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
7月9日下午,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陳忠明帶隊在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就「科學研判精準預報高效應對汛期『大考』」主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網友們在後臺的提問很踴躍,其中有5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得到了現場解答。
網友遠星:感覺現在氣象預報挺準的。想了解下,我省有哪些「黑科技」提升氣象監測準確度?
四川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副處長謝娜回答:
我省構建了空、天、地三位一體的觀測監測體系。一是有龐大的地面氣象監測網,全省自動氣象站達到5800多個; 二是先進的氣象雷達網,包括11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7部風廓線雷達;三是精密的高空氣象觀測站,全省有7個;四是太空中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這些氣象探測設備形成了我省天、空、地立體化的氣象監測網,明顯提升了我省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
網友酸米米:汛期哪些地方的降水量預計會偏多?哪些地方發生災害的風險較高?
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陳忠明回答:
根據我們的預判,今年7到8月份,四川省平均降水量偏多,偏多區域主要發生在阿壩、甘孜、廣元、綿陽、德陽、成都、雅安、樂山、眉山、資陽、內江、自貢、宜賓以及涼山州東部,降水量可能偏多1成以上。並且在這些區域,特別是龍門山以及盆周山地、攀西地區有降水集中時段,加上這些地區地質條件比較脆弱,容易因降水發生地質災害。希望大家注意關注這些重點區域,加強這些地區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做好自身的防範應對。
網友果珍: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有什麼區別?
四川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副處長謝娜回答:
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在一些網友看來可能是一回事,對這兩個概念也不是太清楚,但實際上兩者從發布單位、範圍、類型、標準、時效等方面是有很大區別的,都有明確的規定。
用最簡單的方法來判斷:一是發布單位不同,省、市(州)氣象臺發布的是預警,而縣(區)則發布預警信號;二是發布時效不同,一般而言,預警針對的是短期災害天氣,預報時效在1-3天,而預警信號則是短時、臨近災害天氣,預報時效0-24小時內。比如某地發布了暴雨藍色預警,那麼它預計的就是在24小時就會達到暴雨;如果是發布預警信號,就表明未來的幾小時內,比如3到6小時內,就會達到暴雨,或者是已經達到了暴雨,並且還將持續。
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緊急程度,一般劃分為四級,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其中紅色為最高級別。
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二者互為補充作用,通過構築長期、短期和臨近的天氣預報體系來發揮好我們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作用。
網友採蓮船:切實加強汛期氣象災害預警預報,目前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效?
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陳忠明回答:
氣象工作發揮的作用,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氣象部門通過提前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便於政府領導提前組織相關部門開展工作調度安排,提升防汛減災有效性。例如會商調度會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二是氣象部門將精細化的預警信息和雨情實況,及時滾動通報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能夠讓決策者及時掌握最新信息,提升了一線指揮防汛減災的針對性。
三是通過部門聯動,比如與自然資源部門聯合發布地災預警,有利於政府實施提前避讓策略,組織受威脅的群眾提前轉移,從而保護群眾生命安全。
第四,通過加強汛期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特別是通過預警信息的廣泛傳播,有利於群眾自己開展避險治理工作。例如6月16號我省首場區域性暴雨,這次暴雨範圍廣,強度大,但是由於我們預警預報準確及時,在黨委政府的強烈領導下,防汛減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大家可以從新聞報導中了解。
網友子非魚:「人工影響天氣」具體是指什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用到?
四川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遊泳回答:
人工影響天氣是指在一定的有利時機和條件下,通過人工催化劑等技術手段,對局部區域大氣中的物理過程施加影響,使其發揮某種變化,從而達到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的一種科技措施。目前我們人工影響天氣的方式主要還是依靠飛機、高炮以及火箭在合適的雲層中播灑適量的人工催化劑,比如碘化銀,來影響雲的發生,從而達到增雨、消減雨包括防雹的目的。
人工影響天氣在以下三種情況用得比較多:
——增雨。當乾旱發生,農業生產需水、水庫塘壩需水、森林滅火需水、森林火險等級較高需要降水、大氣汙染較重需要清潔空氣等情況下,就需要開展人工增雨,增加降水,達到緩解乾旱、增加蓄水、保護森林、保護生態環境等目的。
——消減雨。當開展重大活動,需要晴好天氣,就需要開展人工消減雨工作,保證重大活動順利舉行。
——防雹。當出現冰雹雲發展趨勢時,需要開展人工消雹作業,阻止冰雹的發生,以保護莊稼、水果、菸葉等農經作物免遭損失時,我們通常都會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