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解讀:戚繼光之死,說明明朝軍隊已經被「閹割」!

2020-12-20 華夏問長安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將「戚繼光之死」作為萬曆十五年中發生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從這一件小事引申出了對明朝武將體系的深度思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究竟戚繼光之死意味著什麼?

一、大明最後的戰神

不可否認的是,在戚繼光之後,大明朝仍然產出了許多的一流名將,李成梁、李如松、袁崇煥等等。但是,真正能夠達到戚繼光這一高度的卻一個也沒有!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是戚繼光戎馬一生的目標。正是在如此崇高的目標之下,使得戚繼光從一開始便區別於大明朝傳統的武將。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可以攀附權貴,他可以收受錢財賄賂,他的一切心血和委屈求全都是為了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戚家軍!

人們往往看到的是戚繼光輝煌的戰績,對戰倭寇七戰七捷,創造過殲滅倭寇4000人,而僅傷亡90人的夢幻戰損比。但是,卻很少有人去關注戚繼光為了造就戚家軍付出了多少的心力。為什麼戚繼光之後再也沒有人達到他這樣的高度?恰恰就是因為沒有人能夠像他那樣給大明的軍隊打下如此深刻的印記!

二、大明朝被「閹割」的軍隊

大明立國之初,明朝軍隊的戰力是天下無敵的!就連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也在明軍的打擊下灰溜溜的逃回了大漠深處,赫赫有名的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更是讓一切宵小對大明充滿了敬畏!

但是,一切從「土木堡之變」後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一役葬送了大明朝最後的武勳集團,而接下來的「北京保衛戰」又把文官集團整體推上了空前輝煌的政治高度,自此之後,大明朝的武將體系開始被文官集團所壓制。

這個時候弊端就開始被顯現了。武將指揮軍隊消滅敵人,這是一種極端狀態下的國家行為,但是恰恰又與文官施政追求平衡制約是有著顯著區別的。故而武將的一系列行為在文官眼中就成了「先天性的失敗」,主動出擊就成了「貪功冒進」,而謹慎防守又成了「畏敵不前」,武將們的行為由文官來評判,軍隊的錢糧命脈由文官來掌管,而更為重要的是文官完全不用為戰役的失敗負任何的責任。

到了這個時候,武將就開始淪為文官的附庸,他們為討好文官而進行著各種服務。隨著這種 程度的不斷加深,大明朝的整個武人群體開始遭到集體的鄙視、貶低、壓制,軍隊就好比被「閹割」了一般,其逐漸喪失了原本的勇氣與血性,存在的意義也不再是為了打勝仗。

三、妥協中求生存的戚繼光

面對著武人淪為文人附庸的現實,戚繼光知道自己不得不妥協。在這樣的大環境當中,自己同樣也只能是以一種「附屬品」的形式存在,所以他最先投靠的是胡宗憲,然後是譚綸,最後又和大名鼎鼎的張居正捆綁在了一起。

在這樣的曲意逢迎之下,戚繼光的背後始終有文官為其撐腰,終於為自己贏得了生存空間。但是他與其他武將最為顯著的不同便是,他所爭取而來的生存空間並非是為了自己的進身之階,而是為了打造他心中夢想的戚家軍!

由於明朝文官壓制武人的現實,使得武將除了戰時帶兵打仗之外,平日裡和自己的軍隊實際上是處於一種分割狀態。戚繼光知道,自己必須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訓練軍隊,必須要給自己的軍隊打上「戚家軍」的印記。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通過贏得文官靠山的信任,從而使自己能夠越過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能夠把軍隊以自己私軍的形式進行豢養!

這一刻,戚家軍才真正開始出現了!

四、戚家軍是怎樣煉成的

戚繼光要打造戰無不勝的戚家軍,那麼就必須讓自己的軍隊擺脫被「閹割」的命運!

