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衛大捷:明朝三大抗倭名將聯手,2300倭寇灰飛煙滅!

2020-12-06 指縫間的歷史

文/晚風暮雨

林墩之戰後,戚家軍大部分士兵負傷和生病,返回浙江修整。

倭寇聞訊,彈冠相慶,叫囂道:戚老虎去,吾又何懼!再次大規模進犯,福建抗倭形勢再度嚴峻。

與此同時,朝廷出現人事巨變。

內閣首輔嚴嵩倒臺,依附於嚴嵩的直浙總督胡宗憲被列入「嚴黨」名單,遭罷官。

趙炳然出任浙江巡撫後,得知戚繼光一直得到胡宗憲的鼎力支持,就把他視為胡宗憲心腹,不僅處處掣肘,而且還找藉口奪走他的兵權。

心灰意冷的戚繼光,打算辭職回老家,幸虧好友汪道昆寫信勸慰道: 「 臣子荷國厚恩,無 以有己。胡公往,即不得盡如夙所期,顧惡忍坐視閩赤子之荼毒?浙之行,義不可止也 」, 戚繼光才打消這個念頭。

此時,倭寇在福建攻城略地,燒殺搶掠,活動十分猖獗。

福建巡撫遊震得多次請求趙炳然派戚家軍入閩支援,都被回絕。

不久,福建重鎮興化被倭寇攻破,倭寇為了洩憤,在興化屠城,數萬軍民慘遭殺害。

戚繼光年譜記載:「……殺孝廉數十、甲第十有七人,庠士三百五十有六,婦女義不辱而恩賊以死者不勝紀,民貲庫藏搜括無遺四野一空,八閩俱震……」

敗訊上報到北京,一直在西苑修仙的嘉靖皇帝龍顏大怒,將福建巡撫遊震得撤職查辦,然後任命譚綸為福建巡撫,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詔令三人火速剿滅倭寇!

至此,戚繼光重新獲得戚家軍指揮權,再度回到抗倭前線。

俞大猷、戚繼光和譚綸,是明朝最出色的三位抗倭名將,他們三人聯手,福建倭寇的末日就要到了!

得知戚家軍重返福建後,倭寇放棄興化,退往海濱,企圖將所搶財物送回日本,遭到明軍水師攔截,未能得逞。

倭寇佔據平海衛,構築工事,憑險固守。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途徑浙江義烏時,「得壯士萬餘人 」,大軍前往福建的路上,邊行軍邊進行訓練。

四月十九日,戚繼光、俞大猷、譚綸會師於興化東亭,明軍總兵力達三萬餘人。

二十日,譚論召集各路將領研究進攻方案,戚繼光提出分進合擊策略 ,以戚家軍主攻得到諸將認同。

福建巡撫譚綸根據平海衛三面環海,易守難攻的特點,在各海道上環立柵欄阻斷倭寇歸路,然後以戚繼光為先鋒,劉顯為左軍,由陸路進攻,俞大猷為右軍,率水師從海上進攻,譚綸自領中軍,隨後跟進。

