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鄙視鏈:英格蘭人有多嫌棄蘇格蘭人?

2020-12-25 網易新聞

我們已經知道:在面對真正的異類時,人們通常會建立起認同感。18世紀的不列顛亦是如此。當時的不列顛人把一切不屬於歐洲大陸尤其是法蘭西王國的東西定義成自身的文化屬性。歐洲大陸人頹廢、專制、諂媚、迷信又無知;相反,英語國家的人民坦誠、爽快、獨立、敢想又敢為。

難能可貴的是,美利堅、蘇格蘭、威爾斯以及愛爾蘭新教地區,將這種自我形象發揚光大。在贏得對詹姆斯黨的最終勝利後,上述地區的民眾覺得他們自己是忠誠於輝格黨和自由原則的最堅定、最無條件以及最熱忱的信徒。

如果說英國全境屬於新教文化,則還有更「新教」的地方:新英格蘭有公理會,蘇格蘭、阿爾斯特和賓夕法尼亞有長老會,威爾斯有不信國教的新教徒。他們不都更「英國」嗎?!

那為何今天見到的情形卻恰恰相反?為何我們會認為是英格蘭對周邊地區施加影響力,而不是「非主流」的周邊地區主導了新國家的方向?

造成這個問題的部分原因是人口的絕對數量。1750年,英格蘭人與蘇格蘭人口比為五比一;一代代移民之後,比例上升到八比一。《聯合法案》通過之時,倫敦成為一個超級城市,遠比當時其他的歐洲城市龐大。史學家至今仍找不到很好的解釋。大都市吸引周邊的貴族和專業技術人員,造就了英格蘭、蘇格蘭和盎格魯愛爾蘭家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英國統治階級。在很多英格蘭人看來,這似乎是凱爾特人咄咄逼人的勝利。但從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的佃農們看來,這一切不過是他們的主人得以進入英格蘭,並成為了英國人。

人口比例和社會地位的雙重不平衡,有助於理解盎格魯圈內民族認同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對左派所推崇的愛國主義的抵制。在大多數歐洲國家,祭起民族主義的大旗是最容易籠絡民心的做法。但是在盎格魯圈,民族主義和支持弱勢一方、構建一級級的受害者等級關係等問題糾纏在一起。無論英國還是美國,都很難算作弱勢群體吧,英格蘭尤其不是。蘇格蘭和威爾斯的民族主義者因此將他們的事業重新定義為保存各自小國自身的獨立身份而進行的鬥爭。聯合更有利於小國——這樣的理念儘管在十八、十九世紀廣泛傳播,卻並不符合我們今天的偏見。

比如常見的錯誤:把「聯合王國」說成「英格蘭」。這種隨意的叫法遍及歐洲,甚至在盎格魯圈內部也不少見。20世紀末之前,聯合王國自己也普遍使用「英格蘭」。直到倫敦放權給愛丁堡、加的夫和貝爾法斯特後,英國人才開始注意他們的用詞。

不過,人們對此的反應卻相當有意思。在我小時候,哪怕強烈擁護統一的人都覺得用「英格蘭」指代聯合王國的所有四個國家是對英格蘭以外的其他三國居民的挑釁。當某人指出說話人的錯誤時,通常會得到一句隨隨便便的道歉:「不好意思啊」、「我落伍啦」、「都差不多啦」或者「哦,沒有別的意思」一類,而這只會令聽者更加惱怒。

然而,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反倒常常是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的文字工作者作這樣含糊的省略。他們明知道兩者不同,卻辯稱刻意區分是迂腐之舉。比如蘇格蘭人麥考萊或者約翰·布肯、愛爾蘭人巴麥尊勳爵或奧斯卡·王爾德……幾乎所有的公眾人物都下意識地自稱「英格蘭人」。

尼爾森中將在1805年特拉法加戰役前對艦隊下達的命令恐怕是海軍歷史上最著名的命令:「英格蘭希望人人各司其職。」(副將柯靈伍德的回答不甚為人知,但卻更符合民族性格:「尼爾森別再發號施令了,我們知道該幹什麼。」)那時候沒人覺得這是對聯合王國的另三個國家的冒犯。正如一個蘇格蘭議員在眾議院所稱:「我們習慣把不列顛的臣民稱為『英格蘭人』,無論他們是英格蘭人、蘇格蘭人還是愛爾蘭人。因此,我希望,今後用『英格蘭人』這個詞稱呼國王陛下的任何臣屬都不算冒犯,也不要誤以為這是針對聯合王國任一地區的影射。「

