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明朝由盛轉衰,送走了清官海瑞和名將戚繼光

2020-12-20 寶坤說書
人民的名義演員

最近兩年,伴隨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多次重播,電視劇中一本曾經被高育良反覆推薦的歷史書火了起來,它就是黃仁宇先生的史學力作——《萬曆十五年》,電視劇中高小鳳也正是通過這本書與高育良結識的。

《萬曆十五年》

我知道關注我的很多書友都對歷史感興趣,我也知道在各個朝代的粉絲當中,我們明朝的粉絲可能是最多的!這可能跟很多人不喜歡清朝有關係,覺得清朝在很多方面都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正所謂「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直以來,明朝給大家印象最深的皇帝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頂多再能加上一個煤山自縊的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

明思宗崇禎皇帝殉國處

在我們多數人眼中,萬曆皇帝可能就是一個不思進取的糊塗皇帝,各種任性,各種作,幾十年荒廢朝政。甚至有不少明粉認為大明不是亡於崇禎朝,而是亡於萬曆朝。

那為什麼萬曆十五年又被黃仁宇老先生看得如此重要呢,我幫大家把時間軸簡單梳理一下,您可能就明白了。

首輔張居正

萬曆十五年,其實就是公元1587年,它是萬曆皇帝登基以來的第十五年;也是首輔張居正去世的第五年,更是大清官海瑞和名將戚繼光去世的年份。

在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很多被很多人容易忽視的事情,這些事表面上看起來無關痛癢,但實質上卻對中國歷史乃至於世界歷史影響深遠,甚至左右了中西方歷史的走向。

西班牙無敵艦隊

就在這短短的一年裡,生活在中國東北的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強盛一時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也開始遠徵英國,大明王朝歌舞昇平的太平年景讓人們不知不覺消磨了鬥志。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們拉開了與西方的差距,從世界的頭把交椅上滑落了下來。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以萬曆皇帝、大清官海瑞、名將戚繼光,以及首輔張居正等六人的人生起伏為主軸,為你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歷史的鴻篇巨製。

自從問世以來,廣受好評,風行數十年,很多人驚呼: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寫!

《萬曆十五年》的英文版被西方多所知名大學採用為教科書內容;中文版更是入選了《新周刊》評選的「改革開放20年以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

我覺得 應該這麼說,《萬曆十五年》對於樹立我們今天的歷史迷們的大歷史觀的建立是非常有幫助的。這本書告訴我們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立體的,研究歷史不能簡簡單單貼標籤。讀歷史不能有「怨婦情結」,要知道很多歷史人物都是人中龍鳳,他們的很多你今天看起來愚蠢可笑的決定,其實都有各種「不得已」的苦衷。

因此,我們研究歷史一定要有一顆敬畏之心,凡事要多換幾個角度思考。希望大家以後在點評歷史人物時不再局限於「某某人是好人,某某人是壞人」,而是可以從冷冰冰的史料中讀出歷史人物內心的溫度。

