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普利茲克建築獎公布了2019年獲獎名單,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獲此殊榮。他成為普利茲克建築獎第46位獲獎者,也是第8位獲得該獎的日本建築師。
磯崎新被認為是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戰後建築師之一,他在建築界活躍了近60年,其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件,分散在亞洲、歐洲、北美、中東和澳大利亞。他既是一位建築師,也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城市規劃者和建築理論家,在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之前,他於1986年和1996年分別獲得了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
中國人對磯崎新的作品應該也不陌生。他為中國城市設計的作品包括深圳文化中心(2007年)、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博物館(2008年)、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2014年)和湖南省博物館(2017年)等。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2014年),照片由Chen Hao提供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2014年),照片由Chen Hao提供磯崎新於1931年7月23日出生於坐落在日本第三大島的大分市,與廣島市隔海相望。當廣島和長崎遭到原子彈襲擊時,他只有14歲。日後回憶自己對建築的第一感覺時,磯崎新這樣說道:「當我長大到剛剛能夠記事的時候,我的家鄉被摧毀了。在海岸的另一邊,原子彈降落在了廣島,所以我是在歸零地附近長大的,那裡完全是一片廢墟,什麼建築都沒有,什麼房子都沒有,甚至連一座城市都稱不上。我的周圍只有軍營和庇護所。」
「因此,我對建築的首個體驗就是建築的虛無,然後我開始認識到人們如何重建家園和城市。」
磯崎新的建築事業隨著日本戰後重建工作的進展起步。1954年,磯崎新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系,1961年完成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課程,師從知名日本建築師、198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丹下健三。1963年,他創建了磯崎新設計工作室,其早期的著名作品包括大分縣立圖書館(1966年)、大阪世博會70周年慶典廣場(1970年)、群馬縣現代藝術博物館(1974年)和福岡北九州市立藝術博物館(1974年),他的多件作品被認為是日本粗野主義的典範之作。
群馬縣現代藝術博物館(1974年),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不拘一格、風格多變既是磯崎新對自己的評價,也是外界對他的評價。普利茲克建築獎評語稱:「磯崎新的作品類型多樣,包括從鄉土特色到高科技的多元化呈現。顯然,他沒有追隨潮流,而是在走自己的路。」同濟大學出版社子品牌「光明城」刊文認為,磯崎新是一位以日本傳統文化為基礎,以西歐歷史為背景開展創作活動的建築師,這也賦予了其作品一種獨特的全球性魅力:
「面向新的時代,把『文化混合』當作創造的土壤時,這是一種相當聰明的『姿態』。與其收斂,不如擴散;與其明銳,不如晦鈍。這作為向以後過渡的臺階,是很有效的。這也好像暗示一種新的創造,使人們產生一種對明天的期待感,也是這種『姿態』的特徵。與世界上別的建築師比較,像磯崎新這樣,能夠給我們我們這種奇妙的預感的建築師極為少見。這大概就是磯崎新作品的全球性魅力之所在。不管作何解釋,這種魅力都全然不會失去。因此,完全沒有必要把這種魅力特地歸結為立方體、稜椎體等幾何構成。它們本身並不重要。而磯崎新對這些要素的組合或者說選取,則明顯地充滿了豐富的感性,是其他建築師所望塵莫及的。」
洛杉磯當代藝術館,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磯崎新是在全球和本土層面理解建築需求的開拓者——這兩種力量實際上屬於同一個挑戰,」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主席Stephen Breyer說,「多年來,他試圖讓全球各地那些有著悠久建築歷史的地方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傳統,而是在幫助發揚傳統的同時向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學習。」