人們何時開始覺得這是冒犯呢?大約是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當大英帝國日暮西山、不列顛品牌備受嘲弄之後。權力和受害者的等級體制再次起作用。尤其蘇格蘭和威爾斯,受重工業衰落的打擊最大,故把「英國特色」和那些遙不可及的精英——保守黨政客、聖公會地產主、倫敦官僚們捆綁在一起。

到1990年代,聯合王國四個組成部分的人們重新拾起了以前的愛國熱情。1996年,恰逢英格蘭主辦歐洲杯,英格蘭和蘇格蘭隊在決賽相遇,整個體育館內揚起了聖喬治的紅白十字旗。在此之前,英格蘭球迷在賽事中一直使用聯合王國的米字旗,這面英格蘭國旗已基本廢棄不用了。從那以後風氣大轉,英格蘭國旗成了主流。

這就回到我們一開始討論的民調結果。顯然,兩方面都牢騷滿腹。蘇格蘭有人抱怨他們力挺左中派政黨時,老被英格蘭的多數票搞成了保守黨執政。而英格蘭人反過來抱怨他們繳納的稅款流到北方,除了換回來幾個社會主義議員,啥都沒幹成。

然而,這些問題不像車臣和科索沃等地的國家分裂問題那麼嚴重。無論蘇格蘭是否從聯合王國獨立,都不可能導致動武。原因很簡單,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之間並沒有車臣人或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和他們的母國之間的種族和宗教信仰差異。聯合王國不僅僅是親近民族間形成的聯盟,更有共同的英吉利認同感作紐帶。

應當承認,和每個成員國內部的認同感相比,不列顛更偏向於一個法理概念。它很難敵得過詩詞、歌曲中的英格蘭情結、蘇格蘭情結或威爾斯情結。當聯合王國的民眾想起各自家鄉的風景、田園詩中出現的地名、熱鬧的傳統賽事,那些古老的愛國主義情結便自動復活了。與之相反,不列顛喚起的,則是對政治和憲法制度的認同,它們主要來自於共同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

事實就是如此。《聯合法案》通過後,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的融合進程加快,新國家的公民產生了不容置疑的自豪感。18世紀以後,這種「不列顛自古以來是一家」的自豪感在所有階層和兩性中都得到了廣泛認可,蘇格蘭和威爾斯尤甚。對此,琳達·柯莉曾有過詳盡的描述。

不能不說,這種超越了血緣和土地的愛國熱情是多麼難能可貴。不列顛人將自己視為擁有獨特製度的群體,包括議會主權、普通法系、不可侵犯的財產權、獨立司法、受國家行政控制的軍隊、新教,以及最重要的,個人自由。

我們經常說,美國作為一個「成功國家」是獨一無二的。但這一切並非憑空出現。宣言以前,共同的信仰而非種族身份,就令大西洋兩岸的不列顛人引以為豪。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長久相互獨立甚至彼此敵對的王國的聯合,多多少少是順應了兩國民眾認同他們的新政治身份而非種族身份的需要。

英國正是以全新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姿態建立起了帝國事業。某種意義上,美利堅也被英國人拉入了這個聯盟。後來建成的殖民地無疑都是英國式的。這裡有一點很關鍵:沒有人把「大英帝國」稱作「英國」。

從一開始,在帝國的管理者中蘇格蘭人的比例就高得出奇,而殖民地駐軍中不光蘇格蘭人比例高,愛爾蘭人的比例甚至更高(相較於他們的總人口)。到十九世紀初,不列顛群島內,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人口比約為6∶1∶3。然而,在孟加拉駐軍,這支大英帝國最龐大的軍隊中,英格蘭人佔了34%,蘇格蘭人佔了18%,愛爾蘭人佔了48%。

