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最狂的名將,最後成抗倭第一將,還打的豐臣秀吉鬱鬱而終

2021-01-06 顏威說歷史

作為學歷史,我們覺得有必要認真讀一讀明史。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留下了很多故事。明史裡有稀奇古怪的皇帝,有匪夷所思的案子,還有可泣可歌的文臣,以及個性使然的武將。所以說,明史值得一讀。

當然,關於明朝的各種作品很多,也有各種解讀,不過大多都是固定的思維模式,而講故事也都是固定的觀點。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最近翻看明朝武將史。發現明朝留下的名將其實挺多的。比如常遇春、徐達、藍玉、傅友德、王守仁、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袁崇煥等等。

當然,在眾多的名將,我們一直認為戚繼光是抗倭第一將。其實,俞大猷的無論是功績、戰功,還是個人能力,都不比戚繼光差。既然俞大猷不比戚繼光差,那麼,我覺得下面這個人更不比戚繼光差,甚至一定程度上,他才是抗倭第一名將,那就是李如松。

李如松是個典型的將二代,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成梁。史書上說李成梁「英毅驍健有大將才。」

成梁四十歲進入軍隊序列後屢建軍功,不斷升遷。萬曆六年,封為寧遠伯。所以,虎父無犬子。李如松堪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事實上,李如松跟我們想像中的名將不一樣,李如松不是什麼善類,意思是他很狂。跟當年的周亞夫一樣,周亞夫是堅持原則,因為原則而眼中差一點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皇帝進軍營都要通報。而李成梁可能是自命不凡,而且出身將二代。

因為有家底,所以,李如松的人生很順。他34歲就當上了山西總兵,38歲被任命為宣府總兵,鎮守明朝四大要地之一。

優越的家底,加上順利的人生,而且又是武將,所以,李如松很狂妄、特囂張,好像天地之間都容不下。

據說他在當宣府總兵的時候,有一次巡撫大人過來,官比李如松大。李如松見巡撫大人也沒放在眼裡,直接坐到了人家旁邊,照禮制,這是很犯上的,明朝以文制武,文官比武將地位高多了。所以就有人想讓他坐到一邊兒去,結果可想而知,李如松被激怒,一腳把凳子踹開,拉開架勢要揍人。

當然,狂也是有資本的,這就跟周亞夫很像,周亞夫也很狂、原則性很強,周亞夫是有資本的,他三個月就平定了七王之亂,挽救了大漢王朝。那麼,李如松呢?

而李如松也是一名軍事天才。他智勇雙全、頑強無畏,在所有的戰鬥中,他始終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的。在短暫的一生中,他擊敗了敵人,保衛了國家。

而李如松最輝煌的戰績就是抗倭。

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後,執其野心也隨之驟然膨脹,居然異想天開地制定了佔領朝鮮,徵服明朝,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狂妄的豐臣秀吉甚至宣稱「讓自己的義子當明朝的關白」。

公元1592年4月,豐臣秀吉調動了15萬人,以傾國之力向朝鮮發起進攻。當時的朝鮮,武備廢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在精心準備的日本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日軍一路攻勢凌厲,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面對即將亡國的絕境,朝鮮向明朝緊急求援。消息傳來,明朝朝野震驚。經過短暫的爭論,明神宗也就時萬曆皇帝決定出兵朝鮮,幫助他們抗擊日本。

不過明朝第一次派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援助,由於沒有搞清楚狀況,所以,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之後萬曆皇帝起用李如松。以東徵提督的身份,統領薊、遼、冀、川、浙等軍隊,約4萬餘人前往朝鮮。

李如松前往朝鮮之際,一方面假裝派人與日倭主將小西行長虛與委蛇,談判。另一方面則排除大軍偷襲平壤的日軍。結果小西行長還沒在朦朧之中的時候。李如松大軍已經兵臨城下。

平壤大戰隨即展開。李如松這次不僅帶來了大將軍炮、佛郎機炮、虎蹲炮,全力轟擊日軍陣地。李如松還讓部分士兵偽裝成朝鮮軍,潛伏在南面,故意示敵以弱。同時命令諸軍留下東面不攻,給敵人留一個逃跑的缺口,擾亂敵人軍心。

經過半日大戰,明軍打的日軍紛紛抱頭逃竄,中朝軍士凱旋人城。平壤戰鬥共殲敵1萬多名,俘虜不計其數,使日軍聞風喪膽。

據《日本戰史》記載,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據《朝鮮史》記載,此戰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逃散者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萬曆三大徵考》記載,平壤之戰「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

總之,這一戰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的歷史地位,也奠定了他第一抗倭明軍的地位。

平壤之戰後明朝軍隊在碧蹄館與日本軍隊又展開一場血戰。碧蹄館一戰,3000明軍與十倍的日軍激戰。日軍企圖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將這支孤軍深入的明朝軍隊消滅,扳回一局。可惜,日本軍隊依然打錯了算盤。

最後日軍經過一晝夜激戰又是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碧蹄館大戰是中日壬辰戰爭中明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明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震懾了日軍,使其徹底喪失了與明軍作戰的信心。

