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被遺忘的明朝抗倭指揮中心

2020-12-15 騰訊網

鎮海扼守甬江出海口,是寧波的咽喉,浙江的門戶,長三角的海防前哨,在中國海防線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在鎮海設置瞭望海鎮;自宋至明,鎮海被稱為「定海縣」。自明代開始,鎮海經歷了一次次來自海上的外敵衝擊:明代的抗擊倭寇、驅逐葡萄牙海盜,鴉片戰爭時期的抵抗英國侵略軍,中法戰爭時期的反擊法國艦隊,抗日戰爭時期的鎮海保衛戰。

終明一代,南倭北虜即東南沿海一帶倭寇的侵擾和北部邊境蒙古的襲擾,是長期困擾明朝的兩大問題。明廷規定,寧波是日本朝貢船登陸中國的唯一口岸。日本人的朝貢船來華要先在鎮海入關接受檢查,再經水路抵達府城上岸,然後通過大運河去京城。不但如此,鎮海作為我國古代唯一一個與大運河相通的不凍港,也是東亞、東南亞各國來朝貢的第一站;歷史上還是遣唐使、遣宋使的第一站。我國最早的日本專著、鎮海人薛俊所編的《日本考略》明言了鎮海的地位:「凡貢獻必由於定(海),次於寧(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達於京師。故定為喉舌所也。」明嘉靖年間的鎮海城是節制東南七省(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地方最高文官浙直總督駐地之一、管轄東南沿海六省(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兵馬地方最高武官浙直總兵的駐地。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鎮海在明朝海防史上的重要地位,卻被人們所逐漸淡忘了。

明朝的鎮海城(本文圖片均由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提供)

在抗擊外敵入侵的漫長歲月中,駐節鎮海的海防官員和當地民眾一起,總結前人經驗、因地制宜,逐漸形成了卷帙浩繁的海防文獻。這些海防文獻,不僅詳細記載了歷代海防制度、海防思想、海防事件,還生動地記錄了中國人抵抗外敵入侵的史實。但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歷史上的海防文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大量的珍貴文獻佚散失傳。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海防文獻集成》的編撰工作開始啟動,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的研究人員將一批非常重要的地方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搜集、整理,採用原書影印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持了原書的風貌。

近日,由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整理的《浙江海防文獻集成》第一輯由寧波出版社出版。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按照時間順序,將明朝抗倭時期的三份文獻《日本考略》、《使琉球錄》和《海寇議》收錄其中。如何理解鎮海在明代海防事業中的重要性?海防文獻的收錄標準是什麼?收錄和整理的過程中又遇上了哪些困難?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了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以下簡稱「海防館」)負責編撰《浙江海防文獻集成》的工作人員。

明朝抗倭事業的指揮部

澎湃新聞:說起明代的海防,很多人都會想起戚繼光抗倭,和他招募義烏兵作戰的故事,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鎮海在明代海防和抗倭事業中的地位?

海防館:明朝的海防隱患,雖然爆發於嘉靖朝,但其實早在朱元璋朝,就有了端倪。洪武時期,有個遣明使和尚祖來,把鎮海當地的男女老少擄去幾十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國公湯和來鎮海出任首任總督備倭,總督明朝海防,拓寬城牆。《明實錄》有記載,說鎮海有他的廟,但現已無存。嘉靖大倭患以後,浙直總兵管六個省的兵,浙直總督管七個省的兵,都是駐紮在鎮海。但是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不清楚,明朝時期的「總兵」,到底是多大的職務,總是以清朝時期的總兵概念來理解明朝時候的總兵。清朝的總兵,不過是一個「軍分區司令員」,比如處州鎮總兵、定海鎮總兵,這樣以為鎮海總兵就管這一個地方。但我們經過近年來的文獻整理,已經對於明朝時期總兵的性質,以及鎮海在抗倭中的地位,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明史·職官志五》記載: 「鎮守浙江總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設,總理浙直海防。三十五年,改鎮守浙直。四十二年,改鎮守浙江,舊駐定海縣,後移駐省城。」設立伊始,浙直總兵的職責是「總理浙直海防」,次年即成「鎮守浙直海防」。

