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文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清代綿州李氏
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
(中)
劉文傳
三、綿州李氏著述
(一)李化楠著有《醒園錄》二卷,《石亭詩集》十卷,《石亭文集》六卷。
《醒園錄》共分上、下兩卷,由其子李調元編刊成書。該書記錄古代飲食、烹調技術等內容,計有烹調39種,釀造24種,糕點小吃24種,食品加工25種,飲料4種,食品保藏5種,總凡一百二十一種,一百四十九法。《醒園錄》版本有清乾隆、道光、光緒間李調元《函海》本,1984年6月中國商業出版社《中國烹飪古籍叢刊》本。
李化楠還著有《李石亭詩集》,《中華古籍資源庫》中有《李石亭詩集》清(1644—1911)刻本 5冊,1函。
(二)李調元的著作很多,按楊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譜》統計,一共有130種。茲將其主要著述分年列出: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完成者:自刻《李太白集》。
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前完成者:輯《蜀雅》三十卷,《易傳燈》四卷,《古文尚書》十卷,《程氏考古編》十卷,《敕文鄭氏書說》一卷,《洪範統一》一卷,《孟子外書》四卷,《續孟子》二卷,附《伸蒙子》三卷,《大學旁註》一卷,《月令氣候圖說》一卷,《尚書古文考》一卷,《音辨》二卷,《左傳事緯》四卷,《夏小正箋》一卷,《周禮摘箋》五卷,《儀禮古今考》二卷,《禮記補註》四卷,《易古文》二卷,《遺孟子》一卷,《十三經註疏錦字》四卷,《左傳官名考》二卷,《春秋三傳比》二卷,《蜀語》一卷,《蜀碑記》十卷,《中麓畫品》一卷,《卍齋巢錄》十卷,《博物要覽》十二卷,《補刻金石存》十五卷,《通俗編》十五卷,《六書分毫》二卷,《古音合》三卷,《蔗尾叢談》、《奇字名》十二卷,《四家選輯》十二卷,《制義科巢記方言藻》二卷,《墐戶錄》一卷,《醒園錄》一卷。
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前完成者:《唐史論斷》三卷,《藏海詩話》一卷,《山水純秀全集》一卷,《月波洞中記》一卷,《蜀禱杌》二卷,《翼元》十二卷,《農書》三卷,《芻言》三卷,《常談》一卷。
乾隆三十四年(1769)完成者:《江南餘載》二卷,《江淮異人錄》二卷,《青溪弄兵錄》一卷,《張氏可書》一卷,《珍席放談》二卷,《鶴山筆錄》一卷,《建炎筆錄》三卷,《辯誣錄》一卷,附《採石瓜洲記》一卷,《家訓筆錄》一卷,《舊聞正誤》四卷。
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者:輯《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上、下共四十卷,《州縣提綱》四卷,《諸蕃志》二卷,《省心雜言》一卷,《三國雜事》一卷,附《三國紀事》一卷,《五國故事》二卷,《東原錄》一卷,《肯綮錄》一卷,《燕魏雜記》一卷,《夾漈遺稿》三卷,《龍拿手鑑》三卷,《雪履齋筆記》一卷,《日聞錄》一卷,《吳中舊事》一卷,《鳴鶴餘音》一卷。
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前完成者:《世說新語舊注》一卷,《山海經補註》一卷,《莊子闕誤》一卷,《林伐山》二十卷,《古雋》八卷,《謝華啟秀》八卷,《哲匠金桴》五卷,《均藻》四卷,《譚苑醍醐》八卷,《轉注古音略》五卷,附《古音後語、古音叢目》五卷,《古音獵要》五卷,《古音附錄》一卷,《古音餘》五卷,《奇字韻》五卷,《古音駢字》五卷,《古音復字》五卷,《希姓錄》五卷,《墨池璅錄》二卷,《法帖神品目》一卷,《金石古文》十四卷,《古文韻語》一卷,《風雅逸篇》十卷,《古今風謠》一卷,《古今諺》一卷,《麗情》一卷,《燃犀志》二卷,《異魚圖》六卷,《補刻全五代詩》一百卷,《翼莊》一卷,《古今同姓名錄》二卷,《素履子》二卷,《說文篆韻譜》五卷,《古算經》一卷,《主客圖》一卷,《蘇氏演義》二卷,《淡墨錄》十六卷,《出口程記》(乾隆四十六年奉旨觀察承德府屬當年秋讞,故有是作紀實)。
