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介紹
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9年在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康復醫院博士後工作,2009年加入北大心理學系。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運動的。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魏坤琳。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心理學為什麼有意思。我們之前做的一項基於80萬高中生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心理學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科第一位,排在所有理工科其他學科之前。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其實,這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驚訝,因為這個調查中,我們問的問題是你對哪些科學問題感興趣。也就是說,你是否想通過系統的學習深入地了解自己。系統地學習,深入地了解自我,這本身是心理學的問題。
那麼,心理學到底是什麼呢?社會上對心理學的理解其實有很多的誤區。其實,科學的終極挑戰是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問題,或者說是心智與大腦的關係,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因為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的外在行為、心理過程和心理結構,這可能就包括你的認知、情感、意志等等這樣的構件。
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心理學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2006年,Science雜誌對人類所有的科學論文進行了一個元分析,把它們大概聚類為七個主要的領域,包括心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地球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點奇怪,心理學怎麼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其實,越是發達的社會,對心理學的要求越高。
那麼,心理學怎麼分科呢?在實驗心理學裡面,可以分出認知神經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但是在談到人格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時候,則更接近人文學科。總體看來 ,心理學是使用科學的實驗手段去研究這些不同的領域,並通過應用心理學等把心理學基礎知識運用到各個領域當中。
今天我要糾正大家對心理學一個最大的誤區,那就是認為心理學就是試圖去猜你心裡在想什麼。雖然我們的生活中不乏諸如相面,算命、佔星學、讀心術、通靈釋夢等各種各樣的江湖心理學,但是這些恰恰都不是心理學。因為心理學是用科學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心理表徵。
我們從心理學的一個核心——認知心理學來探究一下心理學家是怎麼科學地研究人的心理。認知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智是怎麼工作的,我們研究大腦中間進行的各種心理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可以把大腦看做一個計算機,輸入的內容就是你怎樣感知這個世界。感知覺信號進入大腦之後,大腦內部就會形成知覺,同時也會產生記憶、決策、語言、情緒等等心理過程。這些過程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大腦的輸出就是運動。我站在這裡演講時,我的喉部肌肉在精準地控制我的聲音,這樣我就能表達我大腦中想的東西,把我的思想傳達出去。我也做了很多手勢,這就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談心理學怎麼通過實驗的手段來研究你心裡想什麼。下圖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學的實驗室,前面有個電腦屏幕,左側的架子叫做頭託,實驗者把下巴放上去,眼睛看著電腦屏幕。在這個實驗中,被試者的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實際上是不同的東西,左眼看到的是一個馬賽克的模糊圖片,右邊則是實驗材料——一張帶恐懼的表情的人臉,但因為雙眼競爭的關係,兩隻眼睛看不同的圖片的時候,被試者是看不清楚,甚至是覺察不到右邊這張恐懼的人臉的圖片的。雖然主觀上沒有看見,但是這個信息已經進入到大腦中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研究人的無意識的信息處理。在雙眼中間投射不同圖片大概800毫秒以後,馬上要求被試者判斷線條的朝向,他們判斷的效績的好壞其實反映了注意力是不是被這個沒有被看見的圖片所吸引。如果你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屏幕的一邊的話,那對另一邊的信息處理就會更快更準。
實驗發現,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面,雖然被試者主觀上表達沒有看到圖片,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女性更容易被恐懼的圖片所吸引,而男性則更傾向於故意避免看圖片。這意味著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面,人們其實已經被圖片吸引並對它進行了處理。認知心理學可以通過精巧的實驗手段,像探針一樣測量在大腦中進行這樣的心理進程。
另一個例子是人的感知運動與太空飛行。1998年哥倫比亞號飛船返航,太空人落地的時候,駕駛飛船的速度超過了規定的速度,差點造成飛船解體的重大事故。據太空人回憶,他只是不經意間晃了一下頭,就導致他的駕駛動作發生了變形,導致了事故。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不僅用到視覺信息,還用到所謂的前庭覺。前庭是內耳的一個感知器官,它可以感受到頭部的轉動,也可以感受到線性加速度。大家可能已經知道,內耳裡面有一個半規管,半規管中的液體可以轉動,使我們感受到頭部的轉動,耳石則可以使人感受到線性加速度。在地面上有重力的時候,前庭是毫無問題的,到太空的時候則不然,因為太空中是零重力,前庭信號就不再工作了,還會和視覺產生衝突。所以太空人好不容易在太空中克服了零重力的影響,總算把這兩個知覺給調和起來,等到一落地的時候突然又恢復了重力,這時候他的感知覺就紊亂了,一晃頭就頭暈目眩,差點造成事故。
要解決這個問題,太空人需要經過很多的訓練,例如傳統的水下的訓練,在潛水的時候模擬零重力的環境。但是這樣的訓練也不能完全模擬出太空中前庭覺和視覺的衝突。這時候就需要認知心理學知識,通過下圖顯示的設備,心理學家可以在地面再現出感知覺的衝突來訓練太空人,保證他們在太空中不會眩暈,在地面上也不會眩暈。
心理學也可以研究更加抽象的問題,比如人的自主意識。人是理性的、自主的,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自主意識其實是一個錯覺。心理學家設計了許多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比如說,心理學家會要求被試者自主地選擇左手按鍵還是右手按鍵,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的活動。研究發現,在做出自主選擇的前十秒就可以通過掃描大腦的活動,預測出被試者的行為,也就是說,主觀上感受到的決策實際上晚於大腦實際的決策行為。因此,人的自主意識這個哲學問題變成了一個生物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心理學問題。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心理學學科——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畢生的發展,例如先天能力和後天能力的發展和交互,對未來的心理發展預知等。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情緒能力、認知能力,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知識,都有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從咿呀學語、不諳世事,到青春期的時候的衝動與理想化的思考,再到成年的時候開始變得穩定和老年時候開始看淡一切,這是一個心理發展的完整過程。我們能不能通過一些心理變量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功?智力固然重要,但心理學中很多非智力因素更重要,包括社交能力、自控能力等等。