明軍勢如破竹,一舉攻克平海衛,斬殺倭寇2200餘人, 解救被擄百3000餘人,繳獲戰利品無數 ,次日嚴密搜捕,又斬殺逃匿倭寇170餘人。

戰鬥中,戚家軍陣亡16人。

平海衛大捷後,戚家軍又先後殲滅了侵擾政和 、壽寧的倭寇,至此,嘉靖四十二年春季入侵福 的倭寇基本全被消滅。

捷報送到北京,嘉靖皇帝龍顏大悅,專程到太廟祭祀,告慰列祖列宗。

參考資料:《戚少保年譜耆編》、《戚繼光年譜》

相關焦點

  • 俞大猷:俞龍戚虎,論抗倭戚繼光不如我
    抗倭名將 功勳顯赫明朝建國之初,倭寇就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那時國家強盛,重視海防建設,倭寇並沒有成為大患。但到了嘉靖年間,因海防鬆弛,倭寇在浙江、福建、廣東一帶四處劫掠,無惡不作,猖獗橫行簡直到了極點。而且中國海盜同倭寇勾結,出現了「皆我華人,金冠龍袍,稱王海島,攻城掠邑,莫敢誰何。」
  • 戚繼光:督戰,練陣,敗倭寇,渾身是膽,報效國家!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明朝嘉獎年間,倭寇橫行,海盜滋生,這些倭寇和海盜將掠奪的目光放到了中國沿海城市,大肆施行燒殺搶掠,為人神公憤。這個時候,就湧現出了戚繼光這些抗倭鬥士,在他們的帶領下,為害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被消除,歷經四十載的明廷抗倭戰爭,也宣告結束。那麼我們的抗倭民族英雄是一個怎樣的人哪?下面筆者就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 明朝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在中國歷史上名將人數是僅此於唐朝的朝代。一、徐達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
  • 平海衛城隍廟:海絲興衰的縮影
    N海都記者 陳盛鍾/文 馬俊傑/圖 海都訊 明代時,莆田沿海各地屢受倭寇騷擾,明洪武年間,在平海築城防衛,設置平海衛,同時也建了供奉明初將領周德興的城隍廟。如今,保存完好的平海衛城隍廟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涉臺文物名錄。
  • 明朝名將(二)
    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進士。授職為南京禮部主事。歷任職方郎中,調任台州知府。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數萬倭寇擾台州,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升任海道副使。又與戚繼光在葛埠、南灣打敗倭寇,加封為右參政。
  • 雄獅的怒吼:望海堝大捷,全殲倭寇2000餘人,無一人漏網!
    這裡原名廣寧墳,因為四平山上有明朝廣寧伯之墓,故得名。紅圈處即四平山,廣寧伯劉榮墓所在廣寧伯劉榮是明朝永樂年間的抗倭英雄,他指揮的望海堝大捷,共斬殺倭寇2000餘人,是明初對倭作戰的一次重大勝利,此戰之後,倭寇再也不敢進犯遼東。
  • 抗倭名將石像重現石獅石湖? 戍守臺海的明朝史
    石湖七旬老人郭義禁輕撫石像慨嘆不已一位抗倭名將、一座百姓供奉的沈公生祠、一段戍守臺海的明朝歷史,隨著一尊殘缺風化的半身石像的出土,在蚶江石湖再次掀起波瀾—— 抗倭名將沈有容石像重現石湖村?經過一段時間的考證,市博物館初步推論其為明代沈公生祠內供奉的兩尊石像之一,很有可能便是抗倭名將沈有容的石像。發現:海邊挖出半身石像石湖海絲文化廣場的這尊石像:石像高約2000px、寬約1750px,僅有上半身,頭部殘缺不全,但可見明顯的胸脯和臂膀,雙手相交呈撫腹狀;由大理石製成,風化嚴重,可謂歷盡滄桑。「這尊石像原來立在海邊,高達2米,在『文革』時失落。」
  • 明朝「抗倭第一女將」,丈夫因叛亂被殺,她卻率軍抗倭屢立戰功
    我國古代歷史雖然長期以男性為主導,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仍然誕生了大量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而明朝時期廣西壯族的瓦氏夫人便是其中之一。她出身於廣西土官家庭,丈夫因叛亂被殺之後,她不僅擔負起了治理地方的責任,更是在抗倭戰爭中屢立戰功,被封為「二品夫人」,並享有「抗倭第一女將」的美譽。出身於土官之家,丈夫被殺之後主政地方瓦氏夫人本名岑花,生於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其父岑璋乃是歸順直隸州土官(明朝的少數民族官職)。
  • 明朝各個階段的名將,誰才是第一?
    明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治理國家自然離不開文臣,保衛國家自然也少不了名將,他們的功勳戰績是影響明朝發展一大助力:李如松,遼東鐵嶺衛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
  • 明朝六大名將,戚繼光僅列第四,第一威震華夏
