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附近的小漁村,竟然曾經是明朝四大衛之一:鎮海衛

2020-12-15 鄭在別處

廈門附近的一個小漁村,竟然藏著明朝四大衛,這是一個寧靜的小漁村,我現在要去的地方是村邊的一座城門,沒錯,一個有城門的小漁村。而且不止一個,東西南北各一門。因為在明朝,這裡是抗倭御故的兵戎古城——鎮海衛。

鎮海衛,明帝國四大衛城之一,與天津衛,濟南衛,威海衛並稱為「明四大古衛城」,鼎盛時期,軍民十萬眾,曾經的軍民共建模範單位。鎮海衛枕山面海,地處沿海突出部,居高臨下,自古為兵家要地。古城周長2881米,城牆用河卵石和條石混合壘砌,有女牆1660米,垛口720個,窩鋪20個。

開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及水門,以海為壕,門各有樓。城南門有教場,中有演武亭,亭之左有點將臺,每年春秋兩操。建城後又建有望高樓,用以觀望海面,監視敵情,同時置有九座煙墩臺。以上軍事設施,今已無存,僅保存四個城門及其城牆各一小段。

當年相當於一個州府的建制,鼎盛時期,軍民十萬眾,曾經的軍民共建模範單位。而今淪落為一個小漁村,村民尚有兩千多,八十多個姓,祖先皆為軍眷。

走進這座古舊的甕城,你可能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旌旗高揚,刀光劍影。靜靜地聽,樹動風吹,仿佛有令旗一揮千軍萬馬的吶喊聲,也許那也許那是海潮聲,濤聲依舊。600多年風雲歷史,當年十萬軍民的命運變遷,在大海看來,不過是滄海一粟。

鎮海村的年輕人,大多出外謀生,村裡多是老人和小孩子。村民人均水田2分、旱地1畝多,但已基本荒廢。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近海養殖捕撈,主要產海蠣和紫菜,海灣裡放眼望去一層一層的養殖網,很是好看。

古城附近有火山島景區、南太武山、三個月牙狀海灣,離廈門也很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關於鎮海衛,如果朋友們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看我上傳的視頻內容。關注「鄭在別處」,窮遊各地,行攝天地。

