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大院在當地俗稱「八大院」,現在已所剩無幾了。一座二層磚木小樓還算完整,有人說是杜受田讀書的書房,年代久遠無法考證了。小樓的南對面是一座廂房,已被隔成若干小間,曾作教工宿舍。小樓西側是一座相對完整的四合院,有小門相通,院裡長滿了雜草,西廂房已被拆除,剩下的三座房尤其是北屋尚能顯出當年的氣派。解放後,這裡改作了學校,院子裡留下了師生們的印記,門窗換成了新款式,牆壁上的字跡仍清晰可見。
據長者回憶,杜家大院原址佔地4萬平方米,原來有一個門樓(跨街牌坊),門前兩側各有一旗杆座,門內懸匾額三方:上為「大伯第」,中為「相國第」,下為「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大院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四合院組成,院與院之間有門相通,關起門就獨立成戶。就規模和氣派來說,杜家大院在當時的魯北地區顯得異常突出。
史傳記載,杜家大院曾出現過「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的輝煌,「一門之盛,甲於天下」,由此,杜家成為明清500多年裡國內罕見的知名家族,也是當之無愧的濱州第一家族。當其興盛之時,杜家大院影響極廣。一是杜家大院的人任職區域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山東、江蘇、甘肅、四川、安徽、浙江、雲南、廣東等地,到過的地方更多,幾乎遍布全國各地。他們走到哪裡就把杜家大院的影響帶到那裡。二是杜家大院與曲阜孔家、海豐吳式芬吳家、惠民魏氏莊園魏家、惠民李閣老李家、桓臺新城王士禎王家等名門望族都有姻親關係,也有女子嫁在父親任職的當地,社會關係面甚廣。三是杜受田、杜翰父子都曾做過鄉試、會試的主考官,門生故吏遍天下。四是杜家大院也是皇帝心繫的地方。杜受田去世時,鹹豐皇帝撫棺痛哭。杜受田墓在濱北鎮徐家園村,據說也是鹹豐皇帝親自選定,其墓「頭頂泰山,腳踏王侯,兩手逢圓」(北有泰山廟,南有王家、侯家兩村,左右兩側分別是宋家園和徐家園),很有講究。
凋零的杜家大院背後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一段很令濱州人驕傲和自豪的文化軌跡。在尋訪中,我們有幸認識了杜家大院的後人、杜氏十八世孫杜桂榮老人和杜家大院最後一位少奶奶、杜氏十八世孫杜禾生的原配夫人。
杜家大院舊事
雖然已78歲,杜桂榮老人仍很健康,思維敏捷。他參與編修過杜氏家譜,對杜家往事有較多了解和感受。
談起杜家大院感慨良多,他說,杜家大院不僅僅是杜受田的故居,人們稱其為「八大院」應該是兄弟八個始居於此,從家譜上看,只有杜氏第十四世、杜受田的父親杜諤是親弟兄八個,可以肯定,「八大院」之名始於他們。「八大院」中杜諤一支最為顯要。杜諤嘉慶年間進士,最終官至吏部左侍郎,95歲高齡時病逝於北京家中。他一生經歷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創作甚豐,是清朝中期的山東文壇盟主。他與其子杜受田,孫杜翰、杜喬,重孫杜庭琛5人皆為進士,皆入翰林院,俗稱其為「父子五翰林」。上述五人再加上杜諤的侄子杜受履、侄孫杜賓2人,就是俗稱的「一門七進士」。他從出生到中進士這50多年間直生活在南街,生活在杜家大院,在這裡,他讀書治學,娶妻生子,侍親交遊。
杜受田是杜諤惟一的兒子,他是杜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其出生地就是杜家大院。他6歲即在此開始讀書,13歲就熟讀了四書五經,一直到他36歲考中進士才走出杜家大院。聽老人說,他高鼻梁,寬面頰,相貌俊秀,天資聰穎,文思敏捷,舉止端莊凝重,為人內向多思。從政後,他與鹹豐皇帝關係不一般,做了不少對國家有益的事。
