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石像重現石獅石湖? 戍守臺海的明朝史

2021-03-05 閩南人民很行



石湖七旬老人郭義禁輕撫石像慨嘆不已

一位抗倭名將、一座百姓供奉的沈公生祠、一段戍守臺海的明朝歷史,隨著一尊殘缺風化的半身石像的出土,在蚶江石湖再次掀起波瀾—— 抗倭名將沈有容石像重現石湖村?

粗略看,它只是一塊斑駁風化的石頭;仔細瞧,它卻是一尊歷盡滄桑的石像。今年1月份,這尊石像在蚶江石湖海邊重見天日,迅即引起了當地村民及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高度關注。經過一段時間的考證,市博物館初步推論其為明代沈公生祠內供奉的兩尊石像之一,很有可能便是抗倭名將沈有容的石像。

發現:海邊挖出半身石像

石湖海絲文化廣場的這尊石像:石像高約2000px、寬約1750px,僅有上半身,頭部殘缺不全,但可見明顯的胸脯和臂膀,雙手相交呈撫腹狀;由大理石製成,風化嚴重,可謂歷盡滄桑。

「這尊石像原來立在海邊,高達2米,在『文革』時失落。」71歲的蚶江石湖村老人會會長郭義禁告訴記者,在今年修建海絲文化廣場挖掘地基時,他根據村中多位老人的記憶,請人挖出了這尊石像。「可惜殘缺不全」。

溯源:原來供奉於沈公祠

一些當地老人稱這尊石像為「石佛公」,其實它是一尊石像。石像來自何方?郭義禁老人表示與明朝水師名將沈有容有關,原來海邊供奉有三尊石像,一尊為沈有容,一尊為沈夫人,還有一尊則不明身份。

在郭義禁老人推薦下,聯繫了對這段歷史有所研究、現退休在福州的郭願老人。郭老說,關於沈有容將軍,《泉州府志》等史料多有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沈將軍曾率水師從蚶江石湖水寨出兵,擊退佔領澎湖及臺灣南部的倭寇,石湖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建沈公祠、造沈公像,以奉祀。

考證:或為沈有容將軍石像

在接到村民反映後,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也第一時間前往考證。市博物館李國宏館長告訴記者,結合這尊石像的出土位置、當地老人的口碑傳述以及有關沈有容將軍的史料記載,初步推論這尊石像便是明代沈公生祠內奉祀的兩尊石像之一(另一尊為明代泉州一位楊姓文官石像),很有可能就是沈有容將軍石像。但由於石像殘缺不全,具體是哪一尊暫無法確定。

根據史料記載,沈有容(1557-1627),安徽宣城人,明代將領,曾任福建海壇把總、福建泉州都司等職,曾先後移師駐守同安、廈門等地,後遷至蚶江石湖,建造石湖水寨,操練水師,成為戍守臺海的一代名將。

明萬曆年間,倭寇向福建沿海進犯,沈有容率部與之激戰,倭寇殘部只得龜縮到東番(即臺灣)。「臺灣原住民及在臺灣做生意的漳州、泉州人深受其害。沈將軍從石湖出兵,抗倭驅寇。」李館長介紹說。

明萬曆三十年(1602),沈有容率21艘戰艦出兵臺灣,身先士卒,衝殺在前。據《泉州府志》記載:「乘風破浪,過澎湖,與倭遇,諸士卒殊死戰,勇氣百倍,格殺數人。」後一直追殺到臺灣南部登陸,一舉殲滅盤踞在臺灣島上的倭寇。

當時,同船前往的連江人陳第在《東番記》中寫道:「倭破,收泊大員。夷目大彌勒輩率數十人叩謁,獻鹿饋酒,喜為除害也。」《泉州府志》也載:「番旄倪壺漿餼牽來犒我師,曰:『沈將軍,再造我也!』海上息肩者十年。」