上述著作(尚未包括《童山文集》《童山詩集》),按類別劃分,其中少量是對前人著述的整理,包括校刊、纂輯和刻印;大部分則是李調元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從內容看,包羅歷史、考古、地理、文學、語言學、音韻學、金石學、書畫、農學、姓氏學、民俗學等專門領域的研究成果。儘管涉獵範圍廣博,研究內容龐雜,但他始終以一絲不苟、刻苦鑽研的精神從事編撰。他刊刻《李太白集》時才22歲,名儒袁守侗看了他寫的序言後,認為其水平不在皇甫謐之下,說:「蜀坊無書,獨此刻耳。」通過精衛填海般的努力,李調元終於完成了包括152種著述在內的學術總構——《函海》,並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全部刊行。
以上著述收入《函海》者凡四十四種。其中有《月令氣候圖說》一卷,《夏小正箋》一卷,《周禮摘箋》五卷,《儀禮古今考》二卷,《禮記補註》四卷,《易古文》三卷,《逸孟子》一卷,《十三經註疏錦字》四卷,《左傳官名考》二卷,《春秋三傳比》二卷,《蜀碑記補》十卷,《卐齋瑣錄》十卷,《諸家藏畫簿》十卷,《南越筆記》十六卷,《賦話》十卷,《詩話》二卷,《詞話》四卷,《曲話》二卷,《六書分毫》三卷,《古音合》二卷,《尾蔗叢談》四卷,《奇字名》十三卷,《樂府侍兒小名》二卷《通詁》二卷,《勦說》四卷,《制義科瑣記》四卷,《然犀志》二卷,《出口程記》一卷,《方言藻》二卷,《粵風》四卷,《蜀雅》二十卷,《全五代詩》九十卷,補刻十卷,《童山詩集》四十卷。
李調元被罷官後,回到家鄉四川綿州羅江縣南村壩(今安州區寶林鎮),在其父親李化楠修建的醒園(今羅江文星鎮)居住期間,建樓一座,名曰「萬卷樓」。該樓建於乾隆五十年(1785),樓四周「風景擅平泉之勝,背山臨水,煙霞繪輞川之圖,手栽竹木漸成林。」李調元以讚賞的心情將萬卷樓所在園林取名為「醒園」,並賦詩:「醒園初築亦悠然,地狹偏能結構堅。疊石為山全種竹,穿池引水半栽蓮。拈花偶笑人稱佛,戴笠行吟自謂仙。曾到名山遊腳倦,此生只合老丹鉛。」
李調元的萬卷樓實際上是一座藏書達十萬卷(省稱「萬卷」)的龐大書庫,被時人稱為「西川藏書第一家」。對此李調元有詩曰:「我家有樓東山北,萬卷與山齊嵯峨。」這裡藏書「分經、史、子、集四十櫥,內多宋槧,抄本尤夥」。李調元每天「登樓校讎」,手不釋卷。
當然,李調元萬卷樓的那些寶貴藏書,是他和父親李華楠兩代人不辭辛勞、輾轉購求的豐碩成果。父子兩人愛書成癖,尤喜藏書,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購。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知縣、知府時,遍購古今珍貴書籍。李調元從浙江省親返川,將父親所購書籍船裝航行數千裡運回老家入庫。李調元成年後,購買珍稀、善本書籍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間,「所得俸,悉以購書」。
李調元除了多年大量購買書籍外,藏書中還有不少系其手抄本。李調元有抄書之癖,凡家中所無之書,即借別人所藏圖書抄寫。他在作京官時曾如饑似渴地廣抄大內藏書。其藏書中,「御庫抄本,無一不備」。
自刊而藏,是李調元萬卷樓藏書中的另一部分。他對刊刻前人著作極有興趣,22歲時就自刻了綿州唐賢《李太白集》,以後幾乎刻書不斷。他的《函海》《續函海》《童山詩集》《童山文集》均有自刻本。
李調元萬卷樓的珍貴藏書,是巴蜀大地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這一巨大寶庫,不料於嘉慶初年盡焚於匪患。這是綿州、四川乃至全國文化史上一個重大損失。原來在嘉慶初,四川白蓮教起事,各地警報頻傳,社會混亂。嘉慶五年(1800),當李調元避亂成都時,萬卷樓「忽被土賊所焚」。李調元歸來後,但見平地瓦礫飛灰。他當時悲痛欲絕,「收灰燼瘞之」,並吟詩紀實:
不使墳埋骨,偏教冢藏書。焚如秦政虐,莊似陸渾居。
人火同宣謝,藜燃異石渠。不如竟燒我,留我待何如?
