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濱州杜氏家族:一門七進士 父子五翰林

2020-12-15 大眾網
  尋訪杜家大院

  杜家大院在當地俗稱「八大院」,現在已所剩無幾了。一座二層磚木小樓還算完整,有人說是杜受田讀書的書房,年代久遠無法考證了。小樓的南對面是一座廂房,已被隔成若干小間,曾作教工宿舍。小樓西側是一座相對完整的四合院,有小門相通,院裡長滿了雜草,西廂房已被拆除,剩下的三座房尤其是北屋尚能顯出當年的氣派。解放後,這裡改作了學校,院子裡留下了師生們的印記,門窗換成了新款式,牆壁上的字跡仍清晰可見。

  據長者回憶,杜家大院原址佔地4萬平方米,原來有一個門樓(跨街牌坊),門前兩側各有一旗杆座,門內懸匾額三方:上為「大伯第」,中為「相國第」,下為「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大院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四合院組成,院與院之間有門相通,關起門就獨立成戶。就規模和氣派來說,杜家大院在當時的魯北地區顯得異常突出。

  史傳記載,杜家大院曾出現過「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的輝煌,「一門之盛,甲於天下」,由此,杜家成為明清500多年裡國內罕見的知名家族,也是當之無愧的濱州第一家族。當其興盛之時,杜家大院影響極廣。一是杜家大院的人任職區域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山東、江蘇、甘肅、四川、安徽、浙江、雲南、廣東等地,到過的地方更多,幾乎遍布全國各地。他們走到哪裡就把杜家大院的影響帶到那裡。二是杜家大院與曲阜孔家、海豐吳式芬吳家、惠民魏氏莊園魏家、惠民李閣老李家、桓臺新城王士禎王家等名門望族都有姻親關係,也有女子嫁在父親任職的當地,社會關係面甚廣。三是杜受田、杜翰父子都曾做過鄉試、會試的主考官,門生故吏遍天下。四是杜家大院也是皇帝心繫的地方。杜受田去世時,鹹豐皇帝撫棺痛哭。杜受田墓在濱北鎮徐家園村,據說也是鹹豐皇帝親自選定,其墓「頭頂泰山,腳踏王侯,兩手逢圓」(北有泰山廟,南有王家、侯家兩村,左右兩側分別是宋家園和徐家園),很有講究。

  凋零的杜家大院背後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一段很令濱州人驕傲和自豪的文化軌跡。在尋訪中,我們有幸認識了杜家大院的後人、杜氏十八世孫杜桂榮老人和杜家大院最後一位少奶奶、杜氏十八世孫杜禾生的原配夫人。

  杜家大院舊事

  雖然已78歲,杜桂榮老人仍很健康,思維敏捷。他參與編修過杜氏家譜,對杜家往事有較多了解和感受。

  談起杜家大院感慨良多,他說,杜家大院不僅僅是杜受田的故居,人們稱其為「八大院」應該是兄弟八個始居於此,從家譜上看,只有杜氏第十四世、杜受田的父親杜諤是親弟兄八個,可以肯定,「八大院」之名始於他們。「八大院」中杜諤一支最為顯要。杜諤嘉慶年間進士,最終官至吏部左侍郎,95歲高齡時病逝於北京家中。他一生經歷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創作甚豐,是清朝中期的山東文壇盟主。他與其子杜受田,孫杜翰、杜喬,重孫杜庭琛5人皆為進士,皆入翰林院,俗稱其為「父子五翰林」。上述五人再加上杜諤的侄子杜受履、侄孫杜賓2人,就是俗稱的「一門七進士」。他從出生到中進士這50多年間直生活在南街,生活在杜家大院,在這裡,他讀書治學,娶妻生子,侍親交遊。

  杜受田是杜諤惟一的兒子,他是杜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其出生地就是杜家大院。他6歲即在此開始讀書,13歲就熟讀了四書五經,一直到他36歲考中進士才走出杜家大院。聽老人說,他高鼻梁,寬面頰,相貌俊秀,天資聰穎,文思敏捷,舉止端莊凝重,為人內向多思。從政後,他與鹹豐皇帝關係不一般,做了不少對國家有益的事。

