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代表大部分英格蘭人首次提及脫歐公投。然而,他也許沒有想到,就在英國圖謀脫離歐盟之時,蘇格蘭人也在圖謀脫離英國。僅過了兩個月,3月21日,蘇格蘭政府首席部長薩蒙德宣布,蘇格蘭也將舉行獨立公投,以決定蘇格蘭是否脫離英國獨立。
2014年9月19日,蘇格蘭獨立公投計票結果公布,比例約55.8%、共計1877252名選民對獨立說「不」。薩蒙德當即宣布辭職。兩天後,他在接受英國天空衛視新聞臺採訪時,指責英國政府欺騙蘇格蘭民眾,並揚言「獨立計劃將會繼續,蘇格蘭可能會在不經公投的情況下宣布脫離英國」。
除蘇格蘭問題外,英國還得面對愛爾蘭問題。眾所周知,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土包括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三個地區,及被稱為「北愛爾蘭」的愛爾蘭島北部地區。那麼,愛爾蘭人為何也對英國統治不滿呢?接下來,從英國的歷史演變中,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不列顛文明起源
不列顛島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首先從歐洲大陸來到該島的東南部定居。公元前6世紀,凱爾特人一個分支從法國西北部渡海,也來到了不列顛島。當時,羅馬人稱之為「不列顛尼亞」,這便是「不列顛」名字的由來。
到凱撒大帝時代,羅馬人首度登上不列顛。不久,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在英格蘭與蘇格蘭的邊境修建了一條長城,使之成為兩國分界線。我們都知道,風靡全球的史詩小說《冰與火之歌》中維斯特洛大陸就是以不列顛為原型的,而「絕境長城」的原型大概便是哈德良修建的這條長城。
公元4世紀末,日耳曼人裡的盎格魯-薩克遜人入侵英格蘭,趕走了這裡的凱爾特人,成為現在大部分英格蘭人的祖先。「英格蘭」一詞,正是由「盎格魯-薩克遜」的發音轉化而來。但北部的蘇格蘭和西部的威爾斯仍以凱爾特人為主。由於分屬不同民族,英格蘭地區與蘇格蘭等地區一直存在激烈的對立。
盎格魯-薩克遜各部落定居在英格蘭後,最初並未組成同盟。從5世紀到9世紀,英格蘭一直處於七國分治的狀態,也就是在不列顛島的中、南部形成七個小國林立的狀況。這就是《冰與火之歌》中七國的原型。
到9世紀,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諾曼人入侵不列顛島,英格蘭人面臨著生死考驗。在抗擊諾曼人的過程中,七國之一的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首度統一了英格蘭。9世紀末,阿爾弗雷德大帝統領英格蘭與諾曼人展開大戰。但諾曼人分支丹族人還是在英格蘭東部從約克到倫敦的地區站穩腳跟,該地區從此被命名為丹洛。諾曼人傳統的法律體系也殘留於該地區,在英格蘭的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足跡。
11世紀初,丹族人在克努特的領導下徵服整個英格蘭,隨即與丹麥、挪威共創北海王國。不過,這個威震一時的王國很快又隨著克努特的離世而分崩離析。11世紀末,英格蘭的統治權由法蘭西的諾曼第國王威廉接手,他在徵服英格蘭後建立諾曼王朝,由此才開啟了英格蘭真正的歷史。
英格蘭與威爾斯
諾曼第公國只是法蘭西的一個諸侯國,因此從諾曼王朝建立到百年戰爭結束的英國一直處於混亂狀態,但徵服威爾斯和蘇格蘭的戰爭也一直未曾中斷。
威爾斯地區位於不列顛島西部,以凱爾特人為主。中世紀前,威爾斯人歸附羅馬,進入中世紀後,該地居民相繼建立起一些小規模的部族國家,雖然曾短暫統一過,但從未出現過具有延續性的政權。不過,威爾斯人在抵禦外族入侵時,一直表現得非常英勇且團結。
諾曼王朝建立後,威廉立即展開徵服威爾斯的嘗試,結果幾次都被擊退,他的殖民計劃始終無法達成。威爾斯也因此得以維持自治,直到13世紀中期。之後,部分威爾斯人也開始轉換思維,尋求與英格蘭組成聯盟。在這種背景下,一名英格蘭貴族受封為威爾斯大公,正式統一了威爾斯。直至今日,威爾斯許多車站的告示牌上還同時標註著英語和威爾斯語,這便是威爾斯人曾尋求與英格蘭合作的有力證明。
緊接著,英王約翰制定了《大憲章》,逐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王權得到了鞏固。到愛德華一世繼位時,英格蘭全面統治了威爾斯,但民間反抗的呼聲依舊持續不斷。為安撫威爾斯地區的民眾,愛德華一世將英格蘭王子冠以威爾斯的稱號。時至今日,英格蘭王子的稱號仍是威爾斯親王。
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曾與蘇格蘭、法國開戰,故而英名遠播。然而,為了籌措戰爭所需的巨額經費,他在國內施行嚴苛的賦稅制度,導致各地諸侯與手工業者大舉反抗。1265年,貴族西蒙·德·孟福爾率先站了出來,成為反對派的領袖,要求國王實行議會制度。可見,英格蘭議會與國王之間的對立,從13世紀就已開始。