尤其是蘇格蘭人,早早就看到了大洋對岸的機會,毫不猶豫地把它抓在了手裡。蘇格蘭人口佔到了大英帝國澳大利亞殖民人口的15%,加拿大的21%,紐西蘭的23%(愛爾蘭人的比例分別是27%、21%和21%)。

由於英國人的國家認同來源於政治信仰,殖民者也必然把這種認同傳遞給被殖民者。如果說法律前人人平等、代議制政府、財產權和其他種種定義了英國人,那牙買加人、馬爾他人和馬來人在成為帝國的一部分之後,他們自然也變成了英國人。

這正是大英帝國最終會自發解體的關鍵。成為英國人不問出身,無論你是德國人還是波蘭人。英國人代表的是一系列政治權利。只要接受這些價值觀,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英國人,就像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美國人。而因為這些價值觀中包括了代議制議會,那麼,就只能發展出兩種可能性:要麼帝國議會被人口佔壓倒性多數的印度人佔領,要麼每個殖民地最終獨立為國家。

帝國的建立,乃是混亂之中、意料之外的產物。按維多利亞時期作家J.R.西萊的說法,它是「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

儘管如此,英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在19世紀就已經意識到他們的角色與管家無異。一旦殖民地的政治制度發展到一定水平,英國就應當幫助他們成為享有獨立主權的同盟者。

激進派議員J.A.羅巴克在1849年說:「每一個殖民地都應當被我們視為註定要獨立的國家。假以時日,一旦時機成熟,就應當由他們自己管理自己。」他的觀點在1856年得到託利黨人亞瑟·米爾斯的響應:「現在我們公認的殖民目標和政策,應當是幫助這些殖民地儘早在社會、政治和商業方面成熟起來。母邦應最大限度地提供一切幫助,授權他們自我管理,並最終幫助他們獨立。」

現在仍有很多前殖民地的人更願相信他們的獨立是自我抗爭的結果,而非帝國給予的權利。這種感情可以理解。事實上,這一過程中確實有很多不愉快的例子,賽普勒斯和巴勒斯坦都發生過戰爭,而肯亞的戰爭尤為慘烈。

但是,兵戎相見只是例外。大多數殖民地的獨立是通過協議的方式和平實現的,而新獨立的國家也樂意繼續保持與大英國協和盎格魯圈的聯繫。只有一個被倫敦視為聯合王國不可分割的而不是什麼未來的主權國家的地方,反倒拒絕如此。那就是愛爾蘭。愛爾蘭沒能通過和平協商,而是由一場血腥的起義,以及隨之而來的兩場內戰完成了獨立。南部一役短暫而激烈,而北部的戰事則斷斷續續地持續了很久。

愛爾蘭共和國本是盎格魯圈最不舍的部分,但它的早期領導者一心想同其他英語國家斷絕聯繫,以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市場,並且復興愛爾蘭語,使得愛爾蘭在名義上脫離盎格魯圈。

