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和90後的童年記憶裡,方便麵無疑是最難忘的美食之一。作為童年夥伴、宵夜必備、出行神器……沒有哪一種食物能像方便麵這樣,承載如此多的個人情感和集體記憶。
2019年,全球共吃掉1064億份方便麵,而中國以414.5億份的年消費量位居全球第一,佔比38.96%。小編掐指一算,去年平均每人吃掉29.6碗方便麵!
但有著如此輝煌業績的方便麵市場,也曾走向落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方便麵中國史
LEARN TO COOK DELICIOUS FOOD
圖片來源:世界方便麵協會
曾經的奢侈品
1964年
北京食品總廠手工操作用鴨油生產方便麵。
1970年
上海益民四廠用高壓蒸面油炸工藝做了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油炸方便麵,標誌著中國方便麵產業正式起步。
上海益民四廠生產的方便麵
1980年
改革開放初期,方便麵開始在中國大規模生產。
彼時想要購買方便麵還需要提交糧票,且據資料顯示,1985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不到800元,月均只有60來塊錢。而方便麵每袋0.35元或0.5元的售價,實屬「奢侈」。
轉變為國民快餐
方便麵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是在90年代。
1987年
中國糧油政策逐步放開,糧油可以自由貿易,計劃管理體制下方便麵的生產經營格局逐步被打破。
1992年1月
統一集團在大陸投資設立新疆統一企業食品有限公司。
其主打產品「小浣熊」乾脆麵成了校園周邊小賣部貨架上的搶手貨。比食物本身更最受歡迎的是隨包附帶的小卡片,「三國卡」「西遊卡」「水滸卡」……成為許多80後90後的難忘記憶。
1992年8月
康師傅投資800萬美元成立了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
同年推出主打產品「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相比其他只有粉包的方便麵,康師傅方便麵不僅附帶紙質碗和塑料叉,還多配置了一包牛肉醬料。
這一「高配版」方便麵,使其在短期內一統中國泡麵江湖,此後康師傅成了方便麵的代名詞。
同一時期
地方自有品牌也競相出現。華龍、白象、營多、美斯特、南街村……各地食品廠陸續引進、研發生產線,方便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華龍面,天天見」的標語深入人心
南街村方便麵,又稱北京方便麵,是90年代最暢銷的方便麵品牌之一
1995年底
經過高速發展,全國方便麵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生產線2000多條。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和購買力的顯著提高,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建設,農民工的大量湧現,方便麵市場發展進入爆發階段。
而其方便、快捷、價廉、實惠的優點,也使得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民快餐」。「方便麵+火腿腸」,成為綠皮火車南來北往乘客們的飲食「標配」,無數加班者的夜晚加餐和學生喜愛的零食搭配。
長途旅行中的美味
宵夜必備
根據世界方便麵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之前,中國方便麵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2013年達到銷量高峰,以462.2億份的年銷量傲視全球。
「國民快餐」遭遇「中年危機」
方便麵不香了,只在突然一瞬。
2013年開始,方便麵銷量連續4年下滑,2016年方便麵銷量直接滑落到400億份以下,2017年389.7億份的年銷量相較五年前縮水72.5億份。方便麵的寒冬似乎已經來臨。
曾經膾炙人口的美味,現在卻成了被人嫌棄的垃圾食品。方便麵落寞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方便麵落寞原因
LEARN TO COOK DELICIOUS FOOD
1
追求平衡膳食,合理營養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識也在逐漸加強,開始追求平衡膳食、合理營養,關注添加劑、轉基因概念,關注牛奶、酸奶等含有健康概念的食品,逐漸放棄油炸或者含有添加劑等食品。
2013年後,中國酸奶及牛奶的消費需求增速迅猛
2
外賣行業衝擊方便麵市場
2015-2016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國內外賣平臺餓了麼、美團迅速崛起,其以價格補貼獲取市場的方式促使外賣開始成為重要的大眾生活方式之一。
新鮮快捷又美味的外賣逐漸取代「垃圾食品」方便麵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導致方便麵整體行業銷量下滑。
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發布的《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指出,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就減少0.0533%。有數據顯示,中國外賣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860.8億元增長到了2018年的2413.8億元。
3
消費者出行習慣的改變
高鐵和飛機出行普及,取代了綠皮火車,減少了在旅途中的時間消耗,泡麵的需求減弱。
《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報告指出,高速鐵路運營裡程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平均減少0.3191%;高速鐵路客運量每增加或減少1%,方便麵消費量平均增加或減少0.3977%。
方便麵「逆襲」之路
LEARN TO COOK DELICIOUS FOOD
2019年9月,一個關於「我國泡麵市場大幅回暖」的話題上了微博熱門,引發了網友的熱切討論。
隨著外賣平臺的「燒錢大戰」走向尾聲,低價外賣時代結束,方便麵的價格優勢再次突顯出來。
從2018年開始,方便麵市場迎來小幅度回升,到2019年銷量攀升至414.5億份。一場方便麵的「逆襲」之戰似乎開始打響。
中國方便麵市場銷量於2016年到達谷底後,方便麵企業開始針對不同人群持續創新產品及口味,加大研發力度,以「高端+多元」為切入點,開始方便麵產業的銳意改革。
口味升級
方便麵正在從單調的「紅燒牛肉」「老壇酸菜」,逐漸過渡到「滿漢全席」。
有人曾經統計過方便麵的口味,在整個中國市場,有200多種方便麵的口味。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很多城市甚至有自己專屬的方便麵口味,比如青海的「麻辣孜然羊肉麵」和杭州的「筍乾老鴨湯麵」。
同時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口味也越來越常見。比如日式的有海鮮醬油麵、麻油豚骨面;韓式有芝士拉麵、辣白菜面等等。
網紅效應
直播帶貨也為方便麵市場帶來新流量。
「網紅效應」帶動人們嘗試泡麵的各種吃法,各路測評又讓觀眾「種草」了過去沒有吃過的方便麵種類,尤其是進口方便麵。
直播間裡,一個晚上幾萬盒的銷量,為方便麵市場打開新大門。
高端市場
方便麵開始衝擊高端市場。
比如曾經售價2元一包,「圖片僅供參考」的紅燒牛肉方便麵,推出「高配版」——配有鮮濃高湯和大塊牛肉。當然也以單盒15.5元的價格碾壓了市面上的絕大多數泡麵。
一些高價位方便麵受到消費端的青睞和追捧。
以統一企業推出的中高價位的品牌「湯達人」為例,數據顯示「湯達人」迅速成為公司方便麵業務增長引擎,帶動獲利能力提升。從2013年不到1億規模快速成長至2018年20億規模。
康師傅高端方便麵銷售額同比增長10.6%,而售價較低的乾脆麵銷售額同比下滑24%。
不過在一些網友看來,買20多塊的高價方便麵還不如點外賣,即使可能有衛生問題,但可選擇範圍廣、食材也更為豐富。而方便麵,再怎麼高端終歸都是方便麵。
但無論是推陳出新研發新口味,還是將高端戰略作為制勝法寶,這場方便麵的「逆襲」之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畢竟,能否應對國人對於品質、食材、服務需求的不斷提升,才是對方便麵企業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