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在衝繩的大學擔任教授的朋友解釋:衝繩人之所以不鳴笛,是因為害怕鳴笛會傷害對方的感情。從表面上來看,他們顯得非常體貼,但實際並非如此。
衝繩街景 圖源網絡
日本人去中國時,大多會對汽車鳴笛的音量之大與頻率之高感到驚訝。
我已經完全適應了這一點,在中國碰上不太鳴笛的司機時,我反而會感到不安:「他到底有沒有在幫我趕時間呢?」在日本東京等地開車時,很少能聽到鳴笛聲,頻率應該僅在中國的百分之一左右。
可同樣是日本人,有些人會覺得東京的鳴笛聲都無法忍受。他們就是衝繩人。
衝繩人首先不會鳴笛。即使前車在綠燈亮起時沒有起步,後車也不會鳴笛催促。要是在北京,綠燈亮了3秒還沒有起步,就會被人鳴笛催促。東京大概是7秒,日本其他城市大約是10秒。而在衝繩,後車遲遲不會鳴笛。
每次去衝繩採訪,我都會租車出行。在看地圖導航時,有時會注意不到綠燈已經亮起。但是,從來沒有人鳴笛催促過我,我也未曾看到任何人鳴笛催過別人。
我一直認為,衝繩人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待人親切,或是非常成熟,所以才不願鳴笛。我有一位朋友在衝繩的大學擔任教授,他對此事的分析令我十分驚訝。
他這樣解釋道:衝繩人之所以不鳴笛,是因為害怕鳴笛會傷害對方的感情。從表面上來看,他們顯得非常體貼,但實際並非如此。
衝繩的社會規模很小,全縣人口僅有140萬人。由於地處與本土隔絕的島嶼,衝繩並不像其他縣一樣,能和「臨縣」開展交流。除非是下決心搬出衝繩、移居到本土或海外,否則衝繩人只能和周圍熟悉的人一直生活下去。在地緣、血緣十分密切的人際關係之中,人們都很害怕自己有什麼壞事被傳出去。
因此,如果讓別人看見自己開車鳴笛,大家可能就會認為:「別看他表面上是那樣,但實際上是個急性子,竟然鳴笛催促前車。」誰也不願意被大家如此議論。
關於這件事情,我問過幾位衝繩朋友,的確有很多人是這樣想的。特別是在那霸以外的地方城市與村落中,除非有極特殊的情況,司機都是不會鳴笛的。
隨著對衝繩了解的深入,我也逐漸感受到了當地社會的「沉悶」。大家一起喝酒時,衝繩人不會說衝繩人的壞話。他們能毫無限制地抨擊安倍晉三,但即使是那些反對知事制定的政策的人,也不會去批判知事。此外,部下也不會對上司發表不滿。這並不是因為衝繩人很善良,覺得說別人壞話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而是怕被傳言自己在背後說了別人壞話。
這也同樣適用於採訪工作。每次採訪衝繩人時,我原則上都會採用1對1的方式。同時採訪二三個人的話,他們就會互相牽制,導致我無法獲取有趣、深入的信息。
聽不到鳴笛聲的衝繩———這也是衝繩人的一種生活智慧。(文/野島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