在典型的發展心理學的實驗中,一群孩子被請到實驗室,主試給他們一塊棉花糖,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下這塊棉花糖,也可以選擇經受誘惑,等五分鐘後主試回來,得到兩塊棉花糖。這其實在考驗這些三到五歲的孩子的自控力。我們發現,孩子小時候的自控力比智商更能幫助預測未來人生的發展和學業的發展。
社會心理學則是在群體的層面上研究人的思維、情感、行為是怎麼受他人影響的。我們是社會化的動物,我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受到文化和周遭人的影響。在下圖的實驗中,左邊的鏡頭對著電梯裡面,紅色箭頭標記的這幾個人的臉都是向著裡面的主試,只有戴帽子的年輕人是不知情的被試。被試進到電梯裡發現所有人臉都是衝裡面的,隔了幾秒鐘以後,也悄悄地把身子轉過來了。這就是研究社會整合和同儕壓力的一個經典範式。
其實社會心理學在這個時代更加有意義,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用社交媒體軟體和別人進行交流,也因此無時無刻不在受他人的影響,社會心理學讓我們可以從群體層面上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廣告的設計就是一個例子。廣告可能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設計廣告的時候說明文字和產品應該如何排列以吸引顧客呢?我們可以做個實驗,設計廣告以後給不同的人展示,通過跟蹤人的視線,客觀地衡量所有與人打交道的頁面。這種方法可以從廣告推廣到更多領域,從手機到汽車,只要是跟人打交道的視覺產品,都可以被重新定義,重新設計。
另外一個更為大家所熟知的領域就是臨床心理學,對於受到創傷、應激、焦慮、抑鬱等症狀困擾的人群,可以通過臨床心理學中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進行測試和幹預。臨床心理學正在運用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比如虛擬實境對恐高症的脫敏治療等,成為了當代人類非常需要的一門學科。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需要大量的實驗,通過衡量人的外在的行為,用行為學的手段測量量化和分析行為,同時通過數學建模來推理心理認知的過程;或者用腦科學的手段掃描大腦活動和結構,給大腦腦電、電生理、核磁共振等各種各樣的刺激,把神經科學的手段和心理學傳統的行為學手段結合起來,探究人心理的奧秘。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北大心理學為什麼叫做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這是因為認知科學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它是研究人的心智及其過程的學問,我們關注的是信息如何在人腦中表徵、加工和轉換,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僅僅依賴心理學,也要學習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語言學、人類學、教育學和哲學等學科。我們要了解人的心智,就必須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其中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是目前認知科學中最主要、最活絡,也是做出最大貢獻的學科。
以時下熱門的人工智慧為例,科學家已經發現單靠計算機的知識是不足以在人工智慧研究中更進一步的,當他們對人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後,他們才能夠更有效地開發和應用人工智慧。
近年來,有更多人認識到認知神經學、認知科學的重要性。在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發展理念。所謂「一體」,就是以腦認知的神經原理為主體,這也是我們心理學院研究的方向之一即認知心理學方向;「兩翼」則是人工智慧為導向的類腦研究和人腦的重大疾病這兩個比較「硬核」的方向。
我們也有很多應用型的學科在應對國民心理健康、老齡化疾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和藥物成癮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國內的精神疾病的患者有1600萬,許多人都飽受焦慮、拖延症、注意力分散之苦。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未來精神類疾病的負擔可能會佔到醫療疾病負擔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迫切地需要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同時在當前大國競爭的態勢之下,國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公民的素質,包括知識素質、科學素質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邁向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這又是一個和心理學掛鈎的問題。從出生開始學習能力的正常發展,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怎麼促進這種發展,怎麼進行幹預,再到成年以後學習能力的保持與再提升,學習能力衰老過程的延遲,全過程可能都需要心理學的介入。
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是大陸首個進入國際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心理學科,在亞洲高校中也首屈一指。2017年,我們入駐了教育部「雙一流學科」的名單,在各輪評估中都獲評A+級,這充分說明了我們仍在領跑國內心理學學科的發展。更重要一點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全面、自由、充分的發展。我們的老師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科學的發展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北大老師來說,我們隨時遞出自己的肩膀,讓學生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能夠更進一步地發展,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期望。
心理學的魅力是無窮的,進可探究腦和心智這一人類的終極奧秘,退可幫助你了解自我、了解他人、獲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歡迎大家報考北京大學,歡迎大家報考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來源: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招生辦 編輯 | 馮莉雯 黃翹楚 美編 | 戎子藝 審校 | 李楠 馮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