雲絳樓成灰,天紅瓦剩坯;半生經手寫,一旦遂成灰。
獺祭從何檢,尤槓漫逞才。讀書無種子,一任化飛埃。
萬卷樓被焚後,李調元「意忽忽不樂」,終在嘉慶八年(1803)一月,悲痛萬分地離開了人世。
目前,綿陽市安州區圖書館還保存有一套完整的清道光版《函海》重刊本,該本2010 年由安州圖書館組織修復,共 40 函,852卷。2013 年,安州區又將清光緒鍾登甲、樂道齋版李調元《函海》共40函點校重刊。現安州博物館歷史文化廳陳列有李氏「叔侄一門四進士,弟兄兩院三翰林」,即李化楠、李調元、李鼎元、李驥元等人塑像簡介資料。在安州區秀水鎮李氏紅酥傳習所,有多尊李調元石雕像、李調元畫像及石刻李調元詩碑等,為今人參觀、了解和考察研究清朝蜀中一代文魁李調元及李氏家族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三)李鼎元的著述:李鼎元一生著述頗豐,然今只存詩集《師竹齋集》、日記散文《使琉球記》、學術著作《球雅》三部。
李鼎元一生仕途不順,遂將滿腹豪情壯志融入詩歌之中。李鼎元交友廣泛,常與友人談詩論文,遊山玩水,與韓國詩人亦來往密切,與其兄李調元的詩歌傳至朝鮮,在朝鮮詩壇颳起一股漢文詩創作之風。其詩歌創作師法少陵、東坡,卻又自成風格,卓然名家,詩中多沉摯警拔之語,本性情哀樂之真,奉使諸作,奇逸詭麗,描摹異邦風俗,清新古樸。部分作品水平甚至超過李調元,放在整個清代詩壇亦不遜色。 李鼎元與朝鮮友人李德懋、柳得恭、樸齊家、李書九、樸長馣、蔡濟恭、申緯、沈念祖、沈象奎父子、金正喜、徐瀅修、洪萬燮、洪箕燮兄弟等都有詩歌唱和往來。晚清綿州學者孫桐生在《國朝全蜀詩鈔》中評價云:(李鼎元)「才筆謹嚴,風骨高峻。」「奉使(琉球)諸作,才氣雄健豪邁,前無古人。即雨村(李調元)詩老,亦當退舍。誠然為西蜀一大宗也。」鼎元一生,「襟懷灑落,崇尚風節」。「務名義,敦氣節」,善詩文,詩近蘇軾、黃庭堅,代表作《師竹齋集》十四卷,存詩共計1184首。
《使琉球記》六卷,是李鼎元最為著名的著作。
2011年3月30日中新網報導:
中新網3月30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一冊載有清朝嘉慶年間官員出海時經過釣魚島的書籍,將於本周六(4月2日)在香港拍賣。主辦方表示,這本《使琉球記》撰述於清朝嘉慶年間,是相對較早記載與釣魚島有關的歷史材料,可見釣魚島早已是中國領土一部分。
2011年3月29日,香港普藝拍賣展示拍賣品《使琉球記》,其中書中清晣可見「船申正見釣魚臺三峰……」等字(中新社 發 譚達明 攝)
主辦此拍賣會的普藝拍賣公司負責人莊志崗表示,從一位收藏家徵得一套「一八七七年至一八八九年上海申報館印大清紀事線裝書」,估價約5萬港元至7萬港元。
這套書一組共二十八種,記錄了清朝期間的外交大事,內容多樣,其中一冊三卷的《使琉球記》,更載有官員經過海路出使琉球國時途經釣魚島的一幕。
莊志崗介紹,《使琉球記》由嘉慶時期官員李鼎元撰述,記述了官員白天坐船經過釣魚島附近時的情況。著者描述了釣魚島的地形,並以「水天一色」、「白鳥無數」、「舟平而駛」等說明當時天氣晴明,以及記載出使人員進行「酬神祭海」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一路平安的場面。他表示,《使琉球記》的這段紀錄,是相對較早有記載與釣魚島有關的歷史材料,可見釣魚臺早已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四)李驥元主要著有《雲棧詩稿》傳世,書法以趙文敏為宗。
李驥元「性篤厚,學務根柢」,未成年即有文名,作文簡古似韓柳,會試出紀曉嵐門,紀謂其才學為同年進士之首。與兄鼎元時有「二難」之目,與從兄調元並稱「綿州三李。」李昶《湖海詩傳》言其「詩有奇氣,亦有逸氣。」如他的《得家書作》云:
羈人每恨得書難,比至書來不忍看。
已為家貧傷米貴,何堪歲暮惜衣單。
霜枯塞草山俱瘦,雨減汾河水正乾。
好挾太行雲兩片,相隨徵騎到長安。
《定興道中遇張叔舉翎檢討同年典試陝西回京》云:
父沒不扶歸,母老不侍旁。積此萬古恨,飢驅遊他鄉。
南風蒸六月,客子汴梁歇。西風下太行,艱險磨瘦骨。
瘦骨不自恕,雲飄海東去。回憶北堂萱,意馬索難馭。
君歸步金鑾,天顏為之歡。願一見吾母,言驥身平安。
家遠知自愛,天寒知著裳。勿為遊子念,倚閭朝暮望。
《贈何雲峰》云:
去年殘臘天雨霜,吾子墨縗登我堂。
躑躅哽咽聲不揚,邊塵染衣風透裳。
為言乃父歿異鄉,仁宦致此心摧傷。
生前故交歿後忘,昔周人急今空囊。
劍關迢遞秦隴長,丹旐何由歸梓桑。
我方鼓缶歌悼亡,弦琴斷絕難更張。
側身三晉觀樂陽,山魈啼泣魑魅狂。
何處招魂陳酒漿,束裝無策心茫茫。
今茲垂柳復垂楊,安得送汝歸金堂。
李氏一門四進士,三翰林,將清代綿州的科舉和文化事業推向了一個高峰。
(未完待續)
上期回顧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上)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文傳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劉文傳 ‖ 清代綿州李氏:一門四進士 兄弟三翰林(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