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之一,這其中大部分的功勞都要歸咎於一位位抗擊外敵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當屬最出名的明朝民族英雄之一,他抗擊倭寇十餘載,掃平了多年為禍沿海的倭患,朝廷也因此大加的封賞了他。但是,有一位戚繼光更早成名的民族英雄俞大猷,情況就越沒有他這麼好了。
明明抗擊倭寇有功,但是卻被其他官員打壓,最嚴重的一次莫過於打贏勝仗之後,被嚴嵩隱瞞戰功,不上報朝廷,最後只得了區區50兩銀子。
01 戰績不在戚繼光之下
在電影《蕩寇風雲·戚繼光》中,最耀眼的主角當屬,趙文卓飾演的戚繼光以及他的戚家軍,但是在他之前,就已經抗擊倭寇多年的俞大猷,絲毫不比戚繼光差。
徵討倭寇的戰役,戚繼光打過岑港之戰、台州之戰、福建之戰等等,尤其是福建之戰。此戰中戚繼光命令戰士手持稻草填海,進而大舉攻破倭寇所佔據的橫嶼,斬殺了倭寇2000餘人,然後一路狂追,搗毀倭寇據點60餘處,最後在福清遇到少量敵人,但是全都斬首了。
從此以後,閩廣一帶少有倭寇橫行。如此出眾的戰績,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如果沒有他,閩廣一帶的民眾,不知還要遭受多少苦難。
我們再來看看俞大猷的戰績,徵剿倭寇中,有著名的浙東戰役、浙西戰役、偽倭戰役、興化戰役等等。在浙東戰役中,倭寇在浙東這一片橫行無忌,明世宗看不下去了便讓俞大猷前往支援。本來俞大猷率領的軍隊擊破了許多倭寇,但是打到一半卻被朝廷的糧響。
本來按道理說跟著俞大猷的隊伍應該消極怠戰,但是俞大猷領軍有方,不但沒有消極怠戰,反而在海上作戰擊破倭寇,摧毀了50多艘倭寇的船隻。朝廷也因此看到了俞大猷的才能,才繼續發放俸祿,不知該替他高興還是該替他傷心。
此戰役俞大猷也被倭寇偷襲過導致大敗,但是在後來的戰鬥中俞大猷,在海面上連續攻破了七艘倭寇船隻。在三板沙的倭寇,只能搶奪漁民的船隻逃遁。但是俞大猷的海軍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先後又攻破了二三十隻船,繳獲了九艘船。
本來「無敵」的俞大猷,可以慢慢蠶食倭寇,但是他的豬隊友卻打不過倭寇,於是便怪罪到了俞大猷頭上。嘉靖皇帝還真信了,免除了他的世襲權力,讓他戴罪立功。俞大猷只好再次領兵攻打剩下的倭寇,最終在他的帶領之下,成功地將倭寇打得逃亡。
如此領兵有方,且成功無數的俞大猷,不在戚繼光之下,甚至在海軍這一方面比戚繼光還要強。
02 打仗勝仗,才得50兩銀子
看到這裡許多同志都會問:「為何戰功如此顯赫的俞大猷卻一直難當大任呢?」發出這一問,是因為在浙西戰役之後,本來升任浙江總兵的他,卻在一年之後被罷免,但還是讓他繼續帶兵打仗,戴罪立功。
縱觀他的一生,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可以說他是明朝武將當中被打壓最慘的人之一。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他不懂得與上司搞好關係。
俞大猷本來就是武舉人出身,所以身上少了一分「斯文」之氣,多了一絲「耿直」,所以他不太會與上司打好關係,導致他時常被打壓。其中最慘的一次莫過於1549年的抗擊倭寇了。
當初範子儀侵犯邊境,襲擊廉州,在上頭的命令下,俞大猷帶著部隊前往平亂。但是能範子儀這邊打得很急差一點就要破城了,可俞大猷的部隊還在路上,遠水解不了近渴,俞大猷只能用計。
他派人先去假意招降,實則是拖延時間,並且透露出他的大軍將到。賊人不知道真實情況,只能退走,這正好給了俞大猷機會,等他的部隊到達指定位置之後,便直接在冠頭嶺偷襲了賊寇的部隊,在後來的海戰上,範子儀直接被他追著打,沒有還手之力。
最後的結果便是範子儀弟弟先被抓,後來範子儀的人頭也出現在了俞大猷的面前。這麼大的功勞不說官升幾級吧,好歹也得給點黃金百兩的賞賜吧。
可是當時的嚴嵩倒好,不但把戰功給壓了下來,給的賞賜還是僅僅只有50兩銀子。這都是沒搞好關係的緣故啊!
03 名聲可與戚繼光相比
不說其他的,看完他的經歷,我覺得他比戚繼光更難得。戚繼光一生抗倭大部分時候朝廷都沒有給他使多大的絆子,但俞大猷就不一樣了,帶著300人打敵方幾千人,打輸了要被罰;別人打不過就推到俞大猷身上,還是被罰;打贏了功勞還不是他的,反倒被貶職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俞大猷還能堅持抗擊倭寇,這一份精神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況且他的海軍實力要強過戚家軍,大過的勝仗也不在戚繼光之下,戚繼光蕩平倭寇也是繼承了俞大猷的一部分成果才成功的。所以俞大猷在抗倭方面的功勞應該齊平甚至超過戚繼光。
像俞大猷這樣的英雄,應該埋在歷史之中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