嘉靖三十五年與嘉靖四十年浙直總督轄區圖

嘉靖《寧波府志》有具體說明:「總兵府都督一人,掌凡鎮守浙直地方、備御倭夷、保安軍民之事……凡水路之寇,調度各省沿海軍馬而逐捕之。凡重大之事會同各巡撫及副總兵議而行之。境內所屬知府以下,若參將、守備、把總等官皆得其節制。」

總兵的職責在嘉靖《觀海衛志》中有具體說明:「近以倭亂,更置總兵、副總兵、參將、欽依把總。其總兵都督一員,鎮守浙直地方,備御倭寇,保安軍民。開府定海縣,凡浙直之事,一皆總之,俱得便宜行事……事其重大者,會同撫按及副總兵計議而行。文職自知府而下,武職自參將而下,得施其節制。」本志又說,浙直總兵可以「調度各省沿海軍馬逐捕」。從這些史料看出,作為浙江和南直隸兩省的地方最高武官,總兵的職權相當大,除了能夠直接節制浙江、南直隸兩省地方文武官員外,還有統帥所有沿海省份兵馬之權。這樣才可以充分動員轄區內各方面力量協調作戰,有效抵禦倭寇侵擾。「嘉靖大倭患」時期的三任浙直總兵分別是劉遠、俞大猷、盧鏜,在俞大猷、盧鏜任職時間,以鎮海為總指揮部,抗倭大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決定性勝利,浙江倭患基本平息,倭寇再也不敢來浙江,為蕩平東南倭寇奠定了基礎。

俞大猷生祠碑

鎮海的海防,在明朝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你看遣明使路線圖你就知道了,當時航海技術還沒有那麼發達,像吳淞口、上海那樣的地方,船開不進去。盧鏜說鎮海是「六國來王處」,外國人來的多,自然也是戰爭多發地。但現在反映明朝抗倭的影視劇,比如《大明王朝》、《抗倭英雄戚繼光》《蕩寇風雲》這些,都忽略了鎮海在抗倭中的地位和作用。

盧鏜「六國來王處,平倭第一關」碑(複製品)

海防文獻的價值

澎湃新聞:《浙江海防文獻集成》的第一輯中收錄了明朝抗倭時期的三本文獻《日本考略》、《使琉球錄》和《海寇議》,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三本文獻的內容和價值?

海防館:《日本考略》(亦稱《日本國考略》)由明代浙江寧波定海縣城(今鎮海城區)人薛俊所著,是明代民間最早以防倭抗倭為目的的著作。該書或說三卷,或說四卷,但現存只一卷。如今初版早已散逸不存,只有重刊本。該書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初刊,出版的當年,寧波就出現了著名的「爭貢之役」(又稱寧波之亂、明州之亂、宗設之亂)。此事是嘉靖年間最嚴重的外交事件,也是明朝最嚴重的外交事件之一。這次事件後,薛俊更感到防備倭寇的必要,在嘉靖九年將《日本考略》再版。

《日本考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研究日本的專著,把中日關係自漢代一直敘述到明嘉靖二年的爭貢之役,可以說是一部簡易的中日關係史。這對於了解中日關係的發展歷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全書共17篇,分別介紹和記述了日本的沿革、疆域、州郡、屬國、山川、土產、世紀、戶口、制度、風俗、朝貢、貢物、寇邊、文詞、寄語、評議、防禦。自此書之後,出現了《日本圖纂》《籌海圖編》等一大批研究日本的專著,《日本考略》可謂有開創之功。

《使琉球錄》是明代浙江寧波鄞縣人陳侃所著,嘉靖十一年,琉球國王尚真薨,世子尚清請求冊封。嘉靖帝以陳侃為正使、行人司行人高澄為副使,前往琉球,冊封尚清為琉球國中山王。嘉靖十三年(1533年),陳侃在福建完成《使琉球錄》一冊。次年陳侃到達京師後,將此書進獻嘉靖帝。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部琉球冊封使使錄,更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使事實錄。此書不僅是作為使者的陳侃呈獻給嘉靖帝一個琉球國的全面印象,也為後世了解和研究明代外交活動、朝貢體系的運作提供了寶貴史料。

