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的海底撈,海底撈陷入「中年危機」?

2020-12-13 餐飲盼盼侃

如果2020可以重新開始,那麼海底撈恐怕是第一個想按下重啟鍵的。

自2020以來,海底撈就進入了「多事之秋」。從年初的漲價事件到7月初濟南門店曝出塑料烏雞卷事件,不到20天杭州門店又發生了大腸菌事件。在道歉的路上,海底撈愈發熟練,每次都是誠懇的抱歉。

愈發頻繁的食安事件下,顯示著海底撈或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中年危機」。

2020年,大家過的都不好。而海底撈這個餐飲巨頭尤其艱難,幾乎未從輿論的風頭浪尖上下來過。

3月復工後,廣大消費者沒有報復性消費,但迎來了海底撈的「報復性漲價」。據了解,這次漲幅接近6%,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

消息一經曝光,「海底撈漲價」話題直接衝上熱搜,隨即遭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吐槽抵制。反應迅速的海底撈立刻站出來致歉並表示恢復原價。

這波操作不由讓我想到了去年海底撈一度取消「學生6.9折優惠」政策的動作。不過當時在「認真聽取顧客的建議和意見後,海底撈決定暫不調整現有折扣活動」。

發現沒,類似的操作,是熟悉的味道。海底撈不斷的測試大眾的消費預期,在「危險」的邊緣不斷試探。這背後其實是海底撈麵對營收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貼心到變態的服務讓海底撈出圈,但背後是高昂的人力成本。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海底撈共發生員工成本(包括薪金、工資、津貼和福利)人民幣79.926億元,相比2018年的50億元同比增長了58%,佔收入的百分比由2018年的29.6%上升到了30.1%。

海底撈方面表示,人力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於業務的擴張和員工薪資水平的提高。不過,人力成本增長的同時還有翻臺率和同店增長數據的下降。

2019年海底撈的翻臺率是4.8,這個數字在行業內還算不錯,但對海底撈這個「特優生」來說其實值得警惕。因為海底撈目前的門店主要還是分布在一、二線城市,但這兩個市場的翻臺率均有下降,下降幅度還不算小,一線城市由2018年的5.1下降到了4.7,二線城市由2018年的5.3下降到了4.9。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指標是同店增長,同店增長比較的是一個成熟門店的盈利能力。

看海底撈的數據,2019年海底撈同店只增長了1.6%,較2018年大幅下降。分城市看,一線二線全部下滑,只有三線及海外市場保持了較強的同店增長。

除了翻臺率首次下滑,同店增長的數據降低,海底撈更大的問題還是頻發的食安事件。

7月20日,海底撈因「塑料烏雞卷」事件登上微博熱搜,網友一片聲討。當晚,海底撈緊急道歉,稱經過排查,問題為工廠灌裝環節員工操作不規範,導致產品標籤掉落到產品中。

塑料烏雞卷事件尚未平息,7月中旬,海底撈再次因「一門店筷子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一事登上杭州市市監局「抽檢黑榜」。

對此,海底撈回應,基本判定為筷子儲存過程中導致,並表示目前已引入新技術,對抽檢不合格現象深表歉意。

同樣誠懇的道歉,但有的觀眾不買帳了。因為,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了。

事實上,海底撈的食安問題早有多次爆發。早在2017年4月,海底撈在深圳的寶安海雅繽紛城店就曾因冰箱內生熟食混放、冰庫內表示不清等問題遭監管部門責令整改;

同年8月,海底撈在北京的兩家分店也被曝出門店後廚存在「老鼠爬進裝食物柜子」、「清理地面和牆壁的掃帚、抹布與餐具一同清洗」、「火鍋漏勺用於掏下水道垃圾」等衛生問題。

截止7月,在第三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涉及海底撈火鍋的投訴量已達164起,其中涉及食品安全問題的投訴約數十起。

當然百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食安問題、門店增長、翻臺率下降等都跟海底撈近些年的快速拓店分不開。

2018年以來,海底撈就開始了快跑。2018年門店新增262家,2019年新開門店302家,整體門店數已達768家。而在此之前,海底撈每年新開門店數還保持著30家左右的速度。

