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史」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

2020-12-16 澎湃新聞

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

學習黨史

★★★★★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實際上就是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黑格爾和馬克思恩格斯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國,又都不約而同地把中國與世界歷史聯繫了起來,當作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環節,當作論述他們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要例證。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在當下,更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從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

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曾經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闡述過世界歷史觀。他認為,歷史不是雜亂無章的歷史事件的堆積,而是一個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它的演化中,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規律性。衝破狹窄的地域範圍,由民族歷史匯成世界歷史,就是其中的規律之一。

黑格爾用他唯心主義的「世界精神」來解釋歷史,認為世界歷史是世界精神的外化。世界精神的本質是自由,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精神」的自由發展。他認為,在每一個歷史時期裡,世界精神只選擇一個民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東方民族是曾經被選中而後又被拋棄的民族,因而停滯不前了。因此,世界歷史同太陽的行程一致,從東方的中國開始,經過希臘、羅馬,到日耳曼結束。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思想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改造,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他們的世界歷史觀。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確實奔湧著一條世界化的洪流,這就是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但是驅動這股歷史洪流的,不是什麼精神和觀念,而是在生產力普遍發展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分工和各民族的互相交往。

馬克思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以及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都取決於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交往的發展程度。生產力的發展,分工和交換的擴大,衝破了地域的壁壘,把各個民族推向不可分割的聯繫和交往中。

接下來,馬克思恩格斯便舉例論證了他們的這一思想。尤其值得注意並令我們驚喜的是,他們在例證中提及了中國,並把中國作為世界歷史中相互密切關聯的一個組成部分:

「例如,如果在英國發明了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無數勞動者的飯碗,並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麼,這個發明便成為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得出結論:「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為,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

黑格爾和馬克思恩格斯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國,又都不約而同地把中國與世界歷史聯繫了起來,當作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環節,當作論述他們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要例證。

所不同的是,黑格爾把他的世界歷史觀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民族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做了臆想式的界定。而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觀,則建立在客觀的物質運動基礎之上,建立在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動基礎之上。

中國,正是在勾畫世界歷史進程的宏觀構架中,進入了思想巨匠的視野。

世界歷史的進程和方向

宏大的世界歷史,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並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怎樣才能把握住這樣的世界歷史?怎樣才能洞見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和方向呢?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他們的世界歷史觀,科學地研究和分析了社會生產方式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他們一方面揭示了社會生產方式發展變化的邏輯的時間進程,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社會生產方式發展變化的邏輯的空間進程。

他們認為,世界市場的發現,對於社會生產方式的飛躍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闢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

正是世界市場的發現,擴大了商品的需求,促進了從工場手工業到現代大工業的轉變;世界市場的擴大,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巨大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工業的擴展;從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主義而佔據了社會的主導地位。

新型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確立和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世界市場的擴大,並衝破民族、地區的藩籬,將整個世界連為一體。世界歷史的這一發展,「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新的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它的產品也不僅供本國消費。「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世界市場的形成,「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裡長城、徵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在新型的社會生產方式面前,「那些幾千年來沒有進步的國家,例如印度,都已經進行了完全的革命,甚至中國現在也正走向革命。事情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今天英國發明的新機器,一年以後就會奪去中國成百萬工人的飯碗。」

但是,資本主義所開創的世界歷史,還只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初始階段。它並未終結世界歷史,而只是為世界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世界歷史必然繼續向前發展和進步。

所以,在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觀中,中國並不是孤立的中國,而是世界歷史進程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既是東方社會的標本,同時又受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中國所發生的事件,與西方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又反過來影響著西方世界。研究世界,就要研究中國;研究中國,才能更好地研究世界。

這種博大深遠的世界歷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注中國問題的思想背景;也只有在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世界歷史進程的思維模式和宏觀架構中,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他們關於中國問題論述的真諦。

全球化不會終結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用今天的語言來說,實際上就是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馬克思恩格斯說:「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這個預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

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交往、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世界已在相當意義上發展成一種「利益共同體」。任何國家哪怕是最強大的國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單打獨鬥。任何國家的行為不僅事關自己,也會對其他國家產生重要影響。為了解決各種複雜問題,各種各樣的峰會越來越多,不同形式的對話也越來越多。

