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琳:心理學為什麼有意思?

2021-01-11 科教頭條

演講者介紹

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9年在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康復醫院博士後工作,2009年加入北大心理學系。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運動的。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魏坤琳。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心理學為什麼有意思。我們之前做的一項基於80萬高中生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心理學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科第一位,排在所有理工科其他學科之前。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其實,這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驚訝,因為這個調查中,我們問的問題是你對哪些科學問題感興趣。也就是說,你是否想通過系統的學習深入地了解自己。系統地學習,深入地了解自我,這本身是心理學的問題。

那麼,心理學到底是什麼呢?社會上對心理學的理解其實有很多的誤區。其實,科學的終極挑戰是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問題,或者說是心智與大腦的關係,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問題。因為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的外在行為、心理過程和心理結構,這可能就包括你的認知、情感、意志等等這樣的構件。

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心理學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2006年,Science雜誌對人類所有的科學論文進行了一個元分析,把它們大概聚類為七個主要的領域,包括心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地球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點奇怪,心理學怎麼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其實,越是發達的社會,對心理學的要求越高。

那麼,心理學怎麼分科呢?在實驗心理學裡面,可以分出認知神經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但是在談到人格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時候,則更接近人文學科。總體看來 ,心理學是使用科學的實驗手段去研究這些不同的領域,並通過應用心理學等把心理學基礎知識運用到各個領域當中。

今天我要糾正大家對心理學一個最大的誤區,那就是認為心理學就是試圖去猜你心裡在想什麼。雖然我們的生活中不乏諸如相面,算命、佔星學、讀心術、通靈釋夢等各種各樣的江湖心理學,但是這些恰恰都不是心理學。因為心理學是用科學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心理表徵。

我們從心理學的一個核心——認知心理學來探究一下心理學家是怎麼科學地研究人的心理。認知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智是怎麼工作的,我們研究大腦中間進行的各種心理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可以把大腦看做一個計算機,輸入的內容就是你怎樣感知這個世界。感知覺信號進入大腦之後,大腦內部就會形成知覺,同時也會產生記憶、決策、語言、情緒等等心理過程。這些過程都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大腦的輸出就是運動。我站在這裡演講時,我的喉部肌肉在精準地控制我的聲音,這樣我就能表達我大腦中想的東西,把我的思想傳達出去。我也做了很多手勢,這就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談心理學怎麼通過實驗的手段來研究你心裡想什麼。下圖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學的實驗室,前面有個電腦屏幕,左側的架子叫做頭託,實驗者把下巴放上去,眼睛看著電腦屏幕。在這個實驗中,被試者的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實際上是不同的東西,左眼看到的是一個馬賽克的模糊圖片,右邊則是實驗材料——一張帶恐懼的表情的人臉,但因為雙眼競爭的關係,兩隻眼睛看不同的圖片的時候,被試者是看不清楚,甚至是覺察不到右邊這張恐懼的人臉的圖片的。雖然主觀上沒有看見,但是這個信息已經進入到大腦中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研究人的無意識的信息處理。在雙眼中間投射不同圖片大概800毫秒以後,馬上要求被試者判斷線條的朝向,他們判斷的效績的好壞其實反映了注意力是不是被這個沒有被看見的圖片所吸引。如果你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屏幕的一邊的話,那對另一邊的信息處理就會更快更準。

實驗發現,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面,雖然被試者主觀上表達沒有看到圖片,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女性更容易被恐懼的圖片所吸引,而男性則更傾向於故意避免看圖片。這意味著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面,人們其實已經被圖片吸引並對它進行了處理。認知心理學可以通過精巧的實驗手段,像探針一樣測量在大腦中進行這樣的心理進程。

