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碣解讀丨「父子進士」牌坊背後的故事(一)

2021-03-05 昔陽史志

     昔陽老縣城老爺廟街東門巷口(現上城街東門巷口北側)原有一座牌坊,人稱「進士牌坊」,後人只知它是為一對父子進士而建,至於始建於何時、因何而建並不知曉。近日讀《昔陽碑碣》,兩通碑碣揭開了牌坊之謎。大寨鎮南峪村現分別存有清鹹豐七年(1857)十二月立的「李氏重修牌坊碑記」和民國十四年(1925)十月立的「復重修六七世祖城內進士牌坊記」碑碣各一通,兩碑講述了建修進士牌坊的故事。

李岱,南峪李氏六世祖,明成化丁未二十三年(1487)進士,即任刑科給事中,繼升奉政大夫,南京光祿寺少卿;李天衢,李岱之子,弘治丙辰九年(1496)進士,父子二人因忠直而不順從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劉瑾的擺布,結果同時遭貶。正德五年,劉瑾被判凌遲誅殺。嘉靖戊子七年(1528),皇上珍念其父子忠直,「旨令新建牌坊於東門巷口,以表遺愛而勸善類」。時任陝西布政司參議的李天衢奉上諭在縣城老爺廟街東門巷口修起進士牌坊一座。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牌坊世遠年湮,風雨傾頹,木石皆朽,族人同心舉意,重修牌坊。數月功成告畢。「修三牌四柱,牌心上註解:朝北參政參議,朝南父子進士。」鹹豐七年(1857)十二月立「李氏重修牌坊碑記」。民國十四年(1925),牌坊基頂傾壞,族人再議重修。坊基用青石條鉤連而成,頂除椽脊牌心暨屋瓦補充外,俱系新築。四月動工,十月告竣,立「復重修六七世祖城內進士牌坊記」。

「父子進士」牌坊作為一種歷史記憶,一種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一直聳立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前。令人遺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同許多歷史文化遺產的命運一樣,「父子進士」牌坊慘遭毀滅性破壞,蕩然無存。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廣東古鎮之茶陽古鎮,千年古鎮留風採,「父子進士」牌坊是傳奇
    遠看那一溜高高矮矮、一座挨一座擠在一起的老屋,那斑駁的牆面、破舊的門窗,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風雨衝刷之後,仿佛在告訴人們這裡曾經有過的繁華和風韻。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裡的騎樓比其他地方的要高點,一般都有四五層,一般的樓房的開間面積小,形成了又高又窄的感覺,但進深還是可以的。從而它的房子都是長條子的,十分可愛的老房子。
  • 牌坊文化背後的歷史故事
    說道牌坊文化不得不提的是寧晉的牌坊,寧晉縣過去是牌坊縣素有"北京看樓房,寧晉看牌坊"之稱。牌坊之多,令人昨舌,在舊城面積不足2平方公裡的城圈內就有大小牌坊30多座,如此密集排列的牌坊世所罕見。縣城外有據可查的牌坊還有120多座,寧晉牌坊蔚為大觀。牌坊種類古今牌坊寧晉牌坊從材質上可分為木柱坊、木瓦結構坊、木石結構坊、石坊及當代鋼筋水泥五種。從表意方面大致分八類:一是官爵坊,如曹鼐的大學士坊,曹鼎的都諫坊,蔡瑗的御史坊。
  • 牌坊文化背後的歷史故事
    說道牌坊文化不得不提的是寧晉的牌坊,寧晉縣過去是牌坊縣素有"北京看樓房,寧晉看牌坊"之稱。牌坊之多,令人昨舌,在舊城面積不足2平方公裡的城圈內就有大小牌坊30多座,如此密集排列的牌坊世所罕見。漫步坊間,其恢宏偉岸的氣勢,精美卓絕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
  • 走近濱州杜氏家族:一門七進士 父子五翰林
    據長者回憶,杜家大院原址佔地4萬平方米,原來有一個門樓(跨街牌坊),門前兩側各有一旗杆座,門內懸匾額三方:上為「大伯第」,中為「相國第」,下為「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大院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四合院組成,院與院之間有門相通,關起門就獨立成戶。就規模和氣派來說,杜家大院在當時的魯北地區顯得異常突出。
  • 民間故事:一門三進士,父子兩連襟
    後來兒子大了,讀書都很聰明,考中了兩個進士。皇帝老頭聽說一家屋裡出了兩個進士,感到很難得,親自召見了他們。見到皇帝,兩兄弟連忙說:「啟奏聖上,我們屋裡實在有三兄弟,前頭還有一個哥哥。」兩兄弟是想給哥哥討個封,好酬謝嫂嫂的功勞。皇帝就問,這是怎麼回事?