《使琉球錄》

《使琉球錄》更值得一提的地方在於,它是現存最早記載中國與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國官方文獻。書載:「……十日,南風甚速,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一畫夜兼三日之程。……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夷人鼓舞於舟,喜達於家。」文中所說的「釣魚嶼」、「黃毛嶼」、「赤嶼」就是現在的釣魚島、黃尾嶼和赤尾嶼。

《海寇議》則是明代浙江寧波衛(今海曙城區)人萬表所著。萬表曾任南京中軍都督府僉書。嘉靖三十三年,萬表抗倭受傷。三十四年八月,因病回寧波;十月,被任命為總理浙直海防總兵官,因病未就任,是年病逝。萬表數次參與抗倭戰鬥,於防倭見解獨特,嘗謂課稅苛重,民無田耕作,致逃避附倭。《海寇議》是最早由抗倭高級官員(總兵)編寫的海防書,研究嘉靖倭寇的學者無不提及,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萬表《海寇議》

歷史文獻的版本問題

澎湃新聞:這些海防資料已經存在了很長的時間,為什麼一直到最近幾年,才想到進行一個比較系統的整理呢?

海防館:我們這次的海防文獻整理,是在當地文廣局的支持下進行的,所以有必要說一下我們海防館的歷史。1993-1994年的時候,鎮海文化局舉辦了一個展覽,就是關於鎮海海防的歷史,展覽設在鼓樓上面,沒有實物,全是圖片。即便如此,展覽還是引起了轟動,整個鎮海乃至寧波的人都跑來看,因為之前相關的宣傳不多,老百姓不知道這段歷史。展覽越搞越大,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後來當地政府決定專門建一個海防歷史紀念館,於1997年正式開館。紀念館現在變成了鎮海的地標建築。紀念館成立之後,開始比較系統地整理鎮海地區的海防遺存,比如定海縣城的北城牆,如今仍存,招寶山上的威遠城、炮臺,以及當時駐紮鎮海的官員所立的碑,還有抗倭、抗法、抗英的各類遺址。

以海防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全中國也很少見。我們的海防遺址很密集,在甬江兩岸,各個時期的遺址共存。我們這裡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段歷史交織在一起。別的地方的博物館當然也有海防的內容,但可能就是單一的某個事件,比如廣東的鴉片戰爭博物館。但我們這邊是一整個海防的專題館。

確定了以海防為主題之後,我們就想搜集歷史上的海防文獻,這個想法一直都有,但是因為條件限制沒有機會實現。現在我們有人力、有資源,而且網際網路上資料的獲取也愈發容易,比如前年我們發現了鴉片戰爭時候英國人在舟山編的寧波話教材,還有遣明使菜單等等,都是這兩年在網絡上通過電子文獻檢索發現的。

澎湃新聞:搜集文獻資料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海防館:主要的困難還是在於搜集,還有版本的清晰度。因為找到以後要影印,編輯成冊,視覺上要清晰,需要很多文字和視覺上的處理。在這方面我們和出版社費了很多精力。還有一個是版本問題,大凡是古文獻,都有很多版本,我們儘可能找到最早最原始的版本,並以此為準。

舉個例子,我們打算在之後的幾輯裡收錄胡宗憲主編的《籌海圖編》。嘉靖三十五年胡宗憲任浙直總督時,為防禦倭寇,在譚綸、戚繼光等人支持下,聘請鄭若曾等幕僚收集海防有關資料編輯而成的一部沿海軍事圖籍,初刻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籌海圖編》認為,導致倭寇災患的根本原因是明朝當時的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賦役繁重、沿海地區戰備鬆懈等。防倭剿倭的根本方略是安民和備戰。安民就是要委派良吏推行善政,使沿海居民安居樂業,這是鞏固海防的根本保證。備戰就是要加強海防建設,全殲來犯的倭寇。《籌海圖編》還針對沿海抗倭作戰的特點,要求將士重視沿海地形和氣象對作戰的影響,注意研究季風、春汛、秋汛與倭寇活動的關係。書中還提出了全面防倭剿倭的戰略,以及建立有戰鬥力的海防守備部隊,重視改善海防的武器裝備,以製造戰船為主、火器為輔的水戰理論等重要海防思想。《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內容詳備而又完整的沿海地圖和海防圖;書中詳細列出了沿海的重要島嶼、港灣、要塞、軍事要地,並繪圖示意。本書還第一次把釣魚島放進我國的海圖。

