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想要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如今也不再只是青少年和年輕人的專利。這不,好多老人們紛紛軋一記時下流行的充電活動——捲起舌頭學英語。他們學英語不僅是為了給自己晚年生活添樂趣,還想為自己出國旅遊或去國外探親開一條方便之路。
為幫孫子成英語達人
「英語很有趣。」67歲的陳國良,自學了三年英語。現在不僅能用英語交流,還學會了幾首英語歌曲,成了他朋友圈的潮人。
陳國良學英語的契機,緣於他的孫子。陳國良笑著說:「我的孫子不喜歡英語,還說一看到字母就頭疼。這下我可急壞了,你說現在這個時代,什麼都和國際接軌,小朋友不學好英語怎麼行呢?」於是他決定給小孫子做個好榜樣,就開始自學英語。他去新華書店買了學習英語最基本、最淺顯的教材,又把《漢英大辭典》抱回家。從最簡單的日常用語開始一個一個反覆誦讀。「hello」、「thank you」、「bye bye」……剛開始他感覺舌頭有點轉不過來,英語單詞蹦出來的時候特別生硬,但是他見人就說,天天練習,硬是把最常用的十餘句禮貌用語給記了下來。
初步學習成功後,陳國良學習英語的勁頭更足了。背單詞、學詞組,記不住的就在筆記本上抄下來,帶在身邊,隨時隨地拿出來看。他還發明了一個記憶的「土」辦法——用中文作註解。比如下午好good afternoon,就在旁邊寫上「顧得阿夫特奴」,這樣的方法看似比較土,效果卻很好,幫助陳國良記住很多難記的單詞。看爺爺這麼努力,陳國良的孫子現在對英語的熱情也高多了。
拄著拐杖也要去學校
張約翰88歲了,這個名字是由他的英文名John直譯而來。他的英語之路走得不易,從什麼都不會到可以用英語寫遊記,張約翰花了3年的時間。
問及為什麼耄耋之年,還要這樣辛苦學英語時,張約翰笑了,臉上的皺紋一一舒展開來。他說:「我以前是一名數學老師,生性喜歡自由,旅遊一直是生活中的重點,這麼多年來去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學英語的目的就是想用英語寫一本自己的遊記」。
為了能夠達成這個心願,張約翰每天風雨無阻地拄著拐杖去市區一家英語機構上課。因為年歲已高,聽力略有下降,他在學校裡報英文課程是一對一的。每節課都提前報到,筆記做得詳盡清晰,英語學校裡的老師也都很有耐心地教導。在電腦上做作業的時候,老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教,他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記,回家再慢慢消化。最近,他的英語遊記也已開工,並慢慢有了雛形。
勤奮的張老伯在夕陽下,耕種著自己的英語花田,他說只要投入和堅持,每位老年人都能學好英語,收穫自己的學習成果。
出國遇窘發奮學英語
花甲之年的陳學萍(化名),近年來很熱衷學英語,她不僅報了英語學習基礎班,還在手機上下載了學習英語的軟體,平時一有空就拿出來聽,從聽簡單的單詞開始,到句子,再到英語對話。學習了兩年多時間,現在她能用英語與外教進行簡單的交流。
陳學萍學習英語的熱情,緣於一次出國旅遊。前年六月,世界上最美麗的海灘之一——長灘島,吸引了陳學萍和幾個朋友。她們原來擔心自己不會英語,出國旅行會鬧笑話。但後來想想這次是跟團遊,有會英語的導遊隨行沒關係,4個愛玩的老人就興衝衝地報名了。
在長灘的前兩天有導遊一直隨身翻譯,行程比較順利。吃喝玩樂都不成問題,大家玩得很開心。但旅程的後兩天是自由活動,不會英語的老人們頻頻出現一些小狀況。在長灘一家有名的餐廳吃飯的時候,陳學萍和朋友們就遭遇了尷尬:「出國前,我們就聽說長灘有家著名的西班牙餐廳,那兒的海鮮飯很正宗,必須要去嘗嘗。4個不懂英語的人落座後,就用手指著菜單,比劃著點了4份海鮮飯,原想每人一份嘗嘗異國美食。但等海鮮飯上桌的時候,我們都驚呆了。」原來,西班牙海鮮飯分量很多,一份就足夠她們四人吃,於是她們想退掉多餘的餐,但由於不會英語,無論怎麼和服務員比劃對方都聽不懂。眼看著浪費了大份的美食,大家驟然沒了胃口。
回來以後,陳學萍馬上在英語班報了名,她說:「就算學點簡單的口語交流,對自己以後也是有幫助的,不然以後出國真是寸步難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