現在回首,這一切不過是上世紀的事!如威廉·巴特勒·葉慈所說:「一切都變了,全變了。」

《自由的基因:我們現代世界的由來》,[英] 丹尼爾·漢南 著,徐爽 譯


本文來源:新民說iHuman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為何不服英國統治?大不列顛群島上的歷史紛爭
    2013年1月23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代表大部分英格蘭人首次提及脫歐公投。然而,他也許沒有想到,就在英國圖謀脫離歐盟之時,蘇格蘭人也在圖謀脫離英國。僅過了兩個月,3月21日,蘇格蘭政府首席部長薩蒙德宣布,蘇格蘭也將舉行獨立公投,以決定蘇格蘭是否脫離英國獨立。
  • 蘇格蘭人究竟有多痛恨英格蘭人?看看一位名人就懂了
    關於他早年經歷的所有說法都源於後人流傳的口頭文學,找不到可靠的佐證;這也難怪,作為名不見經傳的小貴族家的次子,與家產和爵位無緣,自然沒人刻意記載他的履歷;直到他成為英格蘭人痛恨、追捕的「叛逆」和蘇格蘭人崇敬、效法的偶像,大家才開始收集他的事跡,演繹他的傳奇。
  • 出來混,一不小心就掉進了鄙視鏈
    原創 歲生 印客美學太陽之下無新事,人多的地方就有了比較,就有了高低之分,鄙視鏈也就應運而生。小時候我們總是被拉來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長大了我們混的各種圈子也是逃離不了鄙視鏈的束縛,就連你呼吸的空氣都是有鄙視鏈的。
  • 披薩也有「鄙視鏈」?義大利人嫌棄夏威夷披薩?竟然只因它!
    都知道中西方的飲食差異有多大,但是你們知道其實在西方國家也是有美食「鄙視鏈」的,尤其是義大利人對夏威夷披薩,簡直是嫌棄到了一定地步,義大利人對於披薩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最喜歡是依舊是紅番茄+綠羅勒+白奶酪,這是他們的堅持。
  • 英格蘭?不列顛?淺談這幾個有何區別
    談起英國,可能許多人會感到有些困惑,它好像有許多名字:英吉利,不列顛,英格蘭,或者最簡單的名字:英國。似乎每一個名字都可以用來代指那個歐洲另類國家。我們平時稱呼的「英國」,實際上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
  • 英國,英格蘭,大不列顛? 他們三個是相同的地方嗎?
    第一是英格蘭 — 如紅色所示. 英格蘭常常被認為是英國,因為它是四個國中最大且最多人口的,它也擁有與英國相同的實際首都-倫敦。北面是蘇格蘭,如藍色所示。西面是威爾斯,如白色所示。以及常常被人遺忘的(包括那些英國佬自己)是北愛爾蘭如橙色所示。 每個國家的國民皆有自己的稱呼,雖然你可以叫他們作「英國佬」,但這是不建議的。
  • 「英格蘭」的名字從何而來?它與不列顛,大不列顛又該如何區分?
    談及英格蘭,更多人把它和大不列顛的概念混為一談。儘管英格蘭王國在1707年和1800年的《聯合法案》中,由斯圖塔特王朝主導,先後與蘇格蘭王國、愛爾蘭王國合併成為一個西歐超級強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風頭一時無兩。但「英格蘭」這一路走來,卻一直磕磕絆絆,甚至有些掙扎。
  • 在大西洋北部邊緣,有一個神奇的小島,叫大不列顛島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英國大西洋北部大不列顛島的故事,說到英國,其實小夥伴們能想到的就是這個歐洲的國家是很肥沃的,民族也是強大的,曾經也一度差點稱霸世界,但是為什麼會突然回歸歐洲呢?他們一個個的小部落是怎麼樣興起,又是怎麼樣衰落的呢?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英國大不列顛島的故事吧!
  • 蘇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實體之一
    蘇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實體之一,位於歐洲西部、不列顛島北部,南接英格蘭,東瀕北海,東北與西北分別與挪威、丹麥、冰島隔海相望,西臨大西洋。蘇格蘭主要島嶼有設得蘭群島、奧克尼群島、赫布裡底群島。地方政府屬下有32個行政區。主要教會為蘇格蘭教會。
  • 英格蘭人為什麼曾經徵服了世界,卻徵服不了蘇格蘭?
    歷史上是蘇格蘭主動選擇與英格蘭合併,並非是英格蘭人來硬的徵伐蘇格蘭,而英國徵服世界,是真的動用了武力。蘇格蘭與英格蘭,原本就是一對宿敵儘管同處大不列顛島,但英格蘭與蘇格蘭在古代並不是同一家子,甚至可以說有仇。蘇格蘭人屬於凱爾特人後裔,而英格蘭人主要是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子孫,雙方無論是語言、文化習俗等都完全不同。
  • 摩託車圈裡不成文的「鄙視鏈」!被鄙視過的大有人在!
    不管在網上還是在路上,摩友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天下摩友是一家」,乍一聽,這話讓人非常舒服,非常慶幸自己是一名摩友!可是,在摩託車圈裡混久了,你還認為這句話真的那麼「香」嗎?「鄙視鏈」大致的意思是自我感覺良好,卻瞧不起別人的一種現象!