《籌海圖編》記載的捕王直的過程

就是這樣一篇極有意義的海防文獻,卻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初的序是胡宗憲寫的,後來胡宗憲倒臺了,序沒有了;跋是盧鏜寫的,我們目前找到的版本裡還有,後來盧鏜倒臺了,再之後的版本裡,跋也沒有了。盧鏜寫的跋裡,提到了定海畫師王嶽繪圖,等於說中國第一套完整的海防圖,是鎮海人畫的,釣魚島什麼的都在裡面。

《籌海圖編》盧鏜所題的跋,其中可見「定海縣畫士王嶽繪圖」

海防歷史文獻的整理搜集工作仍在繼續,今年我們將計劃出版《浙江海防文獻集成》第二輯,屆時《嘉靖平倭袛役紀略》、《趙文華平倭奏疏》等將會收錄其中。

相關焦點

  • 廈門附近的小漁村,竟然曾經是明朝四大衛之一:鎮海衛
    廈門附近的一個小漁村,竟然藏著明朝四大衛,這是一個寧靜的小漁村,我現在要去的地方是村邊的一座城門,沒錯,一個有城門的小漁村。而且不止一個,東西南北各一門。因為在明朝,這裡是抗倭御故的兵戎古城——鎮海衛。
  • 明朝「抗倭第一女將」,丈夫因叛亂被殺,她卻率軍抗倭屢立戰功
    我國古代歷史雖然長期以男性為主導,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仍然誕生了大量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而明朝時期廣西壯族的瓦氏夫人便是其中之一。她出身於廣西土官家庭,丈夫因叛亂被殺之後,她不僅擔負起了治理地方的責任,更是在抗倭戰爭中屢立戰功,被封為「二品夫人」,並享有「抗倭第一女將」的美譽。出身於土官之家,丈夫被殺之後主政地方瓦氏夫人本名岑花,生於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其父岑璋乃是歸順直隸州土官(明朝的少數民族官職)。
  • 抗倭重鎮,蒼南縣金鄉鎮
    金鄉鎮1金鄉鎮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東海之濱的江南垟畔,古稱金舟鄉,三面環山,居陸通海十分便捷,在明朝時期這裡曾是海防一線,抗倭重地,有幾百年的悠久歷史,其文化底蘊尤為深厚。現在提起金鄉,你可能會聯想到金鄉的臺掛曆、記事本、文具盒或豬蹄,但在六百多年之前,金鄉就已經名聲在外,成了抗倭重地,明朝洪武至嘉靖二百餘年間,東南沿海日本浪人和商人橫行,時常登陸沿海各地打家劫舍,致使眾多百姓家破人亡,金鄉地處浙閩交界近海,在沒設衛之前自然也深受其害,明朝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在金舟鄉置衛築城,金鄉衛至此誕生,走向輝煌的曙光。
  • 俞大猷:俞龍戚虎,論抗倭戚繼光不如我
    "一提起抗倭英雄,人們大多會首先會想起戚繼光,順便想起戚繼光在年輕時所說的這句豪言壯語,而大猷這位和戚繼光齊名的抗倭英雄有意或無意被人們冷落和遺忘。其實單就抗倭功績而言,俞大猷還在戚繼光之上。當時的老百姓就說:「俞龍戚虎,殺賊如土」,龍與虎,都是威武勇猛的象徵,但在國人傳統觀念中,龍顯然要比虎高出一籌。
  • 明朝抗倭的大將軍,身為太子少保,卻沒錢買藥活活病死
    明朝年間,一些流民和日本國內的戰亂者,對朝鮮地區和中國沿海地區的城池頻繁騷擾,他們劫掠普通百姓錢財,騷擾明朝邊境。明朝皇帝就下旨,派戚繼光前去東南沿海一帶打擊倭寇,戚繼光奉旨前往抗擊,這一打就是十幾年,期間他清除了沿海地區所有的倭寇,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此後戚繼光一路北上,又耗費了十幾年,打擊了在北方邊境行兇的蒙古人。戚繼光還發明改進了許多軍事火器,讓明朝軍力能強於外敵。
  • 「戀上鎮海角~燈塔、老牛、夕陽、醉美海岸線」旅行從心出發!特價138,福建小墾丁鎮海角+南中國夏威夷白塘灣+普照寺一日遊
    【鎮海衛古城】明代福建沿海抗倭禦敵的重要衛指揮所之一,與威海衛、濟南衛、天津衛並稱為「明代四大古衛城」。2013年5月4日,鎮海衛古城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衛古城是祖先留給世人的遺產,歷經600多年的歲月滄桑,如今的鎮海衛古城已殘破不全。鎮海衛城,歷六百年風雲,故壘雄風,至今猶存。山海壯麗,物富民豐,猶如一顆海上明珠,正閃爍著瑰麗的光芒。