相關焦點

  • 廈門對岸竟然藏著明朝四大衛之一——鎮海衛
    鎮海衛古城位於龍海市隆教畲族鄉南太武山下的鎮海村,與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合稱為明代中國四大衛城,都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的。"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每衛設有衛軍5600名。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創設了衛所制度。"衛"名下設千戶所、百戶所。每千戶所有兵1120名,每百戶所有兵112名。百戶所設總旗二(每旗 50名),小旗十(每旗10名),沿海的衛、所還配有哨船若干。其長官,衛稱指揮使,所稱千戶、百戶。當時全國養兵200餘萬人,其中分布在沿海地區的人數達45萬。全國設有36衛,星羅棋布,步步設防,使得賊寇難以入侵。
  • 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鎮海衛並稱明代海防四大衛,如今如何?
    明朝建立後,改革了建軍制度,在全國設立了500多個衛,2500多個所,這就是明代衛所兵制。其中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鎮海衛,被稱為明代海防四大名衛。天津衛,在隋唐時期只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水陸碼頭,後來成為集鎮。
  • 威海衛,金山衛,天津衛並稱明代四大古衛城,福建龍海鎮海衛古城
    鎮海衛古城,位於福建漳州龍海市隆教鄉鎮海村,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興築以備倭,是福建沿海抗倭禦敵的重要衛指揮所之一,與威海衛、金山衛、天津衛並稱為"明代四大古衛城"。2013年5月4日,鎮海衛古城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靈山衛建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轄前、後、左、中、左五所,被稱北方沿海四大衛之一。永樂年間設立山東備倭三大營後,靈山衛歸即墨營管轄。明初倭亂日益嚴重不斷侵犯山東沿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派魏國公徐輝祖巡視山東沿海督建:安東、靈山、鰲山衛、大嵩、靖海、成山、威海七衛以防倭寇。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朝的衛所制度
    除此之外還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其他軍制方式,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行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就有明一朝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是最主要的軍制方式。明朝衛所的設立以及軍戶制度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仿照宋、元時期的樞密院制度,在中央設大都督府作為最高軍事機構。
  • 聊一聊天津衛的犄角旮旯
    天津衛這名字其實有點意思,本來啊古代天津就一小漁村叫直沽,元朝的時候為了把南方的富饒物資運到大都北京,就在這一代屯墾漕運,到了明永樂年間,朱棣繼承了漕運並從直沽出發順京杭大運河南徵,取「奉天承運,弔民伐罪,得民心,順天意」之意為「天」,取「渡河」之意為「津」,遂更名為「天津」,並且設立
  • 假裝在臺灣墾丁,福建也一處最適宜發呆的地方,龍海市鎮海角
    鎮海衛與威海衛、濟南衛、天津衛並稱為「明代四大古衛城」。自明朝以來,東南沿海百姓屢受倭寇匪患襲擾,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抵禦倭寇。因地形險要,居高臨下,遂在此築城設衛為防,稱「鎮海衛」。管轄南到廣東汕頭、北至福州馬尾的漫長海岸線。
  • 明朝衛所是怎麼選址和修築的?火炮+青磚維繫二百多年帝國的穩定
    明朝在建立中非常重視重視修城築池,朱元璋每攻佔一城,必修城築池,用來建立根據地。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建立了明朝獨有的軍事制度—衛所制,這種制度是以唐朝府兵制為基礎的。衛所中的衛、所是軍事單位,圍繞衛所,築城屯軍駐兵,這種城稱為衛城、所城或者堡。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到了嘉靖年間,明朝發現自己幾乎失去了軍事能力,明中期又開始募兵制,而殘破不堪的衛所制度卻一直沒有被廢除,他成為了明朝很長時間內軍事無能主要的擔責者。
  • 從明朝經略西域政策的初衷,談「關西七衛」的作用及敗亡的必然性
    關西七衛,是明朝在嘉峪關以西冊封的七個羈縻衛所,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衛,後沙州衛內遷,在其故地又設罕東左衛。關西七衛的設置,使得明朝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達到西域附近,對拱衛西北邊疆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 「戀上鎮海角~燈塔、老牛、夕陽、醉美海岸線」旅行從心出發!特價138,福建小墾丁鎮海角+南中國夏威夷白塘灣+普照寺一日遊
    【鎮海衛古城】明代福建沿海抗倭禦敵的重要衛指揮所之一,與威海衛、濟南衛、天津衛並稱為「明代四大古衛城」。2013年5月4日,鎮海衛古城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衛古城是祖先留給世人的遺產,歷經600多年的歲月滄桑,如今的鎮海衛古城已殘破不全。鎮海衛城,歷六百年風雲,故壘雄風,至今猶存。山海壯麗,物富民豐,猶如一顆海上明珠,正閃爍著瑰麗的光芒。
  • 古代歷史,明朝官署名錦衣衛,一波三折的戰事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明朝官署名錦衣衛,一波三折的戰事。李如松在火燒了龍山大倉之後,將日軍帶進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裡,由於和明朝軍隊交戰以來,屢遭重創,日軍已經由初入朝鮮國時的九萬六千人,劇減到不到五萬三千人,兵力銳減,加之糧草被燒,使日軍的軍心開始動搖。
  • 鎮海:被遺忘的明朝抗倭指揮中心
    我國最早的日本專著、鎮海人薛俊所編的《日本考略》明言了鎮海的地位:「凡貢獻必由於定(海),次於寧(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達於京師。故定為喉舌所也。」明嘉靖年間的鎮海城是節制東南七省(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地方最高文官浙直總督駐地之一、管轄東南沿海六省(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兵馬地方最高武官浙直總兵的駐地。
  • 明初實行衛所制,衛所制的官職都是怎麼劃分的?
    我們都知道,明朝朱元璋在建國後軍隊制度實行衛所兵制,幾個府為一個防區,設衛,叫衛指揮使司,衛的主官為指揮使,指揮使是正三品的武官。 那麼衛所之上又是什麼機構?
  • 高麗向明朝索要土地,還反對設立鐵嶺衛,朱元璋的手段才叫雷霆
    最出名的四大案每一案都死了幾萬人。這麼一個人他不來找你事就算好的了,哪還有人敢挑釁他。當時還真有一個不怕死的傢伙,高麗王禑就曾向明太祖索要土地。說起朝鮮這個國家,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中國的附庸藩屬國,這也沒錯,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這樣。對於它的起源,各種說法都有,這裡就不探究了。這塊區域在漢朝、唐朝、元朝時期就被納入過中國版圖,等到中原王朝勢衰的時候又叛。
  • 威海衛、石臼所等山東老地名背後,是朱元璋、劉伯溫明朝軍事體系
    山東省內,不少地名裡帶有「衛」或者「所」字,如:靈山衛、浮山所等。帶有這兩個字的地名有什麼特殊含義呢?這其實和明朝軍隊編制實行的「衛所制」有關,帶有「衛」「所」字樣的地名,當初都是駐軍之地。當年,朱元璋當吳王時,就開始設衛,後來地盤佔到那裡,就把衛設到那裡。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基本消滅,國家基本統一,政權初步穩定,該設的衛也基本都設了。具體到山東,起初設立了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等四個衛。
  • 明朝海防四大名衛之鎮海衛古城,憑海臨風,素有「福建小墾丁」美譽
    若從「明代四大古衛城」入手,應該多多少少會有些眉目,威海衛、濟南衛、天津衛、鎮海衛被稱為「明代四大古衛城」。總體結合起來,就比較容易猜出今天要介紹的景點就是鎮海衛古城。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的鎮海衛,它具有集「海、衛、城和人文景觀」於一身的特色,雖然歷盡六百三十年風雲,但是故壘雄風至今猶存。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青島境域內的明代衛所建制
    元末明初,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沿海地區,明朝初年為抵禦倭寇從海上侵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沿海設「衛」立「所」,實行衛所制。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跨府設衛,連縣設所",衛所的職能是「保衛疆土和鎮壓地方」,《明史紀事本末》記:「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定太率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二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有事徵伐,無事軍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