「有學者認為, 沈有容此次軍事行動是明廷在臺灣顯示主權的一次重要行動,是中國軍民在臺灣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鬥爭的勝利。」李館長介紹說。同時,沈有容在駐守石湖期間,為官清廉,嚴明軍紀,不用百姓一石一瓦、拿出自己的朝廷封賞修建了水寨;體恤民情,修防波堤(後被稱為沈公堤)、建防護林,幫助當地村民發展農業生產。因此,沈有容深受百姓愛戴,在其調任它地任參將後,石湖百姓為其修建了「沈公生祠」。

願景:石湖再造沈公祠

對於此次發現,李館長評價說,這尊石像雖殘,但卻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有關沈公祠唯一的遺物,它是那段明代抗倭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守海固邊、抵禦外侮的精神體現。

「再造沈公祠,成為一個願景!」李館長認為,這尊沈公祠石像的發現,為還原沈公祠提供了實物;而蚶江石湖是林鑾渡、再借亭及古城牆遺址的所在地,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石湖村,在中國抗倭史和福建戍臺史上留有重要一筆,若能結合海絲文化廣場改造,還原沈公祠,不失為一個上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請趕緊關注我們閩南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閩南人民很行,更多閩南的本地新聞方能第一時間掌握。最後提示:是很行,不是銀行。


閩南最微信公眾號榜單

關注方法:長按微信號複製->粘貼->搜索->關

暱稱

微信號

簡介

閩南人民很行

石獅市

蚶江鎮

石湖村

石獅貴君閣

美麗石湖

ssgjg-coolong

coolong-ssgjg

coolong-gjgok

gjgok-ssgjg

ssgjg-gjgok

meilishihu

頭條

民生

玩樂

熱點

公司

石漁

※閩南地區第一分享平臺,千萬閩南市民都在關注的媒體。

※每天1分鐘,足不出戶,閩南一手資訊,一手在握!

閩南人民不是淫行(háng),是很(hén)行(xíng)

※本微信公眾平臺管理員的微信號:coolong_gjgok

閩南民很行信號:ssgjg-coolong 閩南地區最大的微博、微信平臺,覆蓋過千萬,發布一切關於閩南的即時新聞、生活資訊、美食優惠、玩樂攻略或事件爆料等,合作、投稿請聯繫主編微信:coolong_gjgok,QQ或電話:13107861616 。期待與您的合作。

石獅市貴君閣軟體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業務:①考試題目答案查詢軟體(高考、中考、公務考、小車駕照科目一和科目四考試、職業考等等所有考試都能進行答案查詢。)、通訊店手機號碼管理軟體和通訊手機終端管理軟體等專業行業電腦軟體銷售、電腦軟體個性定製;②公司或個人網站架設與維護;③平面廣告、公司logo、商標等專業設計、個人家庭錄像或公司廣告推廣視頻錄像特效剪接後期製作;④公司微信公眾平臺信息營銷廣告植入(客戶可提供新聞或其他爆料素材);⑤微信公眾平臺本地新聞爆料;⑥不誠信分子全面曝光等業務。

聯繫 Q Q:13107861616

聯繫電話:13107861616

公司地址:石獅市蚶江鎮港區

官方網站:ssgjg.com(石獅貴君閣首拼)

公司宣傳:



