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摩的 電動車載客生意火
海口市運管處:將對電動車載客進行調查
為配合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2010年,海口市區將全面實行禁摩。為此,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從2010年1月6日起,開展為期半年的摩託車清理行動。摩的被禁,電動車載客卻悄然興起於海口街頭。
目擊:電動車載客生意火
「去鐘樓多少錢?」一個中年女子在解放西路想去鐘樓便攔住一輛電動車問道。「6塊錢。」電動車主是一位四十歲的中年男子。「太貴了,便宜點。」女子說。「最低5塊。」男子答道。「三塊」女子伸出三個手指頭。「五塊,少一分都不行。」男子堅決地說。「好吧!」女子上車,車快速駛離。這是記者在海口解放西路看到的一幕。
記者調查發現,最近在海口解放西路等繁華路段出現了電動車載客的現象,載客電動車司機所開電動車體型均小巧輕便,時速比摩託車慢。乘客卻能輕易認出哪些是載客的電動車。「他們大多是中年男士,戴著頭盔,見到乘客會停的。」一位路邊賣紅薯的阿姨告訴記者。「別看電動車沒摩託車快,價錢可不比摩託車便宜。」阿姨補充道。
隨後,記者走訪了文明東路、得勝沙路、東湖等路段,發現均有電動車在載客,他們的生意都不錯。
市民:安全性堪憂
對於這種悄然興起的海口街頭電動車載客現象,市民的意見如何呢?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
選擇乘坐電動車的市民多對這種載客方式持贊同態度。「這種車方便又安全。」王女士認為,有時外出有急事,等公交太慢,坐出租又太貴,只能選擇摩的、電動車等交通方式。「現在摩的被禁,我們都不敢坐了,電動車自然成為我們的首選。「王女士認為,電動車相對於摩託車更安全。
但是,大部分市民對於這種載客方式表示反對。「這種車沒有牌照,如果出了車禍,責任由誰來承擔?」市民符先生不無擔憂地說。
運管處:將進行調查
海口市運管處的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還沒有接到市民對電動車載客的投訴,在電動車管理方面,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管理法規。「但是我們將儘快對電動車載客進行調查。」該工作人員說,「由於電動車沒有登記掛牌,沒有進行年檢等方面的管理,所以電動車司機的交通法規意識以及駕駛技術難免會參差不齊,市民在選擇出行的時候,最好選擇有安全保障的交通工具。」
一名女子坐上電的 (記者 楊婷婷攝)
核心提示:在海口市區即將全面禁摩之際,一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隱形產業」正悄然興起。一個前所未聞的新名詞-----電的,已在省城海口的街頭巷尾穿行,拉客載物肆意遊走。南海網記者對此展開調查發現,市民對這種電摩的載客現象發表看法時褒貶不一。顯然,這個「產業」的新生和迅猛壯大,必將生成一道擺在政府職能部門案頭難解的新課題。
從2010年6月份開始,海口市開始全面禁摩。當「摩的」即將銷聲匿跡之際,海口悄然興起一個隱蔽性超強的載客群體——「電的」。
現象:電動摩託車載客 執法人員直撓頭
1月22日上午11點30分,南海網記者步行在海口市海秀路明珠天橋下,突然看到一個騎電單車的男子向記者招手:「走嗎?去哪我載你?」「去國貿多少錢?」記者馬上問道。「7元!」該男子回答。這時,旁邊另外一名男子立刻對記者說:「6元我載你去。」記者馬上起了好奇心,問及安不安全時,這兩位電的司機異口同聲、信誓旦旦的說:「我們跑了幾個月了,怎麼會不安全?而且交警還不抓。」
隨後,南海網記者在海口市文明東服裝批發市場、得勝沙熱鬧繁華的地段觀察發現,海口街頭赫然出現了一個新的載客群體——「電的」。記者發現,這些「電的」司機選用的電動摩託車體形都比較小巧輕便,時速大多不會超過25公裡,輪胎寬度小……沒有超過交警規定的電動摩託車規定的標準。他們載客在馬路上行駛,隱蔽性極高。
不僅如此,南海網記者還看到了不少電動三輪摩託車。
成本低,隱蔽性高
一位電的司機告訴南海網記者,海口市區即將全面禁摩,沒有了摩的,市民以後出行除了打的就只能是坐公交巴士了,現在他們在用電動摩託車載客,還沒有被抓過一次。「而且電動摩託車不用加油,用電,多買兩塊電池輪流用就可以了。」
而一位電動三輪車的司機則說,他們買一輛這樣的電動三輪車需要兩千多元,錢雖然不多,但是每天在市區內跑來跑去,電池用的卻挺快。一天下來,需要用三塊電池。每天晚上歇工回家需要充電。採訪中,這些電摩的司機都表示,雖然這樣節省成本,但是只能在市內跑一跑,不能跑的太遠。不然有電跑過去、沒電返程。
