至10月,考古人員在這裡發掘清理了5座北宋晚期的家族墓葬,其中三座墓中出土了近60餘件組的耀州窯青釉瓷器極為精美。為配合西安市常寧新區北雷村、南雷村和赤蘭橋村等三村搬遷居民安置用房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發掘漢唐、宋金及明清時期墓葬40餘座。
  • 晉江五店市莊氏家廟介紹 建築特色歷史故事
    所謂「莊厝祠堂」即指青陽莊氏家廟,至於「蓋南門外」,就是說它在泉南屈指第一。這個第一,到底是指莊氏的人丁興旺,還是科舉仕宦人物眾多,抑或指祠堂的美輪美奐?  莊氏家廟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經歷代重修。為七開間二進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磚石木建築,建築面積925平方米。三川脊頂,高低錯落的屋脊各立燕尾,堆塑卷草,裝飾彩瓷剪粘花鳥。
  • 流傳2000年的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什麼意思
    這時候的劉秀還只是個沒落的皇族子弟,作為劉邦的九世孫,他一沒有萬貫的家產,二沒有世襲的官爵,只能靠自己打拼,曾一度前往長安求學。來到長安的劉秀果真見識到了大場面。一次在大街上,執金吾(yù)風光威嚴地走過,場面極為壯觀,劉秀大為震撼,並感慨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此話一出,流傳兩千多年,引發了千古共鳴,成為不少亂世梟雄的座右銘。
  • 德化一方揚鄉風 這個一門三進士的江南望族治家有規
    到了明成化年間,謝瑩將以謝長二為始祖的泗門謝氏家族二十四條家訓寫入宗譜,另制《成家之由十七》《敗家之由十七》共三十四條,對謝氏後代如何處世治家,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訓誡。後來,謝瑩長孫謝遷成了成化十一年的狀元,官至謹身殿大學士。謝遷最小的弟弟謝迪考中了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官至廣東左布政使;謝遷的兒子謝丕中了弘治十八年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 家承丨長沙金井鄭家:95年裡「一門八進士」
    近兩百年間,鄭氏人才輩出,單1808年至1903年這95年裡,一門出了8個進士,「鄭家塅四十八棟花屋」因此聲名遠揚。 若不是中斷百年的族譜續修,這春往秋來的家承恐怕早已被人遺忘。我們找到鄭氏十五世族人,通過家譜從中找尋這星辰大海般浩瀚的家族奮鬥史。得窺那湖湘文化歷史裡的點滴關聯。
  • 南充這個進士文化旅遊景區你知道在哪兒嗎?
    南充這個進士文化旅遊景區你知道在哪兒嗎?(施工前圖片,拍攝:東方誘惑)于式枚故居坐落在營山縣朗池街道天井村境內,現已屬於城市規劃區,大院坐北朝南,原本是三進三出封閉式的四合院居所,屬典型的川東民居建築,院壩里舖青石板,正堂為一樓一底格局,正堂左邊現還保留著一排廂房
  • 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重修前的坦頭汪氏宗祠「世承祠」是一座典型的極具徽派特色的大祠堂,不僅是績溪縣現存僅有的汪氏宗祠之一,也是績溪縣嶺北地區唯一的徽派大祠堂,實在彌足珍貴。坦頭汪氏分為三門,汪氏宗祠原本也有三座。《汪氏族譜》記載,朱熹回徽州講學期間,也聞「雲莊書堂」大名,曾到此講學,並在書院院牆上題了「一塢白雲」四個大字。汪氏家族的第一代進士汪汲、汪淇是嘉佑科兄弟進士,與時為眉山的蘇軾、蘇轍兄弟同科。因此,蘇轍在北宋知績溪事期間也曾跋山涉水往之遊觀。由於有學田作為經費來源,教學相長,雲莊書堂碩果纍纍,科第袞袞,英才輩出。
  • 史學四大家之一錢穆先生及其一門六院士的無錫鴻聲錢氏家族
    而這8位院士中錢鍾韓、錢逸泰、錢鳴高外,其餘5位都來自同一個家族——無錫鴻聲錢氏家族。這5位院士加上與陳寅恪、陳垣、呂思勉並稱」史學四大家「的國學大師錢穆,六人被稱為」無錫鴻聲錢氏六院士「。錢穆是錢易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的叔叔,他雖然不是兩院院士,但是在定居臺灣後,於1968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兩位院士錢臨照、錢令希是親兄弟。
  • 明朝時期臨海的三大進士家族:秦、金、王
    但是資料中提及的了王錫爵,卻沒有提到當時狀元也是後來的首輔申時行,這個資料就是有問題的,查證之後發現王錫爵等人是嘉靖四十一年的進士,當時狀元還叫徐時行,他是考上狀元之後才皇帝申請改回原姓的,主考官是袁煒。嘉靖四十四年的時候之主考官是首輔高拱,臨海在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的進士。然後發現其中三家非常有意思。
  • 福建又一千年古鎮走紅,被譽為「進士之鄉」,很多人來打卡
    和平古鎮在古時稱為「禾坪」,這個名字主要是由於和平古鎮地勢平坦,並且這裡盛產稻穀,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故取名「禾坪」。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人傑地靈之處,充滿著人文氣息,從和平古鎮走出大約有100多名進士,還有兩名宰相,所以這裡又被人們稱為「進士之鄉」,而這些人大多都是在鎮上的和平書院讀過書,相傳書院門樓上「和平書院」四個大字就是當初朱熹親自題寫的,一直保留至今。和平古鎮的建造布局也非常獨特,是我國罕見的城堡式村鎮,也是我國目前最具特色的古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