相關焦點

  • 溫嶺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朝抗倭名將!
    明朝官員、文學家。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次年授編修。成化三年(1467年),參修《英宗實錄》,成化九年(1473年)校勘《通鑑綱目》,後升侍講。時值邊警,上疏《論西北備邊事宜狀》,指陳邊防弊端,主張整飭邊務。成化十四年(1478年),父喪告假回鄉。弘治初,參修《憲宗實錄》。弘治三年(1490年),升南京國子祭酒。
  • 他是大明最狂的名將,最後成抗倭第一將,還打的豐臣秀吉鬱鬱而終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留下了很多故事。明史裡有稀奇古怪的皇帝,有匪夷所思的案子,還有可泣可歌的文臣,以及個性使然的武將。所以說,明史值得一讀。當然,關於明朝的各種作品很多,也有各種解讀,不過大多都是固定的思維模式,而講故事也都是固定的觀點。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最近翻看明朝武將史。發現明朝留下的名將其實挺多的。
  • 明朝各個階段的名將,誰才是第一?
    明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治理國家自然離不開文臣,保衛國家自然也少不了名將,他們的功勳戰績是影響明朝發展一大助力:李如松,遼東鐵嶺衛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
  • 明朝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在中國歷史上名將人數是僅此於唐朝的朝代。一、徐達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
  • 平海衛大捷:明朝三大抗倭名將聯手,2300倭寇灰飛煙滅!
    再次大規模進犯,福建抗倭形勢再度嚴峻。與此同時,朝廷出現人事巨變。內閣首輔嚴嵩倒臺,依附於嚴嵩的直浙總督胡宗憲被列入「嚴黨」名單,遭罷官。趙炳然出任浙江巡撫後,得知戚繼光一直得到胡宗憲的鼎力支持,就把他視為胡宗憲心腹,不僅處處掣肘,而且還找藉口奪走他的兵權。
  • 一代抗倭名將的跌宕起伏生涯
    蓬萊閣在古時不僅被作為仙境,同時這裡也和抗倭名將戚繼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蓬萊閣東部的蓬萊水城曾是一處軍事作戰基地,也可以說曾是古代軍港之一,這裡有這碼頭,炮臺等有利於作戰的建築,而這裡也是戚繼光的家鄉
  •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晚年有多悽慘?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一生是光輝的,他率領的戚家軍戰功卓著,威震天下。然而,就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的晚年是悽慘,令人嘆息不已。那麼,戚繼光的晚年到底有多悽慘,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 明朝名將(二)
    明朝中期名將。 明代鎮守邊陲的名將中,馬芳堪稱傳奇式人物,嘉靖感嘆「勇不過馬芳」,蒙古尊其為「馬太師」。 詩人尹耕:「威名萬裡馬將軍,白髮丹心天下聞」。《明史》評價:「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 嘉靖十六年(1537年),投大同總兵官周尚文,任隊長。
  • 石獅旅遊 - 魅力石獅 - 東南網泉州頻道
    石的臨海一面豎向雕刻「鎮海石」三字大楷書,筆力遒勁,氣度宏渾,相傳為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鎮守永寧時所寫,後人即以此名石。石獅龜湖公園石獅龜湖公園是石獅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項目工程。石獅城隍廟石獅城隍廟相傳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二年)。清朝康熙乾隆及光緒年間,均有修葺和擴建。民國十二年,石獅地方官紳、巨商及華僑捐款擴建,成為現在的規模。據傳石獅城隍公威靈顯赫,民間有何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請城隍公去坐鎮,都能獲得圓滿的結果。
  • 抗倭名將除了俞大猷戚繼光很少有人知道他!如今眾多後裔尋根謁祖
    祭拜抗倭民族英雄鄧城4月7日,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毗鄰森林公園的桃花山麓熱鬧非凡,旌旗招展,彩帶飄揚。來自福建、浙江、江蘇三省的500多位鄧氏後裔在此齊聚一堂,懷著無比敬重之情到明朝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鄧城墓前拜謁祭祖,共同緬懷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