  杜受田有兩個兒子都是進士出身。大兒子叫杜翰,曾是鹹豐皇帝的軍機大臣、「顧命八大臣」之一。鹹豐死後,杜翰被罷免,後來在北京的家中鬱鬱而終。二兒子叫杜喬羽,曾以欽差身份任督辦山東團練大臣,因無功績被同治皇帝召回,再無外任,比哥哥杜翰早一年病逝於京城家中。杜翰、杜喬羽也是在八大院出生成長的。杜翰只有一子叫杜庭璞,無子嗣。杜喬羽有三個兒子,老大杜庭琛被鹹豐皇帝賜為進士,殿試名列二甲,兄弟三人均無子嗣,從旁支中過繼了一子叫

杜崧年,杜崧年生有一子,未及結婚便逝去,從此杜受田一支絕。

  杜桂榮的十四世祖是杜尊,為杜諤之弟,也是八大院的主人之一,曾祖杜受履為道光晚年間進士,曾任安徽桐城縣知縣。這一支傳下來到杜桂榮是十八世了,杜桂榮說,從記事的時候起,八大院就一分為三了。杜桂榮一家居住著一小部分,在西南部。杜禾生一家居住著東南角一部分院落。杜禾生的十四世祖叫杜孚,杜禾生的祖父為杜賓羽,光緒年間進士,是杜家最後的一名進士,也是濱州最後一名進士,在甘肅任過知縣,其子孫在甘肅一帶工作生活。

  日本鬼子佔領濱縣縣城時候,杜桂榮老人才14歲,他清楚地記得,日本人一來就佔了杜家大院,頭頭叫坂田,是個上尉,總共有幾十號人。一家被迫搬進了南院。濱縣縣城解放後,他們走的走亡的亡,只剩下空蕩蕩的院落。當地政府將其改造為學堂。土改時,杜家大院的後人都劃成了地主,有些近支也因為杜家大院的關係劃的成分很高。杜桂榮年輕時一直在外邊,濱縣解放後回到了老家。議成分的時候,因為其曾祖杜受履任過知縣,也被劃成地主。現在杜桂榮老人已是四世同堂,共10口人,在杜家大院後人中算是很繁盛的一支了。

  最後一位少奶奶

  杜家大院第十八代孫杜禾生的原配夫人是杜家大院最後一位少奶奶,老人現年79歲,改嫁後,現居住在濱州城區,見到記者,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回憶起了她在杜家大院經歷的一些往事。

  她從十二三歲起在自己家的私塾中受過一些基礎教育,結婚前沒有出過自己家的大門。談到杜家大院,老人說,1944年結婚時,杜家在南街的八大院中的北半部分已經被日本鬼子佔用,正門的二門裡也被新民會佔用,整個杜家大院已經比較冷落。當時大院中住的主要有杜桂榮兄弟(十八世孫)、杜金錕杜金銘兄弟、杜金鑑杜金鑄兄弟(十九世孫),杜禾生是好幾房的入嗣,後來杜家八大院分財產時,十六份之中有八份是他的。由於自小衣食無憂,杜禾生養成了揮金如土的習性。在結婚之前,就已經有個與通房丫環生的孩子,這個孩子叫杜金月。結婚一年多後,濱縣解放,開始了土改運動,他就想到遠在西安的二姑母處或者甘肅的八叔家躲避一陣,在外躲了一年多。回來後兩三年,杜禾生又收到甘肅九嬸及堂妹的來信,叫他前去,他便賣掉家中十八畝土地中的六畝作為路費,在看墓人的陪同下,又一次離家。在西安和蘭州,九嬸把一些錢莊和當鋪交給他管理,他生活奢侈,僅幾年的功夫就將錢莊與當鋪都揮霍一空。在這期間,她獨自支撐著這個走向沒落的大家庭。當時日本鬼子離開時幾乎將這家中的值錢之物全部席捲一空,除了照顧非親生的杜金月之外,她還照顧著杜家大院另外的一個孤女——杜池,而自己與杜禾生的兩個孩子先後夭折。一個不涉世事的大家小姐,面對混亂的世事和紛爭的大家庭確實力不從心。互助組的時候,杜禾生回到了老家,1976年9月病逝於杜家大院。一生中最令老人遺憾的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杜金月,在家庭最困難的六十年代初期自殺,現在說起來老人仍感到痛惜。