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戚繼光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軍隊。首先是兵員自己招,最終他選中了彪悍的義烏兵。其次制度是募兵制,戚家軍除了軍事作戰,不再承擔其他的種田、務工等任務,這樣就可以一門心思打造其核心戰力,而不被其他事情牽扯精力。第三是充足的錢糧保障,這就使得戚家軍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士卒待遇都要遠遠優於其他軍隊。

當上述三項都做到了之後,這支軍隊便已經擁有了戚繼光的印記,而開始與其他明朝軍隊有著明顯的不同。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增強軍隊本身的戰鬥力了。

基於當時沿海倭寇的情況,實際上明朝軍隊的戰鬥力相較於倭寇,尤其是精於武藝的日本浪人而言差得不是一星半點。為此戚繼光不得不絞盡腦汁為其量身打造了一整套戚家軍的專有作戰模式,從而彌補這樣的差距。

首先是基於兵員素質的現實差距,戚繼光精心設計了「鴛鴦陣」的最小作戰單元模式,把12個農夫組織成最小作戰單元,從而使得他們在面對單個更加精於陣前搏殺的倭寇時處於一種群體性的絕對優勢!

其次,將火炮、盾牌、狼筅、長槍、短兵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了一種跨越時代的混成作戰模式,從而進一步鞏固且擴大了最小作戰單元在對倭寇作戰的優勢。

第三是搭配訓練隊列訓練、擂鼓前進,鳴金收兵,看旗幟的信號等戰場指揮的要素,從而使得戚家軍能夠形成步調一致的統一作戰模式。

這一系列舉措使得戚家軍在戰術層面達到了封建王朝軍隊所從未能達到的高度!而真正能夠體現戚繼光高明之處的地方在於,他做到的這一切,並沒有觸及文官集團的紅線,從而使之能夠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變為現實!

而例如同為抗倭名將的俞大猷,他所提倡的朝廷軍隊集中管理,錢糧調撥運轉高效等等,觸碰的恰恰是文官體系絕對不容踐踏的紅線,所以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

五、戚繼光之死

從浙江到福建,從福建又到了薊遼,戚繼光終於踏上了人生的巔峰。但就是這樣一個不世出的將領,晚年卻依舊是在貧病交加中鬱鬱而終。那麼我們不禁就要問一個問題,連達到如此高度的武人,最終卻依舊是這樣的結局,國家沒有絲毫的波動和憐憫,官僚體系中沒有絲毫的認可和表彰,那麼其他武人的出路又在哪裡?

口雞三號,將星殞矣

戚繼光的死,實際上也就代表著他在妥協中發展的模式徹底的破產。再也沒有人能夠複製他所一手打造的軍事奇蹟,既然不可複製,那麼大明的軍隊又只能在曇花一現的輝煌之後又重新回到原先那種被「閹割」的狀態中去……

而正是在這個時候,覆滅大明朝的最終BOSS已經開始在白山黑水之間孕育了!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焦點