2019年上半年業績會後的電話會中,公司管理層曾明確提出了全國範圍內可容納3000家海底撈門店的判斷。

近期,海底撈發布2020年上半年盈利警告,稱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約20%,並稱海底撈預計淨虧損介於人民幣9億元至10億元不等,這已經遠超出了中信建投此前對海底撈的損失分析。

但即使在如此血虧的境況下,海底撈依然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今年上半年新開門店超90家,全年門店數量有望達到1000家。

海底撈僅在重慶地區,今年就不受疫情影響,新開了2家店。

當然,步子邁得太快、太大,就容易出問題。這些,前面已經說了不少。那除了新增門店,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對外,快餐店模式是海底撈一直在探尋的第二增長曲線。

早在2012年,海底撈就曾內部孵化冒菜品牌--U鼎冒菜,還曾於2017年登陸新三板,但後續因為持續虧損,最終於2019年3月被海底撈2.04億元全資收購,再無後續。

而最近,或許迫於主體業績的壓力,海底撈有了大動作。圍繞麵食品類在全國一口氣孵化了近10個品牌,十八汆、佰麩私房面、新派秦麵館以及盼盼曾實地探店過的撈派有面兒等都是海底撈在各個城市作出的嘗試。人均皆在10元左右,保證果腹的同時,追求極致快和性價比。哪個能跑出來,然後就在全國複製。

而對內,海底撈一直在想辦法降低人工成本。2018年,海底撈在上市一個月零兩天後就大張旗鼓地開出了第一家智慧餐廳。

消費者下單後,與前臺點餐系統連通的自動出菜機,將通過機械臂完成從菜品入庫到出庫的全自動上菜流程。

配餐、傳菜、配菜機器人為海底撈節省了人力成本。據海底撈介紹,和同等面積的傳統門店相比,海底撈智慧餐廳的員工數可以從170人-180人減少至130人-150人,減少的工作人員主要集中在後廚。

雖然節省掉的人力成本在上億投入面前還「不值得一提」,但如果是海底撈全球800餘家門店都採用這套系統的情況下,規模效應就將得到顯現。

除了技術上的投入外,海底撈在今年還加快了對內部組織的調整。有業內人士透露,如今原本與海底撈分離的子公司——蜀海的部分部門已跟海底撈總部合併。比如採購環節的買手做合併,資源整合後砍掉多餘的人員。

另外,海底撈還開始對後勤職能部門的薪資結構作調整,由原來的固定工資調整為類似計件方式的績效考核制度。內部人士透露,大多是變相地降薪。近期的種種動作已經導致人員變動不少。

不管效果如何,得承認,這家成立於1994年的企業,已近而立之年。前不久,掌門人張勇公開接班人計劃,表示將在10年至15年內退休。隨後,創始人團隊集體套現15.6億港元。