市民:說法不一
對於這樣的電的,市民們抱有不同的看法,「支持派」市民認為,現在上下班高峰期,常常會堵車。電的便宜快捷,即便堵車對行駛也不影響,便宜便捷,能去一些的士去不了的小街小巷、而且環保。「反對派」市民認為,這些電的大多不遵守交通規則亂闖亂撞,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安全係數低。
摩託車已成為交通管理非常頭疼的一件事情
2010年1月18日中午12時15分左右,海口海秀中路華僑中學附近發生一起車禍,一輛大卡車撞倒一輛摩託車並將其拖行約30米後方停下,導致一名女乘客死亡,摩的司機身上多處骨折。這只是近年來摩的引發車禍致人死傷中的一例。進入海口摩的事故專題>>>
非法營運「摩的」成交通事故「頭號殺手」
2009年1月11日上午約7:30時,海口南海大道與龍昆南路交匯處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載客摩的闖紅燈時與一輛正常行駛的小貨車相撞,導致摩的司機重傷,乘客輕傷。
2009年8月18日,在海口龍昆南路皮膚病醫院路段,一輛多功能拖拉機追尾一輛皮卡車,行駛在拖拉機後的摩託車躲閃不及,車上一名乘客被甩出,摔在慢車道上遭一輛混凝土攪拌車碾壓死亡。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重傷。
2009年11月26日,海口世貿東路與濱海大道紅綠燈處發生一起慘劇,一輛載客摩託車被一輛中型卡車撞倒,摩託車後座一名20多歲的女乘客當場死亡。
2009年12月14日,海口海盛路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摩的超車時,被一輛右轉彎的小貨車撞上,摩的上兩人被撞飛4米左右。
2009年12月28日,南大橋橋面上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水泥攪拌車突然急轉彎,導致行駛後方的一輛摩託車躲閃不及擦倒後向前滑行近20米,「鑽」到了另一輛轎車車底,「摩的」司機和乘客兩人受輕傷。
數據顯示。2008年摩託車事故普通程序處理的79起,死亡29人,受傷108人,財產損失113580元。無證駕駛、不戴安全頭盔、駕駛機件不符合技術標準的車輛、闖紅燈等成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摩託車引發的交通事故佔事故總數70%,成為「頭號殺手」。2008年全年海口摩託車發生16宗重大事故,造成16人死亡。
「禁摩」老百姓有喜有憂
據了解,1999年,海口摩託車一年上牌數高達2.6萬輛。2009年,在海口登記入戶的摩託車基本報廢。2010年4月30日前,除稅務、郵政等少數部門因工作需要而配備的摩託車外,其他所有符合入市條件的瓊A牌照摩託車將全部報廢,不可以再入市行駛。
對於2010年5月海口中心城區行駛的摩託車全部報廢的消息,令不少市民喜憂參半。記者近日在街頭隨機採訪了一些市民,他們大多數人對海口即將「禁摩」的做法表示贊同,「摩的」管理混亂和容易引發交通事故成為大家支持「禁摩」的理由。
「海口的摩的太亂了,我在人行道上過馬路的時候基本上不擔心汽車會闖紅燈,但一定要看附近有沒有摩託車。」在海口居住兩年的吳先生說,他經常看到「摩的」載客闖紅燈、和機動車搶道,「我覺得最危險的就是摩的突然便道掉頭,這樣很容易發生事故。」吳先生說。
家住海口市龍華路的市民張女士說,自己每次下班回家經過龍華路南大橋下路段時,都會看見不少「摩的」闖紅燈,「那裡的紅燈時間比較長,很多摩的就直接闖過去,本來下班的時候那裡就很堵了,這樣一來就更加堵了。」
在支持「禁摩」的同時,不少市民對「禁摩」後海口的交通狀況表示了擔憂。
「現在摩的還是有一定市場的,禁摩後電動車數量一定會大量增加,如果電動車管理不好的話,將來的下場可能會和現在的摩託車一樣。」市民趙先生說,現在電動車對交通秩序的影響也已經顯現出來了,希望交警部門對電動車及早進行規範管理。
同時讓大家擔心的還有禁摩後公交壓力增大的問題,「現在還有不少地方公交車到不了,而計程車又太貴,這樣的話會不會對我們市民的出行造成不便呢?」市民吳女士像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曾有人做過統計,從海口金盤總站到海甸島白沙門。公交19路需花費1元,需時1小時左右;「摩的」需花費10元,大概20多分鐘就能到;計程車則需要至少30元錢,半個小時到達。由此數據可看出摩的在速度上快於公交,在價格上低於計程車,可見優化公交線路、降低計程車價格也是市民希望在「禁摩」後看到的。
(編輯: 中國電動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