1295年,議會制度開始在英格蘭實行,各階級代表獲得了參與討論與制定政策的權利。這種議會制度成為日後英格蘭議會的模板,後世稱之為「模範議會」。
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英格蘭地區勢力龐大的幾名諸侯又為爭奪王位發動了玫瑰戰爭。《冰與火之歌》部分情節確實借鑑了這場戰爭,但不能說「玫瑰戰爭就是《冰與火之歌》的原型」。事實上,整部英國史都是《冰與火之歌》的原型,包括前面提到的「哈德良長城」和「七國之治」時代。
玫瑰戰爭的結果,是威爾斯大公的後代在英格蘭地區建立了都鐸王朝。從此,威爾斯不再只是個稱號,實質上已獲得代表英格蘭國王出生地的榮耀。後來,英國國旗「聯合象徵旗」,在綜合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原有的旗幟標識後創定,之所以未將威爾斯國旗收入其中,原因正在於威爾斯與英格蘭一直被視為一個國家。
英格蘭與蘇格蘭
到9世紀,蘇格蘭人才建立起王國,當時英格蘭正值阿爾弗雷德大帝時代。威廉建立諾曼王朝後,侵入威爾斯的同時,也企圖徵服蘇格蘭。蘇格蘭國力明顯不如英格蘭,後來便通過締結姻親關係維持暫時的和平。
整個封建專制時期,兩國就這樣談談打打,打打談談,關係忽冷忽熱。16世紀,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與英格蘭之間的愛恨情仇,就是兩國在締結姻親約定下仍充滿紛爭的最佳例證。
伊莉莎白的姐姐、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死後,伊莉莎白繼位,成為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及愛爾蘭女王。而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是伊莉莎白的親侄女。由於法王亨利二世反對伊莉莎白繼承王位,想扶持瑪麗·斯圖亞特成為英格蘭女王,並利用自己的兒子與瑪麗·斯圖亞特聯姻,進而統一英法兩國,於是從中幹預。同時,蘇格蘭發生宗教叛亂時,英格蘭介入其中,導致姑侄倆關係進一步破裂。
16世紀適逢宗教改革,形勢在劇烈變動之中。瑪麗·斯圖亞特遭到蘇格蘭驅逐,逃亡到英格蘭。隨後,她圖謀暗殺姑姑伊莉莎白,最終被君臨英格蘭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處死。
伊莉莎白一生未育,基於英蘇之間先前的聯姻關係,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順理成章地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伊莉莎白死後,同時也成為了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由此開啟了斯圖亞特王朝。
詹姆斯一世和他的兒子查理一世,以及他的孫子詹姆斯二世統治英蘇兩國的時代,爆發了清教徒革命和光榮革命,兩者合稱英國內戰。
清教徒革命就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最後在軍人兼政治家克倫威爾的領導下,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克倫威爾掌握權力後,又因清教徒的戒律過於嚴苛而失去人心,在他死後,斯圖亞特王朝復闢。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登上王位的查理二世和重登王位的詹姆斯二世相繼實行集權專制,英格蘭人再次奮起反抗,並將詹姆斯二世放逐出境。此前,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嫁給了荷蘭國王、奧倫治親王威廉三世,在詹姆斯二世遭到放逐後,英格蘭人將瑪麗迎回繼承王位,英國由其夫婦共同統治,這便是光榮革命。
待威廉三世去世,瑪麗的妹妹安妮繼承王位。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籤訂《合併法案》,兩國達成形式上的統一。其實從詹姆斯一世開始,兩國早已共戴一君長達百年,但至此才算落實到法律文件上。而大不列顛王國也就此宣告成立,安妮成為大不列顛王國首任國王。
然而,將《合併法案》稱作《合併條約》的蘇格蘭人並未真心接受合併的事實。他們認為,由始至終,都是英格蘭這個世界級強國利用其經濟實力逼迫蘇格蘭就範,因此抗爭的行動從未間斷過。1999年,英國不得不對蘇格蘭議會開放自治權,沒想到反而為蘇格蘭脫離英國的獨立運動提供了助力。
英格蘭與愛爾蘭
愛爾蘭和蘇格蘭一樣,歷史上長期受到英格蘭領土擴張政策的壓迫,不過時間晚於蘇格蘭,因為英格蘭在渡海作戰前必須先平定後方的蘇格蘭。