此次創始人團隊套現與創始人10年至15年內退休間是否存在關聯,海底撈方面仍未進行回應。

這一通魔幻操作,讓人看不透。但剛上市兩年,創始人團隊就套現離場,再聯想到海底撈最近的表現,我只能感嘆,2020年的海底撈已疲態初現,未來走向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半年虧損近10億,海底撈陷入「中年危機」了?
    海底撈真的陷入「中年危機」了? 一、從四線小城看海底撈下沉攻城略地 海底撈是我長期關注和研究的一家餐飲企業,1994年創立,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市值2300億左右,是中餐企業從小到大發展壯大的一個典型樣本。
  • 海底撈再陷消費者信任危機 食安問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媒體的廣泛傳播,讓海底撈再一次刺痛消費者的敏感神經,不少網民表示:「上次道歉還沒過去,這次又開始道歉了?」海底撈剛解決完一起食安危機,如今再次面臨相似問題,難免會引發公眾的聲討和質疑。食安與衛生問題觸碰輿論「高壓線」 海底撈回應彈性引熱議「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媒體曝出海底撈筷子檢出大腸菌群事件後,立即引爆網絡,輿論關聯多年來海底撈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相關話題熱度不斷攀升,海底撈再次陷入負面輿論的漩渦。
  • 海底撈:深陷危機還是轉型契機 | 案例研究院 · 熱點案例分享(59)
    近日,一向以服務著稱的海底撈遭遇了其成名以來最大的一次食品安全危機。有記者到海底撈在北京的兩家門店臥底4個月,發現海底撈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老鼠在後廚地上亂竄;裝垃圾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顧客使用的火鍋漏勺掏下水道。這樣令人錯愕的場景,不僅讓那些吃過海底撈火鍋的人「傷了胃」,也讓那些讚譽過海底撈的人「傷了心」。
  • 「海底撈西貝漲價風波」危機公關觀察
    02 首次回應(海底撈、西貝、喜茶、奈雪) 海底撈:4月4日消息,據媒體報導,海底撈公共關係部方面回應菜品價格上漲一事稱,受疫情和成本上漲因素的影響,海底撈確實調整了部分菜品價格 03 再次回應(海底撈、西貝、喜茶、奈雪) 海底撈:4月10日下午,海底撈通過官方微博表示,海底撈門店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對此深感抱歉。自即時起,中國內地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今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標準。
  • 海底撈道歉:菜價已恢復
    日前有媒體報導,4月5日起,海底撈北京門店開放堂食,菜品漲價6%,此事引發廣泛爭議。4月10日16時許,@海底撈火鍋 發布《致歉信》,稱海底撈門店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對此深感抱歉。
  • 和海底撈一樣的危機公關,太平洋咖啡卻遭慘罵?
    8月25日,中國火鍋界的網紅品牌海底撈被法制類媒體曝光食品安全問題:老鼠在後廚地上亂竄、打掃衛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用顧客使用的火鍋漏勺掏下水道等。《法制晚報》的報導一出,媒體和網友們就炸鍋了!餐飲行業,食品安全問題是雷區,一踩就炸。然而很快,這場大危機就被海底撈的「滿分」公關輕鬆化解。
  • 「腹黑」海底撈:表面是虧損,實則在抄底
    前一日,海底撈就已發布盈利警告,表示公司預計2020年上半年收入較2019年同期下降約20%,預期淨利潤處於虧損狀態。對於虧損原因,海底撈表示,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觀察者網發現,疫情並未影響海底撈的門店拓展。據中金報告顯示,海底撈今年上半年新開門店數量超過150家。
  • 澤遠口碑營銷:企業品牌出現危機怎麼能夠轉危為機?海底撈案例分析
    當我們企業品牌出現危機公關的時候,怎麼能夠借危機轉為機會呢? 下面澤遠營銷給大家分析下海底撈的危機公關處理案例,希望今後在我們企業品牌出現危機之時能夠有所借鑑。
  • 海底撈虧10億,必勝客關300家門店:這個習慣,毀掉的不僅是你我
    01 海底撈,被網友們稱為「火鍋行業的天花板」。 優質的菜品與周到的服務足以在每個前往海底撈的顧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因為如此,「門庭若市」一直以來都是每家海底撈分店的日常。
  • 為什麼海底撈如此受歡迎?
