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陳盛鍾/文 馬俊傑/圖
海都訊 明代時,莆田沿海各地屢受倭寇騷擾,明洪武年間,在平海築城防衛,設置平海衛,同時也建了供奉明初將領周德興的城隍廟。如今,保存完好的平海衛城隍廟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涉臺文物名錄。
平海衛城隍廟位於莆田秀嶼區平海灣畔的朝陽山下,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其後多次毀壞重修,現存建築主要為清代建築。
據平海衛城隍廟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時,曾在平海衛採辦石木,並建造了平海衛城隍廟吹鼓樓。2009年,平海衛城隍廟被選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其又被選入閩涉臺文物名錄。
據了解,平海衛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爺為周德興。據明史記載,為防範日益猖獗的倭寇,朱元璋派遣江夏侯周德興來閩整頓軍備,修築了16座衛城,並派重兵防守。莆田市文管辦主任連金焰介紹,平海衛即為周德興修築的衛城之一,在防禦倭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直至清代都是海防重地。當地人民感念周德興護衛家園有功,便建立平海衛城隍廟,世代祈拜周德興。
「從城隍爺定為周德興乃至平海衛城、平海城隍廟的修建,實際上反映的是明代政府對海上貿易態度與政策較前朝的巨大轉變。」連金焰說,進入明朝之後,開始了長達200年的海禁時期。雖然其間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但與之前海上絲綢之路性質完全不同,本意不是通商。
由於實行海禁,民間海外貿易只能被迫轉型為走私的私商貿易,加之日本「戰國時代」的影響,部分日本人為了求生存紛紛到海外掠奪財富,成為倭寇。在這種背景下,供奉周德興的平海衛城隍廟,不僅是明政府重農抑商思想政策與前代海外貿易政策相衝突的結果,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由盛轉衰的一種體現。
結束語
媽祖祖廟、文峰宮、賢良港、太平港、釋迦文佛塔、天中萬壽塔、寧海橋、莊邊窯……在莆田大地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星羅棋布,此次「海絲在莆田文物有故事」系列報導只是從中選取了10多處有代表性的文物點進行介紹,從中我們可看出:莆田是海上絲綢之路靜態和動態文化遺產保留較完好的城市。我們希望此次系列報導能夠「拋磚引玉」,促進莆田市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讓媽祖文化繼續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進一步凸顯莆田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格局中的獨特位置和積極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