  •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村落——仙居橫溪俞店村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們的生活  兒時常聽說中國 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生活在台州的一個村落,這位曾經叱吒風抗倭風雲人物怎麼會生活在台州,始終是我心中的一個迷團   2012年春,我們打聽了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後裔生活村落在仙居橫溪俞店村,我們便充充起程去探訪一下這古老的村落。看看這位與戚繼光齊名的明代抗倭名將後裔們是如何在台州生活的,他們的後裔們在歷經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漫長的的歲月裡的滄海桑田的變化。在仙居縣讓我們大家感興趣的是,仙居的村的命名都有歷史淵源,如李宅、王宅、方宅、大戰等。
  • 美人遲暮,英雄黃昏,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晚年為什麼抑鬱而終?
    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創下多次輝煌戰役,為什麼晚年卻比較悽涼?說起明代最強的步兵部隊,非戚家軍莫屬,從浙江到福建,從抗倭到守備薊門,大小戰鬥數百次,無一敗績。其靈魂人物戚繼光無疑是戚家軍的靈魂人物,也是著名的抗倭英雄。
  • 一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是歷史的選擇還是環境的必然?
    戚繼光是明朝的抗倭名將,在抵禦沿海倭寇方面,戰功卓越,被後人稱之為民族英雄。這位出生在山東的英雄,也是個官二代,年少的時候就顯露出打仗過人的本領,一度消滅了山東沿海的倭寇。但分析來看,首先明朝對剿滅倭寇還是非常的重視,派出得力的人才去實施,並且基本上剿滅的倭寇。這一點就說明明朝不是那麼黑暗,對待外敵還是積極應對,能夠選擇優秀的人幹專業的事情,並不是傳說的靠銀兩才能夠升官加爵,使得戚繼光能夠以戰績成為朝廷抗倭的主要將才。
  • 韓國統營市長拜訪抗倭名將陳璘故鄉並資助陳璘中國後裔
    韓國統營市長拜訪抗倭名將陳璘故鄉並資助陳璘中國後裔 2015-10-21 19:04:48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雲浮10月21日電 (黃耀輝 卓超明)400多年前,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將軍率水師入朝
  • 明朝六大名將,戚繼光僅列第四,第一威震華夏
    第二位: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 石獅石湖港區2017年貨物吞吐量創新高 同比增長8.7%
    ­  記者日前從石獅市海事部門獲悉,2017年全年,石湖港區貨物吞吐量達4558.2萬噸,同比增長8.7%,創歷史新高。­  去年12月,石獅國際快件中心落戶石獅市石湖港,推動了廈門國際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與石湖港區實現全面對接,拓展與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地區等地的進出口快件業務,並採用海關、國檢聯合監管模式,快件自動分揀、可靠性高。
  • 明朝抗倭的大將軍,身為太子少保,卻沒錢買藥活活病死
    明朝年間,一些流民和日本國內的戰亂者,對朝鮮地區和中國沿海地區的城池頻繁騷擾,他們劫掠普通百姓錢財,騷擾明朝邊境。明朝皇帝就下旨,派戚繼光前去東南沿海一帶打擊倭寇,戚繼光奉旨前往抗擊,這一打就是十幾年,期間他清除了沿海地區所有的倭寇,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此後戚繼光一路北上,又耗費了十幾年,打擊了在北方邊境行兇的蒙古人。戚繼光還發明改進了許多軍事火器,讓明朝軍力能強於外敵。
  • 父子英雄、皇帝親賜御匾、巾幗不讓鬚眉……追溯杜家橋村抗倭史
    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編印出版的《中國檔案事業概覽》一書,以及明清兩朝館藏的三部《慈谿縣誌》和嘉靖年間的《觀海衛志》,都對御匾及杜文明、杜槐父子的抗倭事跡進行了詳細介紹。一明朝抗擊倭寇的事跡裡,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等,帶的兵都是國家指派的軍隊,而杜文明、杜槐父子抗倭,則屬於民眾自發,參與者大部分是普通民眾。
  • 鎮海:被遺忘的明朝抗倭指揮中心
    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按照時間順序,將明朝抗倭時期的三份文獻《日本考略》、《使琉球錄》和《海寇議》收錄其中。如何理解鎮海在明代海防事業中的重要性?海防文獻的收錄標準是什麼?收錄和整理的過程中又遇上了哪些困難?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了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以下簡稱「海防館」)負責編撰《浙江海防文獻集成》的工作人員。
  • 走進英德 | 松崗圍村——抗倭名將吳光亮故裡
    村民以吳姓為主,早在明朝崇禎年間(1634 年),由先祖吳萬貫從英德市石灰鋪鎮楓樹映遷徙到此開基建村,距今已有 383 年的歷史。因村後山崗上有許多又高又大的松樹,故名松崗村。清光緒六年(1880 年)由萬貫第九代後裔,官至二品清末官員,抗倭名將吳光亮出資重建松崗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