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聞
「吃魚膽清熱明目」
你們相信嗎?
有人信了,結果中毒了
8月27日,張先生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順利出院時感慨萬千,這三年他經歷了急性腎衰竭、尿毒症、帶狀皰疹、腎移植……能撿回一條命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3年前,他和朋友聚餐時聽聞吞食野生鱖魚的魚膽有奇效,遂試之。不料,食用後他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腹痛、皮膚黃染、尿少症狀等,趕往醫院就醫,被確診為急性腎衰竭。
來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情況有所緩解後,張先生又寄希望於「土方」康復。2年來,他每天幾大碗藥,前後花費幾十萬。後來在一次檢查中,醫生診斷已進展為尿毒症。此後,他依靠每周兩三次的透析維繫生命。期間,他又遭遇帶狀皰疹、軍團桿菌的侵襲,險些喪命。
幸運的是,他順利地接受了腎移植手術。術後一周,腎功能即恢復正常。
生吞魚膽
為什麼這麼可怕?
魚膽為什麼不能吃?
大多數魚的魚膽中均含有毒物質,比如組胺、氫氰酸、膽酸等,而且這些毒素不易被酒精和加熱破壞,也就是說不論生吞、煮熟或用酒浸泡後吞服,均可能引起中毒。
(網絡配圖)
氫氰酸能抑制多種酶反應,中斷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進而引發細胞變性、壞死;膽酸可破壞細胞膜;組胺刺激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增加臟器毛細血管通透性,導致血漿進入組織。
這些毒素可以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還能導致心肌的損害以及神經系統的損害,嚴重者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毒性比同劑量的砒霜毒性還大。
哪些魚膽有毒?
市場上常見的青魚、草魚、鯉魚及鰱魚,其魚膽毒性都相對較強。有實驗結果顯示,魚膽的毒性跟魚的種類相關性很大,魚膽毒性大小:鯽魚>團頭魴>青魚>鯪魚>鰱魚>鱅魚>翹嘴魚>鯉魚>草魚。雖然不是所有的魚膽都有毒,但如果不確定的話最好全都不要吃。
(網絡配圖)
魚膽中毒有哪些現象?
食用魚膽後,中毒者最早出現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魚膽中毒者在2~3天左右,會出現少尿、全身浮腫、血壓升高,嚴重者出現無尿、尿毒症等急性腎衰竭的表現。隨著病情進展,還可能會損傷腦細胞和心肌細胞等,造成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等多器官功能障礙。
(網絡配圖)
誤食魚膽怎麼辦?
一旦發現誤食魚膽時,早期可以通過催吐的方法使毒物排出,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喝點雞蛋清、牛奶,保護胃黏膜、延緩膽汁吸收,並及時就醫。
安全提醒:在殺魚時,一定要注意將魚膽清理乾淨。如果不小心弄破了魚膽,要注意把沾染膽汁的魚肉切掉,如果魚膽汙染魚肉範圍較大,最好把魚丟掉。
最後小編提醒
大多數魚的魚膽有毒
儘量不要食用
也別相信「魚膽明目」
這樣的偏方
本文來源:大眾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