  • 《萬曆十五年》解讀:戚繼光之死,說明明朝軍隊已經被「閹割」!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將「戚繼光之死」作為萬曆十五年中發生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從這一件小事引申出了對明朝武將體系的深度思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究竟戚繼光之死意味著什麼?二、大明朝被「閹割」的軍隊大明立國之初,明朝軍隊的戰力是天下無敵的!就連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也在明軍的打擊下灰溜溜的逃回了大漠深處,赫赫有名的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更是讓一切宵小對大明充滿了敬畏!但是,一切從「土木堡之變」後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 萬曆十五年:明朝由盛轉衰,送走了清官海瑞和名將戚繼光
    《萬曆十五年》我知道關注我的很多書友都對歷史感興趣,我也知道在各個朝代的粉絲當中,我們明朝的粉絲可能是最多的!那為什麼萬曆十五年又被黃仁宇老先生看得如此重要呢,我幫大家把時間軸簡單梳理一下,您可能就明白了。
  • 被金庸、李敖批評的《萬曆十五年》,為何會被王小波推崇?
    《人民的名義》大火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又再次被人提及,此後這本書更是被搬到綜藝「一本好書」中,由老戲骨王勁松來演繹萬曆皇帝。事實上,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982年,迄今已經將近40年了,熱度一直不減。
  • 《人民的名義》裡讓高育良痴迷的 萬曆十五年,究竟寫了什麼
    01看過熱播劇《人民的名義》的朋友,應該都會注意到,作為前漢東大學教授、省委政法委書記的高育良,經常拿《萬曆十五年》來研究明史。這本書,為什麼那麼值得高育良痴迷呢?《萬曆十五年》的作者是美國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
  • 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在萬曆二十三年被自己人殺害?
    說起戚家軍又被稱為義烏兵或者浙軍,在1559年成立於浙江義烏,成立之初只有兵力四千,而且大多數都是農民和礦工。戚家軍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是打擊「倭寇」,隨著逐漸壯大,成為了明朝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在戚繼光在世時,內閣大臣張居正對戚家軍的支持,也使得戚家軍能夠得到朝廷的重視,尤其是戚家軍在徹底解決了浙江、福建等地近兩個世紀的倭寇之患。
  • 萬曆23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我們就單單以火器的配比做個說明,當時奧斯曼帝國的新軍火器比約在30%以上,而戚繼光薊州練兵編組的戚家軍各營的火器綜合配比在40%以上,所以有人以此稱呼戚家軍為當時地表最強軍隊。但這樣一支軍隊,最後的結局卻很慘,它並不是敵人所滅,而是一次內訌中,被明朝朝廷殘酷地剿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奇書」《萬曆十五年》講了啥?
    有人說,《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奇書」。看過之後,我發現與其說是「奇書」,倒不如說是一本特別的書,更準確一點。那麼,這麼書特別在何處?書的內容也不長,只是截取了明朝萬曆十五年前後幾十年的一段歷史;第二,此書的寫法相比其他歷史書,可讀性比較高,看起來像是寫一個個歷史人物的故事,但又在其中融入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小見大,以細微見整體;第三,此書僅是從萬曆時期幾個重要人物(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武將戚繼光等)為切入點,讓我們看到了正統史書中不一樣的他們
  •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還真發生過一次「薊州兵變」,可憐的原戚家軍將士,在被解除武器之後,至少數百人被屠殺。要說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還要從戚繼光說起。戚家軍,是由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建。戚繼光坐鎮薊州,南兵作為嫡系,自然受到戚繼光的優待。可是,在張居正去世之後,失去支持的戚繼光也很快被免官罷職,不久後在家中鬱鬱而終。而一貫受到優待的南兵,與北兵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凸顯。萬曆二十年(1592年),戚繼光去世後的第四年,日本侵略朝鮮,明軍援朝抗倭。
  •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500字:以史為鑑
    如果你對明朝歷史有興趣,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這本說《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標題很吸引人,英文直譯為不重要的1587年,可是真的不重要嗎?作者卻認為中國在萬曆十五年前後東西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明朝從朱元璋稱帝的1368年到滅亡的1644年存在了兩百七十六年,結合中國歷史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封建制度已經快兩千個年頭了。而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且文化程度來說也算是所有皇帝中最高的。萬曆十五年主要講了五個著名的人物,比如抗倭名將戚繼光,內閣首輔張居正,申時行,名臣典範海瑞,李贄等。通過他們的人生軌跡窺探了當時的時代興衰。