相關焦點

  • 明代第一清官:因5歲女兒隨便拿僕人食物吃,被父親海瑞活活餓死
    明朝歷史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清官海瑞,他堅持原則到可以犧牲家人。而這段歷史要從一本書《萬曆十五年》說起,而他仿佛散發著一種魔力。在《人民的名義》大結局前,有一本文學書被反覆擺上鏡頭,那就是《萬曆十五年》。
  • 被金庸、李敖批評的《萬曆十五年》,為何會被王小波推崇?
    《人民的名義》大火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又再次被人提及,此後這本書更是被搬到綜藝「一本好書」中,由老戲骨王勁松來演繹萬曆皇帝。事實上,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982年,迄今已經將近40年了,熱度一直不減。
  • 《萬曆十五年》解讀:戚繼光之死,說明明朝軍隊已經被「閹割」!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將「戚繼光之死」作為萬曆十五年中發生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從這一件小事引申出了對明朝武將體系的深度思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究竟戚繼光之死意味著什麼?一、大明最後的戰神不可否認的是,在戚繼光之後,大明朝仍然產出了許多的一流名將,李成梁、李如松、袁崇煥等等。但是,真正能夠達到戚繼光這一高度的卻一個也沒有!「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是戚繼光戎馬一生的目標。正是在如此崇高的目標之下,使得戚繼光從一開始便區別於大明朝傳統的武將。
  •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改革為何沒有重用道德模範海瑞?
    說起張居正與海瑞,在明朝歷史上甚至放眼中國歷史,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是權傾朝野的改革家、政治家,一位是將道德模範做到了極致的清廉官員。二人都經歷了明朝的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在歷史記載中,關於二人的交集並不多,甚至給人一種兩人並不是一個時代的感覺。
  • 《人民的名義》裡讓高育良痴迷的 萬曆十五年,究竟寫了什麼
    01看過熱播劇《人民的名義》的朋友,應該都會注意到,作為前漢東大學教授、省委政法委書記的高育良,經常拿《萬曆十五年》來研究明史。這本書,為什麼那麼值得高育良痴迷呢?《萬曆十五年》的作者是美國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
  • 海瑞是出了名的清官,為何差點被嘉靖處死?他後來是什麼結局?
    海瑞是明朝歷史上出了名的「直臣」,也是出了名的清官。不過,這樣的人放在那個時代可以依靠所謂「清流名聲」還能往上爬一爬,放到這個時代那是想都別想。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清官,這一點必須值得肯定以及宣揚。又或者如一些人所說,海瑞僅是地方之才,而非中樞之才。海瑞的能力用在地方上就已經到頭了,不能再讓他進入中樞了。所以,嘉靖、隆慶和萬曆三代帝王哪怕再佩服海瑞的那種「直」,但也一直沒有真正地重用他。那麼,海瑞這樣的「直臣」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 明朝六大名將,戚繼光僅列第四,第一威震華夏
    第二位: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 他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卻消極怠工三十年,明朝由盛而衰
    張居正的死、萬曆的消極罷工,直接導致了明朝政局的走向,大明王朝也從此時開始走向下坡路。明神宗死後長子朱常洛繼位,但明神宗死後僅僅只過了24年,大明王朝徹底滅亡。從萬曆的童年經歷來看,受制於皇帝身份的他抹去了個人的天性,被傳統禮教固化後,他的思想和行為都變得身不由己,這是一個朝代賦予他的悲哀,也是他身為天子的最終宿命。
  • 明朝官員品級和現代職位詳盡對照,你的工資在明朝相當於幾品官?
    明朝官吏品級【對應現代的行政級別】:月工資,代表官職—對應現代職位,明朝相關職位代表人物(簡介)正一品【正國級】:月俸87石(30450元),代表官職:左右都督—虛銜(明後期武將加此銜者甚多),代表人物:戚繼光(戚家軍主帥,抗倭名將)從一品【正國級減】:月俸
  • 張居正與海瑞:站在山頂和山腳上互望
    海瑞 這位海青天的生平經歷和當今影視劇中的大多數清官忠臣一樣,一樣的坦率正直,嫉惡如仇,一樣的不得上心而深得民心。 與大多數清官忠臣不一樣的是,他的膽子比他們大得多。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日,時任戶部雲南司主事的海瑞在棺材鋪裡買好了棺材,將自己的家人託付給好友後,向嘉靖皇帝呈上名載史冊《治安疏》。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 看兩個時代的清官,包拯與海瑞的結局便有答案
    偶有"超凡脫俗"者,能抵擋大半的官場濁氣,便能成為名留青史的清官名吏。而這其中的卓然者,於現代人而言的最熟悉的兩位,大抵便是海瑞與包拯。在董群先生所編纂的《歷代清官廉吏故事》中,包拯和海瑞都位列其中。董群先生給二人的故事的小標題很簡單:"包拯笑比黃河清"、"清廉剛直的海瑞"。