  • 客家姓氏故事【饒氏】:「父子三進士」「五花榮封」傳為佳話
    翻閱族譜,梅州饒氏家族先後湧現出饒相、饒與齡,饒芝、饒褒甲「父子進士」,鬆口饒氏「父子三進士」等一批代表人物。「五花榮封」「敕命重光」更是彰顯了梅州饒氏的人文鼎盛、代出賢良。 文風鼎盛 「父子進士」延續文脈揚家風 銅琶村,位於梅州市梅縣松口鎮東北部,與鬆口古鎮下遊接壤,素有「金盤寶蓋銀幡下」的譽稱。清代的鬆口饒氏「父子三進士」就出生於此地。
  • 潮州牌坊街
    ,讓我們三次進入牌坊街,閒步於牌坊街上,隨著人群去尋覓歷史的足跡,在風中聆聽那遙遠的故事,隨著腳步走進了那古老的歲月。第一次是坐著三輪車參觀潮州八大景觀及牌坊街,映入眼帘一座座造型各異的牌坊讓我們震撼。第二次是夜晚又進牌坊街。晚上的牌坊街與白天的牌坊街有很大反差,晚上的牌坊如脫掉了水泥造的外衣,換上了彩色的衣裳,透亮透亮的,好漂亮。而牌坊街的每一處都 燈火闌珊,每一個角落都散發出那原有的古味。第三次是清晨再看牌坊街。
  • 走近濱州杜氏家族:一門七進士 父子五翰林
    據長者回憶,杜家大院原址佔地4萬平方米,原來有一個門樓(跨街牌坊),門前兩側各有一旗杆座,門內懸匾額三方:上為「大伯第」,中為「相國第」,下為「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大院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四合院組成,院與院之間有門相通,關起門就獨立成戶。就規模和氣派來說,杜家大院在當時的魯北地區顯得異常突出。
  • 除了牌坊街,潮州還有多少驚喜是我們不知道的…
    牌坊街歷史上潮城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餘在金山、韓山、湘子橋。此外,於鄉鎮間尚有57座,因此人們喻為「牌坊城」。潮州牌坊街作為一張城市名片,較為人熟知,每個牌坊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無論口碑流傳的四十八牌樓,還是縣誌記載的六十五牌坊。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每座牌坊的大小、高低、幾門幾柱都需先上奏朝廷,得到批覆方可建造。一座牌坊就是一段歷史,就是一個動人故事,就是一處人文景觀。每座牌坊前後都放有一對石獅子或者石鼓,直柱上有當年名人題的楹聯,或是雕刻人物故事。橫梁牌坊名字的兩側,有精美的形象動物,花卉,松樹等,流光溢彩,美輪美奐。
  • 廣東千年古鎮,藏中國最「怪」石牌坊,竟同時紀念明清兩對父子?