另一個例子是人的感知運動與太空飛行。1998年哥倫比亞號飛船返航,太空人落地的時候,駕駛飛船的速度超過了規定的速度,差點造成飛船解體的重大事故。據太空人回憶,他只是不經意間晃了一下頭,就導致他的駕駛動作發生了變形,導致了事故。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不僅用到視覺信息,還用到所謂的前庭覺。前庭是內耳的一個感知器官,它可以感受到頭部的轉動,也可以感受到線性加速度。大家可能已經知道,內耳裡面有一個半規管,半規管中的液體可以轉動,使我們感受到頭部的轉動,耳石則可以使人感受到線性加速度。在地面上有重力的時候,前庭是毫無問題的,到太空的時候則不然,因為太空中是零重力,前庭信號就不再工作了,還會和視覺產生衝突。所以太空人好不容易在太空中克服了零重力的影響,總算把這兩個知覺給調和起來,等到一落地的時候突然又恢復了重力,這時候他的感知覺就紊亂了,一晃頭就頭暈目眩,差點造成事故。

要解決這個問題,太空人需要經過很多的訓練,例如傳統的水下的訓練,在潛水的時候模擬零重力的環境。但是這樣的訓練也不能完全模擬出太空中前庭覺和視覺的衝突。這時候就需要認知心理學知識,通過下圖顯示的設備,心理學家可以在地面再現出感知覺的衝突來訓練太空人,保證他們在太空中不會眩暈,在地面上也不會眩暈。

心理學也可以研究更加抽象的問題,比如人的自主意識。人是理性的、自主的,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自主意識其實是一個錯覺。心理學家設計了許多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比如說,心理學家會要求被試者自主地選擇左手按鍵還是右手按鍵,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的活動。研究發現,在做出自主選擇的前十秒就可以通過掃描大腦的活動,預測出被試者的行為,也就是說,主觀上感受到的決策實際上晚於大腦實際的決策行為。因此,人的自主意識這個哲學問題變成了一個生物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心理學問題。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心理學學科——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畢生的發展,例如先天能力和後天能力的發展和交互,對未來的心理發展預知等。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情緒能力、認知能力,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知識,都有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從咿呀學語、不諳世事,到青春期的時候的衝動與理想化的思考,再到成年的時候開始變得穩定和老年時候開始看淡一切,這是一個心理發展的完整過程。我們能不能通過一些心理變量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功?智力固然重要,但心理學中很多非智力因素更重要,包括社交能力、自控能力等等。

在典型的發展心理學的實驗中,一群孩子被請到實驗室,主試給他們一塊棉花糖,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下這塊棉花糖,也可以選擇經受誘惑,等五分鐘後主試回來,得到兩塊棉花糖。這其實在考驗這些三到五歲的孩子的自控力。我們發現,孩子小時候的自控力比智商更能幫助預測未來人生的發展和學業的發展。

社會心理學則是在群體的層面上研究人的思維、情感、行為是怎麼受他人影響的。我們是社會化的動物,我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受到文化和周遭人的影響。在下圖的實驗中,左邊的鏡頭對著電梯裡面,紅色箭頭標記的這幾個人的臉都是向著裡面的主試,只有戴帽子的年輕人是不知情的被試。被試進到電梯裡發現所有人臉都是衝裡面的,隔了幾秒鐘以後,也悄悄地把身子轉過來了。這就是研究社會整合和同儕壓力的一個經典範式。

其實社會心理學在這個時代更加有意義,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用社交媒體軟體和別人進行交流,也因此無時無刻不在受他人的影響,社會心理學讓我們可以從群體層面上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廣告的設計就是一個例子。廣告可能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設計廣告的時候說明文字和產品應該如何排列以吸引顧客呢?我們可以做個實驗,設計廣告以後給不同的人展示,通過跟蹤人的視線,客觀地衡量所有與人打交道的頁面。這種方法可以從廣告推廣到更多領域,從手機到汽車,只要是跟人打交道的視覺產品,都可以被重新定義,重新設計。