  • 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在萬曆二十三年被自己人殺害?
    戚家軍戚家軍之所以叫戚家軍,主要還是因為戚繼光,在戚繼光的帶領下,軍紀嚴明、訓練有素,逐漸成為了職業化的軍隊,使用著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並且有著百戰百勝的戰績和殺敵十餘萬人的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人民的名義》中反覆提到的「萬曆十五年」,那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這本書講述的時間線是從明.張居正死後被清算一直到萬曆十五年,海瑞和戚繼光逝世的這段短暫史的前後總結。大明朝最著名的清官海瑞,在這一年孤獨的死去。而一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無戰不勝,卻也敵不過時間這個最大的敵人,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民族英雄戚繼光的身後事裡,爆發於其去世八年後(萬曆二十三年),針對其一生心血戚家軍的「薊鎮兵變」,是明末歷史上一幕血腥且恥辱的悲劇。如果單看《明史》的記載的話,有關「薊鎮兵變」的記錄,簡直少之又少。
  • 【檢察文藝範兒】《萬曆十五年》極簡閱讀筆記
    《萬曆十五年》一部網紅書,內容如題,講歷史的。萬曆十五年是哪一年?1587年。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不存在的。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明朝歷史和中國古代史中的一個橫截面,黃仁宇來一番剝絲抽繭,管窺了一個時代的癥結。
  • 《明朝那些事兒》比不上《萬曆十五年》?誰更勝一籌?
    《明朝那些事兒》比不上《萬曆十五年》?誰更勝一籌?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毫無疑問是關於明朝歷史的書籍中,銷量第一的存在,也是講解明史的書籍中,受眾最多、名氣最大的。《萬曆十五年》還入選了美國教材,獲得過獎項和提名,足見它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本書對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萬曆皇帝等人的深刻論述和邏輯推理,是《明朝那些事兒》遠遠比不上的。
  • 讀《萬曆十五年》有感
    選擇閱讀《萬曆十五年》的原因與《明朝那些事兒》有極大的聯繫——《明朝那些事兒》常常與《萬曆十五年》拿在一起被人比論,而《明朝那些事兒》也被我劃在小說一類中我很喜歡的歷史文學類系列叢書。我對《萬曆十五年》產生好奇,自然也有理可循。
  • 戚繼光的功勞遠遠大於李成梁,萬曆帝卻重用李成梁,貶謫戚繼光?
    無論在大明官方還是在民間,戚繼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都遠遠高於李成梁,萬曆皇帝信任李成梁而冷落戚繼光,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戚繼光無仗可打,李成梁擁寇自重。倭寇對明朝沿海地區的騷擾令幾代皇帝惱火不已,大明的野戰部隊也就是邊軍大部分在宣大、薊遼等九邊防守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而南方地區主要靠衛所部隊,他們長期吃空餉,編制嚴重不足而且戰鬥力極為低下,抗倭前期曾經有數千明朝官兵被幾十個倭寇趕著到處跑的丟人現眼情況發生。戚繼光抗倭採取的是募兵制度,自己招募兵馬自己訓練軍隊,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私軍。
  • 萬曆十五年1000字讀後感:人生苦短
    萬曆皇帝是明朝倒數第四個皇帝,也可以說是明朝第十個皇帝。1587年是萬曆十五年,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個年頭,知道歷史的都知道,1644年崇禎的死亡宣告了明朝的結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結束。
  • 早晚讀書河南推薦:張宏傑解讀《萬曆十五年》
    制度設計能解決人性之惡嗎?清官能遏制腐敗嗎?改革為什麼容易失敗?道德能補技術之短嗎?1587年,明王朝已經整整200年,表面看似四海昇平,文有治世能臣張居正,武有抗倭名將戚繼光,民間也有活躍的思想家李贄等等一系列優秀人才,但是,萬曆十五年是這個王朝走向衰落的一年,是文官武將的不作為,還是經濟和技術的落後,還是政治制度的原因?黃仁宇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 戚繼光晚年有多悽慘?原因是什麼?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身為一位明朝中後期「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的傳奇名將,大明戰神戚繼光人生的悽慘落幕,是從萬曆十一年(1583)開始。萬曆十一年(1583)二月,距戚繼光的「老上級」張居正去世剛過半年,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活劇正在「醞釀」。
  • 萬曆十五年
    可以說,由讀史逐漸進入個人的人生感受,這種寫法,黃仁宇雖不是第一人,卻可以讓讀者引發強烈的感同身受之感的,《萬曆十五年》做到了。巜萬曆十五年》的文本版圖始於萬曆皇帝朱翊鈞,公元1587年,24歲的他已開始獨掌朝政,一掃十五年被攝政歷史的頹廢,豪情萬丈地想幹出一番事業。不料,歷史似有心地要和他作對一樣,這一年份卻是大明王朝走向滅亡過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