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可謂是各有特色。其中,大明王朝的特色便是鐵骨錚錚,浩然正氣。終明一朝,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凡此種種,彰顯著大明王朝內在的獨特氣質。
明朝是封建制最後一個大統一的漢族政權,總共經歷了十六位皇帝,從朱元璋1368年建朝以來,到1644明朝滅亡,總共上下是276年,明朝是繼漢唐以來又一個黃金時期,也是一個民主的時期,但是明朝重文輕武,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明朝沒有特別出名特別厲害的大將。今天就來說說明朝時期六大最頂級的大將,他們的功勳戰績可謂是影響著明朝發展的最大助力。
第一位:徐達
字天德,明朝開國軍事統帥,開國功臣之首,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民族英雄。徐達一生經歷的十多場大戰、惡戰,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1367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率領25萬人進行了北伐之戰,將曾經囂張一時的蒙古人趕出了漠北,堪稱南徵北伐最成功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徐達為人謙恭謹慎,從不居功自傲,正因為此,徐達也是少數逃過朱元璋殺戮的人。
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具體如下: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達跟隨朱元璋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他率軍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北逐蒙元近千裡。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裡長城」。正是因為他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
第二位: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第三位:鄭成功
對於鄭成功相比家喻戶曉的都是關於他如何收復臺灣的故事,當然這也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貢獻了。鄭成功從小便胸懷大志,立志收復臺灣。終於在1661年,在鄭成功大軍的強烈攻擊下,被荷蘭殖民者佔領了三十八年的臺灣終於又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也一下子上升為為國為民的民族大英雄。
第四位:戚繼光
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縱觀戚繼光的一生,先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因此,其功績可概括為:南平倭寇,北克蒙古。
第五位:袁崇煥
字元素,明朝末年薊遼督師,抗清名將。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得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可謂戰功赫赫。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率軍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因此,有關他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傑出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第六位: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
李如松驍勇善戰,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年五十。死後,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諡"忠烈",並為其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