另外一個更為大家所熟知的領域就是臨床心理學,對於受到創傷、應激、焦慮、抑鬱等症狀困擾的人群,可以通過臨床心理學中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進行測試和幹預。臨床心理學正在運用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比如虛擬實境對恐高症的脫敏治療等,成為了當代人類非常需要的一門學科。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需要大量的實驗,通過衡量人的外在的行為,用行為學的手段測量量化和分析行為,同時通過數學建模來推理心理認知的過程;或者用腦科學的手段掃描大腦活動和結構,給大腦腦電、電生理、核磁共振等各種各樣的刺激,把神經科學的手段和心理學傳統的行為學手段結合起來,探究人心理的奧秘。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北大心理學為什麼叫做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這是因為認知科學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它是研究人的心智及其過程的學問,我們關注的是信息如何在人腦中表徵、加工和轉換,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僅僅依賴心理學,也要學習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語言學、人類學、教育學和哲學等學科。我們要了解人的心智,就必須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其中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是目前認知科學中最主要、最活絡,也是做出最大貢獻的學科。

以時下熱門的人工智慧為例,科學家已經發現單靠計算機的知識是不足以在人工智慧研究中更進一步的,當他們對人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後,他們才能夠更有效地開發和應用人工智慧。

近年來,有更多人認識到認知神經學、認知科學的重要性。在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提出了「一體兩翼」的發展理念。所謂「一體」,就是以腦認知的神經原理為主體,這也是我們心理學院研究的方向之一即認知心理學方向;「兩翼」則是人工智慧為導向的類腦研究和人腦的重大疾病這兩個比較「硬核」的方向。

我們也有很多應用型的學科在應對國民心理健康、老齡化疾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和藥物成癮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國內的精神疾病的患者有1600萬,許多人都飽受焦慮、拖延症、注意力分散之苦。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未來精神類疾病的負擔可能會佔到醫療疾病負擔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迫切地需要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同時在當前大國競爭的態勢之下,國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公民的素質,包括知識素質、科學素質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邁向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這又是一個和心理學掛鈎的問題。從出生開始學習能力的正常發展,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怎麼促進這種發展,怎麼進行幹預,再到成年以後學習能力的保持與再提升,學習能力衰老過程的延遲,全過程可能都需要心理學的介入。

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是大陸首個進入國際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心理學科,在亞洲高校中也首屈一指。2017年,我們入駐了教育部「雙一流學科」的名單,在各輪評估中都獲評A+級,這充分說明了我們仍在領跑國內心理學學科的發展。更重要一點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全面、自由、充分的發展。我們的老師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科學的發展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北大老師來說,我們隨時遞出自己的肩膀,讓學生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能夠更進一步地發展,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期望。

心理學的魅力是無窮的,進可探究腦和心智這一人類的終極奧秘,退可幫助你了解自我、了解他人、獲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歡迎大家報考北京大學,歡迎大家報考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來源: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招生辦 編輯 | 馮莉雯 黃翹楚 美編 | 戎子藝 審校 | 李楠 馮宣瑞