  •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為什麼張居正不重用他,太清廉也有錯?
    海瑞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清官。但他個人性格太剛直,不會阿諛奉承同流合汙,而且很容易被人當槍使,有時候還會為了正確的事對抗老上司。難道這就是張居正一直不重用海瑞的原因嗎?海瑞的做法過於極端,按照他那樣當官,都苦死了,所以不可能普及全國的官和吏都這樣,那國家就玩不轉了。西方國家提的豐薪養廉,還是很有道理的。
  • 古代清官真的很窮嗎:海瑞的私生活真相
    摘自《解析非正當財富與中國歷史弈局的潛規則:亞財政》窮是清官最好的名片晚清學者薛福成說,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清官,他會投四個人的票:漢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和明代的海瑞。(《庸庵文補編》卷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汲黯和宋璟的名字比較陌生,即使開出一份個人履歷表來,大概也沒有耐心去了解清楚。因此,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清官,相信絕大部分人會把選票投給包拯或海瑞。清官,是清廉之官。但怎麼樣算清廉呢?清廉是個抽象的概念,就人們的感受來說,生活上的貧窮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 明朝名將(二)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宣宗親徵,張輔扈從。叛亂平定後,加祿米三百石。 宣德四年(1429年),進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輔運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只命其逢初一和十五上朝(朝朔望)。 宣德十年(1436年),英宗即位,擔任《宣宗實錄》的監修。之後加翊連佐理功臣。
  • 明朝各個階段的名將,誰才是第一?
    明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治理國家自然離不開文臣,保衛國家自然也少不了名將,他們的功勳戰績是影響明朝發展一大助力:李如松,遼東鐵嶺衛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
  • 一代清正廉明清官海瑞,生於斯,葬於斯
    一代清正廉明清官海瑞,生於斯,葬於斯海瑞(1514-1587年),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自號剛峰,可預見其人個性及命運。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37歲他才中舉人。在「舉人多如狗,進士滿街走」的年代,正直的人總會得到命運的眷顧吧。
  • 戚繼光16歲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放現在什麼官職?難怪明朝會亡
    中國古今名將不少,但能稱之為英雄的,卻是鳳毛麟角,戚繼光就是其中一位。這位明朝中期橫空出世的軍事家,堪稱中國武將的典範。他組建了一支從未敗績的戚家軍,訓練鴛鴦陣,發明戚氏軍刀和狼筅等新式武器。可謂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一般的人物,兵法陣型、軍械火器,無一不通。
  • 一代名相張居正的領導術,為何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其中有深意
    明朝萬曆年間的第一任內閣首輔。張居正於嘉靖26年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這個職位厲害嗎?肯定的,我們讀儒林外史都知道,那個範進和胡屠戶的故事。範進考了一輩子,只考中了個舉人就已經發瘋了,更別提進士了。那麼這個翰林院的職位是個啥?簡單來說就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了。
  • 說說在明朝官場的脊梁海瑞、戚繼光的故事!
    海瑞在明朝官場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異類」,看到他的個人形象,不禁聯想起300多年後的早期曾國藩,都是以孔孟之道嚴格約束自己,對待周圍的人亦是如此,不同的是曾國藩在家守孝兩年期間通過反思之前的所作所為幡然醒悟,徹底認識到了自己為什麼為官期間屢屢碰壁,與周圍同僚總是產生口角或爭吵,這都是因為自己總是拿「聖人」來標榜自己,一副「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樣子,這無異於在黑惡的官場中樹立一盞耀眼的明燈,必然招致整個官僚系統的冷嘲熱諷和排擠打壓
  • 名將戚繼光進獻春藥,導致首輔張居正身死,易中天:死因令人起疑
    」意思是說,張居正經常服用猛藥,體內陽氣太盛,為了壓制陽氣,後來又服用寒劑,結果陰陽不調,得了痔瘡,脾胃也因此受損,不能進食,才導致身體徹底了。但易中天在《嚴嵩與張居正》這本書中提出一個疑問,無論張居正因何而死,他在病重時曾向萬曆皇帝寫過一封申請退休的奏疏,,自稱僅存皮骨,已是行屍走肉,希望回老家頤養天年。但萬曆皇帝卻並不批准,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