最終李如松在短短四個月時間裡,掠地千裡,橫掃半島,收復平壤、開城、王京(漢城)三都,打出了大明王朝的赫赫聲威。

最后豐臣秀吉不得不與明朝和談。李如松挫敗了豐臣秀吉徵服明朝的計劃,之後鬱鬱而終。而朝鮮之戰後,李如松回國因功升官受封。

不過沒幾年,李如松卻迎來了生命中最後一戰。

公元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李如松升任遼東總兵官。次年四月,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一說49歲)。一代名將,血染沙場,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可能這是戰神、英雄最好的歸宿吧。

而就是在同年,豐臣秀吉去世,這對冤家黃泉下大戰吧。

縱觀李如松的一生,他桀驁不順,但有勇有謀,這怎能不是名將呢?所以,大明抗倭第一名將,李如松實至名歸。

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主要是有三個原因:第一,自信心的膨脹。豐臣秀吉當年只是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個足輕,但卻結束了混亂的日本戰國,相當於日本的秦始皇,昔日那麼多牛逼的大名都成了過往雲煙,只有豐臣秀吉一人笑到最後,你說他膨不膨脹。在他看來,他是命中注定要統一世界的。
  • 他是大明萬曆年間的奇人,曾大敗豐臣秀吉,文武全才卻鬱鬱而終
    導讀:他一生為官清廉,心繫百姓,是明朝時期最早預料到倭寇將會犯我邊境的第一人,屢次上奏朝廷卻不被重視。他根據我國海防的實際情況,著有《海防要略》,卻被說成是書生迂腐之見。他曾經臨危受命,力挫不可一世的豐臣秀吉,揚我國威,卻礙於朝中壓力而未竟全功。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有猴子之稱的豐臣秀吉,他的目標可不是大明、朝鮮,先攻朝鮮,再佔中國,攻取印度。他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應該說二戰中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基本是繼承了他的想法,看來日本人的野心從來就沒有變過啊!那麼豐臣秀吉,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滅亡大明,建立自己的亞洲帝國呢?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別看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打,但「朝鮮」在豐臣秀吉眼裡,只是一個小目標。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徵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豐臣秀吉為何發動韓戰,讓他打的潰不成軍
    猴子取得名義上的「天下一統」,豐臣秀吉並未建立幕府。類似於民國時候的軍閥模式,許多大名根本是聽調不聽宣。戰爭打完了,國內一大幫無所事事的武士,猴子也不敢讓他們下崗啊,大名老爺也不能養閒人呢!豐臣秀吉出動九軍共15萬攻擊朝鮮,一路攻勢凌厲,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這陣容是不是很豪華,玩過太閤的信長之野望的這可以算是頂級配置了。然而沒毛用,還是讓打的哭。
  • 日本猴子豐臣秀吉想將唐之國土納入日本
    日本猴子豐臣秀吉死去了,帶走了無數遺憾和擔憂。為什麼叫他日本猴子,這要從他的出身說起,父親在戰場傷殘,不治而死!因為,沒有錢治療不起,就死去了!母親為了生活帶著孩子們改嫁,因為營養不良豐臣秀吉長得很瘦,養父叫他猴子!離開養父的家,四處流浪!猴子的最大願望就是給一個武士老爺當長工,日本戰國時代就一個特點,亂!只要能打,就可以當王!
  • 他,與大明談判,發下最毒毒誓,導致豐臣秀吉、小西行長家族俱亡
    他,本是日本戰國時期,眾多風雲武將中的一員,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他卻因為自己的一句毒誓,讓豐臣秀吉和主上小西行長家族不得善終,從此名揚日本。他就是當年與大明王朝談判的日本代表——內藤如安。所以,小西行長在豐臣秀吉成為天下老大後,被封為二十四萬石的大名。後又在豐臣秀吉發動的侵略朝鮮中,擔任先鋒。戰爭一開始小西行長與豐臣大軍屢戰屢勝。朝鮮王李一急速向明廷告急,朝廷下令明東徵總督李如松支援。李如松率部抵達鴨綠江,與小西行長在平壤交戰,史稱平壤會戰。小西行長那是李如松的對手,幾戰下來,小西行長的豐臣大軍被殲滅一萬二千餘人。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據《朝鮮徵伐記》所述,織田信長曾想給豐臣秀吉一塊封地,但他卻不以為然,揚言:「臣乃用朝鮮之兵,以入於明......合三國為一,是臣宿願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不想當一方諸侯,而是希望吞併朝鮮、徵服明朝,把三個國家合為一體。 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多年的戰亂被平定,一時國富民強。
  • 明朝的一個市井無賴,大膽吹牛,連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都被他騙了