  曾是杜家大小姐的杜池1950年左右跟隨姑姑南下廣東,隨後曾在新疆、甘肅等地工作,最後調到長沙鐵道學院任教授,前幾年退休在家,兩子均為博士生。

  記者離開杜氏故居後,聽當地旅遊開發部門的同志講,他們將以杜受田故居為中心進行旅遊開發,不久這裡將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旅遊區。

 

相關焦點

  • 濱州杜氏家族興衰的原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遷徙宗族關係疏遠的親屬和整理家族內的上下之序是必要的。濱州杜家內部有「同七不同八」的俗語,在第七世時,杜氏家族所有人員在五服以內還是合族聚居的大家庭,然而到第八世時,由於人口超過200人,血緣關係開始變遠,杜家發生了第一次分家行為,時間是明朝末年,大約在萬曆二十八年(1600)至崇幀十三年(1640),小部分留在城內,大部分遷往城外,呈放射狀分布[10]。
  • 這個孟氏家族一門七進士!十分罕見!典型的仕宦之家!
    大陽孟氏就祖居小廟巷,這一家族從明代中葉開始就多有出仕,先後出過七個進士,可謂簪纓之族,仕宦之家。他們顯親揚名於鄉裡,街巷裡先後立起了五架功德坊:這一文化現象不只屬於一個家族,也屬於這方古老的地方。孟氏一門七進士的出現不是偶然,它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壞境密切相關。
  • 茅坦杜氏簡介
    杜荀鶴居石臺貢溪,稱秋浦長林杜氏,長林杜氏傳十五世至杜子美,生子玄素,為涇陽仙源杜氏始祖。仙源杜氏傳至七世信善(辰六),生三子關秀、元秀、龍秀。關秀洪武十八(1385)年為避亂更名杜紹先,由永豐杜家村與弟龍秀遷秋浦茅坦。龍秀又遷秋浦汪村,各自開枝散葉。杜紹先為秋浦茅坦杜氏始祖。茅坦東依青通河,北臨長江,南與九華山遙遙相望。地勢平坦,大片土地在汛期是一片汪洋。
  • 半邊山,黃自元家族一門四進士的美麗傳說!
    但自此開始,黃家卻真實地上演了一門四進士的百年傳奇:帝師黃崇光(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安化縣龍塘人)勤政黃德濂(1786年-1849年,安化縣龍塘人)字聖黃自元(1837年-1918年,安化縣龍塘人)鐵掌黃鳳岐(1851年-1933年,安化縣龍塘人)——摘自半邊山「進士茯茶」包裝說明
  • 【和美家風潤南粵】倫文敘:家貧好學,一門進士
    倫文敘畫像 【家族簡史】  倫文敘出生在南海縣黎湧村(今佛山市禪城區瀾石黎湧村)。自先祖倫次陸始,倫家就在南海黎湧村落戶。  倫文敘七歲時,常到村裡一所私塾門外偷聽,塾師得知後深受感動,決定收他為學生,且不收他的學費。因為聰慧好學,倫文敘八九歲已能詩文,長於對聯,每試必列前茅,有「神童」「急才」「鬼才」之稱。其後,塾師年老病逝,倫文敘因而輟學,但仍一面賣菜操持餬口,一面專心鑽研經典。  傳說一家粥鋪的老闆可憐倫文敘年幼家貧,且憐惜他的才華,於是就天天買倫文敘一擔菜,並要求他親自送到粥鋪。
  • 「南豐七曾」,一門3兄弟皆中進士,開啟豪華家世
    「南豐七曾」,指的是南豐(今屬江西)這個地方出的7位曾姓名人。他們分別是:曾鞏、曾布、曾肇、曾紆、曾紘、曾協、曾敦。其中,曾鞏、曾布、曾肇是一輩人,而且是3兄弟,後面5位都是他們的子孫。南豐曾鞏像要說這南豐七曾之所以能光耀門楣,完全靠這3兄弟的天分和努力,他們都高中進士,才使得家族徹底地翻身改命。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傳奇故事吧!
  • 碑碣解讀丨「父子進士」牌坊背後的故事(一)
    昔陽老縣城老爺廟街東門巷口(現上城街東門巷口北側)原有一座牌坊,人稱「進士牌坊」,後人只知它是為一對父子進士而建,至於始建於何時、因何而建並不知曉。近日讀《昔陽碑碣》,兩通碑碣揭開了牌坊之謎。大寨鎮南峪村現分別存有清鹹豐七年(1857)十二月立的「李氏重修牌坊碑記」和民國十四年(1925)十月立的「復重修六七世祖城內進士牌坊記」碑碣各一通,兩碑講述了建修進士牌坊的故事。