在全球化大潮中,也出現了一些利弊共生的新變化。對於不同的國家來說,全球化的利弊得失不完全一樣。總的來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而機遇則大於挑戰。

美國曾經在全球化中發揮了領頭羊作用,客觀上推動了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利用全球化為自己謀取了相當不菲的利益。但是川普上臺後,卻不斷開打貿易戰,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輪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浪潮。

川普把美國國內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美國民眾的某些不滿歸咎於全球化,尤其是歸咎於中國,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160多年前所說,英國發明的機器,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無數工人的飯碗,並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這是當年全球化發展的一種結果;而今天,中國逐步發展起來,並在低端消費品方面具有了比美國更強的競爭力,甚至被指責使美國工人丟失了好多飯碗。這是一種頗有諷刺意味的倒轉。但這種倒轉完全是市場的作用,是消費者的選擇和市場競爭的結果,完全怪不得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代表了對於全球化有著清醒認識的所有國家和人們的心聲。全球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時代大趨勢,這個趨勢有著客觀的世界歷史基礎,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化的發展也不會一帆風順,有時出現一些曲折也是不奇怪的。某些人反全球化的動作再大,也不過是洶湧大浪中的一朵浪花。

所以,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在當下,更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李忠傑: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原標題:《「學習黨史」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黨史」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怎樣看待中國文明和中國經濟社會結構
    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怎樣看待中國文明和中國經濟社會結構李忠傑★★★★★馬克思恩格斯在歐美從事科學研究和工人運動的同時,也十分關注中國的歷史發展和前途命運,關注中國所發生的事件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 為什麼要「邀請馬克思恩格斯到中國來旅遊」?他們會怎樣看中國?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開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歷程,貫穿著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紅線。幾十年來,我們反反覆覆地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對他們的生平、著作和思想都已經非常熟悉。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因此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頁。〗  3.科學技術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  人能否認識自然?人何以認識自然?是人類分析人與自然關係過程中必須回答的問題。
  • 火種:馬克思、恩格斯與《共產黨宣言》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共產黨宣言》既有大航海時代以來人類逐漸形成同一部世界歷史的宏大視野,又有資本主義發展進步的時代特徵;既有對資本主義進步的充分肯定,又有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以及工人階級在這個過程中歷史使命的論證。《共產黨宣言》以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呈現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指明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並明確了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先進部隊的屬性。
  • 【文萃】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現實生活中日益凸顯的人與自然關係異化問題普遍關切,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重新回歸學者的視野,成為學界關注和聚焦的問題。  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建立在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
  • 去馬克思恩格斯的故鄉 享受德國冬日午後的一場散步
    德國人以哲學和研究精神聞名世界,而我所認識到真正的德國,它背後卻是諸位偉人,由馬克思、恩格斯、尼採、歌德……串聯起來的傳奇國度。哲人說,有時候要忘了自己才會發現世界。忘了那些世界上所有聞名於世的title,那些不過是對城市的附加值與包裝物,煢煢一身開始獨自步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旅程和路線,於是一段關於「光影德國」的行程開始展開。
  • 「恩格斯思想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
    《永遠的恩格斯》一書主要包括五大主題,即恩格斯與馬克思的親密合作、恩格斯的革命實踐、恩格斯獨特的理論創新、恩格斯對馬克思思想的捍衛、恩格斯思想在當代。,在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革命實踐、理論創新以及對馬克思思想的捍衛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並強調只有深入探討恩格斯的思想本身,才能科學把握馬克思思想。
  • 「學習黨史」李忠傑:建設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
    李忠傑:建設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學習黨史★★★★★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指出,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新形勢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政治生態,不僅要全面加強黨的各項建設,而且要從深層次上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努力建設先進的、健康的、富有生機活力的黨內政治文化。
  • 「論文分享-第4篇」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哲學思想理論
