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韓國與中國的淵源極深,大概有幾千年的交往了。早在周朝開國時,商朝的遺民不願被周朝統治,而遷徙到朝鮮半島一帶居住,是最早朝鮮地區的居民。
之後周朝 、燕國 、秦漢都在那裡統治過,隋唐以後,朝鮮就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中國的文化對朝鮮半島影響非常深遠。在古代朝鮮半島只有文字沒有語言,直到公元三世紀漢字傳入到朝鮮以後,他們的上級階層才開始使用了漢字,古朝鮮國民非常喜歡使用漢字。
可是韓國建國後,提倡國粹主義,為了弘揚民族精神,1948年政府制訂了《表音文字專用法》,規定公文只能用表音字書寫。但是鑑於歷史的緣故,暫時允許兼用漢字。從1970年起,韓國的樸正熙總統下令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完全使用朝鮮表音字。
當韓國廢除漢字以後,對生產和生活方面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帶來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有的地方一個漢字能夠表達的意思,但是在韓語裡卻要用很多個音節來表達。而且韓語結構也比較簡單,許多同音字區分不大。如果不藉助漢字標誌,你會發現有很多人的名字是重複的。甚至地區名你都分不清。
比如韓國的國會議員金成泰與金聖泰這兩個人他們兩個的中文名字不同,可是他們的韓文名字卻是一模一樣的。在很多時候,因為名字一樣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不使用漢字,給韓國人帶來的後果是古典文化修養欠缺,與傳統脫離,完全脫離了東亞文化圈,深陷孤立與悽楚之中。韓國青年一代連漢字讀法都不清楚,書寫漢字就更困難了。很多人用漢字寫不出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也寫不出,走出學校進入社會之後還要自學漢字。韓國面向成人的漢字函授機構遍布各地。
所以到了2005年,歷史又發生了有趣的逆轉。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布:
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並且提出了《推動漢字並用方案》,方案指出:
凡地名、人名、歷史用語等不寫漢字就容易發生混亂的語彙,均在韓文後面註明漢字。
為了發展韓國的傳統文化,促進與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積極交流和推動韓國觀光事業的大力發展,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清楚地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題。
此外,還將同教育部門協調改善漢字教育體制,前韓國總統金大中說:「韓國的各種歷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國漢字書寫,如果無視中國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歷史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
終上所述,韓國才會在身份證上打上中文名字。即使他們內心很抗拒,但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還是將他們屈服。近年來,韓國民眾數次請願,希望恢復漢字的使用。而且韓國的許多專家、學者也都強烈呼籲加強漢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復使用中國漢字。事實勝於雄辯,漢字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