  • 福州倉山區螺洲鎮:一門父子四進士,陳氏家風五樓傳
    螺洲鎮隸屬於福州市倉山區,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南臺島東南端,烏龍江北畔,帝封江(閩江一舊河道)東岸,東鄰城門鎮,西北接蓋山鎮,西面和南面鄰江,又稱「桔洲」、「白花仙洲」,下轄天福、乾元、敖山、杜園、店前、吳厝、洲尾等7個行政村和螺洲社區。螺洲歷史悠久,名人薈萃,名勝古蹟眾多。
  • 清代瀏陽一共出了16位進士,快來看你們家族出過進士嗎?
    末齋之前有寫過《崇禎間17位刑部尚書中唯一善終的胡應臺和瀏陽僅有的祖孫兩進士》,胡應臺是胡廷黼的孫子,祖孫兩進士,在明代瀏陽僅有的四位進士中,他家佔兩席,一門兩進士在瀏陽科舉史上也是很少見的,可能僅此一家。
  • 一門五翰林,四代詞館家!​商丘陳家的傳奇故事
    明清之際,歸德商丘「八大家七大戶」名震中州。「沈宋侯,葉餘劉,高楊兩家在後頭」的「八大家」民謠婦孺皆知,「東陳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的「七大戶」傳說也在地方有著廣泛影響。歸德古城清代「七大戶」之首的陳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財富大戶。商丘陳家被稱為「一門五翰林,四代詞館家」(所謂詞館,即翰林院的雅稱)。
  • 廣東古鎮之茶陽古鎮,千年古鎮留風採,「父子進士」牌坊是傳奇
    千年古鎮的騎樓群1000多年歷史的茶陽鎮,文物古蹟頗多,特別是現存較為完好的騎樓街,這些始建於明清時代的粵東最大的騎樓群,包括中山路、高福路、太平路、太華路、萬川路、新馬路、建設路等七條街道,蔚為壯觀。
  • 鄭成功與田川七左衛門,他們竟是親兄弟!鄭氏家族後人何在?
    最終田川氏無奈,只好在公元1645年自己來到了中國,和鄭芝龍及鄭成功團聚,而次郎左衛門則被留在了日本。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在田川氏離開日本上船前,曾哭著對次郎左衛門說道:兒勿忘兒父及兒兄,又勿忘今兒母所去之中國。所以後來田川次郎左衛門就獨自在日本生活了,後來他又改名為田川七左衛門。
  • 杜氏 | 南陽市高廟鎮新莊杜氏簡介
    水電費佛水電費空間撒的了咖啡機上的了咖啡撒了咖啡上的了咖啡的藍山咖啡兩款水電費兩款上電費了快遞費了空間的兩款佛教山東龍口非得說兩款非得考慮放樓上的封了撒旦教付了款交電費兩款覺得誰離開的設計費兩款交水電費水電費的薩菲隆快點了咖啡上的了咖啡多少了咖啡寄售點卡分三大類咖啡色的佛水電費善款的瘋了快速度減肥綠卡水電費兩款多少了罰款是的發生的發生的兩款瘋了快速度 付了款水電費水電費交水電費交水電費桑德菲傑三點了付款將上的浪費見撒旦了解電視劇了咖啡色的就款佛教水電費兩款是的GV快樂交電費購票人普通個人破天熱u額外婆熱天娃兒他為他   新莊又稱杜新莊,據新莊杜氏的年長者介紹
  • 德化一方揚鄉風 這個一門三進士的江南望族治家有規
    ,歷史上僅進仕者百二十餘人,明清期間更有父子狀元探花鼎甲,其淳厚家風,德化一方。 泗門鎮謝氏祠堂。到了明成化年間,謝瑩將以謝長二為始祖的泗門謝氏家族二十四條家訓寫入宗譜,另制《成家之由十七》《敗家之由十七》共三十四條,對謝氏後代如何處世治家,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訓誡。後來,謝瑩長孫謝遷成了成化十一年的狀元,官至謹身殿大學士。謝遷最小的弟弟謝迪考中了弘治十二年的進士,官至廣東左布政使;謝遷的兒子謝丕中了弘治十八年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 一門三進士的楊廷和家族在嘉靖朝為何突然沒落?