相關焦點

  • 「最強大腦」魏坤琳:我不是學霸男神(圖)
    節目中的魏坤琳  外形俊朗、氣質儒雅,在舞臺上偏偏油鹽不進,用「科學是我唯一的標準」讓不少選手抱憾離去,雖然「最強大腦」還未決出,不過「最強教授」魏坤琳已擁有了強大的粉絲群。在上周五晚節目中的盲踢進球後,他又收到了「頭腦、四肢皆發達,嫁人當嫁魏坤琳」的高度評價。  日前本報記者郵件採訪了魏坤琳,在12小時內就收到了他的回覆,談及節目中的鐵面無私,他自認每一個難度分背後,都有著充分的理由。對於拿他與影視界的「科學怪人」和「教授男神」們對比,他卻有些哭笑不得,因為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學霸,也沒有看過《來自星星的你》。
  • 北大教授魏坤琳的回答出人意料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在慶典上作了題為「教育就是改變大腦的過程」的主題演講。在他看來,教育是縱貫一生的過程,是人們不斷認識自己的大腦、改變自己的大腦的過程。上了某「大腦」電視節目以後,魏坤琳經常被人問到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教我開發一下我孩子的大腦,讓他變得更聰明一點?」
  • 又一北大博士學霸人設崩塌,魏坤琳知網無論文,製片人桑潔刪微博
    而今天要說的就是,在《最強大腦》中擔任評委的魏坤琳,因為在這幾年綜藝節目中表現良好,言辭犀利,被很多觀眾視為偶像,因此也在網絡上走紅出名。魏坤琳在節目中表現出的睿智犀利,也讓許多觀眾喜歡他,認為他非常有魅力。
  • 31歲當北大教授、35歲走紅的魏坤琳:生活是苦,但努力真有用
    有人稱他科學男神,有人叫他鐵面判官,有人說他是最帥教授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魏坤琳證明了一個道理,一個男人最性感的不是身體,而是大腦。「我挑人的標準是實力要強、表現要穩。我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我深知埋沒人才會是我職業中最大的遺憾。」一向霸氣的戚薇最終還是向魏坤琳作出了妥協。
  • 北大教授魏坤琳回答:專業重要還是學校重要?給你更想要的回答!
    2020年的全國高考已經過去數日之久,再過幾天各個省份的成績相繼公布,當成績下發之後,小夥伴們就要陷入報志願的困境之中,小編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北大教授魏坤琳對專業和學校的看法。首先,我們先簡單的了解一下魏坤琳教授。魏坤琳1978年出生於湖南湘潭,2000年北京體育大學本科畢業,目前擔任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曾被譽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稱號。
  • 最強大腦dr.魏教授個人資料簡歷 北大教授魏坤琳老婆私照
    雖然魏坤琳在《最強大腦》中惹來的爭議鋪天蓋地,但他穩坐男神之位。第一季,魏坤琳給人的印象是高冷,第二季男神變得有點接地氣了,他笑言「高冷」是因為上一季太緊張,「現在會適應一些。我在國外演講時,下面幾百個人也不犯怵,但是到電視上就不一樣了,其實國外教授上電視也緊張,但是過一兩個小時就慢慢習慣了鏡頭。」
  • 《最強大腦》冷麵判官魏坤琳,放言「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
    戚薇使出玩遊戲的殺手鐧收取了第一名選手,但實際上還是戚薇身邊的魏教授魅力大,吳聖潔想要綜合發展自己的能力,所以選擇魏坤琳,小小年紀不僅理性,看人的眼光也是不錯的。魏坤琳從小就是學霸級的人物,對很多知識有所涉獵,他22歲讀完本科,二十七八歲讀完博士,三十一歲博士後畢業,成為了自然科學家。回國後加入了北大,被聘為心理學系的博士生導師。
  • 北大教授魏坤琳分享育兒乾貨:家長如何用科學方法培養聰明孩子
    在很多家長眼中,注重孩子腦開發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在這一點上,魏坤琳教授並沒有否定。但是,他坦言,其實他根本不懂得什麼是腦開發。 他這個回答讓很多人出乎意料,很多家長表示,自己非常注重孩子的腦開發,對此也付出了不少時間和金錢。而魏坤琳教授則表示,市面上的那些所謂的腦開發不過是打著科學的幌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作用。
  • 天才選手魏坤琳,身為北大教授,獨有智商卻不夠檢點
    到底有沒有黑幕我們也不得而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而每一個選手與節目的製作者都有不同的言論,但是這個節目是病已經給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近更是被曝出製作人張小潔疑似插足魏坤琳的婚姻,這樣子的大事件對於這個節目來說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毀滅性的災難了。