  • 溫嶺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朝抗倭名將!
    明朝官員、文學家。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次年授編修。成化三年(1467年),參修《英宗實錄》,成化九年(1473年)校勘《通鑑綱目》,後升侍講。時值邊警,上疏《論西北備邊事宜狀》,指陳邊防弊端,主張整飭邊務。成化十四年(1478年),父喪告假回鄉。弘治初,參修《憲宗實錄》。弘治三年(1490年),升南京國子祭酒。
  •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晚年有多悽慘?
    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一生是光輝的,他率領的戚家軍戰功卓著,威震天下。然而,就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的晚年是悽慘,令人嘆息不已。那麼,戚繼光的晚年到底有多悽慘,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 抗倭名將石像重現石獅石湖? 戍守臺海的明朝史
    石湖七旬老人郭義禁輕撫石像慨嘆不已一位抗倭名將、一座百姓供奉的沈公生祠、一段戍守臺海的明朝歷史,隨著一尊殘缺風化的半身石像的出土,在蚶江石湖再次掀起波瀾—— 抗倭名將沈有容石像重現石湖村?經過一段時間的考證,市博物館初步推論其為明代沈公生祠內供奉的兩尊石像之一,很有可能便是抗倭名將沈有容的石像。發現:海邊挖出半身石像石湖海絲文化廣場的這尊石像:石像高約2000px、寬約1750px,僅有上半身,頭部殘缺不全,但可見明顯的胸脯和臂膀,雙手相交呈撫腹狀;由大理石製成,風化嚴重,可謂歷盡滄桑。「這尊石像原來立在海邊,高達2米,在『文革』時失落。」
  • 父子英雄、皇帝親賜御匾、巾幗不讓鬚眉……追溯杜家橋村抗倭史
    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編印出版的《中國檔案事業概覽》一書,以及明清兩朝館藏的三部《慈谿縣誌》和嘉靖年間的《觀海衛志》,都對御匾及杜文明、杜槐父子的抗倭事跡進行了詳細介紹。一明朝抗擊倭寇的事跡裡,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等,帶的兵都是國家指派的軍隊,而杜文明、杜槐父子抗倭,則屬於民眾自發,參與者大部分是普通民眾。
  • 一代抗倭名將的跌宕起伏生涯
    明代按正二品官府規制修建設備倭都司府,三官廟、兵營及校場,此處為當年水城的指揮樞紐軍事重地。戚繼光作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一代名將,豐功偉績,千古流傳。
  • 鎮海鄰裡中心,很高興為您服務
    今日上午,家住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東梅小區的老葉感覺身體有點不舒服,便使用智能手環「一鍵呼叫」功能,想要一個醫生上門服務。「好的,我這就幫您下單,安排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到您家,請您保持手機通暢。」在鎮海街道城市家園服務中心的鎮海鄰裡中心「一鍵呼叫」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接到老人電話,立即在「鎮海鄰裡中心」後臺派單給鎮海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重拳出擊」,是誰給你的自信?
    或許是歷史遺留問題,或許是明朝政策的問題,許多日本浪人為了掠奪財富,不惜千裡,選擇乘舟進入中國。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他們肆意妄為的主要地區。在明朝中期,揚州地區無疑是最繁華的城市,而許多浪人的目標,正是揚州。好在面對外寇來臨之時,許多國人並沒有坐視不理,而是選擇拿起武器,與之抗爭。
