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5日23點,2019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揭曉,88歲的日本著名建築師、城市規劃師與建築學者磯崎新(Arata Isozaki)成為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該獎項是國際上公認的建築界最高榮譽,又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
磯崎新
評委們在評語中指出:「他是當代全球建築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不斷的探索中,不畏變革,勇於嘗試新思路。他的建築作品不僅基於對建築本身的深刻理解,更是基於對哲學、歷史、理論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融匯東西,絕非模仿拼貼,而是另闢蹊徑。」
磯崎新作品:日本大分縣立圖書館
磯崎新作品: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
磯崎新作品:中央美院新美術館
在50多年的建築實踐中,他設計並建成100餘座建築,其作品兼取東西方文化,擁有超前的未來主義思想。在同時代的建築師中,他擁有驚人的產量與影響力。
磯崎新是第46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師,同時也是獲得此殊榮的第8位日本建築師。
放眼世界,在全世界範圍內,日本建築師早已形成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從磯崎新的老師丹下健三開始,槙文彥(1993年)、安藤忠雄(1995年)、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2010年)、伊東豐雄(2013年)、坂茂(2014)直到磯崎新,都獲得了普利茲克大獎。
日本建築師屢獲國際大獎,原因何在?
與安藤忠雄等多位普獎建築師有過合作,同時也數次邀請日本新銳建築師來國內舉行演講的著名建築評論家馬衛東說:「我認為日本建築師得獎是必然的。」
在他看來,無論是老一輩如伊東豐雄在建築價值體系上進行突破,還是新一代如藤本壯介完全反常規的去構建一個新的體系,日本建築師相較於歐美同行都更具有想像力和實驗精神——這也正是普利茲克建築獎所鼓勵的。
日本建築教育
在日本,建築師們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而建築師之間的代際傳承與發展也已成為一種被研究的現象,日本建築譜系體有著新舊更替的「節點」,每一代都能誕生出色的建築師,整個脈絡均勻而連貫。
日本建築師系譜圖
而這一切都有賴於日本建築教育的開放、完善,以及整個社會對建築師的良好支撐。
現代日本的建築教育大多實行的是四年制,課程由共同教育、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課程三部分組成,並根據各個學校辦學特點形成自身特色。自明治維新(1868年)以來,日本建築在結構、功能等方面日益加快了西方化、現代化的速度;另一方面,日本建築在意識形態和創作思想方面,鼓勵日本國民在保留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學習西方文化。在此思想的影響之下,日本的建築教育從以西方的教育體系為模板慢慢向具有自身特點的方式轉化。在將建築教育向社會推廣方面,日本建築學界通常以高校為基地,舉辦各種類型面向非專業人士的學術講座和學生作品展覽等,以此將建築知識向整個社會普及,使一般公眾也能對建築知識有所了解。
在日本建築教育上值得注意的幾個地方:
討論式教學
日本大學建築系學生自進入4年級便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後在這個大方向之下有相當的研究空間,可以自己選擇研究方法,確定研究內容和研究計劃表,每隔一定階段藉助復映件、幻燈、投影等方式在而上介紹自己的研究進展,回答指導教師和學生的提間,一方面讓其他同學能了解自己的研究情況,豐富他們的知識面並開拓思路,另一方面也在這些提問和討論中,得到教師的具體指導,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調整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態度嚴謹、方法精細
日本對於建築設計的研究態度非常嚴謹,研究方法也是非常精細的。日本的研究特點是,從細處著眼,認為學習是對知識的全面認識,而研究則不同,它不需要鋪得太寬,卻需要對小的事物深入下去,這才是「研」與「究」。因而日本學者的研究分支都比較細微,再由這些細小的一部分一部分內容,形成結構和系統。
相形之下,中國的研究更多的是從大處人筆,整體關係把握得比較好,但卻很少深人下去,缺乏有說服力的數據,缺乏客觀和全面的分析,自己的觀點提出來了,因為沒能嚴謹地加以論證,對同行者的參考引用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明日建築機遇計劃」
在2011年,由伊東豐雄發起,通過整合東京的「伊東建築塾」與愛媛縣今治市的「伊東豐雄建築博物館」的資源,建立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明日建築機遇計劃」,從而為建築教育提供一個新的社會性平臺。
註:伊東豐雄是一位重要的日本當代建築師,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定的影響力,並於2013年獲普利茲克建築獎。作為一名以實踐為主的建築師,伊東豐雄雖然並沒有在高校從教的經驗,但是通過他自身的言傳身教,在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培養了數名優秀的青年建築師,如201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
該組織的創辦宗旨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的年輕建築師,同時也面向社會大眾開設一些開放性的課程,以此更廣泛地傳播建築知識。組織中的活動每年定期舉行。
首先,這一組織設立的最大目的是培養年輕的優秀建築師。雖然在高校裡也可以通過日常的設計課程和教授工作室制度對年輕的建築師進行培養,但伊東豐雄認為,為了比較徹底地實現從思想養成到設計實踐的建築教育方式,可以對部分有潛力的年輕建築師設立專門課程。與此同時,也有為公眾開設一些開放課程的計劃,以此來更廣泛地普及建築知識。
其次,伊東期待通過這樣的社會性平臺能令更多的設計師和普通大眾參與到諸如愛媛縣今治市這樣的區域性社區規劃工作當中。大三島具有生態資源豐富的自然環境和大量的古代歷史遺蹟,對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來說是很好的研究對象。島上有曾被棄用的學校改建成的住宿設施和工作室當作進行活動的場地。當高校處於假期時,建築系的學生可以到島上居住一段時間,對島嶼進行考察,並與當地居民一起對島嶼未來的發展和規划進行討論。像這樣的社會研究活動既可以對恢復城鎮活力起到促進作用,也可以推動未來區域性城鎮的復興。
第三,伊東希望藉此平臺開辦日本第一所面向兒童的建築學校。儘管日本兒童參加諸如音樂或繪畫之類的各種課餘輔導課程早已十分常見,但「建築學校」還從未曾出現過。與此不同的是,在西方國家從小學階段就已經將建築教育融入一般的通識教育當中了。在伊東建築塾開展活動的數年間,已通過工作坊的形式讓小學生參與社區規劃或簡單的小型建築設計等內容,以此激勵兒童,並通過他們的家庭成員和朋友們,使廣大公眾都能夠對建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伊東建築塾授課的講師和學習的學員來自社會各個領域,通過教與學的相互影響,在普及建築知識的同時也對作為教育者的建築師產生觸動,使建築師可以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建築。
結 語
日本建築設計界之所以人才輩出,屢屢獲獎,究其原因都離不開完善、開放的日本建築教育,以及整個社會對建築師的良好支撐,可以說是環境使然。
反觀我國,國內的大學在建築教育上非常系統化,並且根據各個學校自身特點也各具特色,但在向社會傳播和普及建築知識,讓社會對建築學科更加理解的方面還有很多欠缺,這也是我們值得思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