    故園先隴痴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  這首詩名為《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懷》,是楊慎死前20多天寫下的,語極悽傷,可謂字字血淚。詩的背後,隱藏的是楊慎一生的巨大悲劇。  一門三代進士,還出了一個狀元  楊慎,字用修,別號升庵,出生於四川新都一個官宦世家。祖父楊春,成化十七年進士,官至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成化十四年進士。楊慎是楊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24歲時參加會試,殿試第一成為本科狀元。一門三代進士,還出了一個狀元,這樣的家族不僅在新都,就是在全國亦屬罕見。  楊家三代官員中,官做得最大的當數楊廷和。
  • 明朝時期臨海的三大進士家族:秦、金、王
    但是資料中提及的了王錫爵,卻沒有提到當時狀元也是後來的首輔申時行,這個資料就是有問題的,查證之後發現王錫爵等人是嘉靖四十一年的進士,當時狀元還叫徐時行,他是考上狀元之後才皇帝申請改回原姓的,主考官是袁煒。嘉靖四十四年的時候之主考官是首輔高拱,臨海在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的進士。然後發現其中三家非常有意思。
  •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洵蘇軾蘇轍,蘇門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佔據三個席位,美名歷代傳揚。而其中,又以蘇軾蘇東坡最令人稱道,人們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藝,更是因為他穿越歲月而依舊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和優美情操。
  • 一門三代七進士!績溪這個千年古村你知道嗎?
    坦頭汪氏分為三門,汪氏宗祠原本也有三座。分別是後汪的世承祠,前汪的承祖祠和坎汪的繩祖祠,堂號均為"敘倫堂",後兩座已毀,如今只剩「後汪祠堂」(「世承祠」)了。《汪氏族譜》記載,朱熹回徽州講學期間,也聞「雲莊書堂」大名,曾到此講學,並在書院院牆上題了「一塢白雲」四個大字。汪氏家族的第一代進士汪汲、汪淇是嘉佑科兄弟進士,與時為眉山的蘇軾、蘇轍兄弟同科。因此,蘇轍在北宋知績溪事期間也曾跋山涉水往之遊觀。由於有學田作為經費來源,教學相長,雲莊書堂碩果纍纍,科第袞袞,英才輩出。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中)劉文傳三、綿州李氏著述(一)李化楠著有《醒園錄》二卷現安州博物館歷史文化廳陳列有李氏「叔侄一門四進士,弟兄兩院三翰林」,即李化楠、李調元、李鼎元、李驥元等人塑像簡介資料。在安州區秀水鎮李氏紅酥傳習所,有多尊李調元石雕像、李調元畫像及石刻李調元詩碑等,為今人參觀、了解和考察研究清朝蜀中一代文魁李調元及李氏家族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 新鄉縣小冀鎮京華園成功舉辦杜氏聯誼活動
    本期聚焦訊 近日,河南省杜氏宗親會第三次代表會議在古老的牧野大地新鄉縣小冀鎮京華園成功舉辦。來自貴州、河北、山東等全國各地杜氏文化研究會、族譜研究學者、杜氏企業家等特邀代表和河南省各地市杜氏族委會代表及分支負責人、杜氏企業家優秀代表等100餘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