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四五」規劃的出臺,正式宣布安徽將支持合肥申建國家中心城市,在茫茫多的備選城市中,合肥是很不起眼的一個,因為競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量級選手太多,南京、杭州、長沙、濟南、瀋陽,這幾個城市無疑都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其餘的還有福州、寧波、南昌等次一等的競爭對手。合肥想要在這麼多城市中奪得頭魁,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南京、濟南跟杭州的優勢不用多說,強省省會,江蘇、山東、浙江經濟實力遠超安徽,並且合肥距離各省省會偏近,這對合肥來說不是個好消息。尤其是遠離北京上海的濟南,依託山東的強大影響力,濟南成功的可能性會非常非常的大。
瀋陽則是區位優勢十分突出,除了東北,各個大區都已經擁有國中城市,瀋陽好像已經是眾望所歸,前段時間突然在媒體上爆出瀋陽已經中選國中城市然後相關報導又迅速銷聲匿跡。不知道是內部消息洩露還是有意為之。
福州、寧波、南昌跟長沙跟合肥面臨同樣的尷尬,自身影響力不夠強的同時身邊還強市環繞,南昌旁邊的武漢,福州旁邊的廣州,長沙身邊的武漢、廣州,寧波旁邊的杭州,這些都在無形中擠壓著這些城市的發展空間。
合肥現有的城市頭銜中最有含金量的有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長三角副中心城市。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直接關係到合肥現在的王牌競爭力:創新。合肥的城市宣傳口號也是「大湖名城、創新高地」。2019年合肥GDP9409億,全國21位,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在一眾經濟強市中,合肥仍顯弱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帶來的各種大科學裝置就像一個個孵化平臺,量子技術、大健康、新能源都在其中孕育待出,核心技術的進步總會帶動周邊技術的突飛猛進,只要合肥可以承接這些新產業的落地,那麼合肥就不會缺少發展動力。
長三角副中心城市是合肥打入長三角的身份憑證,在沿海省份紛紛進行產業升級的同時,產業內遷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合肥可以不需要沿海轉移的產業,但是安徽其他城市需要,安徽已經規劃滁州、池州、銅陵、宣城、銅陵等沿江城市作為承接轉移的主陣地。依託黃金航道:長江,安徽皖江城市將會再次進行一次工業化。江南、江北兩大產業園裡轟鳴的機器聲代表著安徽這次真的行動了。滁州是非常有前景的一座城市,未來的滁州可能科教、醫療不發達,但是工業一定極度發達。
國家中心城市有好處麼?當然有。國家中心城市就意味著在交通、教育、醫療、金融方面會得到全方位的加持,鄭州的科教正在迅速發展跟國家的支持不可謂沒關係。
合肥想要奪得這一殊榮,難度還是很大的。希望合肥可以在申建國中城市的同時千萬別放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一定位,堅持創新,國家中心城市有的,合肥以後也會有。