  • 都是英國,蘇格蘭和英格蘭為啥不同,哪裡不同?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國、英倫,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爾斯以東,是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雖然就傳統上一般可以認為其政治地位相當於一個國家,但以國際通行標準上其仍然是一級行政區。
  • 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的知識
    (當下英國本土及海外領地)二,盎格魯-撒克遜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指的不是一個民族,通常是指公元五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徵服之間生活在大不列顛島東部和南部地區的文化習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蘇格蘭人的祖先和愛爾蘭人一樣是凱爾特人,說的是來自凱爾特文明的古老語言,這種語言至今在蘇格蘭都是官方語言。公元843年,蘇格蘭地區的一個國王完成了各個蘇格蘭部落的統一大業,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蘇格蘭王國。
  • 茶圈「鄙視鏈」,你為什麼總是位於最底層?
    」,而有江湖的地方就少不了鄙視鏈。買一堆品類各異的茶在朋友面前炫耀,以為自己買的都是好茶,看不起不會喝茶的茶小白,卻不知道自己不懂裝懂也很遭人嫌棄。但同時也追求性價比,認為跟風廣告買茶是人傻錢多。05 為了好茶花再多錢都行不管春茶、秋茶或者哪個品牌,只要是好茶都願意嘗試。
  • 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英國名稱背後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英國有好幾個名字,像它的正式名稱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此外在歷史上,它又被稱為不列顛,英格蘭,英吉利,大英帝國等等,為什麼一個國家有著這麼多的名字呢?咱們這期就好好聊聊英國這些名字的由來。
  • 英格蘭和蘇格蘭為何最終合為一個國家?
    麥克唐納家族因偶然原因沒有在最後期限內宣誓,威廉三世便策劃了一次屠殺,將麥克唐納家族幾乎殺光,引發蘇格蘭人強烈不滿。  英格蘭在確立資本主義政權後,開始進行迅猛的海外擴張。但威廉三世時期頒布的《航海法令》卻不允許蘇格蘭人從事與英格蘭殖民地的貿易。17世紀末蘇格蘭出現嚴重經濟危機。為了擺脫危機,1695年,蘇格蘭成立非洲和東西印度群島貿易公司,類似於東印度公司。
  • 蘇格蘭人為何不說蘇格蘭語
    蘇格蘭語的誕生蘇格蘭作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構成國,境內有三個本地語言:英語、蓋爾語、蘇格蘭語。大部分的蘇格蘭語及蓋爾語使用者,也使用英語。維京人所居住的區域,大約囊括蘇格蘭的諸多島嶼、英格蘭北部,以及愛爾蘭,使得這些區域的古英語受到大量的古諾斯語影響,產生了帶有古諾斯語特色的古英語變體,有些學者稱之為「盎格魯-斯堪地那維亞語」(Anglo-Scandinavian),並開始與那些沒有維京人居住的蘇格蘭低地古英語出現差異。
  • 蘇格蘭人愛穿蘇格蘭方裙、愛吹蘇格蘭風笛,愛喝蘇格蘭威士忌
    要談蘇格蘭風俗習慣,首先要明白: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愛爾人差異大於相似,甚至可以說格格不入。蘇格蘭人一直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傳統;不論男女都喜歡穿色色彩繽紛的格子布,蘇格蘭男人更是以穿格子裙為傲,喜歡吹奏高亢的蘇格蘭風笛。
  • 英國和大不列顛的區別,你了解嗎?the UK and Great Britain
    你也是蘇格蘭人嗎?Well, no, I'm English actually, but, you know, it's all, like, the same thing, isn't it? Not exactly.不,我其實是英國人,但是,你知道,這都是一樣的,不是嗎?並不是。
  • 帝都學區鄙視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存在"鄙視"。帝都各區域關於學區房各有各話,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榮譽感。究竟誰才是帝都學區房的"宇宙中心"?今天,我就帶大家聊一聊,帝都學區房鄙視鏈。鄙視鏈底層:古來郊區皆寂寞 惟有分校留其名(豐臺、石景山、昌平、大興、房山、門頭溝、懷柔、延慶、密雲、平谷)如果你是外地的家長,在跟你的北京朋友聊到教育問題時,先別忙著投去或羨慕、或嫉妒的眼神,因為他們可能處在學區鄙視鏈的底層。底層十區的地位有多尷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