    「論文分享-第3篇」關於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與思考「論文範文分享-第2篇」亞里斯多德的悲劇觀是什麼?在文章當中,馬馬克思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基本缺陷——直觀性和受動性,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要具有實踐性,首次認為實踐應該是人們的一種活動,可以改造整個世界,並且可以檢驗是否為真理,是一切物質生活的根本,相對比較舊的哲學思想與此思想可以通過實踐來區分,可以在提綱中有所體現,還認為實踐是提綱的核心部分,它也是馬克思基本思想的核心部分[1]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編者按】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日。恩格斯的名字是與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位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馬克思一起為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類爭取解放的鬥爭,提供了最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恩格斯怎樣看待中國文明和中國經濟社會結構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 中國 世界歷史進程 四大發明 社會經濟結構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關注中國的歷史發展和前途命運。 一、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中的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明確要求「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把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提到如此高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 「思想者尋蹤」微斯人,吾誰與歸——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相遇
    馬克思和恩格斯童年到青年時代求學經歷並不相同,獲取知識的途徑也不同。成長的經歷不同卻能形成高度相似的價值觀。但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總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找到必然。探尋一個人的成長軌跡,他的生活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價值觀的形成。馬克思之所以在中學時期就能夠寫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如此志存高遠的文章,與他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
  •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的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 生態文明 人與自然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工業文明之後,生態文明以一種全新範式對人類社會發展內涵和進程進行詮釋。早在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對人、社會、自然的關係進行了闡述。結合中國發展實際,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挖掘,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參考與指導。
  • 恩格斯人類生態思想探究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409頁。)恩格斯描述的人,有自然科學家、有哲學家,但恩格斯都把他們看作是為自然規律代言的人。科學家的勞動是特殊的勞動,他們的勞動深深嵌入現代社會中,改變著現代人的勞動方式,《導言》對於人物的描述,不僅有方法上的價值,還從歷史觀方面與以勞動發展解釋歷史發展的唯物史觀相一致。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它的歷史貢獻在於「炸開」了黑格爾法哲學體系,「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座」。馬克思吸收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藉以追問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內在規律,尋求變革現狀的根本路徑。費爾巴哈哲學是馬克思恩格斯真正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中間介質,但是舊唯物主義存在嚴重的缺陷。恩格斯形象地評價其為「下半截是唯物主義者,上半截是唯心主義者」⑦。
  • 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不朽豐碑——寫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
    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生於1820年11月28日,是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也是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偉大領袖和革命導師。今年是恩格斯誕生200周年,他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充滿了傳奇色彩,作出了積極理論貢獻,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最敬仰的世紀偉人。馬克思曾說過「恩格斯是當代社會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統一戰線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科學總結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經驗的基礎上,解決了無產階級自身團結和爭取同盟軍的問題,開創了無產階級統一戰線思想。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統一戰線思想。無產階級要完成歷史賦予的歷史使命,首先要把本階級的力量聯合起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整個革命生涯中,都始終把這個問題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186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國際工人協會(後來稱為「第一國際」),就是各國工人的聯合組織,是工人統一戰線的組織。參加第一國際的,既有共產主義者,又有蒲魯東主義者、工聯主義者、合作社派、巴枯寧主義者,等等。
  • 恩格斯晚年對馬克思法哲學辯證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恩格斯晚年的法哲學辯證法思想,不僅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而且對於我們全面系統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發展和法治進步,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價值。[1]91-92自從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認識了馬克思以後,他與馬克思合作寫作出版了包括《共產黨宣言》在內的多部在人類思想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不朽的著作,在馬克思逝世之後,恩格斯成為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產階級的導師。[1]86他不顧已經年過花甲的高齡,「毫不猶疑地放下了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將其餘生用來完成由於馬克思的病和死而中斷的工作——《資本論》的出版」。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因此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頁。〗  3.科學技術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  人能否認識自然?人何以認識自然?是人類分析人與自然關係過程中必須回答的問題。
  • ...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
    這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學術界因此產生了持續的爭論和巨大的分歧。馬克思、恩格斯反覆強調,人生活於其中的自然環境是勞動實踐活動的產物,費爾巴哈作為唯物主義者,主張人是感性世界即自然環境的產物,但他不懂得自然環境在隨著勞動實踐活動而變化。只有變化才能構成歷史,因此「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裡,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第530頁)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批判費爾巴哈突出強調了勞動實踐對於歷史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