12世紀,英王亨利二世建立金雀花王朝,隨後奪取愛爾蘭並將該島分封給兒子約翰。然而從政治形勢來看,愛爾蘭一直是諸侯對立的狀態,實質上並未真正接受英格蘭的統治,是以始終未能對愛爾蘭行使治理權的約翰被人戲稱為「無地王」。之後,愛爾蘭被教皇置於其統治之下。
到16世紀,亨利八世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教皇在愛爾蘭地區的影響力日漸消退。不久,亨利八世還為自己冠上「愛爾蘭王」的稱號,藉此加強對愛爾蘭的統治。此後,隨著從英格蘭移居愛爾蘭的人數急劇增加,但凡愛爾蘭興起反對勢力,亨利八世便毫不猶豫地用武力鎮壓。
17世紀,英格蘭的清教徒革命爆發,而愛爾蘭的天主教徒也發動叛亂,四處虐殺新教徒。而克倫威爾則派軍登島,又用殘酷的手段對天主教徒展開報復,甚至沒收愛爾蘭人的土地分配給英格蘭地主。這起事件使愛爾蘭人對英格蘭的憤怒達到新的高峰,兩個民族的恩怨由此越積越深。
愛爾蘭在整個18世紀都是英格蘭的殖民地,到1801年,《合併法案》籤訂,愛爾蘭才和大不列顛王國恢復平等關係,並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然而,在這個聯合王國內,對愛爾蘭天主教的差別待遇依舊持續著,直到1829年頒布《天主教徒解放法》,形式才稍有好轉。
18世紀和19世紀,愛爾蘭爆發了兩次大饑荒,形成了移民潮。尤其發生於19世紀40年代這次,據說有200萬愛爾蘭人餓死,許多人渡海前往美國尋求新的生機。後來聞名世界的甘迺迪家族,就是加入這次移民浪潮投身到美國去的。
1914年,愛爾蘭通過自治法案,但正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施行時間被迫延遲。1928年,愛爾蘭人發動「復活節起義」。1931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但因「復活節起義」引發的混亂局勢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直到1949年才真正實現獨立建國。
在這將近半個世紀的掙扎中,愛爾蘭人產生了嚴重的分裂,北部新教徒傾向於依附英格蘭,於是和中南地區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展開了一場新的對立,最後演變成無政府狀態。到1972年,大不列顛王國出面收拾殘局,將北愛爾蘭納為自己的領土,我們今天認識的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英國便由此形成。
1998年,英國與愛爾蘭籤訂了《耶穌受難日協定》,這是北愛爾蘭和平進程非常重要的一個裡程碑。2005年,愛爾蘭共和國軍隊解除武裝,並於2007年恢復自治。
筆者觀點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上霸權以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霸權達到巔峰,英國憑藉領先的軍事與經濟實力,曾擁有「世界之冠,大英帝國」的稱號,在世界上享有「大英盛世」的美名。然而,這背後,在大不列顛王國內部,卻潛藏著英蘇、英愛這兩組民族矛盾,偶爾爆發,而且看起來並不容易解決。
凡球迷都知道,大多數足球協會是以國家足球協會的名義加入國際足聯的,包括美國、俄羅斯等聯邦制國家也不例外。但英國就很特殊,它共有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北愛爾蘭四個足球協會,四個足球協會都以獨立身份加入國際足聯。
於是,很多人便有了認知上的誤區,認為英國的國家組織形式是比聯邦制更鬆散的邦聯制。事實卻正好相反,英國的國家組織形式其實跟中國一樣,都是單一制,即單一政權單一主權的國家結構。威爾斯、蘇格蘭、北愛爾蘭這三個政治實體,自治權只是介於中國的省和美國的州之間,並非獨立邦。
既非獨立邦而又各以獨立名義加入國際足聯,由這種分立便可窺見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個地區間複雜的關係。事實上,它們都曾是獨立國家,在英格蘭的武力徵服下才勉強組成英國,四個地區有不同的三個民族,再加上難以化解的歷史積怨,地區間存在對立就不難理解了。
由於威爾斯的凱爾特人很早就與英格蘭人融合,所以英威間矛盾較小。蘇格蘭與北愛爾蘭則不同,它們在法理上雖然也和英格蘭同屬一個國家,但這三個地區都背負著極其沉重的歷史包袱。尤其在愛爾蘭人看來,英格蘭人只是侵略者而已,對英格蘭人十分憎恨,更難以將之視作「同胞」。
還有一個事證也許各位不知道,蘇格蘭當地使用的貨幣其實是由蘇格蘭銀行發行的,與英國通行的貨幣不同。在英格蘭地區,幾乎所有店家都會拒收蘇格蘭貨幣,可見,兩種貨幣並不通用。貨幣是代表國家主權的一種象徵,蘇格蘭人堅持發行和使用自己的貨幣,謀求獨立顯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