    而在海底撈卻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02 海底撈的成功不僅是服務 說到海底撈的優勢,大部分人都是想到服務。但其實海底撈良好的口碑還在於它的危機公關能力。海底撈並不是完美的,海底撈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每次海底撈出現危機後,都被他優秀的公關能力解決了。
  • 海底撈老闆移民新加坡!海底撈屢次捲入「質量門」
    "勾兌門"、"蒼蠅門"、"烏雞卷"事件,海底撈已經不止一次出現質量問題。此次事件一出海底撈馬上就表態,經過排查和分析,這次事故基本可以判定為是筷子在儲存過程中產生的,該門店經理已經被處罰。儘管海底撈的認錯態度很好,解決問題也很迅速,但網友們依舊不買帳,雖然海底撈的筷子是由於存放不當導致滋生細菌並超標,但對人的身體健康危害是一樣的。更多網友表示,連海底撈杭州店的筷子都被查出問題了,其他城市的筷子是不一樣也會有問題呢?筷子作為我們日常用餐的必備品,如果都存在著危害健康的隱患,那麼消費者的用餐何談安全呢?
  • 海底撈的生意經
    2004年7月,海底撈北京首家店——大慧寺店開業,口味刁鑽的北京顧客很快就對海底撈的貼心服務受寵若驚,人人都爭相來到海底撈,體驗一把做太子爺的感覺。很快,吃上海底撈成為了難事,如果沒有兩三天預定,便要等上幾個小時。即便如此,等待的時候吃水果,喝飲料,擦皮鞋,做美甲,堪稱免費下午茶。 以服務換口碑。
  • 45歲黃磊被辭退,說到底是因為他缺少「海底撈」精神
    人到中年最怕就是失業,因為這個年齡段在職場上可以說是高不成,低不就。萬一失業,想要一份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或許會比較難。人到中年,在年齡上沒有競爭優勢,在工作能力上遇到瓶頸,所以很多中年失業的人都會變得非常被動。萬一失業,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將會非常大。
  • 排隊之王海底撈是如何煉成的?
    02 優秀的公關,讓海底撈深入人心 海底撈能獲得如今偌大的名聲,跟他的快速且優秀的公關水平有很大關係。公關通常指的是危機公關。危機發生後,公眾會關心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利益的問題,這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因此無論誰是誰非,企業都應該主動承擔責任。
  • 海底撈食安事件背後:餐飲帝國的十字路口
    近日,海底撈陷入了其成名以來最大的一次食品安全危機。8月25日上午,一則曝光海底撈後廚老鼠亂竄、店員用湯勺掏下水道、打掃衛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的新聞在朋友圈幾乎被刷屏。雖然海底撈以其一貫的溫情方式,正面發文向公眾道歉,但是隨後幾天接踵而來對其衛生管理問題的質疑依然此起彼伏,難以平息。
  • 【輿情分析】海底撈火鍋後廚老鼠事件
    8月25日上午,法制晚報記者報導稱,在海底撈後廚發現老鼠,還有打掃衛生的簸箕和餐具同池混洗等問題。25日10時至8月26日18時,「海底撈老鼠爬進食品櫃 監控視頻曝光!」引發微博網友熱議,相關輿情在25日11:55-12:00到達高峰。
  • 海底撈深夜回應!
    近日,有消費者反映在濟南海底撈連城廣場店就餐時,在烏雞卷中吃出硬質塑料片。(截圖自涉事消費者拍攝的視頻)7月20日晚,@海底撈火鍋發布微博稱,對顧客消費時遇到的情況表示非常抱歉,有問題食品系供應商工廠灌裝環節員工操作不規範,導致產品標籤掉落到產品中。
  • 在海底撈的"海底",我們撈到了什麼?(中)
    (原標題:在海底撈的"海底",我們撈到了什麼?從2017年8月25日上午10點55分,《法制晚報》發表了海底撈的事件報導開始
  • 「海底撈」在佳木斯開分店了?可此「海底撈」非彼「海底撈」!
    前段時間,王娜娜(化名)的朋友從北京回到佳木斯,王娜娜特意請朋友去海底撈火鍋吃飯。佳木斯市民 王娜娜因為之前我在北京的時候,去北京玩朋友就請我上北京海底撈吃飯了,然後等那個(他)回來的時候,我還挺高興的呢,我說上咱們佳木斯海底撈吃飯吧。
  • 海底撈再開兩個新品牌,已在北京試營業
    △ 圖片來源:漢舍中國菜官微逐漸逼近的「中年危機」下,海底撈也不容易看上去,海底撈目前的發展非常順利,2020年市場形勢這麼惡劣,品牌上半年虧損這麼多但其實,海底撈的「努力」也是有苦衷的。此前,紅餐網就曾分析過,海底撈正面臨2個非常棘手的難題,其上半年巨虧的財報也印證了一二。也就是這兩個問題,逼得海底撈不得不「拼命」開店、創品牌、收品牌。第一個問題是,海底撈火鍋業務的增長已經面臨肉眼可見的天花板,翻臺率下降、單店營收下滑、淨利率減少,急需開拓另一條能媲美火鍋的賽道保持增長,也就是「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