    第二位: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村落——仙居橫溪俞店村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們的生活  兒時常聽說中國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生活在台州的一個村落,這位曾經叱吒風抗倭風雲人物怎麼會生活在台州,始終是我心中的一個迷團   2012年春,我們打聽了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生活村落在仙居橫溪俞店村,我們便充充起程去探訪一下這古老的村落。看看這位與戚繼光齊名的明代抗倭名將後裔們是如何在台州生活的,他們的後裔們在歷經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漫長的的歲月裡的滄海桑田的變化。在仙居縣讓我們大家感興趣的是,仙居的村的命名都有歷史淵源,如李宅、王宅、方宅、大戰等。
  • 一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是歷史的選擇還是環境的必然?
    戚繼光是明朝的抗倭名將,在抵禦沿海倭寇方面,戰功卓越,被後人稱之為民族英雄。這位出生在山東的英雄,也是個官二代,年少的時候就顯露出打仗過人的本領,一度消滅了山東沿海的倭寇。這一點就說明明朝不是那麼黑暗,對待外敵還是積極應對,能夠選擇優秀的人幹專業的事情,並不是傳說的靠銀兩才能夠升官加爵,使得戚繼光能夠以戰績成為朝廷抗倭的主要將才。
  •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晚年有多悽慘?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一生是光輝的,他率領的戚家軍戰功卓著,威震天下。然而,就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的晚年是悽慘,令人嘆息不已。那麼,戚繼光的晚年到底有多悽慘,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 明朝末年,3000倭寇被俘虜,戚繼光見後:全部處死,一個不留
    明朝嘉靖年間,在沿海一帶有很多倭寇,這些倭寇一路燒殺,無惡不作。為了平定倭患,朝廷派了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去浙江一帶駐紮。浙江沿海,倭寇泛濫,他們打家劫舍,地方官員拿他們沒有辦法,只要向朝廷求助。沿海城市因為有海上貿易,所以在這些地方,有很多倭寇,他們不僅阻礙了正常的貿易,還嚴重幹擾當地百姓的生活。
  • 一代抗倭名將的跌宕起伏生涯
    蓬萊閣在古時不僅被作為仙境,同時這裡也和抗倭名將戚繼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蓬萊閣東部的蓬萊水城曾是一處軍事作戰基地,也可以說曾是古代軍港之一,這裡有這碼頭,炮臺等有利於作戰的建築,而這裡也是戚繼光的家鄉
  • 戚繼光從小立志抗倭,把倭寇殺到沒得殺,卻遭人嫉妒,被奸臣陷害
    嘉靖年間,明朝東南沿海長期受到倭寇騷擾,為了維護沿海的安寧,明朝任用了很多優秀的將領。他們為了國家和百姓,在於倭寇對戰中英勇殺敵,註定青史留名。今天猩猩跟您聊的抗倭名將,您肯定很熟悉,他就是民族英雄戚繼光。
  • 鎮海衛:抗擊倭寇的海防陣地
    鎮海衛的古城門  明朝政府腐敗無能,海防體系逐漸被破壞,此時「衛城」面對的不僅是倭寇,還有一些由海商轉變而成的海寇。海防的衰敗使得邊海的防禦十分脆弱,便利了倭寇的入侵,同時也助長了倭寇侵略之風,海防廢弛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海防軍伍的嚴重缺額。據《籌海圖編》的記載,嘉靖年間,沿海衛所缺額嚴重。當時的鎮海衛實際旗軍僅剩1500人,其逃亡、缺額人數令人咋舌。  而此時嚴厲的海禁政策與海商們的利益發生了尖銳的衝突。尤其是明廷對日本採取封鎖、禁運政策,因而販運日本貿易獲利頗重,各夥武裝走私集團樂於前往。
  • 明朝抗倭的大將軍,身為太子少保,卻沒錢買藥活活病死
    明朝年間,一些流民和日本國內的戰亂者,對朝鮮地區和中國沿海地區的城池頻繁騷擾,他們劫掠普通百姓錢財,騷擾明朝邊境。明朝皇帝就下旨,派戚繼光前去東南沿海一帶打擊倭寇,戚繼光奉旨前往抗擊,這一打就是十幾年,期間他清除了沿海地區所有的倭寇,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此後戚繼光一路北上,又耗費了十幾年,打擊了在北方邊境行兇的蒙古人。戚繼光還發明改進了許多軍事火器,讓明朝軍力能強於外敵。
  • 浙江台州府城,戚繼光「台州大捷」,犧牲20人卻殲滅倭寇5000
    台州是民族英雄戚繼光沿海抗倭的主要戰場,英雄事跡和精神傳頌至今。在山環水繞間,台州府城走過了千年歲月。古城佔地面積2.67平方公裡,它北倚大固山,東臨東湖,西、南兩側靈江環繞。5000多米的府城牆,依山水走勢而建,威嚴雄偉。古城南側還有一座高百餘米的巾山,由興善門延展開的城牆,剛好將山裹進城內,拒險而守。
  • 平緬甸、抗倭寇、70歲帶頭衝鋒!明朝有位將軍也叫「子龍」
    一說到「子龍」,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三國時期的「常山趙子龍」,不過,歷史上還有一位將軍,也是民族英雄叫「子龍」,他就是明朝萬曆期間的名將,鄧子龍!鄧子龍,子武橋,號大千,30歲的時候就在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抗擊倭寇,後又在廣東等地平定內亂,可謂是戰功顯赫,還他被稱作軍事天才,因為只要到他手裡的兵,戰鬥力都是突飛猛進,尤其是在明朝國防最荒廢那幾年更為明顯,只不過因為其性格的原因,得罪不少人,導致其戰功經常性地被他人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