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幫博物館是一個介紹寧波商幫的發展歷史的博物館。清朝時期,寧波商幫與晉商、徽商、粵商、閩商、蘇商、贛商、龍遊商幫、浙商、豫商、魯商等並稱為中國「十大商幫」(掰手指數了一下,想必「十」並非確指)。
寧波商幫是指寧波的商人,以血緣姻親和地緣鄉誼為紐帶連接而成的商業集團,是一個盛行於國內外和海內外的商幫。
寧波幫博物館分為篳路藍縷、建功立業、赤子情懷、群星璀璨四個展館。
第一展館「篳路藍縷」主要介紹了寧波幫的形成歷史,重點介紹了清末民國時期,寧波商人在上海、香港的金融、商貿實踐活動。「篳路藍縷」展館中按照時間順序分為五個展廳,展廳中的民謠,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
01Part1
大海洋洋,忘記爹娘
走進展館,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映入眼帘的船舶出海投影布景,伴隨著一首悠揚疊沓的民謠,一種走進時光長廊的代入感油然而生。
第一首民謠只有短短八個字:「大海洋洋,忘記爹娘」,卻引得我駐足半晌。這句短短的民謠裡有著繞梁不去的鄉愁。
都說「商人重利輕別離」,但若非生計所迫,又有誰願意離開家鄉的舒適圈呢。寧波人最早外出經商,便是由於地少人多的自然環境。
人地矛盾在北宋時期顯露,到清朝康乾盛世達到了頂峰。人口的迅速膨脹,迫使沿海鹽鹼地的農民走向杭州灣彼岸的上海,一場商業移民拉開了序幕。
寧波得天獨厚的海陸轉口港優勢和日趨精湛的造船技術,使她迅速成為中國東南的物流中心。早期寧波商人在上海開拓的支柱行業主要是船運業、錢莊業和南北貨運。
康熙年間,寧波人樂尊育在北京創辦了同仁堂。這家製售丸、散、膏、丹著稱的藥店,曾供奉御藥房和承辦官藥,現已成為中華老字號。楹聯上寫著: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力,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02Part2
小白菜,嫩艾艾
丈夫出門到上海
十元十元帶進來
上海末事加小菜
鄰舍隔壁分點開
介好老公阿里來
這首民謠介紹了鴉片戰爭以後,寧波與隔江相望的上海成為晚清第一批通商口岸,寧波商人往返上海做生意,將賺到的銀兩帶回家補貼家用,還與鄰居分享。末尾一句寧波方言「介好老公阿里來」,就是「這麼好的老公哪裡來」的意思。
寧波商人接觸洋人較早,不僅自學了英文,還經營了早期的實業公司,與洋貨分一杯羹。早期的實業公司包括三星牌蚊香、統一呢絨廠和亞浦耳燈泡廠等。
1923年寧波人胡西元創辦亞浦耳燈泡廠生產的燈泡
20世紀30年代三星牌蚊香的香盤,「三星」代表著「福祿壽」,香盤上寫著:國人愛國,請用國貨三星蚊香。
統一呢絨廠的廣告畫和產品
1921年,旅滬寧波錢業巨擘秦潤卿創辦了一份行業報刊《錢業月報》,該刊每遇重大金融事件、政府經濟政策調整無不做出反應,對於錢業經營方針,營業方式也時有評議,該刊不囿於舊習,博採眾長,被譽為上海錢莊的喉舌。
「篳路藍縷」展廳的展覽牆,有大學生志願者在給遊客做講解
50年代初,大批寧波籍商人由上海前往香港謀生創業,在李達三等人的倡議下成立了寧波旅港同鄉會,秉持情系鄉梓、守望互助、興師辦學、造福社會、立足香港、胸懷祖國的方針,成為香港社會較有影響力的社團組織。
03Part3
一雙皮鞋外國貨
兩元洋鈿買來哦
三日穿過賊賊破
四穿涼棚洞眼多
儂看罪過不罪過
落去還要重買過
切記勿買外國貨
百樣東西撮爛屙
究竟要買啥個貨
實實在在中國貨
充斥上海市場的洋貨,給民族工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九一八事變之後,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空間受到更大的擠壓。寧波幫商人高揚「倡導國貨」的大旗,聯手發展實業抵制洋貨傾銷。
這首民謠就是一首廣告語,不得不說,寧波人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深諳廣告語的精髓了,這首民謠裡不僅有競品打擊說辭,還深諳消費者心理學,不僅直接用產品的質量好作為利益點,還將廣告語上升到了民族大義的情感高度。
這幅廣告招貼畫中,女子妝容精緻,氣質自信優雅,衣衫故意不整,春光隱現,畫面新奇,引人耳目。
在中國電影的拓荒時代,寧波孕育了120多位寧波籍的知名電影人,包括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張石川,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和邵氏兄弟影業公司的邵醉翁、邵屯人,邵仁枚、邵逸夫,香港長城影片公司總經理袁仰安,導演袁牧之、應雲衛、桑弧等人。
屏幕上放映的是1937年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與1947年蔡楚生、鄭君裡導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
04Part4
月亮菩薩撲撲拜
拜到明年遊世界
世界大,抲只鵝
世界小,抲只鳥
憑藉不畏艱辛、勤勉好學的精神和誠信守實的美德,寧波幫商人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寧波商幫的足跡遍布全球,在香港、臺灣、日本、美國都留下了經久傳頌的佳話。
寧波商人以宗親鄉誼為紐帶,親鄰提攜、同鄉扶持,在全球各地都有同鄉會組織萌生,他們風雨同濟,共享成功與發展,表現出寧波熱強烈的地域群體意識和凝聚力。
寧波幫博物館不僅從航運、金融、商貿、實業四個領域,分別介紹了寧波幫的行業成就,還介紹了近代寧波幫商人的家國情懷和赤子丹心,記載了寧波幫商人在20世紀民族存亡和祖國復興的重大時刻,挺身而出的凜然正氣。展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先一探究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