    沈惟敬到達朝鮮後,他安慰朝鮮君臣說:「你們放心守好城池,我們大明的大軍已經在來的路上了。我和豐臣秀吉是老朋友了,我說什麼他都會聽的,你們放心。」穩定住朝鮮之後,沈惟敬又去小西行長的日本軍營談判。為了給沈惟敬一個下馬威,小西在沈惟敬入營時派軍士手持刀劍,旌旗浩蕩,將他團團圍住。而沈惟敬毫無畏懼,大搖大擺地進入了日軍的軍營中。
  • 豐臣秀吉哪來的自信,讓他覺得自己輕而易舉就能夠戰勝明朝
    大明算什麼?豐臣秀吉當時的理想是徵服中國,佔領印度,稱霸亞洲,建立亞洲大帝國。我們現在可能覺得豐臣秀吉的這種想法有些荒唐。但是在豐臣秀吉看來,這樣的目標未必不能達到。甚至可以說,一定能夠達到。為什麼這麼說呢?
  • 豐臣秀吉(9)——金鑾後的導火索
    現在,平定自應仁之亂以來一百多年亂世局面的是豐臣秀吉...... 古語云:「開國易,守成難。」講的就是完成一統的人需要及時洞察潛在的風險,給自己兒子掃除障礙,趁著自己還活著,名號還震得住那些老滑頭的時候,把身後安排給定下來。
  • 豐臣秀吉一死,豐臣家族就很快衰亡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豐臣秀吉的原配寧寧沒有生育能力,這一直被看作豐臣家的一大短板,很多歷史學家都說豐臣家子嗣不旺。誠然,這是一個重要性問題,但卻不是決定性問題!豐臣秀吉唯一的兒子也是他唯一的繼承人為茶茶所生,叫做豐臣秀賴,豐臣秀吉死的時候,他才六歲。
  • 他宰殺14萬倭寇,讓豐臣秀吉膽寒,比戚繼光更狠
    原標題:他宰殺14萬倭寇,讓豐臣秀吉膽寒,比戚繼光更狠 核心提示:李如松,遼東人。明朝名將,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後出任遼東總兵,後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
  • 日本神社供奉野心家豐臣秀吉,曾妄想侵略中國,卻戰敗鬱悶而死!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阪,它是關西地區最大的城市,京阪神都市圈的老大,商業極其繁榮,轄區內的關西國際機場也是日本重點航空港,很多到日本旅行的遊客把大阪作為第一站或最後一站。比起京都和奈良,大阪的城市氣質相對摩登,不過並不是沒有古蹟。位於中央區的大阪城是地標景點之一。這個景點一年四季遊客如雲,不過對面的豐國神社就冷清得多了。
  • 豐臣秀吉背後的軍師,出身淡泊的第一夫人,淺野寧寧
    這是一次規模浩大的遷居行動,儀仗中有100具車馬,200乘轎子,500多侍女,以及堆成山的行李箱籠;不僅車馬坐轎和各種用具極盡奢華瑰麗,連保駕護航的大夫和武士,都穿著統一的火紅色衣服,極其招搖地向全天下炫富。這一行為相當於向世人宣布豐臣家是普天下最權威的家族,而豐臣秀吉的妻子淺野寧寧,在這盛大儀仗之中,也成了這個國家最高貴的女性的象徵。
  • 豐臣秀吉做錯了什麼?
    他非常信任出任奉行(豐臣幕府政務官)之職的石田三成,長束正家等人。本來,信用文職治理天下是非常正確的舉措。可是,他做的太過,對三成等人信任幾乎是無以復加。到了偏聽偏信,言聽計從的地步。一時,三成等人權傾朝野。有很大的很強的話語權。而三成等人恃寵而驕,橫行無忌。除了秀吉本尊誰都不放在眼裡,誰都敢欺壓。這就造成了一原先在統一戰爭中受到重用的以福島正則為首的親隨武將們的失落和不滿。
  • 他是豐臣秀吉的養子,萬曆朝鮮戰爭任統帥,慘被德川家康軟禁50年
    豐臣秀吉日本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豐臣秀吉對隔海相望的朝鮮發動入侵戰爭,由於這時候中國的在位皇帝是大明王朝萬曆皇帝,所以這場戰爭史稱「萬曆朝鮮戰爭」,而朝鮮則史稱「壬辰倭亂」,日本則史稱豐臣秀吉在南徵北戰、統一日本的過程中,宇喜多秀家得到他的悉心培養,盡得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的武將,後來豐臣秀吉還把寵愛的養女豪姬嫁給他做正室。
  • 當豐臣秀吉、努爾哈赤開疆拓土之時,萬曆帝終其一生卻在做1件事
    豐臣秀吉,日本戰國時代政治家。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的他,依靠織田信長而崛起,而後又在本能寺之變後,成為接班人。作為日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治家,他不僅在內新建了封建體制,還扶持了工商業的發展,更為重要的一點便是他為日本人開疆拓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腳。1592年,在實現了日本的安定之後,豐臣秀吉親率14萬日軍進寇大明王朝的藩屬國朝鮮。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在中世末期,日本著名的武將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bi)繼織田信長之後,為日本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日本歷史上最引入注目的人物。日本人對他毀譽褒貶不一。他不僅是歷史著述的對象,也是民間傳說和文學藝術作品的主人翁之一。在我國,一般讀者對他也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是16世紀兩次發兵侵略朝鮮,妄圖徵服中國以至稱霸亞洲的侵略戰爭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