  • 圍魏救趙:萬曆年間從鎮海遠徵日本本土的計策
    侯繼高《全浙兵制考》明朝在得知日本即將入侵明朝的消息後,立即著手準備事變。首先是緊鄰朝鮮的遼東,如以原任副總兵李如柏為宣府東路參將,以原任山海關參將吳惟忠任薊鎮統兵遊擊。而原來經歷過抗倭戰爭的東南沿海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增兵。
  • 鎮海的兩張名片
    對於鎮海的印象始於中學歷史課上學到的那段慘烈的中法海戰。1885年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4艘戰艦進犯鎮海,守軍開炮還擊,擊傷孤拔座艦,擊沉另一法艦。鎮海口一役是清朝中國軍隊與列強海戰中唯一大獲全勝的一次。每想到此,便覺得這個地方不能不看,所以到寧波必到鎮海。而只有來過的人才知道鎮海確實有幾個雖名不見經傳,卻大有看頭的景點。
  • 平海衛大捷:明朝三大抗倭名將聯手,2300倭寇灰飛煙滅!
    再次大規模進犯,福建抗倭形勢再度嚴峻。與此同時,朝廷出現人事巨變。內閣首輔嚴嵩倒臺,依附於嚴嵩的直浙總督胡宗憲被列入「嚴黨」名單,遭罷官。趙炳然出任浙江巡撫後,得知戚繼光一直得到胡宗憲的鼎力支持,就把他視為胡宗憲心腹,不僅處處掣肘,而且還找藉口奪走他的兵權。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苗刀不僅僅歷史悠久,也有著出色的實戰能力,真正讓苗刀揚名立萬的,就是明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了。是他把苗刀推向了頂峰。明朝時期倭寇侵襲我國的沿海地區,戚繼光率軍抗倭,但是當時倭寇使用的日本刀,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武器。日本刀是雙手刀,以劈和砍為主要攻擊手段,再配上靈動的身法,讓明朝的軍隊吃了很大的虧,對日本刀也非常忌憚。
  • 廈門對岸竟然藏著明朝四大衛之一——鎮海衛
    鎮海衛古城位於龍海市隆教畲族鄉南太武山下的鎮海村,與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合稱為明代中國四大衛城,都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的。"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每衛設有衛軍5600名。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創設了衛所制度。"衛"名下設千戶所、百戶所。每千戶所有兵1120名,每百戶所有兵112名。百戶所設總旗二(每旗 50名),小旗十(每旗10名),沿海的衛、所還配有哨船若干。其長官,衛稱指揮使,所稱千戶、百戶。當時全國養兵200餘萬人,其中分布在沿海地區的人數達45萬。全國設有36衛,星羅棋布,步步設防,使得賊寇難以入侵。
  • 抗倭名城 浙江金鄉
    抗倭名城 浙江金鄉 --明代與天津衛、威海衛並稱為全國三大衛城2020-06-27金鄉鎮,所屬浙江省蒼南縣,瀕臨東海,是一座擁有630年歷史的抗倭衛城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古鎮,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鄒魯之邦」的美譽。
  • 「景區」浙東門戶——鎮海招寶山
    「抗倭抗英抗法海防古沙場,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四張是從塔頂看到的風景,能領略不一樣的風景。 鰲柱塔底下有兩尊大炮,鎮海從明嘉靖年間在威遠城建炮臺後,清康熙四年,又在威遠城東,西,北各築炮臺一座,道光至光緒十三年,陸續在鎮海口岸兩側建炮臺12座,營壘,石堡21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