曾參與組織中國國家美術館國際競賽的中國建築師唐克揚在《三聯生活周刊》刊文回憶了他在競賽期間與磯崎新的交往。磯崎新雖然未能通過首輪競賽,但一直是這項競賽的熱心關注者和競賽評委之一。這位熱愛南宋建築的日本建築師在自己的競賽方案中回溯了中國現代建築發展的歷程,並提出了一個值得所有中國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思考的觀點:今天的建築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偶像」(icon),而是應該融入到它所在的城市「系統」中去。
「大部分日本建築師總是自覺不自覺變得越來越『日本化』。磯崎新的雄心顯然是要超越這種有意無意的民族身份,他學習西方並不是日本近代化初期的全盤照抄,正如他喜歡中國古代建築卻不試圖複製『偶像』——即使在中國業主的要求下也不。」唐克揚寫道。
【附】普利茲克建築獎評語全文:
磯崎新磯崎新,生於日本九州島大分市,是一位多才全能、影響力顯著,且真正具有全球性眼光的建築師。他從1960年代開始進入建築行業,成為日本第一位在東方和西方之間建立深刻長久聯繫的建築師。他擁有豐富的建築史和建築理論知識,擁抱前衛思想,從不複製現狀,而是一再打破現狀。在追尋有意義的建築的過程中,他創造了優質且拒絕淺顯分類的建築作品,這反映了他持續不斷的進化,總是能夠提出新鮮的觀點。
在過去超過50年的時間裡,磯崎新一直活躍於建築界且通過他的設計作品、寫作、展覽、舉辦重要會議和擔任比賽評委對全球建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支持了全球許多年輕建築師,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在「福岡聯結世界住宅項目」(1988年-1991年)和「富山縣城市面孔項目」(1991年-1999年)中,他邀請了年輕的國際建築師在日本參與項目。
磯崎新的作品類型多樣,包括從鄉土特色到高科技的多元化呈現。顯然,他沒有追隨潮流,而是在走自己的路。他對城市新願景的早期探索可以在「空氣中的城市」(City in the Air)項目中看出來,它顯著區別於從1960年代早期開始在傳統城市流行的多層城市(multilayered city)。他在故鄉日本的首批作品包括一件日本粗野主義的大師之作——大分縣立圖書館(1966年)。而諸如北九州中央圖書館(1974年)和群馬縣現代藝術博物館(1974年)此類的作品則反映了他對更個人化的建築的探索。在博物館中,立方體的清晰幾何性顯示了他對虛無和網格的痴迷,這在展示不同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實現了一種均衡穩定性。
大分縣立圖書館(1966年),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在全球多個國家都能看到磯崎新設計的各種尺度和類型的建築作品。在美國,他的名聲由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1986年)和佛羅裡達州迪士尼大廈(1991年)建立,前者展示了他稱為「圓筒修辭學」的美妙拱頂,後者體現了他對後現代主義的幽默闡釋。
許多人是通過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桑特喬迪體育場這樣的宏大建築了解他的作品的。他在中國亦有許多傑出的作品,比如於2008年竣工開放的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及深圳文化中心(2007年)。
巴塞隆納奧運會桑特喬迪體育場,照片由 Hisao Suzuki提供近年來,磯崎新在一系列新作品中顯示出了驚人的活力,比如卡達會議中心(2011年)、與安妮施·卡普爾(Anish Kapoor)一同為東日本大地震災區設計的移動充氣式「新方舟」(2013年),以及於2018年竣工開幕的米蘭安聯大廈。再一次地,這展示了他能夠在理解環境複雜性的同時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精巧的,啟發靈感的建築,無論是在城市層面還是內部空間層面皆是如此。
卡達會議中心(2011年),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新方舟」(2013年),照片由Iwan Baan提供顯然,他是當今全球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尋找新的靈感,不懼怕改變和新鮮觀點。他的建築建立在對建築、哲學、歷史、理論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他結合了東方和西方——不是通過模仿或拼貼,而是找到了新的融合路徑。他熱心支持其他建築師,鼓勵他們參與競賽和彼此合作,展示出了極大的慷慨寬容。出於上述這些原因,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決定選擇磯崎新成為2019年獲獎者。
水戶藝術館,照片由Yasuhiro Ishimot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