    茶陽的文物古蹟頗多,其中最值得一看的便是「父子進士」石牌坊了。「父子進士」牌坊,又叫「絲綸世美」牌坊,是為了紀念當時饒姓父子同中進士而修建的,距今390餘年。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石牌坊,它可是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呢。
  • 潮州除了牌坊街,還有多少驚喜是我們不知道的…
    牌坊街歷史上潮城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餘在金山、韓山、湘子橋。此外,於鄉鎮間尚有57座,因此人們喻為「牌坊城」。潮州牌坊街作為一張城市名片,較為人熟知,每個牌坊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主要有狀元坊、榜眼坊、尚書坊、柱史坊、大總制坊、四進士坊、七俊坊以及八十八歲中進士的木天人瑞坊、父子兄弟俱中進士的科甲濟美坊、金榜聯芳坊等。
  • 畫說詔安孝廉牌坊一條街
    父子進士坊,建於明代萬曆十三年(1585年),上懸「恩榮」直寫字匾,中鐫「父子進士」坊匾。該牌坊是朝廷為明嘉靖年進士胡文、萬曆年進士胡士鰲父子建立。後來,朝廷同意其建造「父子進士」牌坊。  在「父子進士」牌坊建成後的第3年,胡士鰲不忘家族長輩的養育深恩,請求皇上允許為其已經過世的祖父胡清建立了一座坊,於是有了後來的囧卿貤典坊。冏卿,是太僕寺卿的別稱;貤典,是朝廷給予的恩典。皇上封胡士鰲已經去世的祖父胡清為太僕寺寺丞,是對胡士鰲父子恩典的延展。現在,父子進士坊與囧卿貤典坊相距不遠,彰顯胡氏家風傳承有序。
  • 解讀達·文西的畫作世界(下)丨名畫背後故事—《蒙娜麗莎》
    解讀達·文西的畫作世界(下)丨名畫背後故事—《蒙娜麗莎》 2019-12-20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谷貫寺牌坊
    牌坊系古代的一種建築形制,形狀像牌樓,舊時用來宣揚封建禮教所謂忠孝節義的人物。甘谷在明代見之於縣誌的牌坊數量不少,明嘉靖年間僅城區四街有24座坊表,因沙溝潰堤大水入城全部衝毀。清在南街文廟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西關為學使王漠修「作人」坊,學使王蘭生「心冰目炬」坊,北街為烈婦郭氏「節烈」坊,節婦張氏「貞節」坊,今無一倖存。
  • 山與城·尋味老地名|新牌坊的牌坊、九宮廟的廟,都在哪裡?
    重慶發布《山與城》第46期,我們聯合重慶地理信息中心,以及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主任、重慶地名研究學者周文德教授,《重慶地名雜談》作者、民俗學者李正權,為大家講述這些地名變遷的故事。石馬河究竟有沒有河?石馬河不是一條河,而是一片區域。它位於江北區西部,嘉陵江東岸,與沙坪垻隔江相望。
  • 廊坊碑碣苑:露天展示37件石刻文物,4件國家二級文物9件三級
    參觀完河北省廊坊市博物館,將要離開時,忽然發現其東南角有一處「碑碣苑」,遂近前探訪。(王子瑞 攝)碑碣苑的「大門」是一組石質牌坊,正中橫梁上的字經仔細分辨為:敕建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劉公神道。碑碣苑介紹文字是這樣說的:苑區內中部為明代萬曆時期南京兵部尚書劉體乾墓地石刻。在廊坊市集中保護的石刻文物中,劉體乾墓地石刻是河北省唯一一組較完整的明代石刻。
  • 廣州的這些牌坊,你知道它們的故事嗎?
    廣州市海珠區的鷺江牌坊,是鷺江村及附近區域的地標性建築之一。牌坊於上月開始拆除,原址將新建一個規模更大的牌坊。鷺江牌坊拆除重建,引起街坊們的感慨。牌坊,作為廣州各個地區和村莊的標誌性建築,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承載了人們的情感,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廣州的牌坊有哪些,它們各自有怎樣的故事?
  • 碑碣墨海輝映名寺 寶賢法帖光耀古今
    圖片丨刻印著古法文集、書家大成的碑碣《文心雕龍.誄碑》:「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古人把長方形的刻石叫「碑」。秦始皇刻石紀功,開碑碣之風,東漢以來,碑碣就成為了我國歷史遺產和文化遺產中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歷史價值和藝術光彩,遐邇中外。永祚寺現今共收藏和保存有價值的碑碣刻石260餘通。這些碑石中除了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絕大部分是從太原各個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
  • 回訪潮州牌坊街:活化古城牌坊 延續城市文脈
    官街,即現在的太平路,更通俗的名字是牌坊街。  牌坊街上,23座牌坊次第展開。而昔日長僅1.6公裡的太平路上,有過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太平路的牌坊分布之密集,在全國範圍內都罕見。  「坊之多而知風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與巷俱以多為貴,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貴。」潮州文史專家陳賢武介紹,潮州有牌坊街,更是座牌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