杜受田有兩個兒子都是進士出身。大兒子叫杜翰,曾是鹹豐皇帝的軍機大臣、「顧命八大臣」之一。鹹豐死後,杜翰被罷免,後來在北京的家中鬱鬱而終。二兒子叫杜喬羽,曾以欽差身份任督辦山東團練大臣,因無功績被同治皇帝召回,再無外任,比哥哥杜翰早一年病逝於京城家中。杜翰、杜喬羽也是在八大院出生成長的。杜翰只有一子叫杜庭璞,無子嗣。杜喬羽有三個兒子,老大杜庭琛被鹹豐皇帝賜為進士,殿試名列二甲,兄弟三人均無子嗣,從旁支中過繼了一子叫
杜崧年,杜崧年生有一子,未及結婚便逝去,從此杜受田一支絕。
杜桂榮的十四世祖是杜尊,為杜諤之弟,也是八大院的主人之一,曾祖杜受履為道光晚年間進士,曾任安徽桐城縣知縣。這一支傳下來到杜桂榮是十八世了,杜桂榮說,從記事的時候起,八大院就一分為三了。杜桂榮一家居住著一小部分,在西南部。杜禾生一家居住著東南角一部分院落。杜禾生的十四世祖叫杜孚,杜禾生的祖父為杜賓羽,光緒年間進士,是杜家最後的一名進士,也是濱州最後一名進士,在甘肅任過知縣,其子孫在甘肅一帶工作生活。
日本鬼子佔領濱縣縣城時候,杜桂榮老人才14歲,他清楚地記得,日本人一來就佔了杜家大院,頭頭叫坂田,是個上尉,總共有幾十號人。一家被迫搬進了南院。濱縣縣城解放後,他們走的走亡的亡,只剩下空蕩蕩的院落。當地政府將其改造為學堂。土改時,杜家大院的後人都劃成了地主,有些近支也因為杜家大院的關係劃的成分很高。杜桂榮年輕時一直在外邊,濱縣解放後回到了老家。議成分的時候,因為其曾祖杜受履任過知縣,也被劃成地主。現在杜桂榮老人已是四世同堂,共10口人,在杜家大院後人中算是很繁盛的一支了。
最後一位少奶奶
杜家大院第十八代孫杜禾生的原配夫人是杜家大院最後一位少奶奶,老人現年79歲,改嫁後,現居住在濱州城區,見到記者,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回憶起了她在杜家大院經歷的一些往事。
她從十二三歲起在自己家的私塾中受過一些基礎教育,結婚前沒有出過自己家的大門。談到杜家大院,老人說,1944年結婚時,杜家在南街的八大院中的北半部分已經被日本鬼子佔用,正門的二門裡也被新民會佔用,整個杜家大院已經比較冷落。當時大院中住的主要有杜桂榮兄弟(十八世孫)、杜金錕杜金銘兄弟、杜金鑑杜金鑄兄弟(十九世孫),杜禾生是好幾房的入嗣,後來杜家八大院分財產時,十六份之中有八份是他的。由於自小衣食無憂,杜禾生養成了揮金如土的習性。在結婚之前,就已經有個與通房丫環生的孩子,這個孩子叫杜金月。結婚一年多後,濱縣解放,開始了土改運動,他就想到遠在西安的二姑母處或者甘肅的八叔家躲避一陣,在外躲了一年多。回來後兩三年,杜禾生又收到甘肅九嬸及堂妹的來信,叫他前去,他便賣掉家中十八畝土地中的六畝作為路費,在看墓人的陪同下,又一次離家。在西安和蘭州,九嬸把一些錢莊和當鋪交給他管理,他生活奢侈,僅幾年的功夫就將錢莊與當鋪都揮霍一空。在這期間,她獨自支撐著這個走向沒落的大家庭。當時日本鬼子離開時幾乎將這家中的值錢之物全部席捲一空,除了照顧非親生的杜金月之外,她還照顧著杜家大院另外的一個孤女——杜池,而自己與杜禾生的兩個孩子先後夭折。一個不涉世事的大家小姐,面對混亂的世事和紛爭的大家庭確實力不從心。互助組的時候,杜禾生回到了老家,1976年9月病逝於杜家大院。一生中最令老人遺憾的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杜金月,在家庭最困難的六十年代初期自殺,現在說起來老人仍感到痛惜。
曾是杜家大小姐的杜池1950年左右跟隨姑姑南下廣東,隨後曾在新疆、甘肅等地工作,最後調到長沙鐵道學院任教授,前幾年退休在家,兩子均為博士生。
記者離開杜氏故居後,聽當地旅遊開發部門的同志講,他們將以杜受田故居為中心進行旅遊開發,不久這裡將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