  • 心理學:教育工作者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
    本號專注心理學。教育工作者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任何一門科學都和人們的生活需要相聯繫,它都在社會實踐的某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心理科學也是如此。心理學是揭示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這對人民教師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 魏坤琳表示不再參加最強大腦,自稱只是一個科學家,不懂娛樂圈
    這其中的原因,魏坤琳也給出了幾點解釋。局限性《最強大腦》雖是一個很好的傳播科學理念的平臺,但既然是一檔節目,很多方面就會受限。我們都知道魏坤琳其實是北大的博士生導師,他對科學的熱愛使他以「評委」的身份,出現在了《最強大腦》上。
  • 《最強大腦》鄭林楷成魏坤琳戰隊唯一王牌,三場國際賽次次有他!
    剛結束的《最強大腦》最新一期,林之隊和山之隊pk,鄭林楷一個人連續出場兩次並且次次為自己戰隊拿下非常關鍵的勝利,雖然他們隊裡還有凡正陽、丁若虛和欒雨,但相比之下,鄭同學可以說是林之隊所有人中實力最高的存在,也是魏坤琳手中唯一的王牌。
  • 關於心理學|自學必看書籍
    小編整理了一些基本的,有代表性的心理學書籍,這些大部分是入門級的心理學書籍,通俗易懂,適合上手,幫各位想了解心理學的小夥伴,快速了解心理學的基本框架。,作為一本有趣的基礎入門讀物,可以將我們比較有效率的引入心理學的大門,書中實驗數據支持還不錯,有一些生活中的心理學、21世紀心理學這些有意思的板塊。
  • 北大教授魏坤琳:壓(本科)線了怎麼辦?給予你更理想的答覆!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魏坤琳教授為大家講解的關於考生「壓線」的報考方案和可以報考的學校。一、適當避免熱門專業魏坤琳教授表示,如果考生對於自己的專業沒有強求的話,建議大部分考生不要選擇很熱門的專業,因為此刻考生的競爭優勢很小,很容易出現滑檔的現象。
  • 心理學:為什麼無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曾說,無為是一種最高的境界,為什麼無為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其實這隱藏了三個心理秘密:心理學:無為1、無為是尊重內心的界限界限是心理學最為重要的概念,中國人百分之九十的煩惱與心理疾病來自界限不清,無論是婆媳關係還是夫妻關係以及在教育孩子的關係
  • 為什么女人方向感總比男人差? 哪些方法可以救「路痴」?
    為什么女人方向感總比男人差? 哪些方法可以救「路痴」?時間:2018-04-15 12:57   來源:愛問日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么女人方向感總比男人差? 哪些方法可以救路痴? 小夥逃出傳銷窩暴走1300公裡,靠路牌和太陽認路。前段時間,一則以此為題的新聞走紅網絡。
  • 北大心理學副教授張昕:做接地氣的心理學科普
    N=NewStar Z= 張昕 QUESTION1 QUESTION7 N:你為什麼會學心理學?心理學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
  • 構造主義心理學
    這個學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構成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該流派在20世紀初的近30年裡佔有統治地位,而隨著鐵欽納的去世,影響急劇衰落。構造主義心理學雖然消失了,但是它推動了美國心理學的發展,對感覺的研究以及該學派嚴謹的科學精神給心理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 為什麼量子力學如此怪異?其實它是一個心理學問題!
    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我們發現量子力學這麼難以接受呢?為什麼觀察事實會產生如此強烈的認知失調,使我們的自由意志的意識與我們相信存在一個獨立於觀察的真實的物理世界的信仰之間發生衝突呢?僅僅說我們是在作為一種很好的近似的經典物理學所描述的世界裡演化是不夠的。過去我們曾認為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太陽在 天空中移動而地球靜止不動的世界裡。
  • 心理學:為什麼家和萬事興
    心理學:為何家和萬事興1、和是家庭成員擺正各自的位置心理學家庭系統排列大師海靈格也曾說過,家庭有矛盾,家庭有了問題,在於各自的位置錯亂,而家庭成員位置對的時候心理學:家和萬事興2、和是尊重差異,發揮各自的力量家和萬事興它的第二層內涵是懂得發揮各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